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因何能“威震華夏”?從襄陽的地理位置說起

公元219年,劉備即位漢中王,荊州的關羽領前將軍、假節鉞。隨之不久,關羽發動襄樊之戰,

圍樊城、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一時“威震華夏”,曹操欲遷都以避其鋒芒。

關羽因何能“威震華夏”?從襄陽的地理位置說起

(武聖—關羽)

歷史上能征善戰的名將並不少,關羽的軍事才能並排不上第一檔,但是二十四史中被冠以“威震華夏”之名的,卻僅有關羽一人。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一切要先從襄陽的地理位置開始說起——

襄陽的地理位置

先來看一張圖:

關羽因何能“威震華夏”?從襄陽的地理位置說起

(襄陽的位置)

這張圖是漢末至三國時期,中國大地上主要城市的大致分佈圖,紅筆圈起來的正是襄陽城。可以看出,襄陽城剛好位於整張地圖的正中心,東西貫通、南北貫通都要經過襄陽,四周的重要道路全都彙集於此。

接下來,我們按照東南西北的順序,一個個來分析,襄陽的位置到底有多重要。

一、往東

關羽因何能“威震華夏”?從襄陽的地理位置說起

(襄陽往東——三國)

襄陽往東的道路只有一條,北面是桐柏山,南面是大洪山,兩山之間的道路狹長崎嶇。這條道路從蔡陽到達隨州,再從隨州到達安陸。

若從安陸往南,則可到達江夏重鎮(今屬武漢),若往北,則是江淮平原與長江流域連接的重要通道(今大悟縣)。這裡有著名的義陽三關——武勝關、九里關、平靖關,明末義軍將領李自成、張獻忠會合後,曾星夜破關,進軍鄂州,嚇得明將左良玉拔營逃竄。

關羽因何能“威震華夏”?從襄陽的地理位置說起

(義陽三關——現代)

往北通過義陽三關後,便可達到固始(今屬信陽市),再往西就是三國的另一戰略要地——壽春,玩過《三國志》的同學應該都知道“壽春絞肉機”的說法,三國後期魏吳交戰的主戰場幾乎都在此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往南

關羽因何能“威震華夏”?從襄陽的地理位置說起

(襄陽往南——三國)

從襄陽往南看,左邊是荊山,右邊是大洪山,同樣是只有一條通道。通過宜城,可直接到達荊州腹地,直抵江陵,往東,即是廣袤的江漢平原。

從江陵往西的話,扼守夷陵(今宜昌)要道,就能直接把四川出川的三峽門口給封鎖了。劉備伐吳就是在夷陵敗給陸遜,從而退守白帝城一命嗚呼。

從江陵往東,則是整個江漢平原。同時,自西北方向而來的漢水,在襄陽這裡朝東南方向流去。順著這條河流,可以運輸大量的軍隊和物資,順流而下,直取鄂州,進而征服整個江漢平原。

關羽因何能“威震華夏”?從襄陽的地理位置說起

(襄陽往南——現代)

這下知道《神鵰俠侶》中郭靖為什麼死守襄陽了吧,襄陽一破,蒙古大軍可以水陸並進攻取江漢平原,同時封鎖四川和江南的聯繫。毫不誇張的地說,南宋的防禦體系均繫於襄陽一城。同樣的,南方的勢力如果想北上“問鼎中原”,襄陽也是繞不開的一座“橋頭堡”。

三、往西

關羽因何能“威震華夏”?從襄陽的地理位置說起

(襄陽往西——三國)

從襄陽往西看,先北上,走宛城以西,在伏牛山和秦嶺南麓之間同樣只有一條狹窄的道路。經過此道,可以到達大名鼎鼎的武關、商洛,出了秦嶺山區,便是沃野千里的關中平原了,到達關中平原就可以兵臨潼關、劍指長安了。

關羽因何能“威震華夏”?從襄陽的地理位置說起

(襄陽往西——現代)

同時,西北方向的漢中也可以沿著漢水順流而下到達襄陽,若襄陽失守,則江南不保。

這裡可以參考戰國時期秦國和楚國的爭鬥。楚人若想攻秦,只能走武關這一條路,因為如果他們選擇水路,則必須經過十堰、安康,逆流而上,簡直是不可能的。而秦人若伐楚,就可以開開心心地水陸並進了,陸路出武關,水路則從漢中走漢水順流而下,兩路一起威脅荊楚之地。

其實諸葛亮死後,蜀國的蔣琬也曾想過漢水這條路,但是有人進諫,萬一失敗就要面臨逆流而上的困境,太過危險,便沒有采用。

琬以為昔諸葛亮數闚秦川,道險運艱,竟不能克,不若乘水東下。乃多作舟船,欲由漢,沔襲魏興、上庸。——《三國志》

四、往北

最後我們再來看看往北,也是關羽“威震華夏”中“華夏”

的方向。

關羽因何能“威震華夏”?從襄陽的地理位置說起

(襄陽往北——三國)

諸葛亮在其隆中對中曾有過一段兩路出兵的計劃:

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隆中對》

其中荊州一路“以向宛、洛”

,正是襄陽往北的路線之一。襄陽以北是宛城(今南陽),繼續向北,可達到大名鼎鼎的虎牢關,拿下虎牢關則東漢故都洛陽就會不攻自破,這也是為什麼董卓在虎牢關受挫之後選擇火燒洛陽、遷都長安的原因。

襄陽往北的另一條路就更厲害了,伏牛山和桐柏山之間一樣的,只有一條道路,經過這條道路,便可進入真正意義上的中原腹地,也即是“華夏”。

關羽因何能“威震華夏”?從襄陽的地理位置說起

(襄陽往北——現代)

現在可以理解為什麼劉表把劉備安排在新野駐紮了吧,新野是宛城方向和中原方向進攻襄陽的必經之路,劉表把劉備放在這裡,其實就是把他當作個“肉盾”,抵擋一部分來自曹操的衝擊,也正是應了郭嘉那句對劉表的評價:

表,坐談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備(劉備),重任之則恐不能制,輕任之則備不為用。——《三國志》

總結:

關羽因何能“威震華夏”?從襄陽的地理位置說起

(襄陽戰略位置簡圖,藍線為漢水流向)

所以綜上,襄陽就是一個十足的“四戰之地”,用諸葛亮的一句話:

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隆中對》

威震華夏

明白了襄陽的戰略位置,關羽因何威震華夏就很容易理解了。

假設關羽取得了襄樊之戰的勝利,南陽盆地就唾手可得,進而整個中原大地都將暴露在關羽的兵鋒之下。

若在此時,漢中的劉備和上庸的劉封及時策應關羽,沿著漢水順流而下,與關羽在南陽平原會師,那麼曹操的中原大地將面臨任人宰割的危險。如若會師之後能拿下洛陽,則將徹底切斷關中平原和中原大地的聯繫,曹魏勢力將不攻自破,唯有退居河北,以求自保。

關羽因何能“威震華夏”?從襄陽的地理位置說起

(劉備、關羽模擬會師路線)

所以,整個“華夏”的安危都繫於襄樊之戰的勝負結果,再加上前期關羽勢如破竹,所向披靡,曹操被嚇得想要遷都,因此我們的二爺便被冠上了“威震華夏”的名號。

讀史有感

自古兵法有云,天時不如地利,如能佔盡地理優勢,便能在戰略上佔得先機,扭轉天時方面的劣勢。

關羽也是這樣想的,同時也是這樣做的,他試圖通過襄樊戰爭的勝利來取得佔得地利,從而完成《隆中對》的軍事設想。

但是關羽雖明白地利之重要,但是卻忽略地利之後的那一句話——地利不如人和。同盟友不和也就罷了,最後還讓自己人給端了老巢,關鍵最後離他最近的援軍還不來救他。

關羽因何能“威震華夏”?從襄陽的地理位置說起

(關羽)

即便能威震華夏,搶佔地利,如若不得人和,依舊難逃一敗塗地的下場,悲哉二爺、惜哉二爺!

關羽因何能“威震華夏”?從襄陽的地理位置說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