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你》:如何“殺死”一個少年?

每一個有過自殺念頭的孩子,無論是否付諸實踐,不管是否成功,都已在精神上先被父母殺死。

——題記

《少年的你》:如何“殺死”一個少年?

一個生命的開始,是因為什麼?可能每個人的答案不同。有人說因為愛,有人則說是因為慾望。但一個生命的早早結束,一定是因為痛苦的重量。

近日大熱的電影《少年的你》,就用一系列冷冽的鏡頭展示了少年成長中的死亡陰暗面。故事主線的校園霸凌只是電影殘酷青春的外衣,孩子們的心路歷程才是劇情要表達的真正內核。電影的結論似乎只有一個:殺死少年最容易的方式是摧毀他們的內心,最容易得手的施虐者則是他們的至親。

“殺死”一個少年很簡單。簡單到只要在他靈魂的“不可承受之重”上再加一根稻草就足夠了。這根稻草未必是枷鎖,也許是開脫,可能是沉默,甚至是期盼。

《少年的你》:如何“殺死”一個少年?

第一部分 以隱性的枷鎖把孩子禁錮

相比於囚禁一個人的肉體,給他的靈魂上鎖是控制一個人更有效的方式。電影中,不管是好學生,還是壞學生,本質上都是一群被禁錮在枷鎖中的可憐少年。

分數和排名不僅決定了枷鎖的重量,還幫助父母定義了學生的好壞。父母的標準投射到孩子身上,讓孩子們也自我定位好學生或是壞學生。分數控制著少年的精神和行為,壓迫著他們的靈魂,讓他們朝氣蓬勃的臉上時時露出痛苦。

既然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枷鎖和痛苦,自然會選擇對他人不幸的無視。所以影片中的少年們面對身邊的欺凌現象,大多選擇視而不見,少數人甚至看熱鬧起鬨,還有那麼幾個,居然成為暴力的幫兇。

少年的成長,永遠不缺枷鎖。他們缺乏的,是父母的理解和愛。如果父母能多關心青少年的內心世界,加以正確的引導,霸凌者或許不會做出如此極端的惡性行為。反之,被霸凌者在面對世界的不公正時,內心也會多一份對抗的勇氣。

《少年的你》:如何“殺死”一個少年?

第二部分 用無辜的孩子為自己開脫

小北是電影中最為底層的少年。他年少失父,母親想要改嫁,卻因為帶著他這個拖油瓶而被男方拒絕。於是母親把自己的不幸歸咎於小北的存在,為她自己失敗的人生開脫。彷彿倘若小北不存在,她就可以逃脫一份撫育的責任,換來一段安穩的人生。

類似的邏輯,我們聽到看到的有很多。父母賦予孩子生命,孩子從此欠了父母,終其一生無法償還。養育之恩大過天,父母為孩子做的事情,也成為父母為自己開脫的最佳藉口。

《少年的你》:如何“殺死”一個少年?

然而真的是這樣嗎?

讓梨的孔融在一千八百多年前就說:父母有孩子,只是一時的衝動所造成的結果;而母親生孩子就像罈子裡的東西拿出來,並無恩情可言。他也因言獲罪,被曹操殺掉。魯迅先生說:飲食的結果,養活了自己,對於自己沒有恩;性交的結果,生出子女,對於子女當然也算不了恩。——前前後後,都向生命的長途走去,僅有先後的不同,分不出誰受誰的恩典。

父母對孩子是否有恩,可能是見仁見智的問題。但無論如何,父母都不能以養育之恩要挾孩子,更不能以之為自己開脫。

父母的開脫,是把責任歸因於孩子,讓孩子承擔莫名之痛

《少年的你》:如何“殺死”一個少年?

第三部分 施以蓄謀的沉默

親愛之人的冷暴力是最傷人的刀子,用它來擊潰一個孩子,簡直易如反掌。

片中的魏萊表面看上去是活潑開朗的好學生,但實際卻是熱衷欺凌弱勢同學的校霸。將同學逼到自殺後,她心中毫無波瀾,像找尋獵物一樣尋找下一個可以欺凌的對象。面對警察的質問,魏萊先是不慌不忙地為自己開脫,看上去就像一隻潔白無辜的小兔子。而她在聽到母親要來時,卻突然變得情緒激動,面目猙獰。如此巨大的人格反差,勾起了劇情的懸念。

《少年的你》:如何“殺死”一個少年?

原來,這位看似活潑開朗的乖乖女,已經承受了很久的家庭冷暴力。因為高考失利,她的父親一年沒和她說過話。父母試圖用這種蓄謀已久的沉默來激發孩子最強大的學習動力,可事與願違,父母的冷暴力反而繃緊了孩子心中的那原本就脆弱的弦。

魏萊的心靈在高考失利和家庭冷暴力的雙重高壓下變得扭曲,家庭帶給她的嚴苛和冰冷,讓她急於尋找釋放的通道。她尋找霸凌的對象,漠視他人的感受,無視警察的教育。直到事態嚴重到可能影響高考時,她才開始慌張,可憐兮兮地乞求大人們的原諒。

可哪怕是乞求原諒,她的眼中也沒有半分愧色。在她看來,她的錯誤在於霸凌同學的時候一不小心“玩大了”,影響了自己高考,影響了跟父母緩和關係,而不是侮辱同學。

聰明美麗的魏萊以為只要抓住高考,就能修補與父母的關係,讓家庭重新溫暖,讓自己擁有美好的“未來”,可最終,魏萊的一廂情願卻斷送了“未來”

《少年的你》:如何“殺死”一個少年?

第四部分 投以沉重的期盼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很多父母並不在乎孩子想要成為什麼,能夠成為什麼,他們只在乎孩子能否成為他們所希望的樣子

電影中的陳念家庭就是這樣的例子。母親欠下一堆債務,夢想著發家致富,整日沉迷微商,把生活過得膽戰心驚。母親唯一的希望,就是陳念能考上好大學,賺大錢,帶她脫離窮苦的日子。

《少年的你》:如何“殺死”一個少年?

母親沉重的期盼給了陳念巨大的心理壓力,在她心裡,只有考上大學,才能拯救自己和母親,所以,任何事情都可以為考大學讓步。為此她違背天性,不交朋友,一心讀書,同學被欺凌,她選擇沉默;自己被攻擊,她唯有忍耐。

陳念與跳樓自殺的胡小蝶不同,她並不脆弱,甚至可以說是剛強倔強的。面對魏萊一而再,再而三的脅迫,陳念也曾反抗。但當她發現告訴警察沒用,新來的老師水平不夠的時候,她又一次選擇了隱忍。她想忍到高考結束,她一定要考上最好的大學。

可人的忍耐終有限度,量變會引起質變。面對魏萊的不斷糾纏,陳念壓抑在內心的怨憤噴薄而出,失手將魏萊推下樓梯。忍得有多痛苦,爆發就有多猛烈。被魏萊欺負的陳念,何嘗不是在被看似美好的“未來”欺負呢

《少年的你》:如何“殺死”一個少年?

“子女是即我非我的人,但既已分立,也便是人類中的人。因為即我,所以更應該儘教育的義務,交給他們自立的能力;因為非我,所以也應同時解放,全部為他們自己所有,成一個獨立的人。”

依舊用魯迅先生的文字結尾。倘若不能讓孩子自立,不能讓孩子獨立,那麼,就已經“殺死”了他,殺死了一個少年。靈魂已死的孩子,無論藏在多麼華麗的面具下,也只是一具空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