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地緣視角解讀,為何哈薩克中玉茲與新疆哈薩克族是“同源異流”

如果說解讀中亞地緣結構時,哈薩克斯坦是無法繞開的重頭戲;那麼解讀哈薩克斯坦內部地緣結構時,中玉茲更是絕不可忽視的關鍵角色。在這片佔據中亞半壁江山的遊牧之地中,上期解讀的以七河地區為核心的大玉茲,只是哈薩克三玉茲中面積最小的。事實上還存在兩個獨立的地理單元,那就是佔據哈薩克丘陵的中玉茲和佔據裡海-鹹海北部低地的小玉茲,三者共同拼合成了東歐平原與西域之間的中亞草原。

從地緣視角解讀,為何哈薩克中玉茲與新疆哈薩克族是“同源異流”

七河流域的大玉茲、哈薩克丘陵的中玉茲和裡海鹹海低地的小玉茲共同組成中亞草原的輪廓

之所以中玉茲是哈薩克內部地緣結構解讀中扮演著關鍵的角色,一方面因為相比佔據巴爾喀什湖與天山山脈之間的七河地區的大玉茲來講, 據有完整哈薩克丘陵的中玉茲,體量要比大玉茲大的多,足跡覆蓋額爾齊斯河到錫爾河中下游的廣闊草原,夏季牧場主要在錫爾河中游及卡拉套山一帶,冬季牧場在託博爾河、伊什姆河、努臘河、薩雷蘇諸河流域,幾乎佔到了哈薩克斯坦的半壁江山;另一方面位於大玉茲之北、小玉茲之東的中玉茲,如今其人數最多,勢力最強。而且從歷史角度而言,當1723年大玉茲的巴爾喀什湖至天山之間的“五河流域”被準噶爾汗國奪走後,僅剩下塔拉斯河和楚河河谷的“兩河流域”苟延殘喘。隨後1731年地處西部的小玉茲又歸順了沙俄,此後在哈薩克國家體制的建設中起中流砥柱作用的便只有中玉茲了,中玉茲成為了哈薩克汗國的中心,代表了哈薩克歷史文化的主流。

從地緣視角解讀,為何哈薩克中玉茲與新疆哈薩克族是“同源異流”

哈薩克三玉茲分佈示意圖

只是對於傳統的遊牧民族而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並不需要政治文化中心,更沒有首都,僅會在廣袤的草原上存在一個廣義上的傳統遊牧文化集中地。考慮到中玉茲介於大、小玉茲之間的地理位置,可以說中玉茲代表著南北融合的哈薩克本土文化。事實上也確實如此,哈薩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人物和學者、知識分子大多出自中玉茲和小玉茲。當然以地緣板塊的角度來看,一個族群從哪裡來,最初又是怎麼樣的生存方式並不最重要的,土地屬性才是關鍵。

從地緣視角解讀,為何哈薩克中玉茲與新疆哈薩克族是“同源異流”

西漢時期,烏孫國佔據著七河地區、康居國佔據著哈薩克丘陵

在古典時期,影響土地屬性的基本是自然地理環境,特別是幾乎不會試圖通過水利工程等手段,改變地理結構的遊牧民族,其實比農耕民族更加“尊重”原始地理結構。只要生產方式、生產結構沒有重大變化,19世紀的哈薩克玉茲部落(屬於突厥語系亞洲遊牧部落),哪怕穿越回2000多年前的康居、烏孫時代(即漢朝時哈薩克丘陵地區是康居國、七河地區是烏孫國勢力範圍,均屬於來自南俄高加索的歐洲遊牧部落),除了語言外,也並不需要特別改變就可以適應當時的生活環境。

從地緣視角解讀,為何哈薩克中玉茲與新疆哈薩克族是“同源異流”

哈薩克丘陵屬於古老的低山臺地,大片土地屬於荒漠半荒漠地帶

而對於哈薩克丘陵的地理環境,其實整體質量要比大玉茲的七河地區要差很多的。根源就在於哈薩克丘陵平均僅有300-500米的海拔上,作為古老的低山臺地,經過長時間的風化侵蝕,地表較平坦,雖然存在東高西低的地勢,腹地存在的數座山峰海拔也不過1500米左右,難以為其帶來多少地形降水。此外深居內陸,年降水量也不過200毫米左右;地面又坦蕩單調缺乏高山屏障,冬季北極的冷氣團長驅直入,氣溫可降至-30℃以下,氣溫年較差大,屬於典型的大陸性乾旱半乾旱氣候,大片土地屬於荒漠半荒漠地帶。與西西伯利亞平原交界的邊緣地帶屬草原帶、中部屬於半荒漠帶,而到了東南部,也就是巴爾喀什湖北面已經是純粹的荒漠帶了,故而就生存條件來說,哈薩克丘陵的北部要比南部更好。

從地緣視角解讀,為何哈薩克中玉茲與新疆哈薩克族是“同源異流”

額爾齊斯河流域水系圖:源於哈薩克丘陵的伊希姆河一路向北注入額河

在哈薩克丘陵的北部,從西北部腹地流淌出來的伊希姆河(哈薩克斯坦新首都阿斯塔納就位於此河流上游河谷),在一路向北奔流2450公里後與發源於阿爾泰山的額爾齊斯河匯合,成為這條西伯利亞大河的其中一條支流,並最終匯入北冰洋。這種成為外流河的待遇,即使是承接了大量天山山脈雪水的“七河”也不曾享有的,因為“七河”的歸宿不過是像巴爾喀什湖這樣的內流湖罷了。而河水對於在乾旱的哈薩克丘陵腹地遊牧的部落而言,是生存的希望,也是擴張的出發點。

從地緣視角解讀,為何哈薩克中玉茲與新疆哈薩克族是“同源異流”

西西伯利亞平原與哈薩克丘陵北部邊緣地區經過百年開發已成為大糧倉

所以不管是當年歐洲遊牧部落組成的康居國,還是近代的啥薩克中玉茲部,都是以哈薩克丘陵為核心,向周邊地區滲透。考慮到哈薩克丘陵北部比南部擁有更優越的自然環境,往北部邊緣滲透是必然舉措,不僅在於降水量的大小,還在於丘陵北部緊鄰的西西伯利亞平原,這是整個西伯利亞地區自然環境最好的地區。低海拔、低緯度,以及充足的水資源,都使得西西伯利亞平原南部具備了不錯的生存條件。特別是近代經過俄國人歷時百年開發後,這裡成為了蘇聯在東歐平原外的另一個重要的糧倉,當然也包括哈薩克丘陵與西西伯利亞平原交界的北哈薩克斯坦州、巴普洛達爾州。

從地緣視角解讀,為何哈薩克中玉茲與新疆哈薩克族是“同源異流”

相比溫帶草原,亞寒帶針葉林氣候並不適合遊牧民族生存

當然佔據了邊緣地帶後,遊牧勢力便會停下繼續北上滲透的步伐,因為距離北極越近氣候也會更加嚴酷,溫帶草原帶也會被亞寒帶針葉林和寒帶苔原帶所取代,遊牧民族並不適應這種環境帶,所以滲透西西伯利亞平原腹地註定是一件沒有前途的事情。但逐水草而居的遊牧勢力不會停下向更遠方行進的步伐。那麼下一個擴張方向會是哪裡?或許向東渡過額爾齊斯河,進入齋桑泊湖盆,甚至是北疆準噶爾盆地會是一個不錯的方向。

從地緣視角解讀,為何哈薩克中玉茲與新疆哈薩克族是“同源異流”

額爾齊斯河沿岸的無限風光,也為遊牧在此的部落提供了廣闊生存空間

事實也確實如此,單純從水源的角度來看,與哈薩克丘陵東部邊緣擦肩而過的額爾齊斯河,也能夠為在哈薩克丘陵北部遊牧的部落,提供更廣闊的生存空間。只是從地緣關係上來看,爭奪哈薩克丘陵北部及齋桑泊湖盆的遊牧部落,主要自於兩個方向。一個是從哈薩克丘陵西側,穿過烏拉爾山脈南部而來的來自南俄草原的歐洲遊牧民族;另一個則是從哈薩克東側,從蒙古高原滲透而來的東亞遊牧民族。相比之下,從蒙古高原滲透而來的要更容易些。因為生存於蒙古高原西部的遊牧部族,無論是西出唐努烏梁海盆地,還是跨越阿爾泰山分水嶺,都會進入額爾齊斯河中上游流域。並且在北疆的準噶爾盆地站穩腳跟後,便會穿過西部阿拉套山、巴爾魯克山、塔爾巴哈台山之間的多處山口南下切入大玉茲所在的七河流域。

從地緣視角解讀,為何哈薩克中玉茲與新疆哈薩克族是“同源異流”

中玉茲部、大玉茲部和來自東亞的蒙古遊牧民族的擴張路線示意圖

當然這個滲透方向是蒙古高原的遊牧勢力向中亞草原擴張時的路線,而作為哈薩克丘陵上的本土遊牧勢力東進擴張則會延續相反的路徑。只是更多時候,往往是來自蒙古高原的遊牧勢力逆推罷了,如成吉思汗打敗克烈部、乃蠻部,使之西遷。也正是這個原因,如今哈薩克中玉茲和大玉茲的部落均可以在蒙古高原找尋到他們祖先的足跡。

從地緣視角解讀,為何哈薩克中玉茲與新疆哈薩克族是“同源異流”

哈薩克中玉茲分佈著欽察、乃蠻、克烈、阿爾根、弘吉剌、瓦克等部落

當中玉茲部族控制哈薩克丘陵的北部以及東部齋桑泊湖盆所在的額爾齊斯流域後,相比較繼續滲透蒙古高原的巨大阻力(本身蒙古高原也存在強大遊牧勢力),向北天山支脈,向巴爾喀什湖所在的七河地區或許更有吸引力。事實上,每一個入主中亞的遊牧民族,七河地區對它們而言都是最理想的放牧地。那麼要依照什麼樣的路徑接近北天山呢? 從直觀感覺而言,從哈薩克丘陵的東南方向進入巴爾喀什湖,以湖北部為據點,進而獲得進一步南下楚河流域或者東進阿亞古茲河流域。而實際上卻並非如此,因為在長605公里的巴爾喀什湖北岸,是一片荒漠戈壁的地貌,且缺乏地表水源,而且是越靠近巴爾喀什湖,環境反而越惡劣。

從地緣視角解讀,為何哈薩克中玉茲與新疆哈薩克族是“同源異流”

七河地區河流分佈圖:巴爾喀什湖最北側的阿亞古茲河是中玉茲最容易滲透的入口

或許會有人感到奇怪,像巴爾喀什湖這樣面積達1.83萬平方公里的湖泊,周邊應該有顯著的溼島氣候才對。但就像上期《大玉茲篇》說的那樣:在中亞,真正造就大面積草原的並非是湖泊本身,而是那些漫流在湖盆周邊低地的河流,湖泊僅一個終端罷了。那麼中玉茲諸部想要只能在佔據哈薩克丘陵北部後,先行向東西兩端擴張,其中東向進入齋桑泊湖盆後,伺機翻越哈薩克丘陵與塔爾巴哈台山之間的結合部,進入七河地區最北端的阿亞古茲河。接下來可以進入準噶爾西部山地腹地的額敏河流域,或者順河而下直接進入巴爾喀什湖湖濱地帶,沿湖繼續向七河流域腹地滲透。

從地緣視角解讀,為何哈薩克中玉茲與新疆哈薩克族是“同源異流”

水草豐美的七河地區是遊牧民族進入中亞後最理想的放牧地

當然這個路線也存在地緣結構上的阻礙,一方面是從蒙古高原不斷有遊牧民族翻越阿爾泰山南下,進入以齋桑泊盆地為核心的額爾齊斯河流域,而且它們的目的地也是水草豐美的七河地區;另一方面以伊犁河谷為核心的遊牧部落,如烏孫,通常也會控制北天山支脈的阿拉套山,對由哈薩克丘陵東北部南下的中玉茲部族造成阻力。而這種情況最明顯的案例就是崛起在阿爾泰山地區的準噶爾汗國,在拿下巴爾喀什湖流域的“五河”後,不僅完全阻擋了中玉茲部向阿亞古茲河的滲透,反而征服了丘陵東部(即今東哈薩克斯坦州)。

從地緣視角解讀,為何哈薩克中玉茲與新疆哈薩克族是“同源異流”

準噶爾汗國從阿爾泰山崛起,向西拿下大玉茲和中玉茲東部部分

直到更強勢的清帝國經過數十年戰爭滅準噶爾後,哈薩克人才得以在清帝國的允許下,進入齋桑泊盆地、阿亞古茲河等地,填補準噶爾人留下的牧場,隨後再滲透到阿拉套山西側的外伊犁河谷地區。特別是沙俄完全侵佔哈薩克草原後,很多不願意接受沙俄統治的中玉茲部族,隨之遷居我新疆的阿勒泰、塔城地區,而一些大玉茲部族進入伊犁地區。這使得現在北疆的半壁江山,被打上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的標籤,也使得我國哈薩克族與哈薩克斯坦的大、中玉茲呈現“同源異流”的關係,存在共享的跨境歷史文化。

從地緣視角解讀,為何哈薩克中玉茲與新疆哈薩克族是“同源異流”

新疆政區圖:阿勒泰、塔城和伊寧合成為伊犁哈薩克自治州

當然如果不考慮外部勢力侵入的因素,單純從哈薩克內部地緣博弈的角度來看,以哈薩克丘陵北部為中心的中玉茲部,在爭奪阿亞古茲河和塔爾巴哈台山的控制權時,是比經營七河地區的大玉茲部更有優勢的。因為大玉茲部在較長時間都掌控完整的伊犁河谷和準噶爾盆地西南部的阿拉湖一帶,它們的北上擴張總是會受到來自蒙古高原或準噶爾盆地勢力的干擾。事實上,在現實的地緣結構中,阿亞古茲河流域分佈的都是中玉茲部族,之所以如此,很大程度上基於準噶爾汗國的覆滅。

從地緣視角解讀,為何哈薩克中玉茲與新疆哈薩克族是“同源異流”

咸豐年間清帝國全圖:覆滅準噶爾部後,接收七河地區,並設置伊犁將軍管轄

所以在清帝國覆滅準噶爾汗國,接收巴爾喀什湖在內的七河地區時,作為其中地緣中心的伊犁河谷,毫無疑問的成為了王朝的直屬經營地。因此作為中亞突厥系遊牧部落聯盟的大玉茲部,實際上僅剩下七河地區中的塔拉斯河與楚河一帶,當然這也是最初哈薩克汗國的崛起之地。假如以烏孫部為核心的大玉茲諸部,能夠掌握漢朝時期烏孫國的版圖的話,足以支撐大玉茲部成為哈薩克三玉茲中實力最強、最有話語權的部族。只是現實沒有假如。

從地緣視角解讀,為何哈薩克中玉茲與新疆哈薩克族是“同源異流”

哈薩克人是草原上的獵鷹能手,遊牧的基因深深根植在靈魂深處

如今哈薩克內部最強的無疑是擁有完整哈薩克丘陵,並且已經滲透到周邊板塊的中玉茲部。1997年哈薩克斯坦將首都從大玉茲的阿拉木圖前往中玉茲部的阿斯塔納(今改名努爾蘇丹),從某種意義上講,也是內部地緣關係變化的產物。當然作出遷都決定更多的是從穩定國家地緣結構的大局出發的,因為在哈薩克三玉茲板塊上,大玉茲不夠完整且面積較小,小玉茲先天不足,因太深入俄東歐核心區,存在分裂隱患,只有中玉茲所佔據的地理單元是最完整且核心的。

補充:鑑於篇幅,以哈薩克丘陵北部為中心的中玉茲部向西再向南擴張的地緣結構,我們下期再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