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內蒙古通遼,門口坐著蒙古王爺外室,衣衫襤褸的是苦行僧


一位蒙古王爺的內室夫人,正坐在椅子上,只見其容貌富態,面露淺淺笑意。

蒙古族百姓以放牧為生,成群的牛羊在草場之上覓食,遠處可見幾家平房,天地相接,遼闊無邊。

位於通遼白音太來地區的曠野,兩隻駱駝,一蹲一立,正在休息著。

位於通遼境內的莫力廟喇嘛雙塔,為裝飾性紀念佛塔,左側為息諍塔,紀念釋迦牟尼平息僧侶內部爭論而建,由基臺、塔座、塔身、塔頂構成,基臺四角各置一石獅,塔身四級八角形,右側為尊勝塔,紀念釋迦牟尼弟子祝願他長壽佛法永駐之意,其塔身為三級圓形。

地處通遼的莫力廟本堂,寺廟原名集寧寺,始建於清順治年間,歷時十年建成,後歷代多有擴建,因地處西遼河的拐彎處,而拐彎當地人稱“莫力”,因而俗稱為莫力廟。

草原上的一位蒙古族百姓,正拉著牛車行駛在草地上,牛車有四頭牛牽引,木車上拖著一根木頭。

白音太來的郊外,草原上白雪皚皚,暮色時分,一個駱駝隊慢行而來,前方一人身穿皮襖,牽著頭駝。

當時屬於熱河省的開魯縣大街,遠處的城門清晰可見,空曠的大街上,行人稀少,正中是一位蒙古族老人牽著三頭牛走來。

位於開魯縣與林西縣之間的一條大道,此地原為湖底,因乾涸而成平地,長長的馬隊通過其上。

位於今通遼市科左中旗巴音塔拉鎮的慧豐寺,公元1648年,由清皇太極第三女固倫端貞長公主達哲始建,清嘉慶十三年改為慧豐寺,原寺今已不存。

慧豐寺內的幾位年青僧人,站在寺前,神情清峻,陽光下,還有兩個少年僧人,站得筆直。

敖包的頂部,一顆大石上,繪有佛像,上面堆著大小不一的石塊,每年的祭祀,祈禱風調雨順,護佑平安。

通遼莫力廟旁的喇嘛街,寺廟鼎盛時有近千人的僧人在此修行,他們居住一起,形成街市。

位於科左中旗附近,一位赤著上身的老漢,正在安撫著兩條蒙古細狗,這個犬種源自遼代,搏擊力強強悍。



生活在通遼地區的一位漢族打扮女子,面容姣好,正靠在窗前對著鏡頭,神情冷峻。

通遼慧豐寺一年一度的祭祀活動期間,四面八方的信眾和百姓全家出動,共赴盛會。

通遼慧豐寺前的空地上,前來參加祭祀省會的百姓們,搭建好帳篷,就地住下。

慧豐寺的大殿前,信眾們席地而坐,主持祭典儀式的喇嘛們和官員站在大殿下方。

通遼周邊的蒙古族王爺世家穿著清朝的官服,站在慧豐寺大殿前合影。

街市上的苦行僧,一手託飯缽,一手轉著佛器,一路上風餐露宿,四處行遊,衣衫已然殘破,神色卻透著堅毅。

慧豐寺前的廣場上,人頭攢動,很多近處的百姓正轉過身來,看著高處拍攝的攝影人員。

慧豐寺前的廣場上,參加祭典的群眾,聚集一起等著儀式的開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