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種無反及鏡頭用長焦時能更好地兼顧畫質和便攜?

劉靖波1


在攝影器材領域,便攜與畫質永遠是一對矛盾。

我們需要弄清楚,與畫質相關的指標有什麼。其實在目前技術條件下,與畫質密切相關的指標主要是兩個:cmos感光元件和鏡頭。而如果進一步考慮,cmos感光元件的面積越大成像越好(當然是在同一世代的技術條件前提下),也就是畫幅越大的相機成像質量越好。鏡頭的光學素質越高成像質量越好,這與鏡頭內部鏡片設計、所配備的鏡片檔次、光圈大小、防抖性能均有一定關係。

想要更好的畫質,相機和鏡頭的體積就會相應比較大,這個基本規律從膠片相機時代到現在一直是這樣,沒有太大變化。即使有些無反相機,把體積控制在極致了,但依然比畫質上有所妥協的更小畫幅機型要大。

“底”大一級壓死人。

cmos感光元件的尺寸依然是衡量相機畫質的重要標準。雖然很多先進技術應用到了小型cmos上,但是尺寸定律並沒有被打破,“底”大是最直接、最粗暴、最容易實現畫質提升的方式。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哈蘇x1d已經是中畫幅中體積控制最極致的機型了,其便攜性已經非常接近全畫幅機型,但如果與全畫幅無反相機相比,特別是加上鏡頭後的整體體積,依然要大一圈。

想要中畫幅的畫質,就必須要忍受比全畫幅更大、更重的系統,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因為光學物理定律就在這擺著。

長焦鏡頭的體積重量也與畫幅相關。

長焦鏡頭的分量除了光學鏡片和機械部分的部件外檔次不同會有所差別外,鏡頭整體體積重量與相機畫幅也直接掛鉤。為什麼?因為cmos越大,需要鏡頭的成像場做得越大,否則進入鏡頭的光線無法覆蓋整個cmos感光元件,導致成像出現黑圈。因此我們可以看到,中畫幅所對應的鏡頭都是非常碩大的,全畫幅的鏡頭也並不輕巧,而apsc畫幅、m43畫幅則可以做出一些相對小巧的鏡頭,這就是因為apsc、m43的cmos尺寸更小,設計鏡頭相對更容易控制體積。

長焦鏡頭的用料、設計決定了其成像質量,也影響體積重量。

同一規格的長焦鏡頭也有大有小。比如同樣是全畫幅的70-200mm鏡頭,恆定光圈f2.8帶防抖的高階版本勢必要比恆定光圈f4不帶防抖的版本大和重。一方面是因為其結構設計更傾向於畫質而非便攜,另一方面是因為其使用了更優質材料的鏡片,還因為其擁有更大的光圈也會相應增加體積,防抖部分也需要增加體積,每一項都加起來,就造成了鏡頭整體比低規格版本更大。

那麼怎樣才能達到便攜與畫質的統一?

這需要使用者權衡需要什麼樣的畫質就能達到心理預期,怎樣的便攜性就算是可以接受的程度。比如m43系統也有光學素質非常出色的長焦鏡頭和小巧的無反機身。比如松下35-100mm f2.8這支鏡頭,它在m43系統上等效全畫幅70-200mm的視角,也同樣擁有f2.8大光圈,具有強悍的防抖性能,但其整體體積要比全畫幅70-200mm小很多,無論長短還是粗細都有明顯的輕量化設計。如果用這支鏡頭配合松下g系列機型拍攝人像、風光,我個人認為是可以滿足絕大多數人需求的,便攜性非常好。但有些對畫質要求更高的嚴肅風光攝影師就不會接受這個組合,因為m43畫幅在分辨率、細節、純淨度、層次感等方面都無法達到這些高畫質攝影師的需求,他們肯定會選擇更大畫幅,但體積更龐大的系統進行創作。

因此,還得看自己個人的攝影需求到底是什麼樣的,如果追求輕便,畫質又不算差,個人覺得m43系統的無反相機配備原生m43長焦鏡頭是最為便攜的,畫質並不算差。但如果追求更好的畫質,顯然要在便攜性方面讓步。


卷太郎攝影坊


首先,這個問題目前無法解決。鏡頭畢竟是光學產品,無法突破某些桎梏,所有高解析度、高品質的長焦鏡頭都是又重又大;那些輕便小巧的大變焦鏡頭只能拍到目標,若論畫質,就只能呵呵。無反機身同理,要畫質,就必須COMS大、像素高、處理器好,具備這些條件的機身都是旗艦,鎂鋁合金結構,都重。

其次,畫質的追求是比較個性化的,每個人定義的標準不同。如果你要求畫質好於手機,同時便攜,那索尼A6500+18-200套機就是不錯的選擇;若是站在攝影創作的高度,那現在沒有這樣的機器。

以上若能給你一些參考,請給予點贊鼓勵


w14545


無反相機即無反光板相機,也稱半透鏡相機。

早在膠片單反相機時期,佳能等光學廠商便設計出採用半透鏡技術的無反,用意其實是想在超高速連拍時,消除傳統單反反光板上下運動所產生的振動、延遲、取景器全黑時間過長等不利因素。

索尼在2013年10月16日正式發佈世界首款全畫幅無反相機A7、A7r。從外觀上看,它們幾乎相同,配備替代單反五稜鏡結構的EVF(電子取景)機頂取景,寬大的手柄可提供舒適的握持手感。

兩款相機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A7r搭載了一塊3600萬像素無低通濾鏡傳感器,較為便宜的A7分辨率為2400萬像素,但支持相位差檢測對焦,連拍速度也更快。

雖然兩款相機採用的仍是傳統索尼E卡口,但為了覆蓋全畫幅傳感器,索尼另外開發了"FE"系列鏡頭,並配備BIONZ X圖像處理器。相機搭載XGA 240萬畫點OLED'Tru-finder'高分辨率電子取景器,3" LCD屏幕,機身內置Wi-Fi/NFC功能,並可錄製60p全高清視頻。

此外,索尼現有的APS-C格式E卡口鏡頭可以截幅模式正常使用(索尼官方並不推薦這樣做),但有可能會出現暗角問題。通過LA-EA3、LA-EA4兩款轉接環,還可使用索尼A卡口鏡頭。

個人認為,另外一個選擇就是富士X-H1無反相機,4K出片穩定性不錯。

還有最新款的,當屬奧林巴斯發佈他們最新一款M4/3畫幅無反相機E-M5 Mark III。E-M5系列是奧林巴斯OM-D產品線的中端型號,定位在E-M10和E-M1/E-M1X之間。

相比前代E-M5,E-M5 Mark III最大的改進應該就是採用了新的2040萬像素Live MOS影像傳感器、TruePic VIII四核圖像處理器和自動對焦系統了。


新小宇宙號出發


我對相機也不是很專業,就是喜好,小編感覺索尼NEX-5N這款不錯,體型小,性能配置高,採用1610萬有效像素Exmor APS HD CMOS影像傳感器,僅憑這一點,他就不輸單反的的成像質量,另外其全景掃描,高速連拍,背景虛化,夜景模式都是其亮點所在,價格也可以接受,市場價4000左右。


地鐵小哥


首先,這個問題目前無法解決。鏡頭畢竟是光學產品,無法突破某些桎梏,所有高解析度、高品質的長焦鏡頭都是又重又大;那些輕便小巧的大變焦鏡頭只能拍到目標,若論畫質,就只能呵呵。無反機身同理,要畫質,就必須COMS大、像素高、處理器好,具備這些條件的機身都是旗艦,鎂鋁合金結構,都重。

其次,畫質的追求是比較個性化的,每個人定義的標準不同。如果你要求畫質好於手機,同時便攜,那索尼A6500+18-200套機就是不錯的選擇;若是站在攝影創作的高度,那現在沒有這樣的機器。

以上若能給你一些參考,請給予點贊鼓勵


攝影雜糖


無反相機,用索尼舉例,它的電子取景器可以在對焦時先看到拍攝出來的照片效果;有機身防抖而不是像單反相機只能鏡頭防抖;有眼睛追焦,在拍人物和動物時能最大限度拍攝到眼珠是實的;體積小重量輕、便攜;成像質量也越來越高。缺點是SD卡槽只能裝一張卡,電池小的問題可以買一塊假電池,拍攝一整天都用不完。索尼鏡頭新出的400,配合1.4x和2x增距鏡,就可以解決拍鳥的各種需要了。


曉林霞霓2019


雖然不懂,但是喜歡拍照,所以我很想懂,可是還是看不明白。

手機只有個佳能200D的飄過……



MZ183881757


對於一般的攝影愛好者來說EF24-105mm已經完全可以滿足樓主的人像拍攝需要了,如果預算允許的話可以考慮買一支50mm的定焦鏡頭,可以獲得更好的拍攝效果。


南郊薛凱


無反相機雖然是以後的一個趨勢,但是現在的這種相機還是比較少也比較貴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