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名孤兒,從一根扁擔起家,建立起一個持續200多年的商業帝國

生於清初的王相卿,算是清朝第一代晉商代表。人稱王二疤子,為人耿直而又充滿智慧。他在康熙御駕親征噶爾丹時看到了商機,隨軍做起了小生意,賺得了人生第一桶金。後來王相卿與人合作創辦吉盛堂,後改名大盛魁,經過苦心經營,王相卿成為山西大富,壟斷草原貿易,其商號稱雄草原200多年。今天我們就來說說王相卿的創業故事。

他是名孤兒,從一根扁擔起家,建立起一個持續200多年的商業帝國

一、外出謀生

王相卿出生於清朝初期,是山西省太谷縣人,幼年時期家庭貧苦。王相卿的母親去世的早,家裡又太過窮苦,王父決定以身試險與同村親友一起跑口外做走私生意,但從此一去無歸。王相卿是依靠出嫁的姐姐接濟他才得以活下來。

王相卿的姐夫是位教書先生,平常給大戶人家教私塾賺些許銀兩維持家裡日常用度,並無太多積蓄,日子過得也很緊巴。長大之後,王相卿不願意一直受姐姐的接濟,因此他就開始外出謀生。但是在剛開始的時候,王相卿發展的並不順利,他不但沒有掙到錢,反而賠的就剩下一根扁擔了。

後來經人指點,王相卿前往殺虎口做傭工。1696年,康熙決定平定噶爾丹叛亂,平叛大軍源源不斷經過殺虎口,由於清軍要深入漠北的不毛之地,運糧艱難,就允許商人隨軍貿易。王相卿認為這是一個脫貧致富的好機會,就在清軍中做伙伕,服雜役,並隨機做點小生意。

他是名孤兒,從一根扁擔起家,建立起一個持續200多年的商業帝國

二、齊心協力

後來,王相卿認識了也是為生存而做隨軍貿易的張傑和史大學,由於志向相投,他們3人便結拜成異姓兄弟。隨後他們三人脫離兵役,決定合夥做生意,想謀一番大事業。但由於初始生意不佳,做了一年,3人還不得溫飽,而且環境很艱苦。張、史2人心灰意冷,就返回家鄉另謀生計,但王相卿意志堅決,決定一個人留下來繼續經營。

清軍取得勝利後,殺虎口成了軍事重地,駐紮了大量的部隊,王相卿的生意也隨之越來越興隆。此時張、史二人返回,三人一起開了個商號,稱為吉盛堂。軍隊糧草都要在殺虎口集結,以保證前方長駐軍隊的衣食住行,於是王相卿抓住機會,商號生意日漸好做。由於王相卿三人分工協作,同時又齊心協力,生意愈做愈大。

到康熙末年,王相卿又把“吉盛堂”改成“大盛魁”,並將總號地址移到了烏里雅蘇臺,後來又遷到歸化(今呼和浩特)城中。又經過他們的數十年苦心經營,最終把“大盛魁”辦成旅蒙晉商專做蒙俄貿易、夥計達6000餘人、商隊駱駝近20000頭、年貿易總額達上千萬兩銀子的著名大商號,王相卿也成了壟斷蒙古市場的商界巨頭。以後又經過十幾代人努力,“大盛魁”竟在蒙古大草原上稱雄200多年。

他是名孤兒,從一根扁擔起家,建立起一個持續200多年的商業帝國

三、經營策略

王相卿的大盛魁商號根據蒙俄人的生活習慣和需求,不同時期販賣不同的產品,經營策略非常靈活,所以深得蒙古和俄國人的喜愛。另外大盛魁總號對商機的把握也很到位,比如道光,咸豐年間,大盛魁總號的經理王廷相,通過市場分析,果斷採購大量白藍綢緞,很多人都認為這是冷門貨,反對囤積,而他卻堅持進貨。不久皇帝駕崩,舉國弔喪,白藍綢緞很快脫銷,此後大盛魁高價出貨,大賺了一筆。

大盛魁商號極盛時有員工六七千人,商隊駱駝近二萬頭,活動地區包括喀爾喀四大部、科布多、烏里雅蘇臺、庫倫(今烏蘭巴托)、恰克圖、內蒙、新疆烏魯木齊、庫車、伊犁和俄國西伯利亞、莫斯科等地。其資本十分雄厚,聲稱其資產可用五十兩重的銀元寶,鋪一條從庫倫到北京的道路。

後人為了紀念王相卿與張傑、史大學三人的創業精神,在"大盛魁"的祠堂和財神座前,供奉了四樣傳家寶:一條扁擔、兩個貨箱、一塊石頭、一碗稀飯。扁擔是創始人以肩挑貿易起家;貨箱是創始人用過的裝財物的大木箱;石頭是創業時作為秤砣用來稱銀子的衡器;稀飯據說是三人創業最艱苦時,沒錢吃飯,在過除夕時,三人決定奢侈一次,就煮了一碗小米粥來打發年關。

他是名孤兒,從一根扁擔起家,建立起一個持續200多年的商業帝國

​關於王相卿的故事今天就分享到這裡,感謝閱讀。

我是實體經濟守望者,歡迎關注,更多創業故事與您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