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在廣東大地上發展起來的深圳,沒有被粵語同化而是流行普通話?

氣吞萬里如猴


我是潮汕人,1999年到深圳,在羅湖客運站下車後,要去三島市場,便用普通話向一箇中年漢問路:“老闆您好,請問一下,您知道這附近的三島市場嗎?應該怎樣走?”那人一聽,便笑道,“兄弟,你一開口我就知道你是潮汕人。咱都是膠己人。告訴你,在深圳可以不講普通話,說潮汕話就行。”聽了膠己人用潮汕話這樣對我說,我真的喜出望外,立問,“這樣說,深圳很多潮汕人嗎?”“是的,沒錯!”他說後手往附近一指,“就這方向走幾百米,就是三島市場了。”我向他道了一聲“謝謝”,心裡真有點小激動,原來,真像一句話所說:“有海水的地方就有潮汕人。”我現在居住在羅湖,附近買物,真的基本用潮汕話就可以了。



楓葉亂舞


以前90年代到00年代。所有的人都是在講白話,就和以前的廣州、現在的香港、澳門一樣,生活處處都講白話,少數講國語。本地村的朋友和同學也是講白話,只有回到家才和家人講圍頭話和客家話。 讀小學的時候,30人一個班,基本就一、兩個外省來的講國語,很快也被粵語化了,連老師下課也是和我們講白話。好像從千禧年起,就逐漸轉變過來了,可能那時經濟發展快,交通逐漸發達,更多的外省人來深了,大部隊一進來,原來的小部隊就被同化了,現在就國語當頭了。但是遇到講粵語的,還是繼續講粵語。


4歲細路打街機


深圳是個移民城市,改革開放開始就大批內地人南下創業。深圳本地人口少而很多人也移民到香港了,我在深圳打工有十年,基本上都是普通話的交流比較多,其餘的是粵東人多,都是講潮汕話和客家話的,深圳只是寶安那邊的人講粵語的多。


梅花英姿588


我只知道只要在80年代90年代初在深圳出生的孩紙基本都會講粵語,哪怕有些個別奇葩不怎麼愛講的,也都會聽,可能那時候看的電視都是來自香港電臺,加之當時本地原住民也是講的粵語,所以那個年代的孩紙都會講,父母輩有些要做生意或必須語言交流的也都多少會講,那至於90年代末到2000年這些,接觸不多,不做評論


蘇格拉底先森


這個問題問得挺有意思,不象一些頭條問題問得那麼不靠,那麼讓人側目!我願意在此和大家分享個人的心得,我是廣東講粵語的人,同時也稍懂客家話,能聽懂三成潮汕話,這麼說大家或許會明白我所耍表達的意思,即是廣東最起碼有三大語言。而深圳原居民大部分是講客家話的,初建特區之時,這裡首先就聚集了大量的本省淘金者,而其中大部分都是潮汕和客家人居多,粵語最多佔30%,在這種情況下,人們的交往和溝通就出現了障礙,要越過這個障礙的最好法寶就是用普通話溝通,儘管老廣的普通話說得很糟糕,但連說帶比劃還是能夠表達出個八九十離十吧?隨著特區建設如加速,本省剩餘勞力已不足以撐起建設重任,再加上深圳能發財能掙錢已是全國皆知,於是乎,小小的寶安短時間內便聚集了全國各地的民工,商販。在這種情況下,本地的語言已披普通話淹蓋得幾乎可以怱略!特別是近十幾年來,一些有條件在深圳安家的粵語人,他們的後代都已不會講粵語了,別說外來人員被粵語同化,反過來,粵語早就被普通話同化了。細細想來,在這樣一個移民新興都市,真正的本地原居民還不到15%,被普通話同化是必然的、肯定的!


手機用戶54351099634


因為深圳是中國的深圳,不是廣東的深圳。深圳對廣東沒多少用,財政上沒任何貢獻,深圳對廣東來說沒多少意義。白佔地方,還不給租。深圳快直轄吧,反正不想要了。而且深圳好幾百萬人,本地人才幾十萬,已經是外省移民地,不算廣東的。怎麼可能有人說廣東話。


2000且聽風吟2003


其實看看深圳的的人口分佈就知道了。改革開放之初,深圳只不過是一個人口幾萬的“小漁村”,但如今已經發展成為人口上千萬的國際化大都市。以下就是深圳的人口分佈情況。



從數據中我們可以看到,本土的深圳人只有80萬左右,來自本省的廣東人也不到300萬,其它60%以上都是非本省的外來人口,而且大家也要知道,廣東還分為廣府、潮汕和客家三大文化,並非全省都是講粵語的,因此在深圳會講粵語的人口比例並不算高。

深圳是一座包容性很強的城市,“來了就是深圳人”體現出深圳的包容性,這裡有來自全國各地的人口,而普通話才是大家溝通的橋樑,因此流行普通話是正常不過了。



其實不只是深圳,廣東省的包容性也很強,廣東是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經濟發達,人口吸引力非常的強,每年有上千萬的外來人口來此就業創業,即使你不會粵語,在廣東也不會有語言障礙,因為廣東開放性、包容性強,廣東人遇到不會說粵語的外省人,即使普通話發音不標準也好,他們都會自動轉回普通話跟你交流的。


錦繡中源


深圳說國語不說粵語的原因:

①深圳市280萬戶籍人口中,主要是講客家話的不是白話!

②與深圳市最親近的是北部的東江地區,每天從東江地區往來深圳的車輛頻率最多最高!而東江地區是客家人為主流,所以他們在深圳絕對不會以白話為主要交流語言。

③深圳的人口從多到少是(客家人600萬,潮汕人200萬,湖南人180萬,四川人120萬,河南人80萬,湖北人70萬,廣西人80萬,粵西人60萬,江西人60萬,福建人40萬,安徽人40萬,重慶人30萬.貴州人30萬(其他50萬),很多人覺得四川人多其實是他們分不清湖南貴州雲南重慶與四川的語言區分造成以為四川人很多,而且由於西南湖北人主要是農民工被迫離開深圳的特別多,深圳限牌之後加上房租壓力物價壓力很多外省人無法適應離開了深圳,而客家人卻因為靠近深圳交通工具多,東江地區往來深圳非常方便逐漸適應下來,你到超市/菜市場聽聽很多客家聲音。而粵語遇到普通話的追打已經節節敗退)


東江客家郎


確實深圳地處珠三角東岸,那為什麼沒流行粵語呢?

一 深圳土著也不是人人都說粵語

根據《寶安縣誌》和《深圳特區年鑑》記載:深圳地區本地人使用原方言的人數,在1979年深圳建市以前的1978年為333579人,戶數為75816戶,深圳市本土語言在這333579萬人中,說客家話的佔比56%,說粵語(包括圍頭話)的,佔比44%(這其中把大鵬人也包含在內,大鵬土著約佔9%,實際粵語只為35%左右),所以結論是深圳原住民是以客家人佔多數的群體,粵語也只是深圳眾多方言的一種。

二 外來移民太多

目前深圳差不多2000萬人口,其中常住人口有1300多萬,但是原住民人只有40萬左右,其中還大半使用客家話。而外來人口中,廣東其他地區的移民(不一定講粵語)也只佔比1/4.眾多的外來移民也奠定了普通話的良好的土壤。

三 深圳包容的環境

深圳市應該是所以一線城市中最包容的,外地的人來到深圳都感到非常的舒適,溝通無障礙,沒有人強迫你學粵語,也沒有人因你不會就會低看你。所有的日常交流,商務溝通都是使用普通話。粵語漸漸的就只能是同鄉之間的溝通了。

總之不管是普通話還是粵語,都是為我們溝通服務的,深圳沒能流行粵語卻吸引著全國各地的人,大家一起奮鬥與拼搏,一起建設美好的深圳。開放的,包容的深圳更適合普通話。


細嗅深圳


為什麼深圳沒有被粵語同化而是流行普通話?

深圳簡稱“深”,別稱鵬城,是廣東省下轄的副省級市、計劃單列市、超大城市,國務院批覆確定的中國經濟特區、全國性經濟中心城市和國際化城市。




第一、 溝通 很重要

早年改革開放,作為臨海的經濟開發區之一,吸引的一撥又一撥各行業商人貿易公司入駐。這些公司老闆要和政府部門,各地區行業人員,地方從業者,溝通交流。有一句話:“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做任何事情首先就需要語言溝通,溝通靠什麼?溝通最好得方式就是普通話。(普通話普及高,而各地地區的老闆有各個地區的語言不統一語言還真不好交流)。甚至當地的漁民、小作坊加工業者也要自行的學習普通話,要不然生意都做不了,因為溝通不了啊!

第二、 人口比例

“北上廣深”這幾個一線城市,都是國家經濟的中心,外來人口遠遠大於本地人口。

根據《寶安縣誌》和《深圳特區年鑑》記載:深圳地區本地人使用原方言的人數,在1979年深圳建市以前的1978年為333579人,戶數為75816戶,深圳市本土語言在這333579萬人中,說客家話的佔比56%,說粵語(包括圍頭話)的,佔比44%(這其中把大鵬人也包含在內,大鵬土著約佔9%,實際粵語只為35%左右),所以結論是深圳原住民是以客家人佔多數的群體,粵語也只是深圳眾多方言的一種。




截止2018年深圳大概2000萬人口,其中常住人口有1300多萬,但是原住民人只有40萬左右,其中還大半使用客家話。而外來人口中,廣東其他地區的移民(不一定講粵語)也只佔比1/4.眾多的外來移民也奠定了普通話的良好的土壤。

深圳是中國的深圳,不是廣東的深圳。深圳好幾百萬人,本地人才幾十萬,已經是外省移民地,又怎麼可能同化的了普通話。

三 包容同化

我國自古以來都深受儒家思想的薰陶影響。儒家思想

的內涵豐富複雜,在廣泛汲取古代典籍精華基礎上逐步發展出基礎理論和思想,即講大一統、講君臣父子。

清朝雖然是滿族入侵,統一了華夏,但是在他整個統治時期是不斷漢化的。從最初的皇太極、努爾哈赤開始,就不斷的提出滿族漢化,雖然有些皇帝的大臣反對,但是都沒能阻擋滿族漢化的歷史趨勢。到了清朝中期後,基本從政治制度,到民間商賈、風俗習慣等都漢化了

整個滿族都沒能將華夏文化同化,而被反漢化。說明我們語言意義、政治意義、教育意義都很重大的。


推廣和使用普通話是加強素質教育的需要,文化.經濟交流的需要,無語言隔閡,而有助於民族之間的團結,無歧視外地人口。

胳膊終究是拗不過大腿,唐· 賀知章《回鄉偶書》中就提到"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大家不願改變自己的語言習慣,所以只能統一通用語言,保存小語種/方言。求同存異這是一種文明的進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