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背后的文化无知

《哪吒》背后的文化无知

《哪吒之魔童降世》在暑期档电影期间,广获好评,近几年国产动漫制造的非常好,比较经济和技术上去了,画面的质量也做得非常好,这部影片就是以特效镜头组成的,但是电影作为一种新型的艺术作品,不光是画面和语音对原有文学作品的补充,更要的是要把他的内在文化内涵和思想价值挖掘出来,不然就只是一场华丽的视觉盛宴,什么内涵没有,就像前几年的《大鱼海棠》,用心做画质,剧情和内涵、价值观低到没有下限。

《哪吒之魔童降世》这部电影总体来说做的有一定的艺术水准,但是关于一些文化上的漏洞,还是有的。

《哪吒》背后的文化无知

影片一开始,一个俯拍镜头,以太乙真人的主观视角,看到太乙真人在解开灵珠输入密码,这个图案挺有意思。最中心是一个"启动"的启字 ,外面是八卦,再外面一环是天干和地支,全文是由小篆写成的。

小篆是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统一的国家规定文字,而按照历史背景分析,哪吒生活的年代是商朝末年,中间时隔千年,怎么可能写得出小篆?

《哪吒》背后的文化无知

之后,哪吒出世,大闹李府,太乙真人用乾坤圈将哪吒封住,空中念叨咒语:"日月同生,千灵重元,天地无量乾坤圈,急急如律令。"这是很明显的现代网络文的写法,原著和正宗道家的咒语不是这个风格,而且"急急如律令"的出处是汉代公文,汉代文书中常用"如律令"字样,表示同法律一样须迅速执行。商朝人焉能说的汉朝话?

《哪吒》背后的文化无知

《哪吒》背后的文化无知

如果说前面两点对影片要求的过于苛刻的话,那这一点就是为大众广为所知了。商朝写小篆,还是从左往右写,这就是很低级的错误,古代南面而王,以右为上,这是基本的文化常识。此外,关于他们的服饰和总体造型,也不是商朝的风格,在这些细节上,还是参考《中国唱诗班》,这是真正用心做影视作品,真正的汉文化、国风,而不是现在一些所谓的古风、汉服、二次元。

《哪吒》背后的文化无知

《哪吒》背后的文化无知

紧接着,李靖为了救哪吒和太乙真人一起去找元始天尊,希望解除天劫咒,这个时候小云云说元始天尊和灵宝天尊、道德天尊一起遁入虚空之门,商讨封神榜的问题。

首先,他的名称还是比较正确的。盘古开天之后,一气化三清,太清道德天尊,也就是太上老君,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也就是民间一直所说的通天教主,这里叫的三清天尊还是比较准确的,但是问题在于排序和称呼。

三清出世后,前往紫霄宫听鸿钧老祖讲道,之后同拜鸿钧老祖为师,道德天尊是大师兄,元始天尊是二师兄,灵宝天尊是三师弟。

按照礼数,他应该先说道德天尊,再说灵宝天尊,以长者为尊;而且他是元始天尊的弟子,称师父的师兄的道德天尊为师伯合情合理,而称师父的师弟灵宝天尊为师伯是错的,应该称师叔。

就像父亲的哥哥叫伯伯,父亲的弟弟叫叔叔,管叔叔叫伯伯,还把叔叔排在伯伯前面,这就不懂礼数,也就是没有教养。

不要小看中国的这个亲属称谓,中国的文化是成型在西周初年的分封宗法,是以家庭为主体,是家国一体化,中国的亲属称谓特别多,家庭、家族文化特别重,数世同堂,不同于西方文化,一个Uncle和aunt就全部概括了,而且在家庭层面以分家生活为主。

《哪吒》背后的文化无知

关于封神榜的问题,在原著《封神演义》一开始,封神榜就已经商定好给姜子牙了。当然这种细节和改编上的问题不特别重要。

近几年是国漫的起步,发展的还是很好,但是任何文学、艺术作品的创造,都是在原有传统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再创造,关于中国本土文化的挖掘是非常难的,导致现在很多人创作者对本文化过于陌生,中国的文化有断层,但是传承出了问题,绝对不是失传,资料、典籍、数据都在,这是进行作品创造的原材料,如果要立足文化本体的话,还是要多从这些东西上下功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