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解體後,士兵們是怎麼被分配國籍的?

歷史假專家


作為二戰期間和後來的冷戰改變世界格局的大國之一的蘇聯,因為後來的社會矛盾重重再加上改革的失敗,蘇聯瞬間土崩瓦解。


在分解之後的蘇聯,一度變成以俄羅斯為主體等多個國家,那麼原來的蘇聯紅軍在蘇聯解體以後是怎麼劃分的呢?


1:各國的兵員歸屬


其一:按照原本服役地


在蘇聯時期,蘇聯紅軍的兵員來源基本上是採取義務兵制度。各個地區的部隊打散來往的國際以後被統一的調往各地隨機的來駐守。


針對這種情況,蘇聯的各個加盟國家決定,在哪駐守的士兵就回哪去。但是思鄉心切的士兵們根本不管命令各種擅自跑回故土,眼看越來越混亂的局勢,當局就及時的停止了這個命令。


其二:俄羅斯的崛起


眼看越來越混亂的局勢,當局就又想到了一個辦法。如果想回家的士兵們,一律允許回到自己的家鄉,但是還想當兵的士兵們,由蘇聯的主體俄羅斯安排人員重新參與軍隊的建設編制工作。一看到這個命令,歡呼雀躍的士兵們紛紛離開自己的崗位搶著回家,不少武器也被隨便扔在各個地方置之不理。


除了大規模的輕型武器被地下的走私軍火市場大肆收購意外,核武器戰列艦等各種各樣的重型武器紛紛被俄羅斯派出人員來宣佈保管接受,依靠著這些基礎,俄羅斯有了後面現代軍事化的基礎來源。


2:解體後的眾生像


其一:大發橫財的軍官們


除了士兵們按照自己的意願和客觀條件的決定下決定自己的去留之外,不少蘇聯的軍官們因為國家軍事和經濟的因為解體只能靠自己想到的途徑賺錢,除了出軍營靠著社會上的兼職增加自己的收入之外,大批遺留下來的輕武器為他們提供了安身立命的意外條件。


眼見沒人管理,軍官們紛紛把武器賣給了地下黑市軍火商,意外的大發了一筆橫財。


其二:斯拉夫民族的團結


相比於不少國家的士兵們一聽到聯合的國家解體之後,馬上頭也不回的跑回自己老家結束所謂的義務兵生涯,斯拉夫民族的團結一致讓人感到敬佩。


雖然是名義上不同的三個國家,但是因為語言風俗和生活習慣的相近,他們的社會和軍隊基本上沒有出現大規模的動盪,在軍官們的帶領下,斯拉夫民族的軍隊繼續駐守在自己的崗位上,成為了蘇聯解體後難得一見的一幕。


其三:俄羅斯和烏克蘭矛盾


相比於前面的和諧,俄羅斯和烏克蘭的民族矛盾問題在蘇聯解體後瞬間激化。作為俄羅斯族,雖然他們隨著軍艦駐守在烏克蘭,但是心繫自己祖國的俄羅斯人當然拒絕為烏克蘭效忠。經過一番討價還價,這隻艦隊終於隨著主體為俄羅斯民族的分的三分之二艦隊而隨之遠去。

在兩個民族的矛盾中,一直在冷戰中和蘇聯對抗的美國人也進來插手了一次,因為部署在烏克蘭的蘇聯空軍都是有戰略核轟炸能力的部隊,在矛盾下,美國等其他國家也怕他們作出極端的事情,於是美國派出代表對雙方進行了安撫和勸導工作,俄羅斯和烏克蘭在美國的調節下終於把各自的飛機數量分了清楚,駐軍於烏克蘭的俄羅斯空軍終於回到了故鄉,美國人也鬆了一口氣。


之後,烏克蘭在美國人的勸說下只保留了很少一部分的飛機,其餘都以拆毀了事。


歷史總探長


蘇聯解體後士兵們是怎麼被分配國籍的?根據石頭君所查到的一些國外資料顯示,當時有兩種分配方式,一種是根據士兵原籍地,另一種是根據士兵的駐守地,士兵們自己似乎在當時有選擇權。

根據原籍地原則分配

在蘇聯時代實行的是義務兵役制,每名蘇聯男性都要在18-27歲之間都要去服兩年陸軍兵役或是3年海軍兵役。而且蘇聯解體前通行的制度是將服役的士兵安排在距其原籍地非常遙遠的地區服役,比如來自烏克蘭的士兵很有可能被派往遠東、中亞或者莫斯科附近服役,而來自遠東地區的士兵則通常會在烏克蘭或者歐亞交界地區服役,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增進不同民族之間的瞭解,促進民族融合。

蘇聯解體後,其軍隊大致上按士兵原籍地被1分15

而在蘇聯解體之後,當時通行的原則是根據士兵的原籍地對士兵進行劃分。比如來自烏克蘭但是駐守在俄羅斯或者中亞國家的士兵,會被允許返回烏克蘭,但仍然需要按照自己服役的剩餘時間,在烏克蘭服完兵役。而對於來自俄羅斯或者中亞國家但駐守在烏克蘭或者其它國家的士兵也是一樣,通常這些士兵都會被允許返回俄羅斯或中亞國家,完成兵役之後退役。

曾經的蘇軍

根據士兵駐守地原則分配

現在的俄軍

但根據士兵原籍地原則分配這個原則並不是絕對的,因為在蘇聯解體之後,有些士兵因為各種原因不願意返回自己的原籍地。因此當時原蘇聯各國基本也都允許士兵們自行選擇留存駐守地繼續服兵役。這種情況在俄羅斯最為常見,特別是在蘇軍中已經晉升為軍官的那些人,相當一部分都選擇繼續在俄軍中服役,而不是返回原籍國,因此直到現在,俄軍中還有許多來自原蘇聯各加盟國的軍官在服役。

哈薩克斯坦軍隊

蘇軍武器裝備的分配

而除了士兵之外,所有原蘇軍的裝備與彈藥則全部按照蘇聯解體時的部署歸所在國所有,但核武器除外。蘇聯解體時,其核武庫分別分佈於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和哈薩克斯坦境內。但顯然俄羅斯和國際社會都不可能接受白烏哈三國成為有核國家,因此在蘇聯解體之後不久,相關國家立即就分佈在白烏哈三國境內的核武器如何處置展開了談判,最後的結果是中、美、俄、英、法五個核大國公開承諾不對白烏哈三國使用核武器,換取三國放棄自己境內的所有核武器。後來這些核武器都根據協議被移交給了俄羅斯。


桃花石雜談


蘇聯解體後,15個加盟共和國大體上按照就地分配的原則對蘇軍進行瓜分的,也就是說,你在哪國服役,國籍就歸入哪國,由於時間倉促,政策制定的非常粗糙,在實施起來也行不通,因為誰願意背井離鄉為他國戌邊守土呢?。

在蘇聯時期實行的是義務兵役制,為了促進民族融合,通常士兵是異地服役,這在當時是不存在問題的,反正退伍後仍可回到原籍,可如今分裂了,於是這個政策又調整為,不願留下的可選擇退伍回家,這樣就很好地解決了問題,由此形成了蘇聯解體後的一股退伍潮。

當時蘇聯在境外還有九個武裝集團,一百多萬軍隊,這些部隊撤回蘇聯後,馬上就遭遇了大裁軍,因為沒有國家願意白白養活這麼多人,由於這些士兵來自不同的加盟共和國,基本上都是領了退伍費就回家了。

總之,蘇聯的解體,士兵的分配沒有成為一個問題,因為沒有一個國家採取強留的政策,這些士兵退伍回到所在地後,又有很多人重新加入了當地的軍隊,出現了二次入伍的現象。主要的問題出在軍官身上,因為軍官服役時間較長,又存在待遇和家屬問題,如果選擇退伍,回家後待遇就歸零了,那麼,這麼多年的兵就白當了。還有很多軍官是在當地成的家,孩子也在當地的學校上學,所以大多數軍官選擇為所在國服役。



謝謝閱讀


雪上長留馬行處


1991年12月25日19時20分,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將象徵大國地位的“核按鈕”通過軍方交給了俄羅斯總統葉利欽。18分鐘之後,克里姆林宮上空印有鐮刀和鐵錘圖案的蘇聯國旗緩緩降下,取而代之的是俄羅斯白藍紅三色旗。

次日,蘇聯最高蘇維埃舉行了最後一次會議,全場以不記名投票的形式通過了“終止蘇聯存在”的決議,蘇聯正式解體。

蘇聯解體之後,共分裂成15個主權國家,其中俄羅斯作為蘇聯的主體,成為蘇聯在國際法上的繼承國。原蘇聯在海外的一切財產、債務、外交機構、使領館等均由俄羅斯接收,並且俄羅斯也將繼續遵守蘇聯與外國簽訂的一切條約,同時蘇聯在聯合國的常任理事國席位也由俄羅斯繼承。(蘇聯的15個加盟共和國)

除此以外,在國有財產上的分配上,各國本著“在誰地盤上就是誰的原則”,分割了蘇聯政府留下了固定資產。其中軍工企業和武器的分配也是依照“所在地原則”,武器和工廠在誰的地盤上就是誰的。當然,大家也可以進行一些協商。

例如在蘇聯解體之後,蘇聯空軍共計有25架“圖-160戰略轟炸機”。其中俄羅斯只獲得了6架,剩下的19架都在烏克蘭境內,屬於烏克蘭所有。

後來在俄羅斯和烏克蘭的協商下,俄羅斯從烏克蘭拿回了8架圖-160戰略轟炸機,用於抵償烏克蘭所欠俄羅斯的外債。至於剩下的11架“圖-160戰略轟炸機”俄羅斯想通過現金買回來,但苦於囊中羞澀,這11“圖-160戰略轟炸機”沒能拿回來。

其實不僅是戰略轟炸機,烏克蘭還繼承了蘇聯許多大殺器。例如在蘇聯解體時,遼寧號的前身瓦良格號還在烏克蘭的黑海造船廠中,於是這艘航母就被烏克蘭收歸己有了。也幸虧這艘航母被烏克蘭繼承了,後來才被賣給了咱們。

除了這些常規武器之外,烏克蘭還與哈薩克斯坦、俄羅斯一起分割了前蘇聯遺留下來的核武器,其中俄羅斯獲得的核彈頭最多,烏克蘭其次,哈薩克斯坦再次之。雖然烏克蘭繼承的核彈頭數量沒有俄羅斯多,但在獨立之初烏克蘭依然是世界第三大核武器擁有國,核彈頭數量僅次於美俄。而哈薩克斯坦所擁有的核武器數量也不少。

為了防止核武器擴散,以美俄為首的幾個核大國開始與烏克蘭和哈薩克斯坦協商,希望兩國能夠銷燬境內的核武器。在得到上述幾國的安全保障之後,烏克蘭和哈薩克斯坦消除了境內的核武器。

(1994年烏克蘭同美國、俄羅斯、英國簽署《布達佩斯安全保障備忘錄》,承諾銷燬境內所有核武器)

其實財產和武器的分割相對要容易一點,而在民族和軍隊上,各國分割起來就麻煩了點。

蘇聯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全國共有一百多個民族,而其中許多民族當初都是被迫加入蘇聯的,反抗情緒比較嚴重。為了鞏固對邊疆的控制,蘇聯政府曾將大量俄羅斯族摻入各個加盟共和國當中,以增加當地俄羅斯族的人口比例,改變當地人口結構。

例如哈薩克斯坦在獨立時,其境內的俄羅斯族人口就超過了30%,而波羅的海三國(拉脫維亞、愛沙尼亞、立陶宛)中的俄羅斯族佔比也超過了30%,其他加盟共和國境內的俄羅斯族人口比例也基本都在10%—30%之間。

在解體之後,理論上你住在哪裡就屬於哪個國家。不過為了消除俄羅斯對本國的影響,各加盟共和國在獨立後都出臺了一系列同化政策,以減少本國俄羅斯族的比例。例如土庫曼斯坦在獨立後,其境內的大量俄羅斯族人就因為該國的民族政策而離開了土庫曼斯坦。

至於軍隊方面,在蘇聯解體時,蘇軍共有370萬人,其中大部分武裝力量都被俄羅斯所繼承了。而軍隊的劃分依然主要是參照軍人的戶籍,同時也適當考慮民族因素。

由於蘇軍中大部分官兵的戶籍都在俄羅斯境內,並且大多數蘇軍官兵也都是俄羅斯族,因此最後俄羅斯接受了近200萬蘇軍,而蘇聯的駐外軍事基地也全部由俄羅斯接管。

(蘇聯駐東德集團軍)


千佛山車神


蘇聯在解體之前,加盟國的領導人實際上就已經把蘇聯的資產給暗地裡瓜分了。這些加盟國按照地理位置和對蘇聯的政治傾向,可以劃分為五個群體。



一、東斯拉夫三國——堅決要搞垮蘇聯

東斯拉夫三國,指的是大毛俄羅斯、二毛烏克蘭、三毛白俄羅斯。這三國是搞垮蘇聯的中間力量,因為不搞垮蘇聯,三國各自的領導人就不能出頭。因此,蘇聯解體後,瓜分財產最多的就是這三國。

二、波羅的海三國——只求能脫離苦海

波羅的海三國,指的是立陶宛、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這三國當時的態度很簡單,蘇聯是否解體,他們不關心。他們只關心自己能不能獨立,能不能脫離俄國人的魔爪。哪怕是蘇聯不解體,只要他們能獨立,他們也可以接受。因此,蘇聯解體後,這三國接收的蘇聯財產並不多。

三、中亞五國——不希望蘇聯解體

中亞五國也就是中亞五斯坦,這五國由於經濟原因,對獨立後的前景感到很迷茫,因此並不希望蘇聯解體。但是波羅的海三國要獨立,東斯拉夫三國強勢要解散蘇聯,他們也沒有辦法抵制。於是,在葉利欽的牽頭下,東斯拉夫最終給了這五國一些實惠,讓他們也在蘇聯解體的同意書上籤了字。

四、外高加索三國——見風轉舵

外高加索三國指的是格魯吉亞、亞美尼亞和阿塞拜疆。這三國對蘇聯沒有感情,但同時也對自己獨立沒有信心。因此,外高加索三國對解體的態度是儘可能的多給自己分一杯羹,保證自己不吃虧。

五、摩爾多瓦——隨波逐流

最後是摩爾多瓦,這個加盟國原本是羅馬尼亞的一個省,後來被沙俄強佔,變成了沙俄的一部分。沙俄垮臺後,雖然短暫的迴歸了羅馬尼亞,但後來還是被蘇聯強佔,成為了蘇聯的一個加盟國。因此,摩爾多瓦的歸屬感非常的模糊。羅馬尼亞非常想收復它,但摩國人民不想跟羅馬尼亞合併,而東斯拉夫三國又很瞧不起它。最終蘇聯解體後,摩爾多瓦基本上什麼好處都沒有得到。



基於以上敘述,蘇聯解體前,關於蘇聯軍事力量的分配問題,十五個加盟共和國做出瞭如下分配方案:

首先,蘇聯的外債、蘇聯在聯合國安理會的永久席位、蘇聯的所有外國領事館,均由俄羅斯繼承。

第二,蘇聯的軍事力量,基本上按照地域和實際控制來瓜分。比如說,蘇聯的核武器和軍事基地,大部分都在俄羅斯,所以大部分核武就被俄羅斯繼承了。部署在加盟國的核武器,則由加盟國接收。烏克蘭也接收了一部分,後來自行銷燬,變成了無核國家。

第三,試圖成立獨聯體軍隊,也就是弱化版的蘇聯,但是由於加盟國不能達成協議。這一想法沒有得到具體落實。最後達成的協議是,所有的蘇聯軍隊撤回國,包括駐紮在東歐的紅軍部隊。回國後,按照自己的意願選擇國籍。本身就在蘇聯境內的,也是按照自己的意願選擇國籍。


按照這個分配方案,蘇聯在境外的九個武裝集團(其中對外承認的有四個,外加五個沒有承認集團軍),將近一百多萬人,全部陸陸續續的撤回國內。

這些部隊撤回國後(包括準備撤回的),加上國內原有的部隊,浩浩蕩蕩,加起來有五百多萬人。當時蘇聯經濟崩盤,要養活這麼多人是不可能的。所以在蘇聯解體之後,先是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裁軍。於是幾百萬現役軍人瞬間就變成了退伍軍人。

隨後,各國又按照服役原則,也就是之前在哪服役,之後就歸屬於哪個地區。對這些退伍的軍人進行了劃分。

但是這中間出了很多問題。比如說,老婆是烏克蘭的,但是男人卻在俄羅斯服役。如果兩個人都不願意捨棄自己的祖國,那就只能選擇離婚了。這些問題也直接導致了後來很多的社會問題。



比軍人更倒黴的是老百姓。蘇聯解體前,由於公民可以因學習、工作等原因,到其他加盟共和國居住。因此,很多俄羅斯人就跑到了拉脫維亞、愛沙尼亞、立陶宛等蘇聯加盟共和國定居。結果,這些國家相繼宣佈獨立了,並且這些國家還極其敵視俄羅斯。於是乎這些人就倒了大黴了。

比如說,波羅的海三國獨立後,按照三國各自通過的新憲法,三國政府都對境內的俄羅斯人進行了打壓。方法包括,俄羅斯人必須要接受當地的語言考試,通過當地的語言開始,不能通過測試的,就不發國籍。有些上了年紀的老人通不過考試,也就一直都沒有新國籍。而他們在波羅的海生活已久,也無法回去適應俄羅斯的生活(並且俄羅斯聯邦也沒有類似以色列的迴歸計劃),導致這些人實際上等於無國籍人士。一直到2016年的年底,基於歐盟和聯合國的要求,波羅的海三國才賦予了這些“外國人”國籍,減少了他們履行無國籍人士公約的義務。



總的來說,蘇聯解體後,加盟國對蘇軍大體上是按照就地分配的原則進行瓜分。但是由於政策制定的非常粗糙,導致很長一段時間內,軍隊的問題都特別複雜。軍人得不到妥善的安置。

至於說蘇聯解體最大受益人,則毫無疑問是俄羅斯了。

在蘇聯解體之後,俄羅斯先是接收了其境內的170萬蘇聯部隊。之後又進行了精簡,目前俄軍總兵力將近114萬人。

這其中,包括37萬的陸軍、20萬的空軍和17萬的海軍。另外,還有十萬火箭兵、七萬多航天兵、以及四萬人的空降兵。另外還包括將近二十萬萬的其他部隊。

雖說蘇聯不在了,但俄國人的野蠻本性沒有任何變化。俄羅斯和蘇聯的習慣一樣,目前在國外地區,仍然有很多的軍隊駐紮。(具體部署見上圖)


Mer86


1991年12月龐大的紅色帝國——蘇聯解體了。這也導致了整個蘇聯國防轟然倒塌。本身蘇聯就是由15個獨立的國家聯合到一起的。分家也沒有什麼的,只是龐大的蘇聯遺留下很多寶貴的遺產和龐大的軍事問題,讓這些國家留下了一些隱患。



戈爾巴喬夫1991年12月23日,把蘇聯核鑰匙交給了葉利欽,就代表蘇聯的軍隊的徹底破產。俄羅斯繼承了2.7萬枚核彈頭的絕大多數。還有一些分佈在烏克蘭和哈薩克斯坦。後來在俄羅斯的威逼利誘之下,逐漸都劃歸俄羅斯之手。


可是對於像軍事裝備而言相對容易,其在各個加盟共和國國土之上的就歸加盟共和國所有。由於烏克蘭是當時蘇聯時期的艦船工業基地,和蘇聯的黑海艦隊基地,與俄羅斯協商後只獲得了黑海艦隊裝備的20%。俄羅斯租借其克里米亞的塞瓦斯托波爾軍港作為黑海艦隊的基地。

可是蘇聯時期200萬的陸軍,50萬的海軍,50萬的空軍,70萬防空軍,30萬的火箭軍軍人的歸屬問題。俄羅斯作為老大還是俄羅斯說了算,提出的方案是保留當地建制,留在獨立國家。



由於服役士兵多來自於不同的地區共和國,這就帶來了一定的麻煩。不能俄羅斯士兵在烏克蘭國家服役。那麼多國協商,其採取官兵自願原則,只要服役國願意接收,可選擇願意效忠該國。可是這樣還是完成了很大的混亂狀態,士兵並不願意留在該國。


於是又提出根據官兵籍貫可以選擇回到籍貫國部隊服役。不想退役又不想待著別國的,俄羅斯可以全部接收。這樣就相對容易的解決了問題。這對俄羅斯來說是實力相對增強了,其他加盟共和國則是大量軍人銳減。

像愛沙尼亞,立陶宛,拉脫維亞三國加入北約時,俄羅斯並沒有表現出過於的擔心。其原因就是在整體軍事接管方面俄羅斯已經做的非常徹底。留給這三個國家也沒有什麼像樣的軍事力量了。



但是蘇聯的解體,即使俄羅斯繼承了其大部分的衣缽,但是整體實力俄羅斯依然保持著下降的趨勢,無法挽救。由於經濟的不景氣,和俄羅斯的葉利欽施行經濟的“休克療法”,讓俄羅斯軍隊難以為繼。同時也出現了軍人連最起碼的工資都無法發放,導致了很多軍官私賣武器,官兵流失。


蘇聯的解體,並沒有給這些國家帶來什麼新的希望,反而是給大家帶來的都是實力徹底的邊緣化。各個國家之間因方向的不同導致內部矛盾的積增,從而導致各加盟共和國之間的戰爭爆發。就像現在的烏克蘭,很多地方的軍人都不知道為誰而戰,可見其問題是多麼的深遠。
圖片來源於網絡

所以,蘇聯的解體,帶來的不只是國家的陣痛,還帶來了軍隊的裂痕,軍人的茫然。謝謝朋友們的閱讀,同時也謝謝朋友們的點贊!


淡然小司


1991年12月蘇聯正式解體前夕,俄羅斯與各成員國在白俄羅斯首都明斯克先成立了一個獨立國家聯合體的組織,簡稱“獨聯體”。這個組織在蘇聯解體時充當過渡的角色,各國在明斯克舉行了多次的軍事歸屬問題會議,除了烏克蘭、阿塞拜疆、摩爾多瓦這三個國家要建立自己的軍隊外,其它成員國同意以俄羅斯為首的統一軍隊力量。

蘇聯解體的前夕,軍隊基本掌握在葉利欽手裡,國防部長格拉喬夫上將更在半年前開始調派軍隊作準備。

所以蘇聯解體後,獨聯體繼承了蘇聯權益進行解體分配,獨聯體仍以俄羅斯作為老大哥,所以還是俄羅斯說的算。在蘇聯解體之前,有陸軍200萬人、海軍50萬人、空這50萬人,防空軍70萬、火箭軍30萬、還有在各加盟國駐軍、海外軍事基地和軍隊後勤人員,總兵力超過500萬人,解體前俄羅斯當局就已經調整軍隊駐地和建制問題,將有價值的部隊調往俄羅斯境內,或者更換成俄羅斯軍官等。

1991年12月23日,戈爾巴喬夫在克里姆林宮,將軍隊最高指揮權和核發射按鈕等一批珍貴材料交給了葉利欽。

等到解體軍事分配時,已經掌握大頭的俄羅斯採取了軍隊就地所屬國家的原則,意思是軍隊在哪裡駐軍就屬於哪個國家,因為烏克蘭是蘇聯時期的坦克基地和黑海艦隊基地,所以除了烏克蘭分到些陸軍裝備和部隊,黑海艦隊20%份額外,剩下的基本效忠於俄羅斯。

1975年蘇軍海軍軍官劫持“無畏”號戰艦,呼籲改變國家路線,此事件被視為蘇聯解體一大徵兆。

不過,因為蘇聯軍隊龐大歷史複雜,在解體分配時也有多種情況:一,官兵自願效忠原則,只要該國願意接收,可自願選擇效忠;二,部隊官兵籍貫原則,根據部隊官兵籍貫可選擇部隊歸屬,比如白俄羅斯人回白俄羅斯、烏克蘭人回烏克蘭;三,核武,解體時戈爾巴喬夫把擁有2.7萬個核彈的核武控制系統交給了俄羅斯當局的葉利欽,俄羅斯繼承了絕大部分核武,雖然烏克蘭、白俄羅斯、哈薩克斯坦部署有核武,但幾年後因技術不行資金缺乏無法掌握手中的核武,全拱手送還給了俄羅斯。

圖為維克多·布特,他是前蘇聯空軍軍官,後成為世界軍火大亨,好萊塢電影《戰爭之王》就是根據他改編的。

據統計,解體後的俄羅斯各國綜合國力急劇下降,根本沒能力養著龐大的軍隊,所以俄羅斯最後接收的部隊差不多200萬,剩下的少量被獨立國接收,大量的其實被就地放棄了,長期沒有薪水和物質供應的部隊開始地下軍火走私,冷戰結束後,俄羅斯境內有上百萬支槍流入市場,更有很多前蘇聯軍官成為軍火大亨,武器走私、軍火倒賣非常猖獗。


圖文繪歷史


蘇聯武裝力量當時分為三大塊,蘇軍,內衛部隊和邊防軍。


蘇聯解體的時候各個獨立的加盟共和國分配部隊時候有三個大的原則:建制部隊屬地接收,人員自願效忠,戰略部隊統歸俄羅斯。但是有幾件事明確的出現了例外。


首先對於內衛部隊和邊防軍的接收,基本上就是按照屬地原則進行的,除了少數部隊因為主要為俄羅斯人,因此不願意歸屬當地最後還是整建制的撤回俄羅斯,或者簽署留駐協議幫助所在國維持原有秩序。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塔吉克斯坦獨立後沒有幾個月就爆發了內戰,根本顧不上管理邊防,一直都是原蘇聯邊防軍歸屬了俄羅斯的部隊在繼續管理,這一現象持續10餘年。


其次是蘇軍部隊,基本上解決方式跟上面類似,不過出現了不少部隊願意效忠新獨立加盟共和國的人員很少,結果扔下裝備一鬨而散,或者盜賣能賣掉的裝備然後跑回自己家鄉。至於整個建制都不願意效忠當地共和國的,那麼就採取了人走裝備留下的政策。


這個過程真正進行相對順利的還是三個斯拉夫族共和國之間的部隊調整,因為民族差異實在是太小,所以國家認同不構成任何障礙,加之他們的發達程度在蘇聯範圍內是最好的,因此多數軍官因為家屬在身邊基本上都願意繼續在部隊服役,士兵中的波動也不大。於是我們就可以看見,例如俄軍的副總參謀長哈爾琴科上將,其實他是一個烏克蘭族軍人但是繼續在俄軍裡服役,而當年駐紮烏克蘭的大量部隊沒費多大力氣就願意效忠烏克蘭。


不過波羅的海三國因為在蘇聯解體之前就早早的鬧起了獨立,跟蘇軍和內衛部隊還有邊防軍不斷髮生衝突,所以蘇聯政府承認他們獨立的時候,境內的蘇軍和其他部隊早早一走了之,連人帶裝備什麼都不剩下。只有少數本地籍的官兵留下,倒是還有不少本地籍的官兵因為傾向於還沒徹底散架的蘇共跟著蘇軍一起撤走的例子。


當時糾紛最大的問題出現在黑海艦隊和遠程戰略航空兵部隊,當時的黑海艦隊中大部分官兵是俄羅斯族,烏克蘭族也有一定勢力但是畢竟少數。當烏克蘭決定獨立建軍的時候,努力的開始拉攏烏克蘭族官兵甚至包括雖然俄羅斯族但是家鄉在烏克蘭境內的官兵,於是出現了許多艦艇和岸勤設施部隊一夜之間就開始易幟的現象。不過因為艦隊多數官兵還是俄羅斯人他們堅決拒絕效忠烏克蘭,但是艦隊駐地和基地卻主要都在烏克蘭,所以最後俄烏之間達成了協議,俄羅斯分得艦隊的大約三分之二不到,烏克蘭分到了三分之一左右,剩下一點零頭分給了摩爾多瓦和格魯吉亞這兩個黑海沿岸共和國,不過俄羅斯的黑海艦隊繼續留駐已經成了烏克蘭的克里米亞半島上的塞瓦斯托波爾基地。


同樣,當時蘇聯空軍的心尖子部隊之一,裝備圖160轟炸機遠程戰略航空兵團因為也部署在烏克蘭,結果第一時間就被烏克蘭著力拉攏。俄烏之間於是糾紛大起,這種糾紛鬧得該部隊都出現了分裂。不過因為這個部隊具有強大的戰略核打擊能力,美國也不能坐視他們自己胡鬧,跑來出面調和。往下的故事就好像狐狸給兩隻熊崽子分餅一樣。俄羅斯只弄到了幾架俄族機組成員自己開回來的飛機,留在烏克蘭的除了個把架被用來抵償俄羅斯的天然氣債務之外,還有一架送進了博物館,其餘的都在美國的“勸說”下被挖掘機拆毀了……


這麼一圈折騰下來,最後俄羅斯在紙面上算是繼承了原先蘇聯的80%軍人和70%左右的裝備,可是指揮體系部隊保障機制都被打得稀爛,加上俄羅斯整個國家都一團亂糟糟的,所以根本就沒有什麼戰鬥力,連一個小小的車臣都無可奈何。幾年過後,大批的武器裝備要麼被盜賣的成了廢品,要麼乾脆直接扔進了廢品堆慢慢生鏽去了,只是俄羅斯在賣家底過日子時候,偶然會想起來去拖出幾件刷刷油漆賣到第三世界國家換幾兩銀子。

對了,當時部署在烏克蘭、白俄羅斯和哈薩克的幾百枚核彈和導彈倒是被一股腦的送回了俄羅斯,道理很簡單,他們留著美國都不肯答應啊……


千里巖


我是方圓,文史專欄作者,歡迎關注我;

關於蘇聯的解體,實際上我們在以前的文章中就有詳細的說明了,所以這裡我就不再說蘇聯解體的具體原因了。我們來看一下,在蘇聯解體之後,原來的這些士兵是如何分配自己的國籍的。以及蘇聯留下的財產,武器具體都是怎樣分配的。

我們知道,蘇聯並不是一個國家,它是由1917年11月7日十月革命後建立起來的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政權,其全稱為——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

1922年12月30日的時候,俄羅斯聯邦、烏克蘭、白俄羅斯、南高加索聯邦組成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後來逐步擴展到15個同盟國。所以,蘇聯實際上是一個由多國組成的同盟,並不是一個獨立國家。

1991年12月21日的時候,俄羅斯等十一個國家簽訂《阿拉木圖宣言》,標誌著蘇聯完全解體,5日後,蘇聯正式解體。當然了,關於蘇聯的解體,這其中有著很多原因,想具體瞭解的可以去看作者前面的文章。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說蘇聯是一個由多國組成的聯盟大國,那麼在蘇聯解體之後,原來的那些蘇聯士兵是怎樣分配自己的國籍的呢?那些武器準備和財產都是怎樣分配的呢?想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得從它解體後獨立出來的國家來探討。

蘇聯解體之後,總共分裂成了15個國家,分別是東斯拉夫三國、波羅的海三國、中亞五國、外高加索三國、摩爾多瓦;其中俄羅斯作為蘇聯的“繼承國”。原來蘇聯在海外的一切財產、債務、外交機構、領事館等等均有俄羅斯來接收。

此外,在國有的財產分配上面,各國也都本著“在誰地盤上就是誰的原則”,分割了蘇聯政府留下來的一些固定資產,其中軍工企業和武器的分配也基本上都是依照這一原則進行“瓜分”。

當然了,這裡面或許會存在一些協商談判的關係,但是總的來說,基本上都是奉行這一原則辦事。就比如在蘇聯解體之後,蘇聯前空軍總計有25架“圖-160戰略轟炸機”。但是它的繼承國俄羅斯只獲得了6架,剩下的19架都在烏克蘭境內,也就成了烏克蘭的財產。但是在後來的俄羅斯與其商議之後,拿回了八架,當然,這也主要是用於抵償烏克蘭對俄羅斯的債務。

除了這一個例子之外,實際上還有很多涉及到武器裝備和財產的分割爭奪上,這裡就不一一贅述了。

相對於武器和財產的分割爭奪,民族和軍隊的劃分顯得尤為困難。

我們都知道,蘇聯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全國基本上就有一百多個民族,而這其中有一些民族是被迫加入蘇聯的,其反對情緒相對來說比較嚴重一些。

此外,為了鞏固邊疆地區的統治,蘇聯政府還曾經將大量的俄羅斯民族摻到各個加盟國中,以此來增加俄羅斯人口數量,從而改變當地人口的結構。

至於軍隊方面,在蘇聯解體的時候,其總額大概有370萬左右。但其大部分的武裝力量基本上都被俄羅斯給繼承下來了,總計約200萬左右。

當然了,軍隊的劃分依然主要是參照軍人的戶籍,同時也適當考慮民族的因素。但是總的來說的話,其原來的大部分蘇軍則被俄羅斯繼承下來了,其餘的軍隊則分屬於其他地區。

參考文獻:

《蘇聯解體》


方圓文史


1991年蘇聯解體後,由於原蘇聯武裝力量(蘇聯軍隊、邊防部隊和內務部隊)採取義務兵役制,導致同一支部隊往往出現人員來自不同的原蘇聯加盟共和國、導致國籍問題混亂的情況,因此軍人的國籍分配成為了麻煩事。而這個問題的解決,也經歷了漫長而反覆的過程。總體來說情況如下:

在原蘇聯各加盟國獨立伊始,按照各國協商結果,軍人採取按武裝力量屬地分配國籍的方式,即原蘇聯武裝力量的部隊成為新獨立國家的武裝部隊後,其所屬的軍人即歸屬該國國籍。這種處理方式簡單粗暴,並未考慮軍人的個人意願,因此很多軍人對此頗有微詞,甚至出現軍人攜帶武器裝備逃跑回母國的情況。因此,這種處理方案並未持續太長時間。

隨後,各國改為採取武裝力量按屬地各自歸屬、人員按個人意願決定去留的處理方式,即部署在原各加盟共和國境內的部隊歸屬各國、但人員可按個人意願決定是否繼續留在該國服役並取得國籍。由於俄羅斯繼承了蘇聯的國際地位,因此如果有現役軍人既不願在武裝力量所屬國服役、又不願退役回國,則統一編制到俄軍部隊序列。

另外,由於俄羅斯在蘇聯解體後的特殊地位,原蘇聯戰略火箭軍的絕大部分兵力都劃歸俄羅斯所有,在這些部隊中服役的軍人也大多歸屬俄羅斯國籍。原蘇聯海軍黑海艦隊雖然部署在烏克蘭,但由於其服役人員中俄羅斯族佔據相當大的比例、同時俄羅斯又不願放棄對黑海艦隊的控制,因此按俄烏兩國協商結果黑海艦隊約三分之二兵力歸屬俄羅斯海軍,約三分之一歸屬烏克蘭海軍,另有部分零星剩餘歸屬格魯吉亞和摩爾多瓦。

還有一個值得一提的問題,就是原蘇聯邊防部隊的歸屬。由於有少量邊防部隊幾乎完全由俄羅斯族組成、且這些部隊並不同意在獨立後的國家服役,因此最終這些部隊成建制返回了俄羅斯。還有一些部隊根據俄羅斯與部隊部署地所在國的協議,在部隊歸屬俄羅斯的情況下仍然留在當地協助新政府維持秩序。這種特殊的局面,也反映了蘇聯解體時各加盟國之間的特殊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