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古老的兵書,揭開武王伐紂內幕,難怪武王僅出兵4.5萬

武王伐紂,是周國全力以赴的一次軍事行動,力求一擊必中。然而,周武王召集的軍隊數量,卻令人難解,因為僅召集了4.5萬人。

《史記·周本紀》於是武王遍告諸侯曰:“殷有重罪,不可以不畢伐。”乃遵文王,遂率戎車三百乘,虎賁三千人,甲士四萬五千人,以東伐紂。

根據史書記載,武王伐紂的關鍵戰役——牧野之戰中,紂王就召集了17萬軍隊(數量質量都有爭議,但至少在10萬以上),考慮到紂王是在家門口作戰,面臨滅國危機之下可能反撲,會召集更多軍隊。在夏商周時代,軍隊數量一定程度上會決定戰爭勝負。

因此,這就令人難以理解了,事關國運之戰,為何周武王不多召集一些軍隊?不說數量上壓倒紂王,但求至少不會落後太多,這才符合正常邏輯。中國最古老的兵書,揭開了武王伐紂中周武王僅率軍4.5萬的內幕真相!

中國最古老的兵書,揭開武王伐紂內幕,難怪武王僅出兵4.5萬

中國是世界兵法之鄉,層出不窮的兵法鉅著,足以證明中國成為唯一流傳下來的文明古國並非偶然,而是存在著內在的戰爭基因因素。據此,有學者認為,在宋朝之前,中國才是真正的戰鬥民族。

鮮為人知的是,中國最古老的兵書,不是我們熟知的《太公兵法》、《孫子兵法》之類,而是叫《司馬法》。它保存著春秋前期的一些非常古典的作戰原則,有濃郁的貴族色彩,如“逐奔不過百步","縱綏不過三舍”。所謂“司馬”,相當於如今的國防部長。

司馬遷《史記·太史公自序》記載,“《司馬法》所從來尚矣,太公、孫、吳、 王子(成父)能紹而明之”,可見司馬遷認為《司馬法》源頭在於姜子牙,此後又有數人重新編撰,形成歷史上的《司馬法》。

令人可惜的是,此書流傳至今已有兩千多年,大部分已經失傳,如今僅殘存五篇。然而,就是這殘存的五篇兵法,卻還記載著從殷周到春秋戰國的作戰規則,其中就有記載解釋了武王伐紂的兵力之謎。

中國最古老的兵書,揭開武王伐紂內幕,難怪武王僅出兵4.5萬

根據《司馬法》的記載,商周時期的軍隊分為兩個部分,即“鄉遂和乘馬”。兩者最大區別在於:鄉遂制度之下,出重裝士兵數量大,而且裝備由官方提供,史書記載是“若鄉遂所用,車馬、甲兵之屬,皆國家所共(供)”;乘馬制度之下,出重甲士兵數量不大,差不多8戶出1兵,而且裝備由民間自備。

《司馬法》逸文:六尺為步,步百為畝,畝百為夫,夫三為屋,屋三為井,四井為邑,四邑為丘。丘有戎馬一匹,牛三頭,是曰匹馬丘牛。四丘為甸,甸六十四井,出長轂一乘,馬四匹,牛十二頭,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戈楯具,謂之乘馬。

由於周朝實行的是井田制,一井有9戶,“四井為邑,四邑為丘,四丘為甸”,所以一甸64井576戶。

乘馬制下,64井576戶,出戰車1乘,甲士3人,步卒72人,馬4匹、牛12頭,一共出兵75人。

鄉遂制下,64井576戶,出戰車1乘,甲士10人,民夫20人,一共出兵10人,民夫20人。史書記載是“成出革車一乘,甲士十人,徒二十人”,其中“成”是指“方十里為成”,但由於“緣邊一里治溝洫”,所以一成實際還是64井。

所謂“甲士”,應該就是重裝步兵,步卒應該是“炮灰”性質。

中國最古老的兵書,揭開武王伐紂內幕,難怪武王僅出兵4.5萬

根據學者推算,西周時期全國不到900萬人,因此武王伐紂時周國最多420萬人。如果按一戶三人計算,即可以得出:(4200000/3)/576=2430(一甸64井)。

全部按照鄉遂徵兵,可得2430乘馬車,24300甲士,48600民夫。

全部按照乘馬徵兵,可得2430乘馬車,7290甲士,174960‬步卒。

由於周武王這一次是國運之戰,應該會大幅度提高徵兵比例,但受制於冶金能力,馬車和甲士兵種很難大幅度擴大,最多能夠增加一倍。

而且,還有兩個影響戰爭的關鍵因素:一是周國留守部隊,肯定要防止西部犬戎等外族入侵,以及商朝的偷襲,這也要分攤很大一部分兵力;二是後勤影響,以當時生產力來看,軍隊數量太多周國未必能供養得起,有學者考證認為,周武王的後勤民夫與步卒數量,大約38萬人。

中國最古老的兵書,揭開武王伐紂內幕,難怪武王僅出兵4.5萬

回頭再看《史記》記載,周武王投入的戰鬥兵力是“車三百乘,虎賁三千人,甲士四萬五千人”(車兵和虎賁都是甲士),如果加上沒有記載的民夫與步卒,估計實際在45萬左右。

以《司馬法》記載來看,“鄉遂和乘馬制”之下,4.5萬甲士已經到了極限,周武王已經使出吃奶的勁了。而且,根據史書記載,其中還有一部分屬於諸侯甲士,周國實際投入應該不到4.5萬。

然而,武王伐紂投入的是精銳甲士4.5萬,以及大量步卒,軍隊總量上可能超過了紂王大軍,而紂王卻是臨時召集的部隊,武器裝備可能都不齊全,再加上內部致命叛亂戰場倒戈,紂王焉能不敗?因此,牧野之戰或許沒那麼神秘,周武王並非冒險滅商,而是要數量有數量、要精銳有精銳,至於史書上只記載“4.5萬”,主要是說明周武王的“仁者無敵”,所以才能以寡敗眾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