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在中國金融四十人伊春論壇上,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所長穆長春表示,2014年至今,央行數字貨幣DCEP的研究已經進行了五年。
8月27日,福布斯雜誌引述了中國建設銀行世界金融戰略部前負責人的講話稱,中國央行已經開始對一些金融機構和相關企業分發了DCEP進行運用試驗。
這些機構有:中國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阿里巴巴、騰訊和中國銀聯。據報道,這些機構將從“雙十一”開始運用DCEP。不過,這個消息並未得到中國央行的正面肯定。
9月6日,英國金融媒體Finance Magnate發佈了一篇題為“有可能被中國承認的唯一穩定幣”的文章,其中就提到了中國央行數字貨幣DCEP。
10月25日,中國新華社發佈消息稱,要把區塊鏈作為核心技術來推動自主創新。
10月28日,在首屆外灘金融峰會上,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黃奇帆表示,“中國人民銀行很可能是全球第一個推出數字貨幣的央行。”
從穩定幣到Libra,從區塊鏈到DCEP
如果說Libra激起了世界金融變革的討論,那麼我國對區塊鏈技術的重視則表明了央行發行DCEP的信心和對於區塊鏈技術應用的肯定。
眾所周知,區塊鏈技術並不等同於區塊鏈,國家重視的是區塊鏈技術,那些頂著區塊鏈概念行騙和毫無任何技術支撐的區塊鏈項目不僅不會走向主流,還會成為國家第一批“剿匪”的目標。
其中99%的項目的盈利方式都是通過Token,也就是代幣。國家打擊區塊鏈項目,說白了就是打擊幣,因為幣已經成為了一把鑽法律空子的鐮刀,割的韭菜們叫苦不迭。
如果DCEP成功面世,能否肅清虛擬貨幣市場,推動區塊鏈技術行業發展?
幣圈能否“有序”
第一類是純概念、“掛羊頭賣狗肉”的“假幣”項目
這類項目大多頂著“區塊鏈”、“去中心化”、“完全公平公開透明”等宣傳話術對小白進行洗腦,等小白上鉤就開始cx自己的幣(其實就是app內的假數據),謊稱未來升值空間多麼多麼大,然後小白以為自己要發財了,開始大資金進場,結果項目方分分鐘跑路,被騙的小白最後只能進行無力的“維權”。
國家如果大舉發展區塊鏈技術,這類項目肯定是最先被“正法”的,因為跟區塊鏈沒有半毛錢關係,也不需要DCEP入場。
第二類是上交易所、有區塊鏈技術基礎的項目
這類項目是幣圈最常見的項目,有白皮書、官網、大佬背書,做做宣傳,上一個不錯的交易所,項目前期就算完成了。
這裡面不排除有一些真正做技術、低調研發的項目,但是往往這類項目重視技術,市場營銷做得少,二級市場也是秉著自由交易的原則,所以幣價相對穩定,沒有大起大落,這在幣圈絕對屬於良心團隊。
當然還有很大一部分項目不僅沒有落地應用,也沒有技術支撐,只是為了上線一個光鮮的交易所,然後在二級市場隨意操控價格,來回收割散戶,利用監管漏洞賺取暴利。
無論是低調的技術項目,還是二級割韭菜的資金項目,一旦DCEP介入,都將“稍息立正”接受監管。
場景可能是這樣的:官方(商業銀行或者其他機構)建立一個官方交易所,交易對只有“XX對DCEP”,上線此交易所需要遞交項目資料給官方審核,審核通過後放行上線,在官方監督下買賣交易。
如此一來幣圈將變得有序,但是實現起來不太現實,畢竟國家沒理由支持炒幣。
公鏈能否“無幣”
DCEP對Token的世界好像影響不大,對公鏈或許有所發揮。
目前的區塊鏈項目除了上交易所,還有很多Token激勵的方式,比如挖礦、Dapp等。說起激勵,其實整個區塊鏈網絡都是由共識和礦工構建起來的,既然是去中心化的,那麼礦工們為什麼自願為區塊鏈網絡做貢獻呢?
拿公鏈舉例,所謂公有鏈,是指任何人可在無許可的情況下,參與賬本的記賬、驗證、讀取等操作,這就要求存在一種激勵來吸引參與者主動維護賬本的運行,同時,賬本系統還需要保證正確性,這就要求設置懲罰機制。
獎懲需要啟動資金,如果使用DCEP作為啟動資金,可能需要大量的DCEP持續維護整個區塊鏈網絡。
一般的項目方肯定承受不住,就算是有實力的大公司用這套公鏈系統也必須有收入來源才能保證其穩定運行。
1.節點質押DCEP,如果想成為節點,必須質押一定數量的DCEP,後續通過挖礦獎勵產出;
2.研發公鏈技術,通過高TPS或者其他優勢為需要區塊鏈技術的企業或個人提供技術服務,從中收取DCEP;
3.結合Dapp開發鏈上游戲、旅遊、外賣、團購等服務,收取玩家或商家費用;
4.央行發起公鏈系統,全部公鏈項目都基於央行公鏈開發,不用擔心DCEP不夠用的問題。
本質上說,公有鏈正是因為有了激勵與懲罰措施才能平衡運行。
DCEP能否使公鏈“無幣”,值得進一步探討,目前來看起碼存在這種可能,具體未來會發展成什麼樣,還是需要看DCEP能否和“礦工”們和諧相處。
閱讀更多 52CBDC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