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河、綏遠、察哈爾,三個我們既熟悉又陌生的省

熱河、察哈爾、綏遠這三個省對我們今天許多人來說,可謂是“既熟悉又陌生的省”,綏遠抗戰、熱河事變、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等等近代史上的一系列名詞廣為人知,但對這三個省何時建立、何時消失等具體問題,許多人就未必說得清了。

熱河、綏遠、察哈爾,三個我們既熟悉又陌生的省

從民國時期的行政區劃圖上不難看出,熱河、察哈爾、綏遠三省基本上在今天內蒙古自治區的東(今天的內蒙古東部還包括東北三省的一部分)、中部,所以也就不難推測,這三個行政區的由來應該與中央政府的對蒙政策有關。

清朝統治者在征服蒙古各部以後,一方面在中央設理藩院,作為管理蒙藏等少數民族的機構;另一方面,為分化蒙古封建主,防止蒙古各部重新聯合為統一的武裝力量,把蒙古各部按照滿洲八旗制加以改造,創立了盟旗制度,並在蒙古各要地設置駐防將軍大臣,監控和統轄各盟旗。

早在清朝,熱河、察哈爾、綏遠均派有都統或將軍駐紮。其中,熱河都統駐熱河(今承德),治遊牧蒙古;察哈爾都統駐直隸宣化府(今張家口),管轄內蒙古察哈爾;綏遠將軍駐綏遠城(今呼和浩特),管轄內屬土默特。熱河、察哈爾、綏遠關於漢人的治理,與直隸總督合議處理。

到了清末,隨著日俄對蒙古地區的滲透和侵略,因感到對蒙古地區統治的薄弱,各邊疆大員便提出“移民實邊”和蒙地改省的建議。辛亥革命後,外蒙古叛軍在沙俄軍事顧問和武器的支持下,不斷竄犯內蒙古。內蒙古因面積狹長,地域遼闊又統治薄弱而不利於應對北方邊疆的局勢,這樣,在內蒙古實行熱河、綏遠、察哈爾三部分“分而治之”的方案便從提議變為現實了。

熱河、綏遠、察哈爾,三個我們既熟悉又陌生的省

綏遠位於今天的內蒙古中部,自古以來即為兵家必爭之地。清代時,綏遠屬漠南蒙古的一部分,乾隆四年(1739年),清政府于歸化城東北築綏遠城,設綏遠城廳,為綏遠將軍駐所,綏遠也因此得名。1912年10月,有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士官三傑”之稱的張紹曾出任綏遠將軍,當時正值外蒙叛軍分三路南侵,張紹曾指揮三路軍隊迎敵,打退了入侵叛軍,為維護邊疆立下戰功,時任大總統袁世凱為表彰其功績,授予他陸軍上將、勳三位秩爵和一等文虎章。

熱河、綏遠、察哈爾,三個我們既熟悉又陌生的省

熱河,位於目前河北省、遼寧省和內蒙古自治區交界地帶。熱河歷史悠久,但它的崛起卻是在清朝隨著避暑山莊(也叫熱河行宮)和外八廟的興建而逐漸發展起來的。熱河以水得名,因流經承德市的武烈河,上中游有溫泉注入,嚴冬時節,清泉脈脈,霧靄蒸騰。乾隆曾有“荷花仲秋見,唯應此熱泉”的詩句。此地因“去京師至近,章奏朝發夕至”的優越地理條件,清初設熱河總管衙門,乾隆三年(1738年)改總都統為副都統,嘉慶十五年(1810年)升為都統,隸屬直隸省管轄。熱河處於蒙古、西北、東北之間,其戰略地位至關重要,在清末,岑春煊、左少佐、程德全等地方官員從鞏固邊防的角度就曾建議熱河設省,但一直未能實行。1912年11月30日,北洋政府任命熊希齡為熱河都統。熊經過認真的考察後,在1913年4月致電中央政府,提出了《熱河改建行省議案》,主張“居近日而言治理熱河之政策,非先從改建行省入手不可”。他認為,熱河建省可鞏固內蒙古地區,控制外蒙局勢。

熱河、綏遠、察哈爾,三個我們既熟悉又陌生的省

“察哈爾”之名源於蒙古察哈爾部。康熙十四年(1675年),察哈爾部首領布爾尼舉兵反清,被清廷鎮壓後,將其餘部遷到宣化、大同以外,收編為察哈爾八旗,察哈爾八旗的遊牧地就形成了察哈爾地區。察哈爾地區地域遼闊,水草豐美,清朝政府這裡設有許多馬場、飼養牛羊,以滿足軍隊、皇室、王公大臣們的馬匹、肉食、乳製品的需求。察哈爾地處東北、外蒙、京師之間,辛亥革命後,在外蒙被沙俄操縱、東北地區軍閥勢力強大且日本侵略勢力較強的情勢下,戰略之要不言而喻。

熱河、綏遠、察哈爾,三個我們既熟悉又陌生的省

1912年3月,袁世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他深知控制邊疆對穩定統治的重要性。為了加強對內蒙古地區的統治,他一面通過蒙古待遇條例和加封晉爵等措施籠絡蒙古王公貴族;一面繼續沿襲清政府分割統治蒙旗的政策,接受熊希齡等人的建議,將清末在蒙古地區劃分行省的計劃向前推進了一步。1914年7月6日,根據北洋政府教令第九十三號公佈,明確規定熱河、察哈爾、綏遠三個特別區,並設置都統管轄。特別區雖無省的名分,但實際上卻相當於一個省,都統掌握軍政民政大權。當時《東方日報》評論道:“都統職權本不亞於督軍、省長,不過因特別區緣故,沿用舊時名稱而已”。在經濟上,袁世凱也繼承了清末“移民實邊”、開墾蒙地的政策,蒙漢雜居的局面更為複雜。可以說,這對於當時穩定內蒙古動盪局勢,穩固北洋軍閥的統治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但從北洋政府設立三個特別區到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北方邊疆局勢不但沒有安定下來,反而惡化,除了原有俄國勢力外,日本又開始要求所謂的“滿蒙區域特殊利益”。外來的威脅使國民政府更加意識到塞北地區的重要性,中央政府也就不能不在北洋政府設立特別區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統治。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內政部以《建國大綱》中僅有省治,並無特別區之規定,建議將熱、察、綏三個特別行政區改省。在國民黨戰地政務委員會主任委員蔣作賓的提議下,國民政府於當年9月17日正式將三特別行政區改為省。這樣,內蒙古這個地域名稱就在袁世凱設三特別區和國民政府設省的進程中被逐步取消。

直至1947年4月23日,在王爺廟(今烏蘭浩特市)舉行內蒙古人民代表會議,來自內蒙古大部分盟旗的蒙古、達斡爾、鄂溫克、漢、滿、回、朝鮮等各民族代表393人出席會議。會議通過決議成立了內蒙古自治政府,選舉烏蘭夫 為自治政府主席。會議決定每年的5月1日為內蒙古自治政府成立紀念日,包含了察哈爾省、興安省以及寧夏省 、熱河省、黑龍江省和綏遠省的部份地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