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伯溫去世前,送給朱元璋一筐魚,為何朱元璋17年後才明白?

月下0鬱金香


朱元璋時常對人說:劉老先生,可真是咱的張良呀!

張良?

可是,想當張良,便得學張良的激流勇退。

後來,李善長被罷相了,朱元璋跑去試探劉伯溫:老先生呀,咱想讓楊憲當宰相,你看行不行?

劉伯溫一聽,心想皇帝恐怕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又想著皇帝定然也知道他和楊憲關係不錯,此時自己也推楊憲的話,或許會引起多疑的皇帝的猜忌,於是坦言:楊憲?他不行呀,雖是宰相之材,可卻沒有宰相之肚量,不行,不行。

楊憲不行?朱元璋換了一個:汪廣洋如何?

劉伯溫搖頭:也不行,汪廣洋心胸還不如楊憲呢!

朱元璋又換一個:那麼,胡惟庸如何?

劉伯溫仍然搖頭:胡惟庸也不行呀,宰相猶如駕馭馬車的車伕,胡惟庸這個車伕的話,我怕車轅會被他弄斷呀!

楊也不行,王也不行,胡也不行,說來說去只能你劉伯溫行了?朱元璋的猜忌果然來了,只聽他說:看來呀,咱的宰相,也唯有老先生能勝任了......

劉伯溫聽完朱元璋的話,便知道朱元璋誤會了自己,生出了猜忌之心,所以連忙搖頭:不行,不行,我更不行!

不過,不論劉伯溫如何解釋,朱元璋對他的猜疑已經出來了,三言兩語顯然化解不了。

所以,劉伯溫後來乾脆辭職歸裡。

劉伯溫雖然辭官了,過起了隱居的生活,可是麻煩卻不會就此遠離他。

劉伯溫上疏告訴朱元璋,皇帝呀,談洋已鹽盜成患,方國珍便是靠走私鹽作亂一時,為防生亂,請設立巡撿司把守此處!

沒想到,巡撿司設立以後,鹽盜混不下去了,鬧了起來,又恰逢碰上茗洋逃兵作亂,胡惟庸為了報復劉伯溫,於是趁機構陷:皇帝呀,聽說談洋有王氣,所以劉伯溫想佔據談洋給自己修建墳墓,百姓不答應,他這才讓您設立巡撿司去驅逐百姓呢!

朱元璋一聽,嘴上雖然沒說什麼,可是心中已經懷疑劉伯溫的動機了,劉伯溫也瞭解朱元璋的性格,所以一聽說胡惟庸說了自己的壞話,便入京請罪去了。

朱元璋仍然沒說什麼,但是卻將劉伯溫留在了南京,說白了就是為了時時刻刻盯著他。

此後,劉伯溫是吃不好也睡不好,總是擔心朱元璋什麼時候就會對他下手,所以整個人變得抑鬱了起來,人一旦抑鬱了便容易生病,劉伯溫終於在抑鬱中病倒了。

朱元璋懷疑劉伯溫是在裝病,所以讓胡惟庸帶著醫生去探望劉伯溫,然後給他開了藥,劉伯溫吃完藥後,不但沒見好,反倒病得更重了。

朱元璋這才相信劉伯溫是真的病了,並且病得快不行了,所以讓人將劉伯溫送回了老家。

劉伯溫抵家之後,為了防止朱元璋不會在自己死後清算劉家,他又留下了後手。

劉伯溫將自己所寫的《天文書》交給了兒子劉璉,並且鄭重嚴肅地對劉璉說:趕緊將此書送呈皇帝,絕對不能讓劉家後人學習此書,切記,切記!

隨後,又對劉璟說了劉伯溫想要寫給朱元璋的“遺表”,實際上是他給朱元璋最後的建議,但是因為胡惟庸在,所以只能口述給劉璟以待將來朱元璋詢問之時轉述。

不過,劉伯溫的後手終究也沒能保住劉璉,他死後僅僅過了四年,劉璉便遭到了胡惟庸的陷害,然後一命嗚呼。

劉璟後來則因為不願向朱棣稱臣,在獄中自盡慘死。

那麼,劉伯溫送給朱元璋的這一筐魚,朱元璋為何直到17年後才明白劉的用意呢?

劉伯溫死於洪武八年,17年後為洪武二十五年,這一年,皇太子朱標病逝。

朱標一死,朱元璋突然想起了17年前劉伯溫臨死前送給自己的那一筐魚,當時怎麼也想不明白劉的用意,此時卻是開了竅一般,竟然明白了。

朱元璋打下江山後,為了鞏固朱家江山,讓有心之人沒有傾覆朱家江山的機會,他的眼睛一直盯著陪他一起打江山的功臣們,只要看到一點苗頭,他便會毫不猶豫地掐斷它!可見,劉伯溫是在說他將功臣們當成了可以任他隨意宰割的魚。

可是,魚沒了,朱家沒人可用了,朱家江山還會穩固嗎?

當然,這麼多魚放在一個小小的筐中也是在說朱元璋治政過於嚴苛,這也正應了劉伯溫臨終前對兒子劉璟所說的話:“夫為政,寬猛如循環。”

所謂“水至清則無魚”,為政也是如此,不可只用猛政,也不可只用寬政,當寬、猛相濟。


吾與吾國


公元1375年,劉伯溫因病而逝,去世之前,他曾命人給朱元璋送去了一筐魚,那是一筐即將嚥氣的魚,是想讓朱元璋明白,自己和其他的臣子就如同筐中之魚一樣,就算奄奄一息也是存在。但臣子對朱元璋來說是一大威脅,所以想要趕盡殺絕,然而即便殺光了也治標不治本,反而會失去能夠治理國家的棟材。可是,朱元璋卻誤解了其中的意思,以為魚代表的是自己的兒子,於是在1398年之後,陸陸續續將自己的兒子趕出京城,甚至是將他們流放,就連功臣也被殺了許多,認為這樣便可以讓自己的兒子安全。可在朱元璋臨死前才明白,劉伯溫送魚的真正深意,因為那時已經到了無人可用的地步。

劉伯溫,乃是是朱元璋看重的一大謀臣,曾經參與制作過關於滅元的方略,並與朱元璋一同將之實現,可以說劉伯溫是朱元璋創立明朝時,最重用的人才之一。而在朱元璋登上皇帝之位後,劉伯溫還幫助朱元璋制定了軍衛法,在當時特別受用。就這樣一直到1375年,劉伯溫雖然身體已不如以前一樣健壯,卻仍然對朝政大事有所關心。同年正月,他感染了風寒,身體抱恙。朱元璋得知消息後,便讓胡惟庸帶著御醫特意去劉伯溫住處探望,然而劉伯溫在吃了御醫開的藥後卻更顯痛苦,他感覺體內就好像有眾多石塊在擠壓一樣,逐漸讓他的病情加重。到了三月下旬時,他已經徹底病重,甚至無法下地活動。這時,朱元璋才下令將劉伯溫送回了鄉下,而他回去後卻沒有接受鄉下的治療,沒過多久他便因病離世,享年65歲。

他在去世之前,特意讓人將一筐魚送給了朱元璋,意思是指筐中之魚就如朝中功臣一樣,就算除盡了也無法永絕後患,反而會出現一種情況,那麼就是魚死絕了筐也空了,朝中也無大臣能夠用了,整個國家就好像那個筐一樣徹底被掏空。一旦有外敵或內患來臨,根本無法讓皇帝一人去面對這樣的事情。但朱元璋真正明白過來的時候早已來不及了,當時朱標身體虛弱,在朱元璋之前便身亡。於是,朱元璋只能將他的孫子立為了下一任皇帝,可從而帶來的便是朱家的內鬥。因國中無臣子可用,所以在一夜之間就將整個國家變成了空城,卻也無力挽回了。

此外還有一種說法是指,17年之後朱標去世,朱元璋正在決定該選誰成為下一任帝王,突然間想起了劉伯溫送給自己的那筐魚,意思是說筐小而魚強。所以,魚在筐中沒水的情況下活了三天才死,朱元璋認為應該選擇柔弱的人成為皇帝,才可以避免災難發生。也許是朱元璋誤解了劉伯溫的真實含義,才會導致內鬥的出現。

總體來說,劉伯溫在去世之前就已經預料會有內鬥發生,才用一筐魚提醒朱元璋。但朱元璋只想著為兒子除去後患,這才沒有在第一時間明白那筐魚的含義

我是文史墨客,不當之處,請多指教,期待與您的交流!





文史墨客


劉伯溫去世前,送了朱元璋一筐魚?這麼大的事,《明史》和《明實錄》裡面是不是應該用很大的篇幅來介紹啊?畢竟那不是一條魚,那是一筐魚,一筐啊!但是真香君找了好久也沒在正史裡看到關於這件事的隻言片語,所以這就是個故事!

劉伯溫是個相當知道進退的人,雖然最後有可能沒有得到善終,但是子孫卻沒有受到牽連,直到朱棣靖難成功之前,劉伯溫的兒子劉璟還在朝為官,最後始終站在建文帝這邊直至自殺於獄中,而朱棣牢記了老爹朱元璋對於劉伯溫家族的態度“

朕與爾誓:若有非為除謀逆不宥,其餘雜犯死罪免爾一死,以報爾祖父之功”,對此事並沒追究。

說了這麼多的意思就是,人家劉伯溫會做人,幫著朱元璋打江山並且維護江山社稷那是作為臣子的本分,但是臨了臨了給當皇帝的整出個謎題來,是不是嫌自己的兒子孫子太多了?老朱可不是省油的燈,萬一想歪了就得把他們都咔嚓咔嚓人頭落地了。

所以野史的小故事看看也就拉倒了,我就想不出來怎麼有人能編出來那麼多的說法來,又是勸諫朱元璋把兒子都分散開別因為皇位打的你死我活的,又是勸諫別把一起打江山的功臣都殺了,你們比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的劉伯溫還厲害!


歷史真香


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作為大明王朝的開國功勳,劉伯溫的死還是很讓人惋惜的,在劉伯溫離世之前,他居然要求給朱元璋送去一筐魚,這個做法讓人們感到非常的奇怪,很多人都在想是不是劉伯溫老糊塗了,畢竟當時的劉伯溫已經年邁,而且馬上就要病死了,人們有這種猜測也屬於正常,但實際上劉伯溫非但沒有老糊塗,其實他心中非常明白,他之所以送朱元璋一筐魚也是因為之前發生的一件事。

這還要從朱元璋的發跡說起,朱元璋在發跡之前其實生活十分坎坷,他曾經流浪過,也給別人放過牛,後來去了寺廟當和尚,但是因為寺廟無法接濟這麼多的僧人,隨後參加了郭子儀的起義軍。當時朱元璋表現得十分勇猛,張士誠、陳友諒等人都成為了朱元璋的手下敗將,隨後朱元璋就建立了明朝,他成為了大明江山的開闢者。取得了勝利後自然要嘉獎他的功臣們,於是包括劉伯溫在內的功臣被邀請入席,當時在宴席上有一道魚,朱元璋馬上就開始給眾多功臣分魚,有的分到了魚眼睛,有的分到了魚肉,後來這個魚幾乎被分完了,而劉伯溫還沒有得到什麼。

這個時候眾人開始猜測朱元璋的用意,有的人還認為朱元璋已經厭棄了劉伯溫,可是這個時候朱元璋卻將剩下的魚骨頭分給了劉伯溫,這魚骨頭不能吃,豈不是給劉伯溫出難題嗎,可是朱元璋後來說的一句話讓眾人驚醒,朱元璋說這個不是魚骨,是中流砥柱,從中可以看出當時朱元璋還是非常看重劉伯溫的。時移世易,在1375年,當時劉伯溫生病了,朱元璋派人給劉伯溫送去了藥,並囑咐劉伯溫一定要按時按量服用,而這副藥裡面其實是加了毒藥的,起初劉伯溫並不知道,但是吃了一段時間後,他的病不見好,反而更加嚴重,他就心知肚明這是朱元璋要將他害死。

後來在劉伯溫病危之際,他命人給朱元璋送去了一筐魚,而這筐魚都是奄奄一息的,劉伯溫的用意很簡單,他是希望用這筐魚來提醒功臣們,將來他們的下場都會和劉伯溫一樣,就像當年朱元璋宴請功臣吃飯時,當時吃的就是魚,隨後朱元璋就會將這些功臣當做魚一樣都“吃”掉,一個都不會剩,劉伯溫也通過這一筐魚諷刺了朱元璋,狡兔死走狗烹。


歷史課課代表


公元1375年5月16日,一代神算劉伯溫去世,他是在喝了丞相胡惟庸送來的一副藥以後去世的。他的死很蹊蹺,民間傳說表面上看是因為胡惟庸嫉賢妒能,但是實際上背後是朱元璋的主意。

可惜劉伯溫前能算五百年,後能算八百載,但是卻偏偏算不到自己的死。不過也不能這麼說,因為劉伯溫在去世前,曾經莫名其妙送給朱元璋一筐魚,這到底是什麼意思,朱元璋也沒有明白,直到十七年後的1392年,朱元璋才明白過來。

朱元璋沒有明白的事情,其實劉伯溫早就明白了,為什麼朱元璋這麼聰明的人會在十七年後才想清這件事呢?因為在這一年,發生了一件足以改變明朝歷史進程的事情,這件事情初看起來好像沒有什麼大不了,但是後來發生的很多事情都證明,正因為有了這件事為引子,才使得大明王朝一度陷入血雨腥風之中。

1392年5月,皇太子朱標身故,年僅37歲。朱標之死,立刻讓大明朝陷入了後繼無人的窘境。而正是朱標之死,瞬間讓朱元璋明白了17年前劉伯溫送的那筐魚的深意。

筐是什麼?筐就代表南京,擠在一起的魚是什麼?魚就代表那些功臣宿將。如此多的功臣宿將擠在一個小小的筐裡,豈不是早晚要出事情。

神機劉伯溫早就看透了這一點,也知道這些功臣宿將被滅掉是早晚的事情。劉伯溫當然知道朱元璋這樣大殺功臣是為了給他的兒子朱標更安全的執政環境,於是他送了一筐魚給朱元璋:意思是告訴朱元璋,你這樣的血腥殺戮是治標不治本的。魚殺光了,筐空了,治理國家的棟樑之才沒有了,皇帝就成了光桿司令了。

可惜當時朱元璋一心只為了他的兒子,他怕自己死了以後,自己的兒子管不住這些功臣宿將,朱家的江山落入他人之手。所以他也沒有仔細去考慮劉伯溫的用意。

他甚至一度以為這些魚代表自己的諸多兒子,所以從1398年開始,他陸續把自己的諸多皇子趕出京城,放到外藩。然後,殺了一批又一批功臣,很多功臣都是被以莫名其妙的理由殺掉了。

最後,魚沒有了,筐空了,好像自己的兒子安全了。但是人算不如天算,朱標體弱,早於朱元璋而死,朱元璋沒有辦法,只好立皇孫朱允炆為帝國,從而引發了朱家的內鬥。當燕王朱棣帶著兵馬氣勢洶洶殺向南京時,南京似乎在一夜之間變成了一座空城。

因為筐裡的魚沒有了,此時大明朝初年能征慣戰的大將幾乎被殺了個精光,剩下的也就是像耿炳文這樣年近七十的老將,如何擋得住朱棣的虎狼之師?

此時朱元璋已死,不過到臨終前他才應該明白當年劉伯溫送魚的深意。原來劉伯溫早就看透了朱家的一切,算準了這場內亂一定會發生,只是他當時已經瀕死之人,不願意把實情說出來。這也算是對朱元璋的警告吧,又或者是對朱元璋的懲罰吧,誰讓他如此狠毒的殺戮功臣呢。


小小嬴政


回答:


這個問題,我想從一下四個方面進行介紹:

  • 一、劉伯溫簡介

  • 二、事情發生的背景

  • 三、劉伯溫送魚

  • 四、17年後的詭異

劉伯溫簡介

劉伯溫原名劉基,元末明初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明朝開國元勳,他是中國歷史上謀略家的代表人物,與姜子牙、諸葛亮併成為中國歷史上的“謀略三聖”。

他最大的功績就是:為朱元璋出謀劃策,為大明王朝的建立做出了傑出貢獻。朱元璋多次稱他為:“吾之子房也。”洪武三年,在功臣封賞中被封為誠意伯。

事情發生的背景

朱元璋即位後,面臨著最大的問題首先就是鞏固自己的江山和地位。具體來說,就是去掉體制內部和外部的不穩定因素。外部他比較放心,因為武力就可以統一全國。內部威脅最大的就是他的這些功臣們。

對此他不得不對功臣們下手,大部分開國將領都遭到了他的瘋狂迫害。劉伯溫是個聰明人,看著朝中形勢不對,便以自己“身體患病”為由,於洪武四年(1371年),告老還鄉了。朱元璋心知肚明,也就滿口答應了,“准奏”。

劉伯溫送魚

雖然劉伯溫已經告老還鄉,不問世事,但是朱元璋對他一直放心不下,因為他知道劉伯溫能量太大。

沒過幾年,機會終於來了,洪武八年(1375年)正月,劉基感染風寒,朱元璋知道後,立刻派丞相胡惟庸去浙江青田老家看望,胡惟庸此行除了帶著部分禮品外,還特別帶上了朱元璋指派的御醫來給劉基看病。御醫開出藥方,劉伯溫知道藥方有詐,但是他知道是朱元璋的意思,又不得不喝,這不但沒有救他的命,反而直接導致了他不久便離開人世。

在此期間,他給了胡惟庸一筐魚,讓他轉交給朱元璋。朱元璋看著一筐魚疑惑不解,但是不久劉伯溫便去世了,又死無對證,但是朱元璋深知此中一定有深意。

17年後的詭異

17年後,也就是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太子朱標去世,此時又面臨一件大事,那就是立誰為太子的問題。

這時候朱元璋又起了劉伯溫送的那一筐魚,當時他記得等到胡惟庸把一筐鮮活的魚送到他面前的時候,不幾天,其中的一些大魚已經死了,因為大魚間內鬥的很厲害,最後死的卻是那些夾縫中生存的小魚。

此時他想起了他的兒子們,這不是劉伯溫在提醒自己不要把兒子們集中在一起嗎?於是不久便分封自己的兒子們為各地為藩王。這樣不在一起,也就避免了內鬥。

“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也。”他突然想到,這是劉基在提醒自己立年齡最小的為太子嗎?於是他便立了朱標的兒子皇太孫朱允炆為太子。

但此時的朱元璋更加感到後怕,他彷彿看到自己所有子孫像這一筐魚一樣都死掉了。此時他陷入了更加惶恐的境界...

果不其然,1644年,大明王朝滅亡的時候,農民軍和清軍把朱氏子孫幾乎是一網殺盡...

如果朱元璋地下有知,他一定更加佩服劉伯溫的神奇,不僅預測了17年後,更預算到了252年後大明王朝被滅亡後的那一幕幕......


聽月談史


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

這一句講的諸葛亮的能力能夠幫助劉備三分天下,而劉伯溫則能夠幫助朱元璋一統江山。可見劉伯溫的能力有多強。

劉基,字伯溫。處州青田縣人。人稱劉青田。精通象緯之學,為明朝的建立,立下了不世之功。而這樣一個經天緯地、能知前後事的劉伯溫,最終卻沒能算出來自己會死在小人之手。

公元1375年,劉伯溫感染風寒,朱元璋便派丞相胡淮庸帶著御醫前去探望,在服用御醫所開的藥方後,病情加重,之後劉伯溫曾婉轉的向朱元璋表達服用胡淮庸所帶的御醫開的藥方後身體更為不適,朱元璋聽了後只是輕描淡寫的說了一些安慰話,最終,於當年農曆四月卒於家鄉,享年六十五歲。

劉伯溫在去世前,曾送朱元璋一筐魚,而朱元璋到了17年後才明白。

劉伯溫的死,表面上是丞相胡淮庸在使壞,但實際上,有沒有朱元璋在背後授意呢?沒有朱元璋的授意,一個胡淮庸怎麼敢下毒毒死開國元老呢?


在劉伯溫死後,他的家人按照他的遺囑,將兩樣東西送入皇宮,面呈朱元璋。一樣是一本書,叫做《時務十八策》,另一樣就是一缸魚,而缸裡有筐,筐裡密密麻麻的都是魚,這些魚由於空間太小,不停地在掙扎。

朱元璋見到這兩樣東西后,看了書的內容,“涕袍而悲,撫籍而泣”,感嘆痛失劉伯溫這個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唯獨對這一缸魚,不得其解,不知道劉伯溫究竟是什麼意思。問周圍的人,大家都不知道,心中就便吐槽:這個劉基,一輩子喜歡故弄玄虛,死了也不消停。隨後便把這筐魚賞賜下去。

而大名鼎鼎的劉伯溫,肯定不會無緣無故送一筐魚給當朝皇上,背後必有深意,而這個深意,一直到十七年後,朱元璋才明白。

17年後,也就是公元1392年,大明朝發生了一件大事,皇太子朱標暴斃而亡。一時間,舉國震盪,皇位繼承人沒了。朱元璋老年喪子,悲痛之餘,這再立一個繼承人的事情,便非常緊急。在多方面權衡後,最終立皇長孫,也就是朱標的長子朱允炆為皇位繼承人。在宣佈這個消息後,朱元璋突然想起來多年前劉伯溫送的一筐魚,這才明白,劉伯溫的深意。

這筐,代表的就是南京城,而筐外面的缸,就是大明的江山,這裡面的魚,則是朱元璋大大小小的兒子們,一筐魚,困在一個狹小的空間內,勢必要你爭我鬥,最終你死我亡,上策就是將這些大魚給放出去,小魚留在框內進行保護,這樣,即便是大魚想對小魚不利,也有筐的保護。

於是老朱為了保護朱允炆這個小魚,將他的兒子們逐個放出就藩,並宣佈藩王無宣不得進京。從根本上來保護筐內的小魚。但是朱元璋卻沒有料到,在他死後,其中一條大魚,衝破了筐的束縛,最終把小魚趕下了臺。這個大魚就是朱元璋的四子,就藩北京的燕王朱棣。


史曉生


劉伯溫送了朱元璋一筐魚,從這一筐魚裡面能讀出來什麼東西。有人說朱元璋在十幾年年之後才讀了出來,但我看不然。

一顆梨兩顆棗,馬皇后告訴劉伯溫早早離去!

劉伯溫到底是怎麼死的呢?難道是功高震主?還真不一定是!其實馬皇后和劉伯溫的關係非常好,她曾經給過劉伯溫暗示。

提起朱元璋,很多人都說他火燒慶功樓。而在這之前,朱元璋請很多人吃飯。在這場飯局上,朱元璋給大家提供了紅燒兔子肉、紅燒狗肉、燕窩粥。

整個飯局上面大家吃的都非常開心,然而只有劉伯溫悶悶不樂。他看到朱元璋上的菜之後,吃了沒多久就要離席回去。而剛走出房門沒多久,馬皇后追了上來。

馬皇后追上來的時候,手裡面還拿著一個籃子。她告訴劉伯溫:“裡面的東西你先不要看,回到家裡你就明白了。”雖然劉伯溫很好奇是什麼東西,但是有這樣的叮囑也沒有看。

回到家之後,發現籃子裡面竟然只有兩顆棗一顆梨,再聯想到今天的宴會,以及宴會上面的菜餚,豈不是說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


再看看籃子裡面東西,一顆梨,兩顆棗,豈不是說早早離去?有一統天下智謀的劉伯溫,怎麼不明白其中的意思呢?所以第2天早朝上面,就要向朱元璋告老還鄉。

朱元璋百般挽留,最後還是拗不過劉伯溫,於是便別放他回去了。回去的劉伯溫難道就這樣安生了嗎?還是在老家出事了。

劉伯溫不安大明江山,送朱元璋一筐魚

雖然劉伯溫告老還鄉,但是幫助朱元璋統一天下,名聲早就傳回到老家。回到老家青田之後,青田縣的縣令聽到劉伯溫的名聲,慕名而來求見:

“邑令求見不得,微服為野人謁基。基方濯足,令從子引入茆舍,炊黍飯令。令告曰:“某青田知縣也。”基驚起稱民,謝去,終不復見。”

這是在給劉伯溫扣帽子?(劉伯溫又叫做劉基)難道青田知縣是故意的,受人指使想給劉伯溫挖坑。然而青田知縣的這段話,並沒有傳到朱元璋那裡。劉伯溫出事的原因,其實是另外一件事。

在甌、閩地域有一個叫談洋的地方,這裡是鹽販子和盜賊的聚集地。雖然劉伯溫已經退居田野, 但是仍然不忘朝政。所以他就託付在朝為官的兒子劉璉,把這件事情上報給朝廷。

結果這件事情被胡惟庸得知,胡惟庸早年和劉伯溫的關係不好,想借此落井下石。於是他先一步彈劾,說是因為劉伯溫想在這裡給自己選祖墳,結果當地百姓不願意,所以他故意鎮壓。

朱元璋念在劉伯溫昔日的功勞,於是把這件事情告訴了他。劉伯溫知道自己惹了大禍,所以準備親自前往京城,來的時候還帶了一筐活魚。但是到了京城之後,朱元璋卻閉口不提這件事情。

不過劉伯溫還是把這一筐活魚送給了皇帝,當時朱元璋也沒在意,只是以為這是劉伯溫帶給自己的“土特產”。之所以沒有多想,是因為這一批魚和平常見的不一樣,比較兇猛不說,經常在池子裡面斗的不可開交。

朱元璋把這些魚當作是奇特之物,只是養了起來,並沒有想裡面深層次的含義,就讓劉伯溫先在兒子家裡面住下來,隨後就沒有再找他入宮了。雖然朱元璋不提那件祖墳的事情,但是劉伯溫不能不想。

結果沒有多長時間,劉伯溫病倒了。隨後病情越來越嚴重,劉伯溫把這件事情上報給朱元璋,朱元璋派遣胡惟庸帶著御醫前去看望。然而劉伯溫喝了胡惟庸帶來的藥,沒多久便去世了。

因此歷史上有關於劉伯溫的死,有人說是朱元璋故意殺的,也有人說是胡惟庸借刀殺人。後來朱元璋清算胡惟庸的時候,其中有一條罪責就是胡惟庸毒殺劉伯溫。而那一籃子魚到底是怎麼回事?

這件事情過去了十幾年,朱元璋才重新想起來。雖然明朝早已經統一天下,但是邊患問題仍然嚴重,還有一些元朝餘孽沒有清除乾淨。朱元璋把自己的兒子全部分封出去,讓他們去鎮守邊疆。

另外一邊雖然朱元璋小時候沒有讀過書,但是後來地位越來越高,也認識到了讀書的作用。而且為了治理天下,也讀了很多的史書。通過史書,他了解到了晉朝的八王之亂,以及西漢的七王之亂。

他知道不僅應該把兒子分封出去,而且還要避免兒子之間互相交流。所以他規定每三年時間,各地的藩王才能進京述職。而且還加了很多限制,主要是為了避免他們做大。

這個時候他才想起來劉伯溫那一筐魚的寓意,雖然他忘記了最後那一筐魚到底去哪了,但是知道送來沒多久之後,那一筐魚便全都死了。並不是憋死的,而是互相爭鬥死的。這一筐子魚送來的時候生龍活虎,放在池子裡面游來游去。是沒過幾天,其中幾條魚被咬的遍體鱗傷,之後很快就都死絕了。

而這個時候才明白了劉伯溫的寓意,雖然還不晚,畢竟所有的兒子都被封了出去,也避免他們爭鬥“致死”。不過朱元璋還是非常感慨劉伯溫對大明江山的盡心盡力!

可惜的是人算不如天算,朱元璋就算是做得再好,也算不了自己“百年之後”。自己死後沒多久,兒子朱棣就推翻了自己孫子朱允炆,還是“死”在了“內鬥”。


史之策


因為當時朱元璋在太子去世之後想選繼承人的時候,才明白過來,。

原來劉伯溫是想告訴他,魚筐中的魚在被投餵的時候都互不相讓,這就如同那些皇子面對皇位的時候一定會發生爭執,所以在選好人選以後,就要想辦法把其他皇子調離京城,這樣才能避免皇子之間的相互爭鬥。同時也在暗示他為政要寬柔相濟,不能把人用生硬的規矩框絲了,不讓就像這框裡的魚一樣被擠死了。



說歷史講考古


劉伯溫作為老朱手下一統江山的智謀,傾其一生為大明盡心盡力,但終究他還是知道的太多了,神機妙算確實在別人看來猶如半仙,被人推崇備至,但是他臨終前不允許兒子再窺探天機的遺囑,也足夠證明他對這一行有愛也有恨。

生前精於謀略算計,但是直到臨死那一刻才明白,即使算得到死期,但卻也無法改變現實的深深絕望,最令人崩潰。

劉伯溫無法改變命運的的制裁,朱元璋也不能,封建時代帝王就是天。朱元璋從一介小草民,成功晉升為一國之君,與劉伯溫的準確預言息息相關。與此同時,也少不了劉伯溫的鼎力相助。

關於兩人之間的故事,也一次次在坊間被傳為美談,就拿今天的劉伯溫送魚一事來說,也絕非偶然。

本來劉伯溫可能覺得朱元璋會明白他的意思,但是兩人之間卻造成了一場曠日持久的信息差,足足17年,究竟發生了何事呢?

古代許多話不方便明說,用各種物件傳達反而更為方便,朱元璋給沈萬三送一文錢,就讓沈萬三嚇破了膽,除此之外呢?

就在大明建立不久,馬皇后給劉伯溫的暗示,就是通過一個梨子,兩顆棗,讓他早點離開這是非之地,當時朱元璋大擺鴻門宴,宴請群臣,上了一桌有講究的菜,劉伯溫作為智謀,一看便知。

古代官場最重要的信息,也通常不會有人直接告訴你,機會來臨的時候,就看你能不能把握其中的準確信息,知難而退、適可而止,也能在關鍵時刻保命。

劉伯溫學識淵博,但也有自知之明,身為皇帝的朱元璋,其實對於劉伯溫還是有所倚仗的,偌大的皇宮之中能陪老朱聊天的,或許也就劉伯溫莫屬了,劉伯溫說話挺有風格,時而詼諧幽默,時而一本正經,很多時候讓老朱琢磨不透,但就是喜歡那種感覺。

雖然劉伯溫提前告病回家,但是老朱對於曾經的舊臣劉伯溫,也還是有一份難以割捨的親情所在,也會邀請劉伯溫來宮中敘舊交談,這個面子劉伯溫還是要給的,後來劉伯溫病越來越嚴重,但是面對老朱也盛情難卻,除過朝政的煩惱,兩人天馬行空的嘮嘮嗑,也挺不錯。

劉伯溫在去世前再次受朱元璋邀請來到京城,但這一次非同尋常,他帶了一筐魚給朱元璋,或許很多人在這裡就懵了。

實不相瞞,就連當時的老朱也不明白劉伯溫到底是鬧哪出,先知就是先知,他明知他命不久矣,送這一筐魚,必定有其特殊的含義。

這一筐魚答案的謎底,最終在17年後揭曉。當時的老朱,幼年在地主家裡做工,能吃飽肚子就算不錯,自然也沒有多少學識。

老朱當了皇帝,豐富的人生閱歷,顯然不能滿足他的精神世界,就需要飽讀聖賢書來充實自己,尤其他鐘愛歷史書籍,畢竟老朱也不想重蹈覆轍。

自然也就對古代帝王的故事,研究了個遍。除了讓自己的兒子分封到全國各地,也逐漸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繼承管理體系。

17年前沒有讓老朱重視的一筐魚,現如今卻像極了老朱的兒子,老朱一拍腦門,趕緊前去查看當時劉伯溫給的一筐魚,都死光光了。

關於死因,顯然是因為爭鬥而死,每隻魚都想活下去,自然也就不惜對自己的同類兄弟下狠手,兒子朱標的英年早逝,也讓白髮人送黑髮人的老朱更加惆悵。

關於劉伯溫送魚的故事,這也僅僅是一種解釋,如若大家有更好的答案,歡迎評論區探討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