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蚌埠:魅力蚌山綻放文明之花 讓文明實踐“出新出彩”

拿到了“全國文明城市”的金字招牌,蚌埠市轉入“後創城時代”。從“創建模式”轉變為“建設模式”,從“精準對標”轉變為“全面提標”,從“文明城市”轉變為“城市文明”, 如何順勢而變,持之以恆推進文明創建工作?

蚌山區打出了一套組合拳——對標提升持續改善城市面貌,以德潤城推進思想道德建設,促進志願服務多元化發展,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高標準建設與高效能管理同步推進,用“繡花”功夫精準建設和管理好城市,使“首善”的文明之風成為蚌山區的形象符號。

眾所周知,蚌山區內老街區多,小店小攤點多,基礎設施欠賬多,管理難度大。在創建中,該區確定“以評促創、以創促建、重在建設、注重長效、惠及百姓、造福社會”的文明創建工作方針,全面開展以經營秩序、小區環境等為重點的“十項提升行動”,實施“亮、綠、美”工程。針對老舊小區,高標準完成提升改造,紮實推進“城市雙修”工程,優化城區人居環境。在鞏固前期主次幹道和背街小巷整治成果的基礎上,著力打造精品小區、特色街區,整體提升街巷品質。

城市面貌改善,鄉村也不能落後。蚌山區以農村環境“三大革命”為重點,推動美麗鄉村建設再上新臺階。堅持高標準規劃、高質量建設,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大力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繼續實施好“三山一廊”和“萬千百”生態工程,將城南打造成城鄉協同發展的“蚌埠樣板”和美麗蚌埠的“後花園”。城鄉同步,將舊模樣換了新天地。

創建不是一蹴而就,更不是一陣風式的運動。蚌山區將創建測評指標轉變為常態化工作目標,把測評方法轉變為常態化管理辦法。堅持“日督查、週考核、月觀摩、季點評、年總結”的工作機制,重點圍繞死角盲區、薄弱環節、重難點問題進行專項整治,促使發現的問題得到及時、徹底的解決。

蚌埠是一座好人之城,蚌山則是好人之區。該區共有144人次榮獲國家、省、市道德模範和身邊好人等榮譽稱號,數量居全市之首。以身邊好人為榜樣,蚌山區著力加強思想道德建設,通過核心價值引領行動、時代新風弘揚行動、誠信蚌埠建設行動、道德典型培樹行動等“四項行動”,潤物無聲推進思想道德建設,讓文明之花綻放在每個角落。

道德模範和身邊好人是有形的正能量、鮮活的價值觀。近年來,蚌山區通過不斷探索道德模範和身邊好人宣傳活動的新載體、新模式,唱好評、畫、說、學、幫五部曲,進一步擴大了好人的影響力和覆蓋面。利用“互聯網+好人評選”方式,評選身邊好人;舉辦中國好人漫畫形象設計大賽,以漫畫的形式畫好人;好人,採取淮河琴書、音舞快板等多種藝術表現形式,說出好人故事;通過組織“道德講堂”“好人故事會”等活動,爭當身邊好人;關心生活困難的身邊好人,結對幫扶好人。

在蚌山區,禮遇好人隨處可見。凡是重大節慶日,道德模範和身邊好人都會受邀參加慶典;從2015年起,每年的9月20日被定為“蚌山好人關愛日”。政府微信公眾號還設置專欄“蚌山驕傲”,發佈好人事蹟,傳遞正能量。

通過一系列宣傳和幫扶禮遇道德模範和身邊好人的新舉措,蚌山好人品牌不斷擦亮,構築起一個個“精神高地”。全區群眾見賢思齊、多行善舉,成為名副其實的“好人之區”。

聚是一團火,散作滿天星。志願服務決定了一座城市的溫度。蚌山區採取多種途徑和方式,開展豐富多彩、新穎貼心的志願服務活動,擴大“益暖蚌山”品牌影響力,使全區志願服務工作在制度化、規範化建設的基礎上,逐步向項目化、專業化、特色化邁進。

圍繞六項“綠色文明行動”,綠色社區?文明鄰里、綠色鄉村?文明植綠、綠色校園?文明少年、綠色交通?文明出行、綠色網絡?文明上網和綠色清明?文明祭祀,各單位、鄉街、社會志願團隊積極行動,各盡所能,每次活動都吸引了眾多志願服務者,成為他們服務社會、提升自我的善心窗口,也成為群眾熱烈歡迎、反響強烈的暖心項目。

為了引導更多人參與其中,蚌山區還在全市創新性開展志願服務logo設計大賽,以“志願服務顯崇高,首善蚌山添風采”為主題,面向公眾徵集創意。今年4月初,還面向社會組織開展了“益暖蚌山”志願服務項目招標,以此推動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志願服務工作,探索以政府購買服務為引導、志願者組織所在行業為主要依託的志願服務投入機制,更好地提高志願服務效果。從自發自願到項目化、專業化、特色化,蚌山區的志願服務走在了全市前列。

蚌山區結合工作實際,探索以全域化、常態化、特色化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按照區、鄉街、村居三級同步推進、示範先行、全面覆蓋的原則,全區已形成“1+6+40”區-鄉街-村居三級實踐體系,覆蓋率達100%。

通過四個“一加一”模式,蚌山區的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走出了特色化之路。

——標準+特色,構建“12345+N”的組織架構和工作體系。“1”是區、鄉街、村居黨組織一把手工程;“2”是打造蚌山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的線下、線上兩個平臺;“3”是黨員、專業、社會三類新時代文明實踐志願服務隊;“4”是“實踐中心—實踐所—實踐站—實踐點”四級體系架構;“5”是突出“五方面工作內容”、建設“五大服務平臺”;“N”是採取多種形式開展特色活動。

——菜單+點單,暢通供給需求渠道。通過制定服務項目“菜單”,群眾線上與線下“點單”,志願者“接單”服務,實現了服務項目精準對接需求。

——隊伍+平臺,強化實踐服務功能。聚集三類志願服務隊伍,建設五大服務平臺,形成“3+5>N”的服務體系,將志願服務的觸角延伸至生活的各個角落。

——積分+評價,反饋機制保障實效。設立《志願服務積分兌換辦法》,使志願者與被服務者形成良性互動,激勵更多群眾加入新時代文明實踐志願服務中來。

在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的建設中,街道社區都探索出自己的特色之路。宏業村街道利用“五單工作法”和“五眾平臺”,讓新時代文明實踐更加“走心、推深、做實”;燕山鄉利用農村大喇叭和網絡小音頻打造新時代文明實踐“小喇叭”,打造農民群眾“家門口的課堂”;各社區的“文明示範樓道”創建成為群眾家門口的文明實踐活動。

在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的1.0版本基礎上,蚌山區還在繼續整合資源、調動力量,真正讓文明實踐活動聚人氣、有活力、可持續,不斷推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出新出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