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突然宣佈關閉所有駐外使領館,什麼原因?你如何看待此事?

卞競婉


國家先進,政治民主的以色列,突然關閉所有都駐外使領館,這肯定不是一夜之間跟所有邦交國都撕破臉了吧?也沒聽說以色列也發生什麼政變,政府被奪權了。那就只能猜測是其政壇內部的派系爭鬥,某一派勢力的某種政治操作因素,引發了以色列這場不大不小的外交地震。



自從溫和執政的拉賓總理一遇刺,代表以色列左派勢力的工黨便從此一蹶不振,右翼的利庫德集團執掌以色列三十來年,一家獨大並且越做越大。人多了難免嘴就雜,各種主張代表著各自的利益,在利庫德集團內部逐漸形成了各自的派系。內塔尼亞胡派系,雖然在大選中曾以微弱的優勢贏得勝選,但由於眾多派系的掣肘,兩次無法完成組閣程序,不得不一次又一次的重新舉行大選。


現在輪到了右翼左的,“中間派”藍白黨勝出開始組閣程序,就難免又被內塔尼亞胡派系從中作梗,內塔的心腹干將外交部長卡茨,以財政部的一項新政侵害了外交人員利益為由,竟然關閉了駐外所有使領館。哈哈!以色列外交部竟然對以色列的財政部鬧起了罷工,其實是因為這個財政的部長,是在這次大選中獲勝正在籌備組閣的甘茨派系人物。

這TMD就像講評書的口頭禪:鞍上人鬥人,座下馬鬥馬了,為了給甘茨拆臺,替自己老大內塔尼亞胡再次主政制造機會,各位外交部長卡茲拉動動用自己外交部長權利,給財政部長施泰尼茨罷工,往甘茨領導的藍白黨臉上抹黑畫鬼。其目的就是讓這個甘茨這次的組閣也別想成功,讓以色列今年年之內再來一次大選,給自己的老大內塔尼亞胡再創造一次機會,爭取繼續連任以色列總理。

美國的小跟班兒以色列,追隨美國追得夠緊,連政黨惡鬥的方式也都學的惟妙惟肖。唯獨這種手段也忒新穎,一個國家的外交部竟然對自己國家的財政部罷工,也真夠地球人笑個半拉月的了。


鐵嶺鋒


以色列外交部宣佈,從星期三早上一點鐘開始,關閉全球所有的以色列駐外大使館和領事!以色列在全世界有69個大使館,23個領事館,5個外交代表處。這意味著,它們的一切領事服務將停止!這可是聞所未聞呀!


到底為以色列外交部要做出這樣一個不可思議的決定呢?

原來是,以色列外交部駐外工作人員工會,是為了爭取和保護會員的利益,組織了統一罷工。

他們認為,以色列財政部一改慣例,打破幾十年從不對以色列駐外工作人員的“駐外津貼”徵稅的慣例,反悔今年7月19日,以色列外交部與財政部之間達成的“駐外津貼免稅”的共識。並向以色列外交部發出“駐外津貼徵稅”的公文。公文還要求對駐外人員已經花費掉的駐外津貼徵稅。這意味著,財政部不但在未來對駐外人員的駐外津貼徵稅,還要進一步通過徵稅的方式,‘’要回‘’已經支付給他們的,並消費掉部分駐外津貼!

以色列財政部的這一“食言舉止”,激怒了外交部和全體外交部駐外人員。而以色列駐外人員工會組織因應會員的呼聲,為了維護會員的權利。就決定舉行駐外人員‘’全體大罷工‘’。

其實,以色列外交部駐外人員的駐外津貼相當豐厚,幾乎佔其基本工資的比例的一半。一旦遭到以色列財政部徵稅,那可是減少了一大部分收入。因為,按以色列駐外人員的高收入,以色列財政部已經徵收基本工資近20~30%的稅額。駐外津貼免稅,剛好可以補貼基本工資被徵收的高稅額。現在財政部改變主意,要對駐外津貼徵稅了。可以想象,駐外人員的收入馬上銳減!這也難怪以色列駐外人員集體罷工。

以色列財政部對駐外津貼徵稅,不單單是對駐外外交人員的駐外津貼徵稅,而且也對駐外軍事人員的駐外津貼徵稅。所以,相關邊界海關也關閉了。比如說,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等周邊的海關也關閉了。

對於以色列外交部的反對,以色列財政部長卻說,是以色列內塔尼亞胡政府每年增加外交預算,“掏空了財政部”,卻罔顧駐外人員的利益!

由此可見,以色列政府中外交部和財政部的“內鬥”,導致了以色列的整個國家的外交事務癱瘓,這對以色列的國家利益和安全,無疑是一個巨大打擊!


顏二哥有言23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不稀奇,這也不是第一次了。

2011年1月,以色列外交人員舉行罷工活動,致使時任俄羅斯總統的梅德韋傑夫被迫推遲出訪行程。

早在2014年3月,以色列就曾關閉外交部總部以及全球使領館。這是該國外交使館第一次總罷工,也是的以色列的外交工作癱瘓。

長期以來,以色列駐外人員一直抱怨薪資太低,稅收太高。以色列共有69個使館、23個領事館以及5個特別使團,給他們的撥款一共只有3億6700萬美元。也就是說,平均每個單位只能分到300多萬美元,相當於人民幣2000多萬。

而以色列全國平均月薪也有2萬多人民幣,一年等於要20多萬。

區區2000多萬要支持1個使館的人員工資和各種開銷,真的是勉為其難。

今年5月以色列外交部認為由於經費不足,有250多處外交部機構、宿舍或者使館領館建築物處於破敗失修狀態,急需要撥款維護。

然而因為以色列國內黨派的爭鬥,外交部的經費仍然被繼續縮減。

此次的衝突,源於以色列財政部要求外交人員補交高達幾年時間的一項稅收。

據《以色列時報》稱,這次關閉全球使領館的導火索在於以色列的財政部希望推行一項新的報銷制度,要將外交部人員駐外期間自己產生的費用,從其工資里扣除,並按照稅率的40%徵稅。

按照這個要求,外交人員每人都要補交幾千甚至幾萬人民幣的稅。

本來外交人員就對工資低嚴重不滿,連續鬧過幾次,這次還要搞他們等於火上澆油,罷工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其實,西方國家公務員罷工並不稀奇,連警察和法官都會罷工。奇怪的是外交部能夠讓所有使館都罷工,看來實在是忍無可忍了。


薩沙


以色列的外交部怎麼可能為了駐外武官的幾個津貼而鬧罷工呢?這不讓國際社會笑話嗎?人均GDp已達4萬美元的以色列,難道掏不起這區區幾個小錢嗎?絕不是。千萬不要被以色列財政部所謂的徵稅而引起的兩大部門間的矛盾——表面現象所迷惑了。

聽鑼聽聲,問題的癥結在於:正值反對黨的藍白黨甘茨28天的組閣敏感期間,竟然鬧出這樣的天大笑話,不能說沒有貓膩,不能說沒有政治因素。更何況財政部和外交部的這點糾葛,今年7月的時候都已經鬧上了,那為何現在才爆發了呢?



所有問題的癥結,都可能是現在甘茨組閣有關。以色列是典型的議會制、多黨制國家,今年已經組織了兩次大選,右翼的利庫德集團的代表、現總理內塔尼亞胡已經兩次組閣且全部失敗後,根據憲法規定,只能轉由中間黨派藍白黨代表人物甘茨出面組閣,他能否組閣成功?以色列年內能不能舉行第3次大選?這都是個很大的未知數。



現任以色列外交部長伊沙雷爾卡茨,是2019年2月份才被任命為代理部長,4月份轉正的。他是一位資深的內閣部長和利庫德集團成員,是以色列前情報部長和交通部長。也就是說,現任外交部長卡茨是內塔尼亞胡的心腹死黨,是串在一根繩上的螞蚱,他從主管情報、到交通、再到外交,從他從官的這個軌跡可以看出,以色列掌管情報和外交這樣的要害部門的人,能是一般人物嗎?



而現任財政部長施泰尼茨,是以色列歷史上的第33任財長。他可不屬於右翼的利庫德集團,而屬於中間派性質偏左的藍白黨陣營,說穿了,他和甘茨是一個陣線上的。

如果看穿了財政部長和外交部長的黨派屬性,如果看穿了以色列兩次大選引發的三次組閣的複雜性和艱鉅性。就基本上能判斷出這次外交部鬧“罷工”風波的貓膩在那兒了!這根本不是錢的事兒,以色列根本不差錢,而是政黨爭鬥的延伸所引發的漣漪——

甘茨所在的藍白黨集團,利用掌管錢袋子的權利,想通過製造一些噱頭,給內塔尼亞胡所在的利庫德集團製造一些麻煩或壓力,從而引起輿論的關注,“逼”對方做出某種讓步。這只是政黨間的一種鬥爭策略而已。


書中有毒



凡事皆有因。每個國家的國情可能不盡相同,但強大或虛弱肯定都有各自的原因。對於強大的原因,不應該看其表面,而應該“深挖”其內在的“規律性”和“哲理性”。比如美國國會和白宮的“內鬥”;比如英國的脫歐“煎熬”。從表面來看,它們似乎屬於“內耗”。通常的說法是“與國不利”。但是,如果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話,也得承認其中蘊涵著的“哲理性”。恰恰是這種“內耗”使這些國家降低了“犯災難性錯誤”的概率。同時也從側面反應了“人性”的“內在規律”。以色列出現的“關閉駐外使領館”事件亦是如此。

據中新社10月30日報道,以色列外交部30日在社交媒體上發佈聲明稱,自10月30日當天,以色列將無限期關閉所有駐外使領館。關閉期間,使領館不再提供領事服務。以色列外交部給出的理由是:“財政部違反了今年7月份與外交部達成的共識,單方面改變了已經實施幾十年的補貼規定”。實質上,這就是以色列外交部的“罷工”。此消息一出,很多域外國家的吃瓜群眾感到“詫異和不解”。紛紛發表議論說:“外交代表著國家的門面,怎麼可以因為個人私利而破壞國家的形象?這是典型的不愛國行為!”其實,如果說以色列人不愛國的話,估計沒有幾個人會相信。以色列人的愛國之情已經浸入“骨髓”。但是,以色列人認為,爭取自己的正當權力和愛國並不矛盾。再者,以色列人的愛國更注重“實質”,而非表面形象。美國也曾做出將“政府關門”這樣“丟人現眼”之事,但這也並沒有阻礙美國的強大。所以說,臉面並不“實用”,而實力才是“根本”。



若論實力,以色列的國土僅有2.57萬平方公里,人口也不過800萬。土地墒情很差,多沙漠。國家安全堪憂,周圍環伺著眾多阿拉伯國家的警惕和仇視的眼睛。就是在這種安全環境和自然條件下,以色列卻建成了現代化國家,是亞洲屈指可數的幾個發達國家之一。試想,如果以色列人不團結,不愛國的話,根本就不可能取得這樣的“成就”。但是,以色列人的個性是不願受到“道德綁架”,他們認為愛國和個人正當權益並非“矛盾體”,甚至是“相輔相成”的促進關係。如果個人的正當權益能夠得到保障,他們內心的愛國熱忱就會更高。所以,該爭取的權益他們仍然會爭取。而這次的罷工行為就是外交人員在爭取自己的“正當權益”所致。


據報道,以色列外交部的這次罷工,起因是外交部和財政部關於“外交人員和駐外武官的津貼”糾紛。以色列財政部準備推行一套新的“報銷制度”,以取代沿用幾十年的津貼制度。外交部認為在時間節點上不合適,所以在今年7月份兩部達成“再磋商”的“共識”。可能是溝通方面出了問題,導致以色列財政部在沒有和外交部“磋商”的情況下,即通知外交部,將實行新的“報銷”制度。而如果按照新的報銷制度,對於已經報銷的多餘部分,這些外交人員必須“退返”。這就損害了這些外交人員的個人權益。因為,已經報銷的,說明花出去了!再讓他們“返還”,顯然“不合理”。所以,他們以關閉使領館的方式以示抗議。


有網友擔心說:“使領館關閉了,那如果以色列人在國外需要救助怎麼辦?”其實,所謂的“關閉”,只是不再辦理簽證服務等事項,也可能會影響外交事宜。但卻與個人的“應急和救助”無關。這也就體現了以色列人的真愛國和對同胞的“真情”。也就是說,即使他們不是使館人員,如果他們的同胞需要救助,他們同樣會“義無反顧”。其實,以色列外交部的“罷工”已經不是第一次了。在2014年的時候,以色列外交人員已經“罷工”過一次了!

據此前的媒體報道,以色列外交部曾在2014年3月罷過工,當時,以色列外交部關閉了在全球各地的102處使領館,雖然外交工作受到了一定的影響。但卻也沒有阻止以色列的發展步伐,以色列也並沒有因此變得虛弱。這就是愛國的“哲理性”問題。這個哲理就是個人權益得到尊重後,其愛國的動力會更足,會更有“歸屬感”,會更加落在“實處”。這個實處就是使以色列“更強盛”。以色列人所創造的成就也栓釋了這個“哲理”的內涵。


以色列“國小人少”,資源貧乏。但以色列人的人均GDP卻達到了4萬多美元,位列亞洲前幾名,絲毫也不遜色於中東的一些產油國。最主要的是,以色列在沙漠化的國土上卻創造了現代化的農業樣板,成為了全世界學習的標杆。更重要的是以色列的工業化和科技水平同樣在世界上有“一席之地”。最最重要的是以色列在教育和基礎學科的成就更是以色列未來可以長久立足的“法寶”。顯然易見,對個人權益的爭取,並沒有妨礙以色列人對國家的貢獻。

從去年到現在,以色列已經舉行了兩次大選,新政府始終沒有組成。本月21日,內塔尼亞胡又一次組閣失敗。現在,組閣權又轉到了中左翼聯盟的甘茨手中,假如甘茨組閣失敗的話,以色列將會進入第三次大選程序。之所以組閣失敗,皆因有些黨派不願放棄理念和原則。也許有人會說他們不以大局為重,是在損害以色列的國家利益。就像英國脫歐一樣,似乎被嘲笑。但是,這種尊重民意和尊重程序的做法,可能會在一段時間內損害國家利益,但從長遠看,則可避免這個國家大的“災難”。而一旦他們達成共識後,其“事半功倍”的效果將會更加明顯。這就個人正當權益和國家利益之間的“哲理性”。


猶太人曾在外遊蕩了兩千多年,直到1948年才建國,而在建國的第二天即遭到圍攻。在五次中東戰爭中,以色列數度岌岌可危,但他們都挺過來了!試想,如果他們不愛國,不團結的話,也許早就“不存在”了!顯然,他們將愛國落到了“實處”,而不是流於“表面”;他們將團結融在了行動中,而不是在語言上。所以說,以色列外交部和財政部的這次“糾紛”並不能證明他們不團結,因為團結也要有“底線”。也不能說明他們不愛國,因為外交人員爭取的也是他們自己的正當權益。而從哲理上來說,將矛盾擺在“桌面”上,將正當權益爭取來,也許更利於他們團結,也許會使他們更愛以色列這個國家。


人生觸底反彈


以色列突然關閉所有的對外使領館,表面上是因為以色列外交部大罷工造成的。但是實際上,這是以色列外交部、財政部兩個部門深刻的矛盾衝突所致,根本上反應的是以色列各派系之間的鬥爭進一步加劇了。

目前,以色列外交部宣佈以色列在國外的100多個大使館、領事館、駐外機構全部關閉,包括以色列在聯合國的派駐機構也進行了關閉。同時,以色列所有駐外外交人員、駐外武官全部停止活動,以色列外交史上最大的關門潮隨之來臨。


以色列外交部關閉使館,直接目的是抗議以色列財政部。表面原因是因為以色列財政部取消了以色列駐外外交人員的津貼,並且已經發放的津貼,也要退還給財政部。不得已之下,以色列外交部駐外機構在統一安排下,進行了史無前例的大罷工。

不過,以色列外交部此次大罷工,實際上還是外交部和財政部的矛盾造成的。而外交部和財政部的矛盾,又是以色列激烈的派系爭端造成的。目前,隨著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組閣失敗,以色列各派系之間的相互鬥爭,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當前,以色列外交部由執政的利庫德集團所掌控。自2015年以來,以色列外交部長一職由總理內塔尼亞胡兼任。2019年初,內塔尼亞胡在反對聲中被迫將外交部長一職交給同陣營的卡茨。不過,儘管部長換為了卡茨,但以色列外交部依然在利庫德集團掌控之中,這也為以色列的外交部同其它派系的衝突埋下了伏筆。

目前,對以色列外交部發難的財政部,掌握在以色列全民黨手中。以色列全民黨和利庫德集團一樣,也是以色列的右翼派系,雙方曾經是同盟。然而,隨著內塔尼亞胡第五次連任總理,全民黨向內塔尼亞胡提出了索要四個內閣部長職務的需求,引起內塔尼亞胡不滿,雙方不歡而散,同盟破裂。隨即,內塔尼亞胡的組閣也宣告失敗。內塔尼亞胡組閣失敗以後,以色列總統宣佈讓雙方共同的對手藍白黨組閣,全民黨和利庫德集團的分離之勢更加凸顯。在庫利德集團和全民黨的明爭暗鬥之下,全民黨掌控的財政部,與利庫德集團掌控的外交部,雙方發生的衝突,也就不足為奇了。不過,利庫德集團雖然組閣失敗,但是實力依然遠強於全民黨。可以預見的是,在外交部罷工的這一次爭鋒中,財政部最後還是必然會有所退讓的。



蘇綻


這事兒木叔10年前就採訪過它們,現在報紙上還能找到呢哈哈!所以很有發言權。

簡而言之,問題出在:以色列外交部、財政部之間的預算撥款問題沒有談妥。或者說幾十年的老問題如今發酵了。

在以色列,他們政府所有部門在前一年都要做出第二年的預算,然後上報給財政部,財政部同意的話,第二年就按照這個預算來執行。除非很特殊的情況,會追加預算,否則一般財政撥款管理很嚴格。

外交部的員工工資就包括在每年的預算當中。但是由於過去工資基數定的比較低,導致每年的增幅並不大,所以外交官們普遍不滿。

再加上以色列的外交部是有工會維護權益的,所以談不攏的話,外交官就罷工了。

結果當然就是沒有辦法工作,導致駐外使領館的簽證啊、活動啊都只能暫停。

1個月前,已經鬧了一次罷工了,結果財政部和外交部乃至工會緊急達成了一個協議。也就是說要給外交官增加待遇。所以罷工最終平息。

但如今財政部又說要改之前的協議,而且不只是外交部的外派外交官受損,連國防部派遣的駐外武官的待遇也要受影響。因此這次罷工的波及面不僅是外交官了,還包括軍人。

以至於以色列外交部國防部和財政部之間圍繞待遇的糾紛演變到最後就成了關閉領事館的問題。

以色列這個,其實有點像美國政府關門,就是因為國會不給撥款,政府運作受影響,只能關門。

不過既然木叔說,10年前採訪時,以色列就發生過這個問題,因而這對以色列不算稀奇的事情。雖然簽證等業務受影響,但本質上不會對該國外交活動帶來根本損害。畢竟這10年誰也沒覺得以色列外交和軍事出什麼問題嘛!

但必須要說的是,如果這種糾紛和罷工過於頻繁的話,讓以色列外交官越來越不滿,可能會讓很多人都不願意涉足外交部門,這對以色列外交長期來講是有很大影響的。

舉個例子吧!

記得10年前以色列使館的參贊在接受採訪時大發牢騷,說他的工資不高,不僅和以色列的平均工資沒法比,就是在我們國內開銷也緊張,所以他很支持。

當時以色列的人均GDP應該也已經3萬美元了,他的工資可能還不如這個高。


你如何看待這個話題?

歡迎交流討論!


木春山談天下


據中新社30日報道,10月30日,以色列外交部突然在社交媒體上發佈聲明,宣佈自10月30日當天起,將所有駐外使領館無限期關閉。

導致以色列關閉所有外交領事館的原因是因為該國財政部和外交部之間的矛盾,財政部決定撤銷在7月份與外交部達成的共識,單方面撤銷了外交部駐外人員的“津貼免稅”的有關協定。簡而言之,就是外交部不滿意財政部的政策,於是他們罷工了。

據悉,這已經不是兩個部門之間第一次鬧矛盾,早在2014年以色列外交部就和財政部交上手了,外交部長期抱怨自己的工資太低,他們要求財政部給他們漲工資,把他們的月薪漲到1700-2600美元,但這一些要求沒有得到財政部的回應,一氣之下,外交部選擇了罷工,關閉了102個駐外領事館,導致連以色列的總理的出訪都沒有成行。

看了這則消息後,真是令我們哭笑不得,原來以色列的部長大人們這麼任性,連總理都管不了他們,想什麼時候罷工就什麼時候罷工,一點政治意識、大局意識都沒有,我都懷疑他們是怎麼當上的部長的。

其實,這並不是部長權力任性,能不能罷工部長決定不了,而是有外交部的工會決定的。以色列實行的政治制度,基本上是抄襲美國的,因此兩國在工會制度上也是非常類似,在以色列每個企業都會有工會,連政府部門也有工會,只要有勞工的地方就會有工會。而工會的權力非常大,甚至大到可以綁架企業的地步,稍不如意,工會就可能組織罷工對抗企業主。

最近奧巴馬拍了一部紀錄片非常火,名字叫《美國工廠》,曹德旺到美國開工廠,企業要求建立工會,曹德旺堅持只要工會進來,他就退出,可見在美國工會的力量有多麼強大。同樣在以色列也基本如此,只要是工會決定的事情,就是連以色列總理也沒有辦法,因為這個權利已經是寫進憲法了,只要干涉就牽扯到違憲。

由此看,這種制度還是有很大的弊端,你可以罷工,但不能以犧牲公眾利益來換取你自己的利益,這種將個人利益凌駕於集體利益,甚至是國家利益之上的做法顯然是不可取的。


大國縱橫


怎麼看待?內塔尼亞胡都無法組閣讓給競爭對手了,所以外交部的報銷如果沒有預算或者沒有發票就不給報銷,財政部還是厲害啊!

以色列財政部違反今天七月達成的協議,單方面改變已經實施了幾十年的有關協議,所以外交部被迫於30日關閉全球各地的使領館。以色列財政部要求這些外交官提交這些花銷的收據,財政部將會依據這些收據來收取消費稅!

這個事情發生其實挺有意思的:

1.根源上還是現在以色列遲遲無法組閣成功,就是內塔尼亞胡對手甘茨組閣也差火候啊!既然政府都沒有總理,下面的財政部趁機發難花錢大手大腳的以色列外交部就符合邏輯了。所以,政府搖擺才是根源。

2.對於外交部的花銷、報銷與交稅的爭鬥老早就有。在2014年就發生過全部使館罷工的事件,也是因為錢鬧的。

3.最近一次是今年5月份。以色列國家愛審計長髮表一份報告,就談到了外交部僱員生活艱難,待遇很差的問題。在今年9月份因為金融糾紛就發生過外交部的罷工。

慢慢來吧,錢確實是很重要的事情!


英武


中新社10月30日報道,以色列外交部在10月30日當天,將無限期關閉所有駐外使領館。並聲明關閉的這段時期內,使領館不再提供領事服務。以色列外交部也給出的理由:“財政部違反了今年7月份與外交部達成的共識,單方面改變了已經實施幾十年的補貼規定”。這不是以色列外交部第一次罷工,2014年三月份以色列就關閉了全球102個駐外使領館。是何種原因致使此事件的發生,我們剖析一下。



事情的起因。

以色列財政部最近推出了一項新的財政報銷政策,推翻了以前舊的報銷政策。裡面主要的一條就是,以前報銷制度下所報銷的多餘款項,必須無條件的返回到財政部,這就無疑損害到了外交人員以及駐外武官的津貼,補助等涉及到自身的實際利益。外交部針對這一項財政新政策聲明:“我們除了罷工,別無選擇,但是期待事情能夠得到圓滿的解決。”

矛盾方的癥結

財政部跟外交部是平行的兩大機構,這項政策是由財政部起草提議,然後送至兩大機構的共同領導機構裁決下發。所以以色列外交部針對的矛盾點並不是單指財政部。以色列現總理本雅明·內塔尼亞胡連續兩次組閣失敗,他希望通過不斷的變革,犧牲小部分人的利益,來換取更多人的支持的方式使得組閣如願。結果事與願違,當新政策真正觸及到一部分人利益的時候,如果沒能處理好善後關係,那麼就會適得其反。這件事讓以色列政壇又添了一個敗筆,同樣也影響了國家的對外形象。



反思

任何事情都需要辯證地看待。外交部作為一個對外展示國家形象的一個機構,承擔了更多更大的責任。如此倉促地關閉對外使領館合適嗎?有沒有考慮對國家造成的影響?2014年首次關閉使領館,導致一切訪問以色列以及以色列總理對外的活動都被取消。那麼,對於普通民眾有什麼影響呢?移民、對外勞務以及遊客,都將面臨被暫停簽證的窘境。沒有簽證,就出不了國,回不了國。

總結

任何一項新政策制度的推行都會面臨不同的聲音,這個時候就需要整體把握,站在全局的角度去考慮問題。究竟是利大於弊呢?還是弊大於利呢?不斷的革新是去除跟時代不相符合的頑疾來更好地前進。另外,特別是當我們個人的利益跟集體利益發生衝突的時候,我們必須要有所擔當,因為集體的利益是我們每個人必須要維護的,特別是國家形象。我們有句俗話,家醜不外揚,家裡有矛盾不可避免,那我們就關起門來,自己人協商解決。以色列的這一做法確實有點過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