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遠流長泰州(海陵)鹽稅文化

鹽,在今天許多人的眼中,只不過是個調味品而已,鹽稅,在今天國家財政收入中,只佔全國稅收總量的極少部分。但你是否知道,鹽稅收入曾經在一千多年曆史長河中一直是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昔日的海邊,曾經有多少鹽民在那裡煮海水為鹽;昔日的運鹽河,年復一年,航行著數以千計的運鹽船;昔日又有多少鹽稅是用於賠款和還債?從古到今,泰州地區共為國家貢獻了多少鹽稅已經無法統計,但是這段歷史,我們不能遺忘。

江蘇鹽稅博物館在泰州市區西倉路南,西城河畔,這裡原來是泰州分司引鹽過掣的西浦、鬱浦所在地,

源遠流長泰州(海陵)鹽稅文化

江蘇鹽稅博物大門

源遠流長泰州(海陵)鹽稅文化

泰州(海陵)鹽稅文化源遠流長

古泰州(海陵)地域瀕臨黃海,轄地廣闊,所屬有大豐、東臺、南通等地,官家鹽場分佈廣而多,鹽稅資源十分豐富,鹽稅文化源遠流長。

源遠流長泰州(海陵)鹽稅文化

在黃海邊“煮海水為鹽”

源遠流長泰州(海陵)鹽稅文化

源遠流長泰州(海陵)鹽稅文化

源遠流長泰州(海陵)鹽稅文化

鹽稅文化是泰州的根脈。淮左古郡,蘇北名都。泰州之於鹽稅,源遠流長,由來上矣。李白的《梁園吟》中有“玉盤楊梅為君設,吳鹽如花皎白雪”的詩句,其中吳鹽就是泰州出產的海鹽。泰州自古就是海鹽的重要產地,唐代時全國有六大鹽區,泰州為兩淮區之首。在唐宋時期,泰州鹽稅一度佔國家稅收的一半。發達的鹽業為泰州帶來的繁華一直延續到了清朝末期,也給泰州人的生活注入了很多閒適的生活觀。

鹽稅在泰州,擁有超過2000年的悠久歷史。漢代有運鹽河,唐代有海陵監,宋代有鹽稅印,元代有運鹽司,明代有廣盈倉,清代有稅務碑,還有海陵倉、鐵盤廠、稅務橋、稅務街,尤其是有泰壩掣鹽衙署,更有賦、鹽、泰“三個居半”的美麗佳話。

漢高祖劉邦的侄子吳王劉濞是古泰州鹽場的開拓者。當時,他召集被流放人員在黃海邊“煮海水為鹽”,為了把古泰州鹽場的鹽迅速運往揚州,然後銷往不產鹽的地區,他還下令開挖了從揚州灣頭到泰州蟠溪(今屬如皋)的邗溝,也就是古老的運鹽河,即現在的老通揚運河。

源遠流長泰州(海陵)鹽稅文化

從唐代到清末,歷代封建政府為強化泰州域內的鹽政管理,曾設有專門的鹽業管理機構。唐代的海陵監為全國十大鹽監之首,宋代“泰州鹽倉場一年內支發客請鹽及四十萬袋,創一倉支鹽1億2千萬斤的全國最高紀錄”,宋代史稱“天下大計仰東南,東南大計仰淮南”, 晏殊、呂夷簡、范仲淹三位宋朝宰相都曾在泰州擔任過鹽官。從南唐諸仁規任海陵監開始,有四百多年時間兩淮鹽業管理衙門一直設在泰州,明初兩淮鹽運司署才移往揚州,明代以後,兩淮鹽稅長期佔全國總鹽稅的百分之五十以上,其中,泰州又佔兩淮鹽稅的半數以上。清雍正年間“揚州八怪”之一的畫家高鳳翰坐鎮泰州專司督壩查驗鹽務,清道光時期江蘇巡撫林則徐在泰州南門城外滕家壩豎立稅碑,永禁越壩逃稅。到了咸豐年間,兩淮鹽運使喬松年,不僅買下了三峰園更名喬園作為他的私人花園,他在泰州做官期間,還倡導興建了泰州鹽宗廟,比揚州鹽宗廟還早十年。還有泰州的稅務街、稅務橋等,這些深深的歷史印記成為豐厚泰州鹽稅歷史文化的佐證。

鹽稅博物館青磚灰瓦

江蘇鹽稅博物館位於市區西倉路南,西城河邊,西側和東側分別是海城公寓和御景公寓。目前,該地塊現有仿古閘房一間,老倉庫三座計33間。

江蘇鹽稅博物館建建築採用清代民居風格,青磚灰瓦,花格窗,將通過增加門廳、連廊、玻璃頂等手段將原有三座倉庫聯合成一個整體,並將中間狹長的巷道劃成一大一小兩個庭院,及一個將前後建築連為整體的玻璃房,既滿足功能需求,也將空間變得趣味盎然。

源遠流長泰州(海陵)鹽稅文化

在博物館的西側,建有泰壩衙門。泰壩即泰州攔河壩,是指從江南經泰州去下河及海安、如皋方向或向西去揚州方向,南去長江口岸的客貨船,必須在泰州過壩。歷史上古泰州鹽場的海鹽主要通過泰壩過壩掣驗後,經揚州銷往湘鄂贛皖豫等地。其中,滕家壩、鮑家壩等地名一直沿用至今。

清雍正年間,兩江總督尹繼善奏,泰壩為引鹽彙集之所,各場夾帶私鹽皆於此出售,建議設泰壩鹽掣署衙,專司淮鹽翻壩運輸和鹽課查驗事宜,揚州八怪之一的高鳳翰就是第二任泰壩監掣官,泰壩衙門就是他在任上建造的。

對於清代衙署建築,《大清會典》有記載:“各省文武官皆設衙署,其制:治事之所為大堂、二堂,外為大門、儀門,大門之外為轅門;宴息之所為內室、為群室,吏橫辦事之所為科房”,由此可以看出清代衙署佈局基本上可分為三個主要空間群組:治事之所、宴息之所、辦事之所。

泰壩衙門建築採用官式清代風格,採用硬山頂,大門北側設高鳳翰雕像。

古代鹽業以兩淮海鹽為主,兩淮又以泰州為先,由泰州看兩淮觀全國。主要介紹古代鹽稅在社會經濟中的地位及其重大作用,同時介紹古代鹽業的管理,側重於鹽稅的徵收管理,展示我國(主要是兩淮)古代鹽業的生產、運輸、銷售概況;再現泰州古代的鹽業生產、運輸、管理、掣查的過程。博物館運用現代科技手段,以多媒體、智能化、數字化,結合聲、光、電及雕塑、仿真等手法,立體展現鹽稅文物,力求生動形象。

源遠流長泰州(海陵)鹽稅文化

目前,江蘇鹽稅博物館徵集到301件展覽藏品,還有2000多件藏品正在徵集或複製中。其中,北宋鹽稅銅印為鎮館之寶。

據瞭解,我國古代璽印的斷代分期大致分為八期,即胚孕期、萌生期、蓬勃期、典則期、渙解期、更變期、規範期、新流期。規範期印章的時空範圍為北宋、遼、西夏、南宋、金、元等政權統治時間與地區,這一時期印章分公印和私印,公印的大致特徵為:基本上為青銅鑄;印文為陽文;印文盤曲於印面,且每字都盤曲相連;印文不再用焊接字劃而是直接鑄出;面形略近正方,長度稍大於寬度;印章上鑿創年款,頒發官署等款識內容。這枚銅印與北宋時期的公印特徵幾乎完全吻合。章體為青銅鑄,印章長5.5釐米,寬5.3釐米,高1.3釐米,印背上紐的左右兩側各鑿有4個字,右邊的4個字為“慶曆七年”,左邊的4個字為“少府監鑄”。經考證,該銅印為北宋時期的遺物。

源遠流長泰州(海陵)鹽稅文化

北宋鹽稅銅印為鎮館之寶

北宋鹽稅銅印為鎮館之寶,銅印的全文為篆書“泰州西溪鎮茶鹽酒稅務朱記”,朱文,從右至左上下讀。

西溪鎮現屬東臺,原屬泰州。范仲淹曾任西溪鹽倉監。

據瞭解,公印一般過了使用期限即會銷燬,這枚銅印能保存下來,實屬不易,這對研究我國北宋時期的茶鹽酒稅歷史和泰州的鹽稅歷史,以及北宋時期銅印鑄造工藝都有極其重要的價值。

源遠流長泰州(海陵)鹽稅文化

皇帝有御批類

源遠流長泰州(海陵)鹽稅文化

大臣工整書寫的“奏本”與“題本”

源遠流長泰州(海陵)鹽稅文化

鹽稅徵收、鹽官考核、鹽業產銷、鹽政管理、淮鹽運道、輯鹽查私、兩淮鹽引

源遠流長泰州(海陵)鹽稅文化

鹽務管理類(如考核獎懲)

清宮兩淮鹽務奏摺也將是博物館的一大亮點。據瞭解,奏摺內容非常豐富,徵集(複製)到故宮中保存的檔案2000多件,涉及鹽稅徵收、鹽官考核、鹽業產銷、鹽政管理、淮鹽運道、輯鹽查私、兩淮鹽引大案等多個方面。其中,既有大臣工整書寫的“奏本”與“題本”,也有皇帝用硃筆所作的親筆批示,每一件檔案都是難得一見的兩淮鹽務第一手資料。涉及兩淮鹽務的方方面面,大致有以下特點:一是皇帝有御批類;二是涉及重大鹽稅案件類;三是名人奏摺(如陶澍、林則徐、曾國藩等);四是鹽務管理類(如考核獎懲)等等。

此外,秦代用於食鹽計量的鐵權,各類珍貴的鹽稅票據在新建的博物館裡都將可以看到。

源遠流長泰州(海陵)鹽稅文化

源遠流長泰州(海陵)鹽稅文化

秦代用於食鹽計量的鐵權

源遠流長泰州(海陵)鹽稅文化

源遠流長泰州(海陵)鹽稅文化

北宋熙寧年間煮鹽的盤鐵,是按連雲港出土的盤鐵仿製

這是北宋熙寧年間煮鹽的盤鐵,是按連雲港出土的盤鐵仿製的。前面漢代煮鹽是用很深的牢盆煮海水;這裡的盤鐵是用滷水煮鹽,滷水比海水含鹽量多,產鹽量高。如此大的體積,不禁讓人浮想聯翩,當年這裡是何等的繁榮與昌盛。泰州這個富足的魚米之鄉,一直都是一個人丁興旺、百業俱興的地方。

煮鹽盤鐵的一側,還有生動寫實的銅像展示當時勞動人民煮鹽時的場景。因為工作的辛勞,煮鹽工人已經瘦骨嶙峋。

源遠流長泰州(海陵)鹽稅文化

源遠流長泰州(海陵)鹽稅文化

源遠流長泰州(海陵)鹽稅文化

這尊雕像,活靈活現地刻畫出了鹽商生活的富有和奢靡,與之形成反差的是那些終日不停幸苦勞作的煮鹽工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