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征火箭残骸精确的砸在了他眼前的山上,他激动得快哭了

11月3日11:22分,一枚中国长征4号运载火箭发射升空,用一箭4星的方式将中国高分七号等四颗卫星送入了预定轨道。此次发射我们都关注到了高分七号亚米级光学测绘卫星,而没有注意到另一项重要的技术测试,这就是基于栅格舵系统的一子级落区控制技术。

高分七号当然是这次发射任务的重中之重,这颗卫星是中国高分专项确定的16个重大专项之一,也是中国第一颗民用亚米级光学传输型立体测绘卫星。该卫星可以实现1:10000比例的卫星立体测图,也就是可以从太空进行立体拍摄。与中国上一代立体测绘卫星相比,该星让中国卫星立体测绘水平提高了5倍。

中国长征火箭残骸精确的砸在了他眼前的山上,他激动得快哭了

栅格舵在很多导弹上也使用

如果我们拿高分七号和高分辨率的遥感卫星来对比的话,后者可以拍出分辨率1米以下的地面成像平面图,而高分七号提供的是立体图。后者如果拍一堵墙的话可以知道有多长和多宽,而前者可以知道墙有多高。同理,高分七号不光知道一个壕沟有多宽、还能知道有深,这就是该卫星拥有的激光测高仪等有效载荷的厉害之处。

这次卫星发射另一个厉害之处就在于对火箭一子级落点控制技术的测试,也就是说中国未来的不光可以把卫星送入准确的预定轨道,还可以控制火箭巨大的残骸落在什么位置。这有两个重大的意义,一方面可以避免火箭发射残骸落地后给人民群众财产造成严重的损失,另一个方面还为中国未来发展可回收重复利用的火箭技术打下了技术基础。

中国长征火箭残骸精确的砸在了他眼前的山上,他激动得快哭了

注意四片橙色的栅格舵

此次负责发箭任务的是长征四号乙火箭,而上海航天的试验队员陈雪巍就是负责观测火箭残骸落地位置的人。就在火箭发射6-7分钟之后,位于火箭发射场600公里外的湖北十堰市郧西县出现了一个长达27米、直径3.35米的大家伙,在引力的作用下这枚火箭一子级最后稳稳的竖直下降,让现场的观测员们激动的都快要哭了。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如果不采用这个控制落地位置的技术,这场发射就得把190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居民全部进行转移。这意味着未来中国火箭发射可以成功的控制一子级火箭的落点,不但可以对火箭进行回收重复利用,还可以节省巨大的地面人员疏散费用。

中国长征火箭残骸精确的砸在了他眼前的山上,他激动得快哭了

发射时栅格舵会收起来

而实现这个技术的关键就是在火箭上装上了栅格舵,陈雪巍正是此次栅格舵系统的总负责人,你说他能不激动吗?所谓的栅格舵就是像几个小小的“苍蝇拍”一样的翅膀,这种气动布局可以让气动控制效率更高,主要用来控制火箭的落体方向。发射时栅格舵不起任何作用,像是四个收起来的翅膀。当火箭的一级和二级进行分离时,一级火箭的栅格舵就会按照设计的程序展开,然后靠火箭上的控制系统对四个舵面进行精准的偏转调整,让一级火箭箭体落向指定的区域。

陈雪巍表示,中国目前使用的栅格舵技术可以让火箭一子级发动机落在5公里的范围内,而此次发射任务也证明了这一点。5公里的范围意味着可以把火箭控制在一几个小山头范围,也就是说未来中国再进行火箭发射时再也不用让人民群众到处“躲火箭”了。要知道中国现在航天发射任务全世界第一,一些发射场附近的群众一年要被折腾十几回是完全有可能的。

中国长征火箭残骸精确的砸在了他眼前的山上,他激动得快哭了

中国离拥有重复利用火箭越来越近了

这项技术突破之后,中国重复利用火箭技术也越来越成熟了。当然,重复利用火箭技术对回复的精度要求更高,要达到几十米的水平,光靠这个栅格舵技术是不行的。还要在一子级火箭上加上着陆系统,也就是还要火箭提供动力进行精确的控制。目前全世界也就是美国拥有这一成熟的技术,这也让美国可以拿下世界上绝大多数商业卫星的发射合同。

总之,这次发射给我们带来的惊喜太多了,高分辨率卫星只是其中一项,栅格舵技术的成功将为中国未来火箭回收和残骸精准回收都打下坚实的基础技术,未来打破美国对可回收重复利用火箭的垄断指日可待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