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到其羅馬行省時代,瞭解英國史

今天我們講一講英國的歷史。

首先我們知道今天的英國(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國旗是米字旗,它是這樣構成的。

它是由三部分組成

1.聖喬治十字

傳說12世紀聖喬治屠龍,到了十三世紀,他成為英格蘭的守護聖徒。聖喬治十字曾作為十字軍的標誌,也是迄今最早的用來代表英格蘭的標誌。

2.聖安德烈十字

根據傳說,在公元832年,皮克特王安格斯二世帶領皮克特人及蘇格蘭人在東洛錫安的阿瑟斯丹尼福對抗諾桑比亞王國的盎格魯人(皮克特人是蘇格蘭地區的原住居民,而八世紀正好是日耳曼人入侵不列顛的時期,而盎格魯人是日耳曼人的分支),後來皮克特人節節敗退。安格斯二世和他的士兵只好向上天祈求。入夜後,他們突然看見天上的白雲在暗藍的天空中呈“X”形排列,就覺得是守護聖人聖安德烈在顯靈,並保佑他們在戰鬥中獲勝。這令皮克特人及蘇格蘭人士氣大振,而盎格魯人則喪失鬥志,最後,皮克特軍得到了勝利。從此天藍色底白交叉的圖案成為蘇格蘭國旗。

3.聖帕特里克十字

追溯到其羅馬行省時代,瞭解英國史

是愛爾蘭的象徵。聖帕特里克主教385年左右出生於蘇格蘭。幼年時曾被俘至愛爾蘭,為人牧羊。獲自由後,成為聖職人員,後被立為愛爾蘭區主教,竭力宣傳福音,奠定愛爾蘭教會的信仰基礎。461年逝世。他是愛爾蘭教區的主保聖人。英國國旗中,白底,紅色X形狀,就是代表著他。

我們來聊一下英國的地理概況

先附上英國的政區圖和地形圖

追溯到其羅馬行省時代,瞭解英國史

地理

英國位於歐洲,是由大不列顛島(包括英格蘭、蘇格蘭、威爾士)以及愛爾蘭島東北部的北愛爾蘭和一些小島(海外領地)組成。英國本土位於歐洲大陸西北面的不列顛群島,被北海、英吉利海峽、凱爾特海、愛爾蘭海和大西洋包圍。24.36萬平方公里(包括內陸水域),英格蘭地區13. 04萬平方公里,蘇格蘭7. 88萬平方公里,威爾士2. 08萬平方公里,北愛爾蘭1. 36萬平方公里。位於歐洲西部的島國。由大不列顛島(包括英格蘭、蘇格蘭、威爾士)、愛爾蘭島東北部和一些小島組成。隔北海、多佛爾海峽、英吉利海峽與歐洲大陸相望。它的陸界與愛爾蘭共和國接壤。海岸線總長11450公里。全境分為四部分:英格蘭東南部平原、中西部山區、蘇格蘭山區、北愛爾蘭高原和山區。

水文

賽文河(354公里)和泰晤士河(346公里)。北愛爾蘭的內伊湖,面積396平方公里,居全國之首。

氣候

屬海洋性溫帶闊葉林氣候,終年溫和溼潤。通常最高氣溫不超過32℃,最低氣溫不低於-10℃,平均氣溫1月4~7℃,7月13~17℃。多雨霧,秋冬尤甚。所以,倫敦有霧都之稱。年平均降水量約1000毫米。北部和西部山區的年降水量超過2000毫米,中部和東部則少於800毫米。每年二月至三月最為乾燥,十月至來年一月最為溼潤。全國氣候類型為溫帶海洋性氣候。

資源

英國主要的礦產資源有煤炭、鋼鐵、石油、天然氣。硬煤總儲量1,700億噸。鐵的蘊藏量約為38億噸。西南部康沃爾半島有錫礦。在柴郡和達臘姆蘊藏著大量石鹽。斯塔福德郡有優質粘土。康沃爾半島出產白粘土。奔寧山脈東坡可開採白雲石。蘭開夏西南部施爾德利丘陵附近蘊藏著石英礦。在英國北海大陸架石油蘊藏量約在10~40億噸之間。天然氣蘊藏量約在8,600~25,850億立方米左右。

追溯到其羅馬行省時代,瞭解英國史

英國曆史

羅馬行省時期

要想了解英國史,我們可以追溯到其羅馬行省時代。

在公元前55年八月的一個晚上,凱撒率領羅馬兩個軍團攻打不列顛,凱撒的目的是為了切斷不列顛島上的土著居民對高盧人的援助。然而不列顛島的土著居民——佈列吞人,雖然戰鬥失利,但是由於嚴冬來臨,凱撒的遠征軍團補給困難,最後凱撒鎩羽而歸。

公元43年,羅馬皇帝克勞迪登基。克勞迪希望通過軍事勝利來提高自身威望,18年後,不列顛成為了羅馬帝國的一個行省,被正式納入羅馬帝國的版圖之中。

羅馬帝國對不列顛實行殘酷統治,“官逼民反”,於公元61年爆發了著名的布狄卡女王起義。由於戰術失誤等原因,這次起義被鎮壓,但使得羅馬人開始對不列顛實行相對溫和的統治政策。

公元122年,羅馬皇帝哈德良拜訪不列顛行省,提出了建造“長城”的構想。於是122-128年,羅馬人修築了一道從泰恩河口到索爾韋灣橫貫不列顛島的石泥混合城牆,城高15英尺,底寬10英尺,頂寬7英尺,長73英里,是為著名的哈德良長城。它使不列顛南方保持了較為長久的和平。

談一談羅馬行省時期的影響。

隨著羅馬帝國的衰落,不列顛也逐漸擺脫了羅馬帝國的控制。從外觀來看,羅馬人留下的只是羅馬大道和城市遺址.羅馬佔領雖長達300多年,但其在不列顛後來的歷史上卻沒有留下什麼痕跡。

儘管羅馬帶來了城市的建設,但是不列顛的生產力水平並不是很發達,以至於城市需要依託於農村,它們基本上只是起到行政中心的作用。隨著羅馬帝國的衰落,這些城市也走向了衰落。

最後要提一個叫做“維拉”的概念。

維拉”原指農村的一座房子,後包括主人所有的土地以及對這片土地的經營方式。可以簡單的理解為羅馬莊園。

追溯到其羅馬行省時代,瞭解英國史

這個時期仍以農業為基礎,但商品經濟卻有所發展。

首先我們要明白什麼是日耳曼人

日耳曼人(拉丁語:Germani;英語:Germanic peoples),他們在羅馬帝國時期與凱爾特人、斯拉夫人一起被羅馬人並稱為歐洲的三大蠻族,也是現今歐洲人的代表民族之一。

已知最早使用“日耳曼人”這個詞的是希臘人波希多尼,羅馬人塔西佗說凱爾特人稱萊茵河以東的民族為“日耳曼人”,羅馬獨裁官尤里烏斯·凱撒也在《高盧戰記》中提到日耳曼人。

現今瑞典南部境內、挪威西部境內的斯堪的納維亞半島,被認為是日耳曼人的故鄉,後部分向歐洲南部遷徙,於羅馬帝國時期南遷至德國北部並分裂為多個部落,並趕走了居住在阿爾卑斯山北部廣大平原上的凱爾特人,並在羅馬帝國衰亡後在其廢墟上建立了多個國家,並在發展途中大力吸收繼承併發揚了來源自古代希臘與羅馬的自然科學知識與經驗,以及在羅馬合法並經過改造過後的基督教(來源自猶太),並在13世紀前迅速崛起。

現今的德意志人、奧地利人、瑞士人、盎格魯-撒克遜人(英格蘭人)、荷蘭人、挪威人、丹麥人、瑞典人、冰島人都是日耳曼人,其中德意志人、奧地利人和瑞士人的語言為德語。

也正是盎格魯-撒克遜人來了之後,才有了“英格蘭”的叫法。

早在三世紀,這些日耳曼人就開始騷擾不列顛的沿海地區,到了五世紀,他們已經深入了不列顛內地。值得一提的是,水久性地征服不列顛的不是盎格魯一薩克遜誨盜,而是那些被僱來保衛這塊士地的僱傭兵。(羅馬帝國經常使用這種“養虎為患”的方法,最後反受其害)據英國最早的歷史學家吉爾達斯和比德(比德這個人很出名也許我們日後會談到)說,英格蘭南部的沃提根國王在449年為了抵抗皮克特人和蘇格蘭人的侵擾,僱來了薩克遜人、羅馬老兵亨吉斯特和霍薩兩兄弟所率領的軍隊,六年後,來者在肯特和英格蘭東部建立了自己的王國。此外,約克、林肯和安卡什特的基葬出士文物也說明,在公元5世紀上半葉這裡的確居住過日耳曼人僱傭兵。

我們熟悉的亞瑟王就是率領土著抗擊日耳曼人的代表。但其實這個人在歷史上是否真的存在過,尚有爭議。

這些日耳曼蠻族先後建立了七個王國,也就是我們俗稱的“七國時代”,這七國分別是...

肯特王國(朱特人)

薩塞克斯王國(南撒克遜)、韋塞克斯王國(西撒克遜)、埃塞克斯王國(東撒克遜)(薩克遜人)

諾森伯里亞、東盎格利亞王國、默西亞王國(盎格魯人)

追溯到其羅馬行省時代,瞭解英國史

(最後我會把七國時代的地圖發給大家)

後來維京人的分支丹麥人(維京人和日耳曼人還有所區別,維京人是維京人和日耳曼人都是雅利安人的的後裔,不同的是生存的地域不同,維京人主要生活在北歐,日耳曼人則生活在更西南的位置上)丹麥人掠奪了大量的資源之後,又準備在不列顛定居。於是丹麥人與盎格魯-撒克遜人衝突不斷,盎格魯-撒克遜人有時會聯合抗敵。在阿爾佛雷德大帝繼任威塞克斯國王之後,採用了和丹麥人互相妥協的權宜之計,將英吉利東北部劃歸丹麥管轄,稱為“丹麥區”並定期向丹麥人支付“丹麥金”。

11世紀初,丹麥人捲土重來,丹麥王克努特大帝成為全英之王(1016~1035在位)。克努特之子死後,英國王位復歸於英人懺悔者愛德華(1042~1066在位)。

丹麥人佔領期間,英國封建化過程加速。由於戰爭頻繁,稅課繁苛,特別是沉重的“丹麥金”,使自由農民紛紛破產,淪為依附農。國王以詔書的形式把土地冊封給教俗貴族,成為封建領地。而丹麥金也是英國國稅的雛形。

談談這個時期基督教的傳入與發展。

公元597,聖奧古斯丁前往不列顛傳教。601年,他成為第一任坎特伯雷大主教,是為坎特伯雷的奧古斯丁。(這個奧古斯丁和寫上帝之城聖奧古斯丁是倆人)

傳教方面,愛爾蘭人在英格蘭的傳教是最成功的。愛爾蘭與五世紀初由蘇格蘭的聖帕特里克傳教而皈依了基督。

於是不列顛的基督教就有這兩派了,最後在惠特比宗教會議確定了羅馬一派的勝利,這也使得基督教在不列顛的統一,因為派系矛盾,往往會滋生其他的矛盾,造成不穩定的因素。

基督教能在不列顛生根發芽是有原因的。;第一,盎格魯一薩克遜人信奉崇拜山水萬物並混有巫術成分的泛靈論,這種原始宗教無法回答生老病死等人類宇宙的問題,也沒有與農業社會的倫理道德相關的制度體系。基督教有關於天堂地獄和人之永生的說教,為走向定居農業社會的盎格魯一薩克遜人提供了有用的價值信念。第二,基督教反對暴力,保護穩定的婚姻生活和遺產繼承權,早已進入農業定居時代的英格蘭也需要這樣一種與王權政治相符的管理體系和秩序觀念,這就不可避免地選擇了羅馬基督教。基督教是--種具有成文經典的宗教,隨著這種宗教的傳授,居民識文斷字的能力在增長,居民在基督教文明的薰陶下,在語言、藝術、法律、教育等方面也在發展。而且,必須看到的是,在盎格魯~薩克遜時代的初期,組織程度最高的社會共同體無疑是以大教堂和禮拜堂為中心的群眾性宗教團體。幾個世紀中,手工業者、商入、扈從和無業遊民都因宗教的原因,蜂擁至建有大教堂的地方。所以,在羅馬撤出不列顛後,盎格魯-薩克遜人城市生活的最早復甦,無疑與大教堂的建立及基督教的傳播密切相關,這些以大教堂為中心的聚居地成為中世紀英格蘭城鎮的起源地之一。

追溯到其羅馬行省時代,瞭解英國史

最後要提到幾個概念

塞恩:是為軍事貴族。

刻爾:自由農,但需要服兵役。

維蘭:農奴

諾曼征服

在講諾曼征服之前,先對盎格魯-撒克遜時代做一個總結。

盎格魯-撒克遜時代無疑是一個混亂的時代,隨著羅馬帝國的衰落,不列顛島重歸文明的“黑暗”。在後來的幾百年時間裡,不列顛必須重新編織文明,從“野蠻”中再一次走出來,文明可說是從頭開始。盎格魯一薩克遜人進入不列顛時還處在部落時代,國家消失了,它必須重新建立一次,因此我們就看到一個盎格魯一薩克遜人的國家形成期,混亂於是就不可避免。歷史週而復始,文明死灰復燃,這真是一個獨特的現象,但幾百年時間荒廢了,歷史如何經得起此等“浪費”?不過盎格魯一薩克遜時期卻給英國民族留下了永恆的印記,現在的英國是盎格魯一薩克遜時代的後裔,在此之前歷史只是片斷,在此之後它連成了一條線。

首先我們先說諾曼底這個地方,它在今天法國的西北角。

然後要提到一個人——羅洛。羅洛是北歐海盜首領,維京海盜的傳奇英雄之一,諾曼底公國的奠基者。911年,西法蘭克王查理三世將今法國諾曼底半島一帶封給諾曼人首領羅洛,建立諾曼底公國。

而威廉,就是以後的英格蘭國王威廉一世(征服者威廉)則是羅洛的後裔,但威廉卻是一個私生子。所謂的私生子,是說威廉並不是他的父親與正室妻子的後代。但是他的父親仍指定他為諾曼底的繼承人。

讓我們把時間定格在1066年。英格蘭國王殉道者愛德華死後無嗣,賢人會議——英格蘭的最高政治機構,推舉愛德華臨終時指定的哈羅德·葛溫森為英王。之後威廉和強大的威塞克斯伯爵哈羅德·葛溫森以及被稱為哈羅德·哈德拉德的維京國王挪威的哈羅德三世三者之間激烈的爭奪英格蘭王位。

1066年10月14日,英格蘭國王哈羅德·葛溫森)的盎格魯—撒克遜軍隊和諾曼底公爵威廉的軍隊在黑斯廷斯(英國東薩塞克斯郡瀕臨加來海峽的城市)地域進行的一場交戰,史稱黑斯廷斯戰役,這也被認為是歐洲中世紀盛期開始的標誌。在這場至關重要的戰役威廉大獲全勝。這一年12月25日,威廉在威斯敏斯特教堂(西敏寺)加冕為英格蘭國王,諾曼王朝開始。威廉一世即位後,為了鎮壓國內盎格魯-撒克遜人的叛亂,威廉一世將英國的五分之一土地作為自己的領地,將手下的騎士封為男爵,分別派駐各地鎮守,並在全國修建了很多城堡。倫敦塔和溫莎城堡都是在那個時期修建的。

諾曼征服加速了不列顛的封建化。威廉建立起了強大的中央政府,這就體現在索爾茲伯裡宣誓上,1086年,威廉一世要求他封臣的封臣宣誓向他效忠,這就和歐洲大陸上的分封制,即“我封臣的封臣不是我的封臣”就大不一樣了。而這種政府被後繼者所擁護。由於有政府指揮的軍事力量,英國再也沒有受到過外族入侵。相反,它不斷進行海外擴張,這使英國必然比其他歐洲國家得到更多的殖民地。

征服英格蘭之後,威廉一世改組了教會。首先先讓自己的親信擔任主教,然後改風易俗,並且規定主教和副主教不能干涉百戶區(行政單位)法庭和郡(行政單位)法庭的事務,另設宗教法庭,最後支持諾曼新貴族在鄉村和城鎮興建小教堂,這些小教堂屬於領主的私有財產,由領主指定教士加以管理,以滿足轄地內基督徒舉行洗禮、婚禮、葬禮和塗油禮之需。

追溯到其羅馬行省時代,瞭解英國史

威廉還做了一件事情,那就是頒佈了“最終稅冊”(末日審判書)

英王威廉一世(征服者)下令進行的全國土地調查情況的彙編。目的在於瞭解王田及國王的直接封臣的地產情況,以便收取租稅,加強財政管理,並確定封臣的封建義務。1086年由國王指定的教俗封建主在全境進行廣泛的土地調查。把全國劃分為7~8個區,每個區包括若干郡。按郡、百戶區、村的系統瞭解情況。調查內容包括當地地產歸屬情況,每個莊園的面積、工具和牲畜數量,各類農民人數,以及草地、牧場、森林、魚塘的面積,該地產的價值等。調查結果彙總整理,編定成冊,稱《末日審判書》。“末日審判書”這個名字意指它所記錄的情況不容否認,猶如末日審判一樣;還有說法是由於他派出的調查員個個如凶神惡煞,調查內容又極細緻,使被調查者如履薄冰,好像在接受上帝使者的末日審判一樣,所以調查結果被稱為《末日審判書》。當然,這個東西對農民階級造成了巨大的傷害。

征服者威廉去世後,他的後代們似乎失去的其雄心與才智,隨之而來的卻是家族的內訌,威廉的兩個兒子長子羅伯特和次子魯夫斯開始互相殺伐。儘管長子擁有著繼承權,但是由於羅伯特實在是昏庸無能,威廉只好把諾曼底和公爵頭銜留給了羅伯特,把王位和英格蘭授予魯夫斯,魯夫斯加冕為威廉二世。乍一看似乎合情合理,但是眾貴族面臨著像誰效忠的問題,貴族集團分裂。魯夫斯即位後,急於攻佔諾曼底,為了發動戰事,他為了攫取利益而故意空缺坎特伯雷大主教一職,洗劫修道院,激化了王權和教權的矛盾,又加重賦稅,引發了更多的矛盾。最後羅伯特意圖參加十字軍東征,為籌集費用而把諾曼底出賣給了魯夫斯,這樣,英王就成為了英格蘭和諾曼底的雙重統治者。1100年魯夫斯意外死去,他的弟弟亨利一世繼位。即位後剷除了羅伯特這一不穩定因素後,英格蘭進入了平穩發展時期。1120年,亨利一世的太子溺水而亡,亨利一世雖然兒女眾多,但是根正苗紅的只有一兒一女,所以亨利一世只能把王位傳給了公主瑪蒂爾達。為了保證女兒日後的生活,亨利二世把女兒嫁給了安茹伯爵。女人的地位以及其有一個這樣的婆家,而且貴族們難免不會強力地支持她。在這種情況下,征服者威廉的外孫、亨利一世的弟弟斯蒂芬看到了機會,於是他渡過了英吉利海峽在貴族的支持下繼承了王位。隨後瑪蒂爾達在安茹伯爵和蘇格蘭的支持下和斯蒂芬爭奪王位,內戰四起。這場內戰最後以雙反妥協,安茹伯爵的兒子亨利繼承王位而結束。亨利於1154年繼承王位,是為亨利二世。此時,英格蘭進入了金雀花王朝。

亨利二世是英國曆史上一位著名的國王,他在位期間進行了司法改革,為英格 蘭習慣法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而他與貝克特大主教的衝突也是英國曆史上的重大事件。

在金雀花王朝時期,犯罪率較高,社會治安有待加強,而且法律的運行機制也較為落後。在盎格魯—撒克遜時代,遺留下兩種審判的方法,即“立誓免罪法”和“神判法”。

立誓免罪法:被告召集來親朋好友證實自己的自辯證詞是真實可信的,這個程序過後被告就不用再列舉證據,並且被判無罪。

神判法:又稱“上帝裁決”,屬於司法體系,是司法機構通過所謂“神的意志”來判斷嫌疑人是否有罪。比如說“冷水浸泡法”就是把嫌疑人捆綁起來扔到7英尺深的水下,根據其是否上浮判斷其是否有罪:“開水判法”是嫌疑人需迅速取出熱開水中的石塊,手臂不可被燙傷,燙傷即為有罪:“熱鐵判法”嫌疑人手持熾熱的鐵塊或者是鐵圈走過一段距離,之後將其傷口包紮,三個月後解開,若傷口腐爛即為有罪。

從這兩種審判方法不難看出司法程序上的荒誕、愚昧,不公正,這也是亨利二世進行司法改革的原因之一。

追溯到其羅馬行省時代,瞭解英國史

亨利二世於1166年頒佈了《克拉倫敦詔令》,使巡迴審判成為了一種制度,巡回法庭制度是指法院為方便民眾訴訟,在轄區設置巡迴地點定期或不定期到巡迴地點審理案件的制度這種舉措擴大王室的司法管轄權,提高案件處理的質量,減少誤判次數,促進了公正司法。

在巡迴審判制的基礎上,陪審團制度也隨之發展和推廣。陪審團制度早在盎格魯—撒克遜時期就有了雛形,而亨利二世則賦予了它新的內涵。亨利二世規定只有國王才可以召集陪審團,,不允許私人法庭仿效,而且只有來到王室法官面前尋求公正的人才可以使用這種制度。毫無疑問,陪審團制度的正確使用是司法上的一個進步。

為了給希望在王室法庭得到公正裁決的訴訟人創造條件,讓他們把自己的案件從領主法庭移交到王室法庭,亨利二世發揮了“司法令狀”的作用,並把他作為一種制度來推廣。這種制度逐漸使王室法庭取代了領主法庭,從而加強了王權。

亨利二世的這些改革措施為英格蘭的習慣法奠定了基礎,直到13世紀,王室巡回法庭的大法官格蘭維爾編著了《英格蘭法律與習慣》標誌著習慣法時代的到來。習慣法和羅馬法這種成文法是不同的,也更能適應著英格蘭的傳統與實際情況,不僅能指導如何審判,還經常性地用於裁決各種新老問題,也是對英雄時代先人們的一種肯定與緬懷,它其實更像是一種傳統。

追溯到其羅馬行省時代,瞭解英國史

下面來說說亨利二世和貝克特的衝突。在這之前我們先來說說英格蘭王權與教權的衝突。

自諾曼征服之後,威廉二世試圖控制教會,於是對教會進行了改組,並與羅馬教廷分庭抗禮;威廉二世在其執政時期洗劫了教會,沒收修道院的財產,並且據說威廉二世是一名同性戀者,而基督教義裡面是不允許同性相戀的,這可能也是二者衝突的原因;亨利一世則選擇緩和與教會的矛盾,並把授職權還給教皇。王權與教權的矛盾長期存在,到了亨利二世時期變得更為激烈,它最後體現在貝克特被殺上。

那麼這位貝克特究竟是何許人也?貝克特出生在一個定居於倫敦的魯昂商人世家,受過高等宗教教育,作為一個政治家,他有著強烈的權力慾和功利心,這也許就是日後他與亨利二世發生衝突的原因吧!

這位優秀的貝克特一開始和亨利二世關係良好,亨利二世提拔他為大法官,成為國王的重要顧問,最後被羅馬教廷任命為坎特伯雷大主教。這之後,貝克特的立場從亨利二世轉為羅馬教廷,成為羅馬教廷利益的捍衛者。亨利二世在《克拉倫敦詔令》中規定,規定神職人員犯罪應先交到世俗法庭審判,如果其被判有罪並被開除教籍,則再交給教會法庭做最後的審判,這項削弱教會司法權的法令遭到了貝克特的強烈反對,於是亨利開庭質控貝克特,貝克特逃亡,坎特伯雷大主教空缺,所以王子的王位繼承加冕禮只能讓約克大主教主持。後來貝克特返回,指出上面的加冕行為是對坎特伯雷大主教權力的侵犯,並利用教皇,把參加加冕禮的人的教籍全給開除了。貝克特逃亡返回時,竟然受到教士的強烈歡迎。亨利大怒,派遣四名騎士前去查看,但是騎士們錯誤地理解了亨利的意思,意外地把貝克特殺死了。這一事件在基督教世界造成了巨大的影響,這等於是以國王的名義殺死了大主教,是公然向教會發起挑戰,貝克特也被尊為“聖人”。於是亨利只能暫時廢除了《克拉倫敦詔令》(其中的基本原則並沒有消失),暫時向教會妥協。

追溯到其羅馬行省時代,瞭解英國史

《大憲章》和英格蘭議會

《大憲章》大家都不陌生。儘管《大憲章》當時未起到重大作用,不久後被廢除,但後世的資產階級賦予了它新的內涵用以限制王權,直到現在《大憲章》仍是英國憲法的重要組成部分。

《大憲章》的由來要從約翰王說起。約翰是獅心王的弟弟,獅心王彌留之際指定約翰為繼承人,但是貴族們不支持約翰,他們更支持年幼的亞瑟,亞瑟是獅心王另一個弟弟傑佛利的兒子,他已經成為法王的附庸。於是約翰從愛爾蘭出發入侵英格蘭,俘虜了亞瑟(據說約翰還把亞瑟閹割了),這一行為不僅受到了貴族的反對,更讓法王菲利普二世勃然大怒。菲利普下令收回英格蘭的在法領土。約翰當然不幹了,於是發動了對法戰爭,但是卻屢戰屢敗,最後丟失了歐洲大陸上除阿基坦公國以外的全部領土,這也是約翰被稱為“無地主”的原因。連年的戰事,使得約翰加重了賦稅,結果貴族們更加地反對他了。除了國內的貴族,約翰還得罪了羅馬教廷。英格蘭的坎特伯雷大主教向來由羅馬教皇指派,而約翰卻自己指派了大主教,這無疑是在挑戰教會權威,於是約翰被開除了教籍。

事情的開始還是要從1214年說起,這一年約翰討伐諾曼底失敗,矛盾再次被激化,部分貴族開始起兵反叛約翰,部分市民也加入了叛軍的隊伍。這次叛亂具備了民眾起義的性質,是反王權的典範。1215年,以西蒙·德·孟福爾為首的一群貴族逼迫約翰王簽署《大憲章》(The Great Charter)大憲章的內容很多,其中最關鍵的有三條:

1.國王不可擅自徵稅。

2.國王不可以擅自修改法律。

3.如果國王嚴重違反了法律,貴族可以制裁國王。

雖然《大憲章》本質上是在維護貴族的利益,但它本身卻有著重大意義,那就是王權有限、法律之上,這和憲法精神是相吻合的。雖然不久約翰廢除了它,但其精神卻代代相傳。

下面說說英格蘭議會的發展,從盎格魯—撒克遜時代的賢人會議,到諾曼時期的“大會議”和“小會議”,開會商討國事、制定大政方針似乎已經成了英格蘭的傳統。到了1258年,英王亨利三世被迫接受了貴族們提出的《牛津條例》,其中規定了定期召開議會的原則。1265年,真正意義上的議會召開了,這次議會則成為了英格蘭議會歷史上的典範。議會在不斷地發展中,加入了更多的新成員,騎士、教士,議會逐漸升級為“各等級議會”(All Estates Parliament),到了1295年的“模範議會”(Model Parliament),更多的工商業者也參與到了議會政治之中。

參考文獻:《英國通史》

《英國史》

《英語民族史》

《英美概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