為什麼有些銀行職員自己從來不買銀行理財產品?

用戶99998284468


不要以偏概全。說銀行員工不買理財產品的

只是看到了某一些員工不買,因為他們覺得理財產品相比其他風險高又收益較大的金融產品來說,實在沒什麼吸引力,包括我自己,當然也不排除基層員工資少,沒什麼經濟實力,無法完成動輒五萬起步的理財產品,這也是銀行員工不買理財的一個主要原因。我身邊也同樣有買理財產品的,因為何時何地都有厭惡風險的人,他(她)們覺得反正都是存錢,何不選個省時省心、收益較高又風險不大的理財產品,更能扺御通貨膨脹呢。😀️


紅姐來自鳳城


和人有關和他工作無關。

我自己做外匯投資,之前認識一個銀行職員想和我學習,然後我教了他很多東西,他自己也炒匯(他們銀行可以開戶炒匯)。炒匯本身就是風險很高的理財產品。並且前年我和一個外匯團隊對接,我們資金託管給這個團隊炒匯,收益很可觀,這個人也一直跟我投,我們這個項目做到了現在一直都穩定的收益。所以買不買理財產品和本人對投資這件事情有沒有意願有關。

有的人因為窮,我見過無數經濟情況不好的人,這些人基本沒有投資意願。沒錢的人更擔心風險,更怕出事情。問題是,任何賺錢的機會都有風險。沒有風險想獲得大筆收益還是很難的。

有很多優質的理財產品,一下來都直接被銀行職員搶光.有很多信託理財,有優先和劣後級的,產品是劣後補優先的。很多優先級的優質產品分分鐘都被銀行自己人買走。我們都沒接觸到而已。


布林以交易為生


這個問題剛好適合我來回答,我本身就是銀行職員,其次我也在做投顧方面的工作,正好兩方面都符合,一個是自己以身說法,第二我對於產品或者投資還是有一點研究,正好來回答這個問題。

對於你的問題和描述似乎有點矛盾,但是我有點理解你的意思,你是想說銀行職員能夠最先接觸到某些不錯的產品,很多人都內部員工都在買,但是依然有一些人從來不買,是他們有更好的投資渠道嗎?你大概是這個意思吧。對於你來說,你更想了解的是,這部分人是不是有更好的投資渠道,這些渠道是什麼。

據我觀察,就銀行職員來說,主要投資方式有存款,理財產品,國債,各種類型的基金,股票,紙白銀或紙黃金,黃金T+D,期貨,房產還有比如字畫等另類投資品。

首先我先告訴你,銀行職員是買理財產品的。並且可能大部分銀行職員都只是購買理財產品而已。對於大部分銀行職員來說,他們的投資水平和普通人沒有什麼太大區別。

對於大部分銀行職員,他們的風險偏好是相對較低的。雖然每個人都期望獲得一個高收益,但是絕大部分人是不能忍受本金損失的。這大部分人就成為了理財或者貨幣基金的擁躉。他們的大部分資產也就成了這種雖然不承諾保本,但是風險很低的資產。

其次,有部分銀行職員的風險偏好是比較高的。這其中就包括一般投資者和高手了。對於銀行職員來說,他們能夠接觸到的投資方式較一般人來說要多很多。無論這是由於開戶任務,作為被動入場者進入,還是因為工作原因可以瞭解到更多的投資方式。

對於風險偏好高但水平一般的投資者,他們也是市場中韭菜中的一員,他們也屬於被收割的那一部分。很多人銀行職員並沒有形成自己的投資邏輯,沒有系統的邏輯框架,由於工作的原因,他們可能聽到的風聲會早一點,或者他們對於市場的關注是長期的,所以難免會成為市場中的一員。他們也是聽風就是雨,各種道聽途說,這個黃金做一點,那個股票做一點,甚至還有些去做期貨啊黃金T+D等產品,大部分人是虧損的。但是相對於普通投資者來說,銀行職員無論是虧損程度還是虧損人員的比例都會低一點。因為對於市場情況他們關注的時間比較久,對於行情能夠敏感一點,先知先覺一點,這會比一般人水平高一點。

對於高手。那就不僅僅投資某一項資產了,專門去做理財產品是不可能的。這類人可能就是做投顧這方面工作的,或者是做理財工作的,並且對於投資非常有興趣,可以長時間保持專注的對投資進行研究,經驗非常豐富且一定形成了自己的投資邏輯框架。這時候就不會僅僅關注理財產品了,理財產品算是一種被動投資方式,這部分人一般會選擇主動投資,當然如果有好的理財產品,他們也會買入。他們更注重的是資產配置以及對於宏觀經濟的把握,哪裡的確定性機會大一點,哪裡的收益高一點就去做配置。無論是什麼資產,可能房子的價格出現低點,具有投資價值,就去買房。股票具有了買入價值,就去炒股。這就很難限定了,主要看外界形勢了。

無論做什麼行業的人,員工個人能力都是參差不齊的。做一行,對於本行業可能認識和了解的多一點,但這並不就意味著就可以成功。主要看個人興趣,個人能力,以及個人的堅持與努力了。其實購買銀行理財沒有什麼不好,憑藉這種省心省力的方式,獲取的收益足以秒殺A股中80%以上的投資者了,說起來還是挺心酸的。


留於白寫的一點東西


題主你到底要問什麼?

是為什麼銀行職員不買銀行理財?還是為什麼銀行職員買銀行理財?

算了,老白我就是銀行的,就都回答回答吧,挺好理解的。

為什麼銀行職員不買銀行理財?

包括老白在內,身邊的在銀行、證券工作的朋友同事,99%的人通常都不買銀行理財產品。為什麼?因為利息低啊,因為不靈活啊,因為沒技術含量啊!大多數人都是選擇投資於股票、基金,來獲得更高的收益,有一些人,還會去做一些期貨投資。有的高級玩家,還有投資實體的。總之,大家都不太喜歡做銀行理財產品。

為什麼銀行職員買銀行理財?

上面老白我提到是“99%的人通常不買”,還有1%和不通常的機會買呢。什麼情況下,銀行職員要買銀行理財呢?業績壓力大的時候唄。季度末、半年末、年末,任務完不成了,為了完成任務,為了順利拿到獎金,為了不被領導罵,為了不被淘汰掉,大家只能自己買自己銀行的理財了。

現在,明白了吧,原因就那麼簡單。


雜談金融


不知道你這個消息是從何得來?作為一名資深的銀行狗,可以肯定的告訴你,銀行的職員夠買自家的理財產品是最積極的,這是為什麼呢?

銀行理財

有購買過銀行理財產品的人,應該都知道,理財產品的收益率遠遠高於定期存款,舉個簡單的例子,目前一年期的理財產品收益率達到4%以上的不再少數,但是在銀行裡,比如四大行,三年期的定期存款利率還沒有4%,所以投資理財比投資定期存款是更加划算的。

對於部分人而言,之所以不敢購買理財產品,主要在於不熟悉、不瞭解,總是盲目的以為理財產品隨時會虧損似的,所以堅決以及決絕的選擇了定期存款。但是對於銀行人而言,這個疑惑就不存在了,因為銀行人對於理財產品是瞭解的、熟悉的,人對於陌生的事物可能還會存在恐懼感,但對於自己熟悉瞭解的則不會,銀行人知道理財只要你不是買R3級及以上的產品,沒有遇到所謂的飛單或者虛假理財,那麼出現風險的概率可以說百萬分之一都不到。所以銀行人是夠買理財比例最高的一個群體了。

為什麼有的員工從來不買?

有銀行職工不買理財的嗎?有的,為什麼呢?因為窮,在資產新規落地前,銀行理財的起購點為5萬元,不要小看這5萬元,比如對於我來說,存款就是長期保持都在5萬元以下,所以買不了理財產品,只能去買次一級的貨幣基金,因此不買理財的銀行員工,99%都是因為沒有足夠的錢。

總結

理財產品不是洪水猛獸,在我國理財產品的歷史已經有近20年了,只要你沒遇到飛單或者虛假理財(可以通過自助渠道,比如網銀、手機銀行購買,來規避這兩種情況),那麼R3以下的理財產品隨便買,收益妥妥的、安全也妥妥的。


鯉行者


12年畢業進入銀行,現在專注服務於高淨值客戶,說說我的看法:

首先,你的問題是想說銀行職員能夠最早接觸到不錯的理財產品,但是依然有一些人從來不買,你想知道為什麼,是麼?是想問,他們有更好的投資渠道麼?

據我瞭解,銀行員工主要投資方式有理財產品、基金,你像存款、保險這種業務要不是為了完成任務幾乎沒人考慮,其他更小眾的貴金屬類似的業務投資的人更少了。

其實,對於大部分銀行職員來說,他們的投資水平和普通人沒有什麼太大區別。類似私募、信託這些門檻高的產品很多人甚至都沒通過。他們的日常工作也是侷限在自己瞭解的那塊業務。

當然,一小部分人具備專業理財知識,那就不僅僅投資某一項資產了,專門去做理財產品是不可能的。這類人可能就是做投顧這方面工作的,或者是做理財工作的,並且對於投資非常有興趣,可以長時間保持專注的對投資進行研究,經驗非常豐富且一定形成了自己的投資邏輯框架。這時候就不會僅僅關注理財產品了,理財產品算是一種被動投資方式,這部分人一般會選擇主動投資,當然如果有好的理財產品,他們也會買入。

最後,決定你投資什麼產品的往往都是手裡的閒錢有多少~富人永遠賺的比窮人多


金融灬韓


就一個字:窮。

看到這個問題和部分答案,作為一名銀行職員我都想笑了,銀行員工不買理財是因為了解理財產品風險大所以自己不買,感情銀行設計理財產品就是為了忽悠老百姓啊?還有什麼銀行員工專業知識高選擇收益更高更好的投資方式,你以為我是一名國際金融理財師我買股票就比你厲害,我買p2p就不會跑路?

在我身邊,買理財產品的同事大有人在,讓家人朋友買的也不少,怎麼能說銀行職員沒人買理財?為什麼買理財,原因有很多,第一,為了完成任務或增加業績,必須得買;第二,自己行的產品比較瞭解,比外面的更放心,也更便捷,一旦有風險的風吹草動自己也第一時間知道;第三,沒有什麼更好的投資方式,銀監會主席郭樹清都說收益率6%的產品要打問號,你真的以為他在忽悠外人?


而不買理財的人,大部分的原因就是窮,上圖是根據去年上市銀行公佈的年報按照薪酬支付和在冊正式員工數計算的平均薪酬,看著挺多,但實際上要明確兩點,第一這是企業支付的人力成本而非員工開到手的工資,打個比方,一個職員月薪1萬元,企業要為其繳納至少4410元五險一金,如果是新人(未享受福利分房的)在有些地區公積金是按25%、15%的比例繳納,那麼僱主繳費再加1300元,如果有企業年金,則再多幾百,就算6000吧,這樣企業每年的人力成本就是(10000+6000)*12=19.2萬元,第二,別忘了這是平均薪酬,平均你懂的。

那麼銀行職員呢?就算是1萬月薪,要扣除至少2220元的五險一金,再加上企業年金個人也要交幾百,再扣除個人所得稅,開到手也就六千多,算上房貸呢?日常開銷呢?每個月能剩下2000就不錯了,這點錢咋買理財?放餘額寶裡得了。

當然,銀行也有不少家庭條件好的,掙得多的,這樣的人會買理財,每個月就剩幾千的,還真買不了理財,而不是不買理財。


鑫財經


大錯特錯,銀行職員不但會買自己家的理財,而且比外面的人風險意識更強。

很多人都覺得,銀行人自己學金融,一定都是激進投資者,其實呢,很多銀行人,尤其是女性,是標準的穩健型投資者,更偏向於購買穩健的銀行理財產品。

一個典型的銀行員工的工資是這樣打理的——

因為工資卡就是自家銀行的,直接在手機銀行購買,連轉賬的力氣都省了——日常將自己的銀行賬號簽約一個現金管理產品(貨基、類貨基、智能活期),工資一進賬,立馬滾收益,一分鐘也不停。

關於每天計息的產品開發——銀行人其實比普通人想的更周到,畢竟貨基只限週一到週四申購,錯過這個時間不算收益,銀行人設計了365天計息的存款產品,錢過個夜就有利息,企業都非常喜歡這種產品。

卡里不足一萬的時候,銀行人自己會買一點預期年化4左右的產品,過了萬,那盯著每週發佈的理財就成。

銀行人可能真的沒在魚鵝煲裡放錢,因為將銀行儲蓄卡綁定第三方支付,一樣隨時劃款消費,而且自家捆綁的貨基收益也未必低。

銀行人不會輕易到第三方平臺借錢,因為“萬三萬四”打動不了銀行人,更看不懂為了一個手機就把自己滾成百萬負債的年輕人。

銀行人也不會輕易做第三方平臺提供的分期消費,雙十一就要到了,誰家分期利率低,銀行人怕是早就自己算好了,支付的時候會勾選信用卡支付,然後回頭到信用卡髮卡行做分期。


醒韭客


這個問題和描述有些矛盾,所以我們不看描述,只回答問題吧。

銀行職員從來不買銀行理財產品是完全不可能的,或者換句話說,銀行職員購買理財產品的意願要比非銀行工作人員要強。



原因很簡單,一是他們直接從事金融相關工作,對金融的理解更深入一些,即使不是相關專業畢業,有幾年工作經驗,耳燻目染以後也會對理財這件事情認識更深。對於我們認為很複雜的銀行理財、第三方理財等,在他們看來就是基本常識。

二是他們有更多便利條件能接觸到更好的理財產品,自家銀行代理了哪些產品,自己推出了哪些產品,他們至少要比其他人清楚。並且除了自家銀行以外,其他銀行的理財產品哪個好,安全性及收益怎麼樣,他們比我們有更便利的條件能夠有更充分了解。

坤鵬論現在投資的一款理財產品就是經當時在銀行工作的朋友推薦的,至少在大多數已知的銀行理財產品中,這個產品還是非常有競爭力。

所以說銀行職員自己從來不買銀行理財產品,完全是一種錯誤的認識,如果他們真的什麼理財產品也不買,也只有一個理由:窮。



並不是所有在銀行工作的人都能夠拿到很高薪水,大多數基礎崗位的工資並不高,除去日常生活以後所剩無比,完全沒錢可以用於理財。與我們大多數人並沒有啥區別。

坤鵬論是很建議大家理財的,即使只有一千塊錢,也不能讓這個錢扒在銀行卡上存活期,放到餘額寶裡一天也得有幾分錢利息吧?一年下來也有個幾十塊錢,誰會無緣無故一年給我們幾十塊錢?理財有時候是一種生活習慣,與從理什麼工作無關。


坤鵬論


家族財富密碼評論員山石:

其實銀行內部各個職能部門之間的劃分還是比較清晰的,而且各個崗位之間跨度很大,一個崗位的人不一定了解另外的崗位的具體情況,很多事情也不是銀行內部的所有員工都是相同的。

就拿櫃員來說就只幹櫃員的事情,整個理財產品從備案確定募集資金規模和投資方向,再到上架銷售需要很多部門的協同配合,題主更多意義上指的是櫃檯的銀行基層員工,他們對於理財產品的整個運作過程可謂知之甚少,在銷售理財的過程中也只是按照給定的範本進行銷售。理財產品又分為自己銀行備案發行的產品和代銷的理財產品(一般代銷的產品有基金公司的各類基金產品、保險公司的理財等等)。

對於基層員工來說他們更多的是接觸已經上架的產品,前期過程和投資決策基礎他們其實瞭解的不多,那麼他們在選擇理財的時候自然和普通人就沒有什麼區別,根據自己的風險偏好選擇自己能夠承受的風險之內的最高收益產品。

在銀行內部一般會有這樣的分級,對於投資項目做分類,如果被評定為收益較高的好項目,銀行一般會動用自有資金去投資直接賺取更高的收益,比較好比較可靠的貸款項目也會動用自有貸款,例如央企、國企的大型融資項目等,安全又能賺取豐厚的回報,這些項目的融資銀行一般是不會包裝成理財的;只有那些銀行看不上的項目銀行才會包裝成理財項目然後發售出去,依靠社會資金進行融資他們賺取了管理費。所以說真正知道內部的人可能就不會去買自己發售的理財了,因為他們知道這些都不是好的理財項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