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這首詩為何被譽為“古今七律第一”?詩友:實至名歸

杜甫這首詩為何被譽為“古今七律第一”?詩友:實至名歸

杜甫雕像(杜甫草堂)

杜甫,號稱“詩聖”,擅寫詩,工於格律。他的傳世作品頗多,且獨具特色,是唐代唯一可以和“詩仙”太白齊名的詩人。

杜甫的格律詩創作已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遣詞造句的功底更是無人能及。在中學課本里學過的那首《登高》更是被譽為“古今七律第一”,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無法超越。這首詩不僅是杜甫的巔峰之作,也是整個詩壇迄今為止無法逾越的一座高峰。

《登高》

唐•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情書解詩:

杜甫這首詩寫於重陽佳節,登高望遠,只見鳥兒在天空盤旋,又聽到猿猴哀叫的聲音,一陣秋風吹過,樹葉飄落,沙沙作響,遠處的長江水滾滾而來,奔騰不息。在這個令人悲傷的秋天,感慨自己常年漂泊在外,客寄他鄉,芳華嘆晚,自己身體也是大不如前。本就老病纏身,今日登高遠眺,更覺世事無常,滄桑變幻,發已成霜,想要借酒消愁卻又因窮困潦倒,生活窘迫,不得不戒酒。

這首詩描繪了一幅秋天蕭瑟的景象,芳華落幕,詩人也漸漸老去,窮困潦倒之際,感嘆世事無常,惆悵之感油然而生。全詩不言“愁”,卻句句是“愁”。另一層意思便是指代山河破碎,國家滿目蒼涼,自己卻無能為力,有抱負也難施展的一種無奈與心酸。

明代的胡應麟看過杜甫的這首《登高》,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此章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勁難移,沉深莫測,而精光萬丈,力量萬鈞。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無昔人,後無來學。此篇當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

杜甫這首詩為何被譽為“古今七律第一”?詩友:實至名歸

古往今來,流傳千古的佳作無數,為何杜甫的這首《登高》被稱為“古今七律第一”?

一、全詩平仄、韻律無可挑剔

杜甫的這首《登高》是標準的七律格式,仄起首句入韻。全詩採用平水韻,其中有幾個今平古仄的字,比如“急”、“白”、“濁”。

格律是詩詞的基礎,就好比一個人的骨架,只有骨架完整,才能稱其為人。後人喜歡將崔灝的千古名篇《黃鶴樓》與杜甫這首詩對比。其實二者並於優劣之分,各有千秋。論格律,杜甫這首《登高》找不到一點瑕疵,而《黃鶴樓》只能算七言律詩,並非是標準格式。若論氣勢,《黃鶴樓》則略勝一籌,全詩基調慷慨激昂,《登高》卻是哀愁婉轉。

合律合韻是一首好律詩的必要條件,單純的符合格律是遠遠不夠的,這只是評價一首律詩最基礎最淺顯的標準。

杜甫這首詩為何被譽為“古今七律第一”?詩友:實至名歸

二、全詩章法技巧運用的出神入化

一首律詩,單純的有骨架遠遠不夠,還需要一些藝術技巧來潤色,杜甫這首詩中最精妙的就是對仗。一般普通的律詩,我們只需要頷聯與頸聯對仗即可,對首尾兩聯沒有硬性要求。杜甫遣詞造句的能力確實高人一等,全詩四聯都有對仗,且工整無可挑剔。最重要的所對仗的句子與全詩要表達的意境恰好合而為一,毫無違和感。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首聯句式構思特別巧妙,有句內對仗,也有句間對仗。“風急”對“天高”,“渚清”對“沙白”,“猿嘯哀”與“鳥飛回”相對,末字“哀”與“回”押韻,同屬平水韻(十灰)。短短的十四個字,對仗技巧用的出神入化,而且並未“因詞害意”,杜甫將登高所看到,聽到的景象描繪的淋漓盡致。

頷聯與頸聯更是全詩的經典,“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對聯分工對與寬對,這兩聯是天衣無縫的工對,勾勒畫面營造氣氛的同時,也彰顯了詩人對詞性的把控力。

尾聯“艱難”與“潦倒”相對應,整首詩讀起來連貫流暢,彷彿句句都有對仗,細讀又覺得不留痕跡,毫無刻意雕琢之感。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一個“常”在突出作者久在他鄉,漂泊無依。一個“獨”字,更顯淒涼,在暮年時一個人登高遠望,沒有親人,沒有朋友,與他關係密切的友人,比如李白、高適等又相繼去世,更添惆悵之感。

杜甫的詩,遣詞造句都很有考究,佳作天成,一字不易。

詩詞章法得當可以為詩詞增色不少,但僅工於章法,亦不足以被稱為“七律第一”。

杜甫這首詩為何被譽為“古今七律第一”?詩友:實至名歸

三、全詩起承轉合,一氣呵成

首聯描寫登高所見、所聞,看見飛鳥盤旋,聽到猿猴哀鳴,一開始便奠定了全詩悲涼的基調,緊接著頷聯由近及遠,看到眼前風吹葉落的情景,眺望遠方長江水奔騰而來。這句承上啟下,前兩句寫景,後兩句抒情,銜接的恰到好處。前兩句悲傷的情景引出了第三句悲秋,感慨人生漂泊,芳華老去,自己身體多病,已近黃昏。末句點睛之筆,想要借酒消愁,奈何已是無能為力,滿腔的哀愁,無處訴說。

杜甫這首詩,起承轉合都兼顧到位,先寫景,後抒情,環環相扣。

一首律詩,滿足以上三個前提,便可稱詩,如果滿分一百,基本可以評六十分,也就差不多及格。一首好律詩,空有其形還不夠,必須要有靈魂。

杜甫這首詩為何被譽為“古今七律第一”?詩友:實至名歸

四、意境構思巧妙,昇華主題

意境的勾勒,需要選擇合適的意象,這一點杜甫確有過人之處。全詩的基調是悲,主旨是“愁”。詩人選用“風急”、“猿嘯”,“落木”等蕭瑟孤寂的意象入詩,代入感很強烈,讀後便滋生一種淒涼孤獨的感覺,引人共鳴。

詩人將自己比作盤旋的飛鳥,無處棲息,這一點構思獨具匠心,看到飛鳥,便看到漂泊在外的自己,這是多麼真實的寫照。

前兩句描寫秋天蕭瑟的景象為後兩句點明主旨作很好的鋪墊,登高望遠,眼前一片孤寂,自己也是客寄他鄉,漂泊萬里,再加上百病纏身,鬢髮斑白,人也憔悴了,進而表達出了心中的惆悵之情。最後一句昇華主題,愁思萬縷,百轉千回,想要瀟灑的對酒當歌,借酒澆愁,但卻發現杯中無物,自己亦是無可奈何。

如果能將格律與意境完美融合,再加上一些寫作技巧,表現手法,寫出來的律詩可稱佳作,評分八十以上,但是若要更上一層樓,則還需要結合作者生平事蹟。

杜甫這首詩為何被譽為“古今七律第一”?詩友:實至名歸

五、以小見大,功夫在詩外

格律是固定的,意境可以通過意象勾勒,但有一樣是不能偽裝的,那便是詩人親身經歷。沒有經歷過世事滄桑,是寫不出這樣深沉的字句,正所謂功夫在詩外,正是如此。

杜甫這首詩寫於公元767年,地點在夔州,此時的杜甫已經五十六歲高齡,經歷了半世浮沉,體驗了人間冷暖,失意的他窮困窘迫。當時安史之亂剛剛平息,地方軍閥又開始作亂,他年老體衰,百病纏身(糖尿病、肺病等),自己已是不堪重負,奄奄一息,奈何憂國憂民,心中更是感慨萬千。

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他本就是一個憂國憂民,關心民生疾苦,心繫天下之人。現在時局動盪,滿目瘡痍,空有抱負奈何芳華遠去。

詩中的“愁”有兩個方面。一是詩人感慨世事變遷,行將就木,自己漂泊無依,老病孤愁;另一方面便是心憂天下,眼看著這個動盪不安的世界,自己心有餘而力不足,不能儘自己綿薄之力。

如果說這首詩不是杜甫所作,或許並不能得此殊榮,並不會被譽為“古今七律第一”。這並不是因為杜甫是“詩聖”,個人魅力大,名氣高,所以對他作的詩的評價就高。而是因為杜甫本身的個性,經歷,以及心懷天下的抱負。正因為他是杜甫,才將這首詩的主題上升了一個高度,後人望其項背,難以超越。

杜甫這首詩為何被譽為“古今七律第一”?詩友:實至名歸

結語:

杜甫詩風沉鬱頓挫又瀟灑自然,他的這首詩也是唐代詩歌成熟的典範。為後期新樂府詩歌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他的詩作也影響了唐朝晚期一大批文人墨客,包括白居易。

杜甫這首詩被稱為“古今七律第一”確實是實至名歸,無論是從詩詞的格律、章法還是意境、主題都構思得恰到好處。真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你覺得呢?

參考文獻:

海兵.杜甫詩全集祥注.新疆人民出版社

彭定求·全唐詩(上).上海古籍出版社

明· 胡應麟《詩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