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武安:磨盤、磨棒碾穀米,婦女、兒童胸前佩戴穿孔蚌殼、獸牙


河北省武安市,磨盤、磨棒碾穀米,婦女、兒童胸前佩戴穿孔蚌殼、獸牙。8000多年前的碾米器,石磨盤長著四隻腳,石碾好像一根擀麵杖。

中國磁山文化遺址博物館大廳內展示的帶四隻腳的石磨盤。中國磁山文化遺址博物館位於河北省武安市磁山鎮二街村,博物輕薄大廳的正前方是中華文明源浮雕牆,它反映了磁山先民農耕、飼養、採集、製陶、狩獵、收穫等場面。

武安市磁山鎮考古發現的8000多年前的石磨、石棒等編號後的文物。1976年在武安磁山遺址發現8000多年前的“石磨棒、四足石磨盤”等,應該是石碾、石磨的最早雛形了。開啟農業文明的磁山文化,是我國以粟,黍作農業和定居生活為特點的原始農耕文化的典型代表,表現出人類利用自然與自然相融合的奮鬥精神。


磁山先民在8000年前生產生活使用的工具。在我國遠古時期,武安地區長期是人類分佈較為密集而活動頻繁的地域。20世紀70年代以來,在冀南地區的漳河、滏陽河、洺河流域先後發現了多處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洺河中下游沿岸作為新石器時代人類活動中心地位逐步顯現出來。

邯鄲博物館內模擬展示的磁山先民生活場景。隨著考古工作不斷進展,先後在武安牛窪堡、西萬年、趙窯、與永年石北口、臺口、李溝及磁縣的下潘旺、下七垣、界段營等周圍地區發現的諸多新石器到夏商時代的文化遺存。

中國磁山文化遺址博物館展示的磁山人男女裝束復原示意圖,婦女在胸前佩戴穿孔蚌殼。磁山出土文物表明,磁山先民已經開始穿著用麻線、麻布或獸皮連綴和縫製的衣服,並以骨質發笄將頭髮束系固定在頭頂,婦女和兒童胸前常懸掛佩戴穿孔蚌殼、獸牙等佩飾,展現出一種清爽利落的精神面貌和勤勞樸實的美好形象。


磁山文化遺址博物館展示的磁山人使用石磨、石棒加工穀物示意圖。當時,農業生產工具主要為石器,包括開墾用的石斧、鬆土鋤草用的石鏟、收割用的石鐮和石刀,另有部分骨鏟、蚌鏟、骨刀和蚌刀等,可能還有已朽的木質工具,大體處於經翻土、施肥、鋤草和田間管理的鋤耕農業階段。

中國磁山文化遺址博物館外景。石磨盤和石磨棒是磁山遺址中經常配套出土的一種形制特殊的石質工具,全部用石英砂岩琢磨加工而成。磨盤平面多呈尖頭靴底形,下置四足,一般頂面平整,底面微鼓。磨棒呈圓柱體,兩端或細尖,或粗短,或齊平,且粗細不等,長短不一。

中國磁山文化遺址博物館的大廳場景。磨盤和磨棒類似現代人用的面板和擀麵杖,它依靠石磨盤與石磨棒擠壓搓磨進行脫粒,這是人類歷史上出現最早、最原始的脫粒工具之一。這種石器碾磨工具,底有四足,比以往常見的方正扁直的簡單形式無疑是一個進步,它標誌著石器的製造技術和人們的審美觀念進入了新時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