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過世面的人,從不說這4句話

見過世面的人,從不說這4句話

01、“讀那麼多書有什麼用?”

“讀那麼多書有什麼用,還不如早點出去掙錢。”

“我小學畢業現在照樣身價百萬,那些大學生還不是得來給我打工……”

如果一個人說出這樣的話,無論他做成了多大的事業、掙了多少錢,在別人眼中都只是一個目光短淺、為著蠅頭小利沾沾自喜、沒有長遠打算的人。

因為越是見過世面的人,越是明白讀書的重要性。

記得白巖松曾經說過:

“讀書久了,你就會信一些東西,會有了一顆敬畏之心。

有了敬畏之心,你就知道什麼是最好的,我可以去做,知道什麼是不好的,不可逾越。”

閱讀的意義在於,你讀過的書其實早已融進你的骨血,只要一個觸動點,就會噴薄而出。

換句話說,在讀書的過程中,你會慢慢找到你的信仰和精神支柱。

我想,這應該是一個人生存最基本的精神需求吧。

讀過書的人眼界會開闊許多,他們見過世間的多樣性,最終選擇的更可能是自己想要的、認可的。

因為讀過的書能夠給他們底氣和實力,讓他們無論做出任何決定都可以生活得遊刃有餘。

見過世面的人,從不說這4句話

02、“好煩啊,日復一日,沒勁又無聊”

很多人日復一日,抱怨生活單調勞累,毫無新意。

他們一直抱怨,卻不願意做出任何改變,他們不能改變現狀不說,還把抱怨的情緒傳染給身邊的人。

編劇埃裡克·卡普蘭說:

“如果你覺得生活無聊,那是你的問題,不是生活的問題,因為生活一點都不無聊。植物,動物,都是最有意思的東西。

要驅散無聊感,你需要去感受身體,感受情緒,感受生命的脈搏。”

誰說不是呢,很大程度上,沒有無聊的人生,只有無聊的生活態度罷了。

見過世面的人,絕不為生活的瑣碎所困擾。在他們眼裡,世界之大,陽光雨露都那般美好。

他們有自己的趣味,有自己的節奏,不會輕易被外在的環境改變,他們不緊不慢,把自己的生活過得井井有條、豐富多彩。

世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在認清生活的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

而那些真正見過世面的人身上,往往都有這種英雄主義。

他們既可以享受最好的,也可以承受最差的,會講究,也能將就,不管多難,依舊滿懷希望。

見過世面的人,從不說這4句話

03、“我都這麼大年紀了……”

我們身邊從不缺少這樣的聲音:“我都多少歲了……“

後半句常見的是——

“我還是忍忍吧,還能換什麼樣的人/工作/生活呢?”

“還白費那些力氣幹什麼呀?”

“算了,主要看下一代了。”

“幹什麼都晚了。”

當他們想做任何有挑戰的事情時,這句話總是會第一時間蹦出來,抹殺他們嘗試的勇氣。

但是,因為年齡而放棄追尋,無疑是一件懦弱又目光短淺的事情。

有人50歲開始創業,也有70歲的老奶奶學滑板,步履蹣跚的老頭和大學生在一起聽課......

當你真正見過世面,就會知道,人生其實應該是“無年齡感”的。

當認識到了這一點,認識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節奏之後,處世的心態就會完全不一樣。

你不會再因為被同齡人拋棄而過度焦慮,從此再不奮進;也不會因領先於別人就沾沾自喜、狂妄自大。

不會輕易放棄夢想,會永遠保持年輕的心態;也不會再嘲笑那些努力生活,不斷追夢的人。

有些人死於25歲,葬於75歲,有些人永遠都是25歲,一輩子都活得熱氣騰騰。

見過世面的人,從不因為年齡而放棄自我管理、放棄追求更美好的事物。

因為看過的世界多了,就不會因為年齡而彷徨恐懼,反而會更從容、更穩重地做出每一個決定。

見過世面的人,從不說這4句話

04、“你連這都不知道啊?”

聊天的時候,大家都不太喜歡這樣一種人,你說什麼他都要插上兩句來顯示自己的博學。

然後他說一件事問你知不知道,如果你回答不知道,他就會用不可置信的語氣說:

“你居然連這都不知道啊?”

誇張的表情加上鄙視的態度,好像你不知道的是1+1=2一樣。

沒見過世面的人就如同生活在井底的青蛙,以為自己頭上那一方小小的天空便是整個世界。

所以他們讀了兩句古詩詞,就覺得自己滿腹經綸;知道了幾個八卦,就覺得自己知曉天下事……

殊不知,這些時時刻刻爆棚的優越感,只會引起別人的反感,暴露自己的無知。

而反之,越是見過世面的人,越懂得謙遜。

因為見過的東西越多,就越知道世界之大,無奇不有。

而自己所擁有的、所瞭解的,只不過是滄海一粟,不值一提。所以他們總會提醒自己,要保持謙和、戒驕戒躁。

見過世面的人,從不說這4句話

這裡所說的“見過世面”,不是你周遊過多少國家,也不是見過多少奢侈品、懂得多少用餐禮儀。

而是目光長遠,不因外部條件給自己設限,始終保持謙遜,用盡全力去經營自己的生活。

希望我們都能永遠富足、永遠自由、永遠溫柔,活出一個大格局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