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在故宮“隆宗門”匾額上的箭頭,為何嘉慶帝不許拔?

成雪濤


故宮匾額上並非只有一支箭頭,李自成自神武門入故宮時曾射箭三支,但箭頭後來都被拔掉,隆宗門箭頭不讓拔另有道理。

說起故宮隆宗門上的箭頭,就要提起嘉慶十八年(公元1813年)的天理教起義。

當時天理教(白蓮教分支)在北方分為八卦,其中最強的為坎、震、離三教,人數最多的是震教(河南),而聲望最高的則是坎教(北京)。

嘉慶十六年,坎教前任教主去世,剛入會不久的大興黃村人林清因能說會道被推舉為坎教教主,第二年臘月,震教教主李文成密訪林清,決定整合八卦教三派,統一使用震教的白旗(原本坎教用黃,離教用紅),以林清為天皇王,系精神領袖,離教馮克善(山東)為地皇王,李文成為人皇王,統領八卦九宮,並在起事後為天子。約定利用清朝改變曆法製造輿論,散佈“八月中秋、中秋八月,遍地黃花開放”的謠言誤導清方(實際起事日是嘉慶一八年九月十五,而不是八月十五,清朝的改曆法,就是把這年的閏八月取消)。林清利用清朝允許小販進入皇宮前朝賣雜貨的機會不斷刺探,並吸收了劉德才等底層太監為內應。

雙方約定,林清和李文成同時在九月十五攻打皇宮,得手後李文成、馮克善隨即在李的家鄉滑縣起義。

但九月初二滑縣知縣強克捷得到密報,就搶先逮捕李文成,並在拷打中打斷了他的腿,李的軍師牛亮臣和妻子張氏立即號召震教信徒提前起義,於九月初七攻下滑縣,殺死強克捷,救出李文成,打出“大明天順李真主”的旗號,一時間河南、山東離、震二教紛紛起義,並開始在河南、山東一帶佈防,防止清軍進攻。但這個消息,遠在北京郊區的林清並不知道。

九月十四日,林清本人留在京城郊外的宋家莊,派祝現、李五帶領二百名左右天理教徒進京,第二日清晨,部分信徒化裝成小販混進宣武門,部分則爬樹爬牆而入,由太監劉金、楊進忠、高廣福、閻進喜引人皇宮所在的皇城。他們手持白旗(大明天順、順天保民),分別進攻東華門和西華門,東華門一路由祝現、屈五率領,太監劉金、劉得才領路,結果被護軍阻截,僅數人衝進皇宮並迅速藏匿起來,祝現等逃散,西華門一路由宋金才、李五率領,太監楊進忠領路,順利闖入皇宮,隨即猛撲隆宗門,養心殿,卻被皇子綿寧(後來的道光帝)帶人擋住,綿寧拿出庫存火槍連連擊斃兩名爬上牆頭的天理教徒(一說內應將彈丸藏起,情急之下綿寧發射了衣服上的銅紐扣),隨即護軍趕到驅散教徒。激戰至夜,攻入皇宮的教徒大多被殺死或抓住,個別藏匿者到第二天黎明也被殺。林清十七日在宋家莊被捕。

此役清軍死四十多,傷六十多,天理教徒死21,被俘41。林清等7人被判處凌遲極性,其餘被斬首,李文成、馮克善等部則至第二年初全部被消滅。

這次起義規模不大,組織也不嚴密,但攻入皇宮,震驚全國,令嘉慶十分恐慌和惱火,說“從來未有事,竟出大清朝”,於是一面下令皇宮內不許再放入小販,除御花園外不許種樹,另一方面留下激戰時留在隆宗門上的箭頭以昭炯誡。他寫的一篇《硃筆御詔罪己詔》可以充分表達他的心情:

朕以諒德,仰承皇考付託,兢兢業業,十年有八,不敢暇豫。即位初,白蓮教煽亂四省,命將出師,八年始定。方期與或赤子永樂昇平,忽於九月初二日,河南滑縣又起天理教匪,然此事究在千里之外。猝於九月十五日變生財腋,禍起蕭牆,天理教逆匪犯禁門,入大內。大內平定,實皇次子之力也。

我大清國一百七十年以來,定鼎燕京,列祖列宗,深仁厚澤,朕雖未仰紹愛民之實政,亦無害民之虐事,突遭此變,實不可解,總緣德涼愆積,唯自責耳。

然變起一時,禍積有日,當今大弊,在因循怠玩四字,實中外之所同。朕雖再三告誡,舌敝唇焦,奈諸臣未能領會,悠忽為政,以致釀成漢唐宋明未有之事,較之明季挺擊一案,何啻倍蓰,思及此,實不忍再言矣。

予唯返躬修省,改過正心,上答天慈,下釋民怨。諸臣若願為大清國之忠良,則當赤心為國,竭力盡心,匡朕之咎,移民之俗;若自甘卑鄙,則當掛冠致仕,了此一身,切勿尸祿保位,益增朕罪,筆隨淚灑,通諭知之。

此外,此次事件雖然許多人被處分,但綿寧卻是大贏家,幾天後被封智親王,原本就最有希望被立為儲君的他,也就此在皇帝和皇族、群臣中奠定了不可動搖的儲君地位。可想而知,藉此機會得以鞏固地位的綿寧一旦成了道光皇帝,當然也不願把箭頭拔下——這對於別人是恥辱,對於他卻是莫大的榮耀和發達的起點。


李厚何


前幾天我去故宮遊覽的時候,發現在隆宗門的匾上有一個大大的“釘子”,當時覺得很奇怪,難道是製作的工匠因為疏忽留下了這麼一個“大釘子”嗎?於是我拿手機放大拍照,仔細看去,這才發現,原來匾上留下的不是什麼“大釘子”,而是一個弓箭的箭頭!

這隆宗門的匾上怎麼會留下一個箭頭呢?難道是哪位遊客的“傑作”嗎?為此,我還特意去找了工作人員告知他們這個情況,結果工作人員說那是特意留在上面的箭頭,是當年嘉慶皇帝親自下令這樣做,到今天也就沒人取下來。

這位工作人員還給我講解了這枚箭頭的來歷,當時是嘉慶十八年(1813年),有一支名叫“天理教”的起義軍,在當時的京畿天理教“坎卦”頭領林清的帶領下,橋抓打扮後,同時收買了太監劉得才,這樣裡應外合之下,林清的二百餘起義軍,順利攻入了紫禁城。

原來,林清進攻紫禁城做足了準備,他選擇進攻紫禁城的時間,正是嘉慶皇帝帶著紫禁城守軍出去狩獵的時機,在內應的幫助之下,這支起義軍一路殺到了隆宗門。

這隆宗門可不是一般的重要,它的門內外挨著軍機處和太后的慈寧宮,同時連接內廷與外廷,是一道內廷的重要屏障,一旦起義軍攻破此門,則內廷就會失守,後果可想而知。

這道門即使王公大臣,沒有得到皇帝的宣召,都不能私自通過,當時林清帶領的起義軍正是攻到此處,紫禁城危在旦夕。

幸運的是,在此危急時刻,智親王帶領軍隊到來,由於智親王軍隊的火力裝備明顯優於林清的起義軍,所以智親王最終打敗了林清,守住了紫禁城的隆宗門,這場激戰之中,隆宗門的匾額上中了數箭。

當嘉慶皇帝知道此事後,龍顏震怒,他沒想到的是,偌大一個紫禁城,居然受不住一個二百餘人起義軍的進攻,看著隆宗門匾額上的箭矢,他覺得有必要給後世留下點警示,於是他命人取下隆宗門匾額上箭矢的時候,讓人特意留下一個箭頭,作為後世的警鐘,時刻敲響在後人的耳畔。

這件事情,被稱為“釀漢,唐,宋,明,未有之事”,也成為了嘉慶皇帝的一個汙點,嘉慶皇帝的大清,差點被幾百人捅破,天下都為之一震,民間的傳說更是神乎其神,令嘉慶感到無顏面對列祖列宗,痛心疾首的嘉慶皇帝,最後決定寫一份“罪己詔”,以此來減少自己內心的慚愧。

只是嘉慶留下箭頭警示後人的好意,他的後人卻沒能領會多少,從他開始,大清走上了下坡路,專家稱為“嘉道中衰”,隨後,大清在腐敗中走向滅亡,辜負了嘉慶皇帝留下箭頭的一片苦心。

工作人員給我講完,他一陣唏噓,我也從中受益匪淺,心中為嘉慶皇帝感慨萬千!


野史日記


一到國慶,北京故宮人流如織,熙熙攘攘,如果你留心觀察的話,或許會發現許多不為人知的細節。譬如隆宗門的牌匾上的那隻箭頭。


這是一隻沒有箭羽的箭頭,箭羽早已風化,箭頭也已鏽跡斑斑,但仍入木三寸之多,足見力道之深。

誰這麼大的膽子,膽敢往隆宗門射箭呢?在此暫且不提,咱們先來看看隆宗門在什麼位置吧!

結合上圖可以看出,隆宗門在乾清門的廣場西側,正北是養心殿,即皇帝辦公兼小憩的地方;正西是慈寧宮,即太后生活的地方。


進入隆宗門一直往北,就到了內廷了。所謂內廷,就是皇帝的私人居所,就算是王公貴族,皇子皇孫,倘若沒有皇帝批准,也不能隨意進出,否則以罪論處。

所以說,隆宗門是戒備森嚴之地,平日裡,就算有個鳥飛過,也要留意鳥的動向的。

話說回來,那麼這隻箭從何而來的?難道是打鳥的嗎?肯定不是。

據說這隻箭是李自成留下的。當年,李自成進入北京城,經過隆宗門之時,一時豪情萬丈,搭弓射箭,準備射這個“宗”字的,可是方向稍稍偏了一點,射在了“宗”的左邊。


這是真的嗎?

假的!難道沒看見“隆宗門”旁邊的滿文嗎?難不成崇禎提前推算出滿清要進入北京城,生怕他們不認識漢字,特意來個滿文標識一下,給他們導引一下方向?

還是看看正史吧!

《清史稿》記載:

是日,奸人陳爽數十人突入紫禁城,將逼內宮,皇次子用槍殪其一人。一賊登月華門牆,執旗指揮,皇次子再用槍擊之墜,貝勒綿志續殪其一。王大臣率健銳、火器營兵入,盡捕斬之。

事情一下子就水落石出了!


公元1813年,嘉慶外出打獵,御林軍大多都隨之而去了。皇帝一出發,留在宮內的守衛就放鬆多了,他們趁機給自己來個小長假,喝酒的喝酒,泡妞的泡妞,打牌的打牌。

這時候,“天理教”頭目林清敏銳地發現了“戰機”,皇帝外出,城內空虛,正是暴動的最佳時機,大丈夫建功立業,正當此時!

於是,林清帶領著200人組成的攻城“大軍”氣勢洶洶席捲而來,200“大軍”兵分兩路,100人攻打東華門,100人攻打西華門。


義軍在東華門遭遇重挫,城門遲遲攻不下來。然而,起義軍在西華門卻出奇的順利,很快就攻了進去。

原因很簡單,因為天理教策反了宮內的小太監,在小太監的積極配合之下,很容易就攻入了城門。

義軍一路砍殺,很快砍到了隆宗門,正在這時,旻寧也就是未來的道光皇帝聽到了動靜,抄起一條火槍就躥上了大殿頂,在制高點上,一槍一個,射死了好幾個義軍。

這時候,宮內的禁衛軍包攏過來,很快就把義軍剿殺了,戰鬥結束,隆宗門上留下了那隻箭。


嘉慶打靶歸來,聽說此事之後,雷霆震怒,區區200烏合之眾就能攻入紫禁城,這還了得。

嘉慶深感痛心,當年馬背上的八旗子弟已經腐化墮落到了何種地步了,居然連城門都守不住。

以此為鑑,為了給後代以警示,嘉慶特意令人留下這隻箭頭,而且還發了罪己詔,稱此為“漢、唐、宋、明未有之事。”


一半秋色


答:故宮“隆宗門”匾額上的箭頭,最先是連著箭桿、箭羽一起插在那兒的,非常惹眼,有礙觀瞻,很多內侍都提議要將它拔去,但嘉慶堅持不許。

這麼著,由於箭桿是木料、竹料做成的,箭羽就是鴿子羽毛,那麼,經過長久的風吹雨曬,箭桿和箭羽都沒有了,卻還剩下那枚已經生鏽的箭頭牢牢釘在“隆宗門”的匾額上。

嘉慶帝為何不許拔掉呢?

都是給氣的。

要知道,清朝定鼎中原,從順治算起,緊接著的康、雍、乾三朝被稱為“盛世”,大清朝鼎盛威武,天威不可冒犯。

但到了嘉慶當家了,卻是冏事頻現,讓嘉慶煩透了。

插一句,嘉慶帝后來駕崩了,他的廟號居然是“仁宗”。

歷史上的宋仁宗、元仁宗、明仁宗都是仁政愛民;尤其是宋仁宗,更是把一個“仁”字推到極致。

但是,這個清仁宗嘉慶帝,唉……

嘉慶帝不但是清朝諸帝中遇刺客最多的人,也是中國歷史上諸帝王遇刺客最多的帝王。

早在,嘉慶八年(1803年)閏二月,嘉慶從圓明園回宮,剛進入神武門,就遭遇到了一個名叫陳德的剌客的行刺。

嘉慶九年(1804年)冬十一月,有一個法號為了友的妖僧竄入大內,不知意欲何為,同樣是在神武門被巡夜護軍擒獲。

嘉慶十年(1805年)春二月,又有一個姓名為劉士興的刺客肩扛一杆用袍子裹著槍頭的鐵槍闖入神武門,先用槍刺傷了值班護軍圖塔布,後又從腰間抽出了兩把殺豬刀,守門章京舒當阿的帽簷被砍破,護軍莫爾根的手指頭被砍傷,另一護軍校八十四的頭臉也被砍傷,且傷勢嚴重。

嘉慶十六年(1811年)十二月初十,在景運門內值班的內閣中書屈廷鎮的海龍皮褂後襟竟被潛入宮中的賊人用刀割開了一道口子。

……

所有的一切,明擺著都是衝著嘉慶帝來的。

嘉慶帝為此大動肝火。

但讓他在大動肝火之餘,又悲憤莫名,並且傷心透頂的事,是發生在嘉慶十八年(1813年)九月十五日的“紫禁城之變”。

該日,北京天理教教首林清悍然發動起義,以200人潛入城內,分由東華、西化門攻進清宮。

當時,宮廷內的皇子、顯貴大臣、武將勳戚等驚慌失措,哭爹喊娘,亂成了一鍋粥。.

負責守午門的清將策凌竟然在親兵的保護下開門首先開溜。

所幸,當時有火器營、健銳營留駐京師,他們入宮與天理教眾在隆宗門外展開激戰,最終平息了這場變亂。

但嘉慶帝一想到二百人的“烏合之眾”竟然可以如此順利地攻入了由八旗軍層層守衛的皇宮,火急攻心,氣不打一處來。

他痛斥臣下,聲稱這是漢、唐、宋、明從來未有之事,竟出大清朝,實是大清朝的奇恥大辱。”

作為對愛新覺羅皇室的一個警示,他下令誰也不得拔去混戰中釘在隆宗門上的那支箭鏃。


覃仕勇說史


我們在遊覽故宮的時候,發現在“隆宗門”的匾額上殘存著一支箭頭。(其實最早有許多,只是後來保留了一支)

相傳這是在嘉慶皇帝當政期間,京城發生了“天理教之亂”,嘉慶皇帝為了警醒自己和後世子孫,傳旨不許把箭頭拔下來,因此一直保留到現在。(如圖)

有些教訓是終生難忘的,“天理教之亂”是嘉慶皇帝永遠抹不去的心中之痛,是他永遠的惡夢。

嘉慶十八年(1813年)九月,53歲的嘉慶帶著皇子、嬪妃和一些大臣去木蘭圍場打獵,宮中只剩下了部分官員留守。

當時嘉慶的二皇子,31歲的旻寧、也就是後來的道光皇帝,因為身體不舒服留在了宮中。

就在京城空虛時,天理教河北分教的教首林清,和京城的太監勾結,裡應外合預謀攻進皇宮,伺機奪取大清江山。

當時林清派200人分成兩個小隊混進北京城,100人攻擊東華門,100人攻擊西華門。

由於攻擊西華門的教徒,在混進皇宮裡的太監教徒帶領下,很快攻進了隆宗門。東華門的教徒進展卻沒有這麼順利,因此西華門的教徒等於孤軍深入。



這時旻寧聽到了喊殺聲,他登高遠望,發現幾百人要跳牆進入隆宗門。這時皇宮裡的太監宮女嚇得四處亂竄,口裡喊著:“不得了啦,天理教攻進來了。”

旻寧急忙從書房裡提著他那支鳥槍上了大殿頂,裝上火藥,瞄準要越牆而過的的教徒,“啪”,一槍一個打死了教徒。

教徒發現了旻寧,用箭射擊。總的來說弓箭不如火槍,教徒始終沒能打開隆宗門,只是在門匾上留在了許多斷箭。

就在旻寧和教徒交火時,宮中的禁衛軍得到了消息,迅速出動八旗軍把200多個教徒包了餃子。

暴亂很快被鎮壓,林清最後被捕殺。

嘉慶回京後心情很沉重,覺得很後怕,幸虧自己的二皇子機智勇敢,用鳥槍打退了教徒的進攻。否則後果不堪設想。從此確立了旻寧做自己接班人的地位。

說實話,嘉慶從老爸乾隆手中接過來的其實是個爛攤子,加上他資質平庸,清朝千瘡百孔,就像一艘漏水的大船。加上嘉慶疏於修補,大船沉沒是早晚的事。



史學家一致認為,大清是從“嘉道”(嘉慶、道光)開始走下坡路的。嘉慶萬萬沒想到,區區幾百人差點顛覆大清政權。

事後他做了自我批評,向全國發出了罪己詔。其中這樣寫道:“天理教人數之少,動靜之大,前所未有,釀成漢唐、宋、明未有之事,實乃吾之過也”。(天理教、白蓮教當時人數不少,後被嘉慶鎮壓。天理教起事時大多教徒被鎮壓)

有鑑於此,為了吸取教訓,嘉慶沉痛地說:“留下幾支斷箭吧,讓它時時刻刻警醒我們!”這就是我們至今能看到隆宗門箭頭的原因。


秉燭讀春秋


故宮隆宗門匾額上的那個箭頭來歷可不一般,它與嘉慶十八年發生在紫禁城的一場起義有關,這場起義規模不算大,但是發生在宮廷重地,性質惡劣,差點顛覆了王朝的根基。嘉慶皇帝之所以留下匾額上的這支箭,是想讓後人銘記這次教訓。那麼嘉慶十八年的紫禁城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隆宗門匾額上箭頭的來歷

嘉慶十八年九月,嘉慶皇帝照例去河北承德的木蘭圍場打獵。

天理教徒林清趁嘉慶帝外出之際,率領教眾及臨時慫恿的百姓共兩百來人,在宮中教徒太監的接應下進攻紫禁城。

起義軍一度闖到隆宗門一帶,這隆宗門毗鄰軍機處、慈寧宮以及皇帝的住所,由此可見這場起義已經危及到宮廷的核心地帶。

後在火器營的壓制下,起義總算是被平定了,隆宗門匾額上的那支箭正是這次事件中留下的,時間久了就只剩下箭頭還插在匾額上。

匾額上的箭具有警示意義

林清率領的這兩百來人的起義軍不過是一群烏合之眾而已,竟然能殺進宮廷重地,而且宮廷侍衛居然還難以將其制服住,這令嘉慶帝又氣又怒。

嘉慶帝對宮廷的守衛工作大為失望,所以他執意要留下匾額上的箭,以此作為警示,讓大家都銘記這次教訓和恥辱,以免重蹈覆轍。

事後,嘉慶帝還為此次叛亂下了罪己詔,直言這等事前所未有,可見嘉慶皇帝是真的以此為恥。

通過上文的敘述,大家應當都明白了事情的來龍去脈吧,應該說嘉慶皇帝不讓拔下隆宗門匾額箭頭的做法是可以理解的。


歷史守望者


因為“隆宗門”匾額上的箭頭,對於嘉慶,對於大清來說,可謂是前所未有之恥辱。所以,嘉慶皇帝下旨不許拔,以示自己“知恥而後勇”的決心,並藉此來警示後人。

說起這個箭頭的來由,還得從嘉慶年間一場規模小到不能再小的叛亂說起。嘉慶十八年(即1813年),一直活躍在京畿一帶的天理教頭目林清,帶領一支不滿兩百人的起義軍(其實就是一群烏合之眾),在太監劉得才的裡應外合下,居然神奇的攻進了紫禁城。

堂堂大清王朝的皇宮,竟然這樣隨隨便便就被不滿兩百的烏合之眾攻入。而且,十數倍於林清起義軍的清朝禁軍部隊,居然還無法快速將他們消滅,而是任由起義軍在宮禁之內橫衝直撞,一直殺到了“隆宗門”。

而這個“隆宗門”的來頭可不簡單,它的門外是清廷的中樞機關軍機處,門內就是太后的慈寧宮,是連接內廷與外廷的一道重要屏障宮門。這道門即便是王公大臣,沒得到皇帝的宣召,都不能私自通過。換句話說,一旦林清起義軍攻破此門,就等於攻入了紫禁城的內廷,其所帶來的後果之嚴重,可想而知!

由於“隆宗門”實在太重要,所以清軍不惜一切代價也必須要把這股叛軍剿滅在此門之外。幸運的是,在此危急關頭,智親王親自旻寧(即日後的道光皇帝)帶領軍隊及時趕到,最終經過激戰,才消滅掉這股不滿兩百人的起義軍。也正是在此次交戰過程中,“隆宗門”的匾額上也數度中箭,最終就留下一個箭頭在“隆宗門”匾額上。

嘉慶皇帝獲知此事後,勃然大怒,自己萬萬沒想到,偌大一個紫禁城,數萬京衛部隊,竟然奈何不了一支不滿二百人的起義軍。嘉慶皇帝在之後的《遇變罪己詔》中,稱此事為“漢、唐、宋、明未有之事”!

所以,嘉慶為了給後世留下警示,為了向世人展示自己“知恥而後勇”的決心,讓人特意留下匾額在的一個箭頭。



這些歷史要讀


公元1820年,嘉慶皇帝走到了生命的盡頭,跪在床邊的二皇子愛新覺羅·旻寧已泣不成聲。大臣們此時將養心殿圍堵的水洩不通,大家默默不言。”永不忘十八年之變...\

貓爪草歷史


去故宮參觀旅遊,如果不注意的話,根本不會注意到紫禁城內,隆宗門的牌匾上還插有一枚箭頭。這枚箭頭之所以被認為是清嘉慶年間遺留下來的,主要是根據《清史稿》的記載,推測出來的。

在人們通常的印象中,北京紫禁城作為明清兩代帝王的居住地,必然是守衛森嚴之地。單獨的刺客想混進去,已經非常困難了,更不要說數十上百人的隊伍,攻入紫禁城了。恐怕多數情況下,還沒來得及靠近紫禁城,已經被守衛紫禁城的禁軍給拿下了。

但是,偏偏在清朝嘉慶年間,這種事情就是發生了。

《清史稿·仁宗本紀》記載:“奸人陳爽數十人突入紫禁城,將逼內宮,皇次子用槍殪其一人……王大臣率健銳、火器營兵入,盡捕斬之。”清仁宗就是嘉慶帝。

《清史稿·宣宗本紀》記載:“(嘉慶)十八年九月,從幸秋獮木蘭,上先還京師,而教匪林清黨犯闕之變作。是月……賊入內右門,至養心殿南,欲北竄。上御槍斃二賊,餘賊潰散,亂始平。”清宣宗就是道光帝。

原來,嘉慶十八年(1813年)九月,嘉慶帝帶著宗親大臣,到木蘭圍場秋狩。紫禁城空虛,白蓮教的一個北京分支天理教,認為正是發動起義,進攻紫禁城的最好時機。他們在首領林清的帶領下,買通了紫禁城內的太監,進入了紫禁城。

其中,百餘教眾從東華門進入,一路殺到了景運門,被堵在門外。另外一支百餘人的隊伍,則從西華門殺入,一路攻打到了隆宗門。

景運門、隆宗門都是隔離內外廷的重要門戶,攻進去就是皇帝與嬪妃們居住的內宮。平時,王公大臣也是不經允許都不可擅入的。好在,未登基的道光皇帝已經提前從木蘭圍場返回,就在宮內,率人抵擋住了天理教眾的進攻。隨後,禁軍趕來,平息了天理教眾的進攻。

嘉慶皇帝返回紫禁城後,聽聞了消息,十分震怒,就命人去了箭桿,留下了插在匾額之上的箭頭,以示警醒。這就是嘉慶不讓拔掉箭頭的原因。為此,嘉慶皇帝還下了罪己詔,表示此次紫禁城之變,“釀成漢、唐、宋、明未有之事”。

以此推算的話,自這個箭頭被射入隆宗門匾額,距今已經有200餘年的歷史。

不過,到了現在經過文史專家走訪,以及對古籍、史書的查找之後,認為這個箭頭可能並不是嘉慶時期留下來的。根據對五十年代,負責清理、修復隆宗門的老工人回憶,當時隆宗門的門框、匾額、椽柱上有很多箭頭。門框等顯眼位置的箭頭都被拔掉,修復了。

隆宗門上遺留的箭頭,除了匾額上的之外,在椽柱的頭上還有殘存的一枚箭頭。說明老工人所說,是可信的。而在之後的修復中,堅持修舊如舊的原則,這些箭頭就留了下來。這就說明,這些箭頭很可能並不是天理教眾進攻紫禁城時留下的。因為沒必要留下這麼多箭頭作為警醒,實在是看著不雅。

因此,專家推測,這些箭頭很可能是在清朝滅亡後,清朝的一些宗室子弟,在紫禁城內閒來無聊,拿大門當箭靶射,留下來的。特別是被勒令搬離紫禁城之時,也沒什麼心思去清理這些箭頭,因此,才被長期遺留了下來。


奕天讀歷史


插在故宮“隆宗門”匾額上的箭頭,是大清朝最打臉的一次恥辱,為了讓後人都記著,嘉慶帝命人不準拔出留作紀念。這到底是這麼一回事呢?

嘉慶年間,嘉慶帝帶領八旗勁旅浩浩蕩蕩的前往木蘭圍場進行一年一度的“木蘭秋妳”活動,這個時候的北京城人頓時少了一大半,可謂內防空虛,就在此時,一直折騰的“天理教”看到了機會,北京片區的負責人開始組織一干人等,準備幹一票反清復明的大業,這不,很快幾百號天理教徒被組織了起來,準備攻入紫禁城,直搗皇帝老兒的巢穴。

他們買通了大內的一個太監作為內應,一票人浩浩蕩蕩的殺向了紫禁城,由於城防的人數確實太少,這夥子人幾乎沒遇到什麼大部隊,就直接衝到了故宮隆宗門,只要進了此門,就算是到了皇帝老兒家,金銀財寶那肯定是少不了的,但此時遇到一個問題,這個門無法打開,且有不少兵丁把手,這如何是好??領頭的果斷下了一個命令,跳牆頭!

於是乎,這夥亡命之徒開始接力往上爬,但萬萬沒想到的是,有兩個天理教徒好不容易爬上去,突然看到一個黑洞洞的槍口對準了他們,拿槍的這個人就是後來的道光皇帝愛新覺羅·旻寧,此時的他還是皇子,只聽砰砰兩槍,這兩人便從牆頭栽下掛了,大批的清軍這個時候也趕到了,他們在隆宗門展開了激烈的肉搏,一時間喊殺聲不絕於耳,在混亂中,不知誰放的流矢不偏不倚的紮在了“隆宗門”匾額上。

很快,這場鬧劇被鎮壓了下去,等嘉慶帝回京聽說此事後,後怕不已,大怒道,這事簡直是丟人現眼,奇恥大辱,為了警醒自己和後人,便命人不許拔掉。讓這個箭頭時刻提醒著愛新覺羅的子孫。

但打臉的是,這個箭並沒有起到警示作用,清朝後來越混越差,直到落後捱打的恥辱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