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論》(五)練拳要抓住關鍵

《拳論》(五)練拳要抓住關鍵


拳的內容包含很多,不少人覺得練拳是件很複雜的事,光是基本功就有各種壓腿、各種站樁、活肩活腰、各種腿法、步法、翻跟頭、軟硬功夫、力量練習等等,這些東西很吃功夫,沒有幾年時間練不好。

但即便是練了很多年,有的人甚至練了幾十年,從表面上看好像基本功很紮實,功夫也很好,但就是沒有實戰能力,除了滿腹的理論和與徒弟之間得心應手的說手,動手能力根本就談不上。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原來是身上缺少關鍵性的東西,功夫又從何談起?

武術界有句名言:“行家伸伸手,便知有沒有”,這句話是什麼意思?行家到底看什麼?絕大多數人都這樣認為:動手試一試、打一打就知道功夫高低了。其實並非如此。

這句話的本意是:只要你伸伸手、動一動,作為行家就能看出你是不是真懂功夫、身上到底有沒有功夫,未必需要動手較量。

那麼到底看什麼?

一看功架是否正確;二看腰胯是否靈活;三看身體是否放鬆、是否做到沉肩墜肘;四看步法是否靈便。這四個方面是判斷練拳是否入門以及功夫高低的標準。

至於什麼才是標準,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行家自有行家的說法,在後文中將逐步進行闡述。

既然這幾個方面都很重要,那麼練拳究竟要從哪裡入手呢?

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找出主線、抓住重點,常言道“提綱挈領”、“綱舉目張”正是這個道理。“眉毛鬍子一把抓”、“東一榔頭西一錘”,不僅浪費了光陰、消耗了精力,而且也做不好事情。

這四項內容當中,最首要、最關鍵的就是要具備正確的功架!因為練其他內容都必須以正確的功架為前提,如果功架不正確,其他方面也不可能練好。

這裡說的功架不是指各種姿勢或步型的站樁,而是一種既適合實戰搏擊,又能用來練功的通用型、多功能合為一體的非常科學合理的架勢,通過該功架能練出身法、步法、松功、整勁、出手出腳的速度、全身的協調、實戰反應和實戰技能,所以說這是一種非常綜合、非常實用而且非常簡練的架勢。

功架有一系列具體要領,這些要領需要正確領會,如果有一點點不正確就會影響到整體效應,須下功夫認真修正和體會。為了保證功架的正確性,開始需要一段時間的定勢站樁,要領掌握後再結合其他功法進行練習。

正確的功架要有利於進攻和防守,有利於身法的快速移動,是活樁。站在原地不能動或者不能用來進攻和防守的都是死樁。有的人和對手對峙時,站在那裡不是雙手下垂就是雙手抱在腰間,這就是典型的捱揍的架勢,不吃虧才怪。

真正的功架需要適應實戰而不是比賽,因為比賽需要講一定的規則,需要戴相應的護具,在規則和護具的限制下,有些部位無須防守,有些比賽的防守動作在實戰中沒多少意義。就像擂臺上的選手應對對方的進攻,習慣雙手貼在面前護著腦袋,這副大拳套就是個盾牌,假如是街頭徒手搏擊,這樣的防守有作用嗎?再如,擂臺上使用的架勢適合於倆人對抗,面對兩人以上就不好使,而在現實中未必都是單打獨鬥。所以擂臺的功架與實戰有一定差距。

正確的功架在隨著雙方態勢的變化而移動時,無論怎樣動,基本的架勢不能變,更不能散。很多人把套路里步型的姿勢當成了功架,這很可笑,因為實戰不是在舞臺上演戲,套路里的步型只適合表演。

正確的功架能夠邊打邊動、邊動邊打,有的人打的時候必須停下來,身體移動的時候不能打,身、手、腳是分離的,沒有形成一個整體,這都是因為功架要領有問題。

正確的功架能使全身高度協調,出拳踢腿用的都是整勁,而不是單獨某個部位的動作。

功架即需要架正確,也需要有功夫,沒有功夫的架是空架,是紙老虎,一捅就破。架和功是在放一起練的,尤其要多練動樁,一旦功夫上了身,就可以達到靜如山嶽、動如脫兔,進攻迅猛,防守嚴密,渾身上下高度協調,一動俱動,變化無常,反應機敏。

有些人練功時架不對,練架時又沒有功,功和架分家了、分開練,自然不會有理想的效果,練了那麼多的東西也沒有實用價值。都說是功夫十年不出門,等到十幾年、幾十年過去了,又說人老不以筋骨為能、拳怕少壯等等,總之這輩子是用不上了。

功架站對了,功夫練對了,出功也是很快的,形意一年“打死”人並不誇張。如果練錯了,就成了形意一年打“死人”——只能打沒練過的人。不光是形意拳,什麼拳都是如此,如果非得練十幾年、幾十年才能出門,那練的就不是拳了。

練傳武的朋友們不知有沒有同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