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軍工業的發展,離不開這些“各懷鬼胎”的國家的幫助

軍工業是一個國家軍事實力的體現,軍工業不發達,那意味著這個國家的軍事實力也不會強到哪去,起碼戰事一起、就會出現後繼無力的情況。中國的近代軍事工業是在洋務運動中正式興建發展的,但直到抗日戰爭打響,還沒形成一個完整的工業體系,許多方面需要有外國的援助之手。中國近代軍工產業為什麼發展不起來呢?不是中國人不行,而是相關的發展計劃根本沒有得到強有力的執行。西方國家各種原料和零部件都有,還便宜,幹嘛還要自己去研發和生產,且不說產量多少,價格較高、發展時間有點漫長,等不下去。

中國近代軍工業的發展,離不開這些“各懷鬼胎”的國家的幫助


抗戰期間,中國對國外的軍工原材料和零部件一直存在著依賴,這種依賴是“沒有就不能生產”的生死攸關的依賴,差不多是將國家命脈交託在他國手上,受制於他國。1945年僅重慶一地的軍工廠就需要進口近2000噸原材料,不然不能進行生產。就連最基本的,手榴彈都不行,因為缺乏導火索。國民政府的軍事工業遠遠達不到自給自足的水平,面對國外軍工產品,一點競爭力都沒有。當時軍事工業的領導者撿了芝麻丟了西瓜,貪圖一時之利,放棄未來的發展。

抗日戰爭爆發之前,中國在德國政府的幫助下,基本完成“夢寐以求”的制式統一的軍事產品,不再會出現一個地方生產的子彈裝到另一個地方生產的另一把槍上用不了的情況。戰前和戰初,國民政府得到大量的武器裝備,德國大發戰爭戰爭財,1935年中國購買841萬馬克的武器,1936年中國購買6405萬馬克的武器,1937年增長到8278萬馬克,據當時負責兩國貿易的公司賬目統計記載:1934年到1938年,中方向德方購買的軍火和軍工設備總值達4億馬克以上。這是一個多麼觸目驚心的數字。

中國近代軍工業的發展,離不開這些“各懷鬼胎”的國家的幫助


1934年4月,國民黨的財神爺就在德國購買79式步槍子彈1億發、輕機槍5000枝、短槍5000支(配彈500萬發)、79式步槍1萬枝、炮車32輛、坦克24輛(炮彈彈1. 32萬發)、迫擊炮240門、飛機炸彈215克、坦克零配件421種等等。抗戰初期這種軍火貿易還在進行,直到日方向德方施壓,言明中國不是軸心國體系的國家,這樣供應軍火違背日方的戰爭利益,這才中斷。一時間,中國陷入困境,不知如何是好。

然後再次四處尋找援助,蘇聯應運而來,為保障中國戰時軍火需求大批大批的槍支彈藥、零部件等等送來。當然,前提是花錢買。1937年到1938年,半年時間沒到就花出去4.8億多美元。蘇聯方面還派出140餘名軍事顧問和1000餘名專家,支援抗戰。生怕中國輸了,日本和德國聯手共進莫斯科。後由於戰爭壓力過大,加之蘇日雙方簽訂下條約,蘇聯對華援助終止。由於蘇聯和德國幫助中國建立的制式不同,導致蘇聯的槍支火炮、坦克飛機等彈藥,中國很多生產不出來。

中國近代軍工業的發展,離不開這些“各懷鬼胎”的國家的幫助


出現這一僵局,幸好中國早有準備,在1940年就開始得到美國軍事領域的援助,不過量不太足,“除雲南遠征軍以外,中國全部軍隊,並未得到美國租借案一槍一炮之供給”。中國過分依賴德國、蘇聯和美國等西方國家提供成套的武器彈藥和軍工材料,導致直到新中國成立之前,近百年的現代軍工業還未完全發展起來。德國、蘇聯和美國等西方國家援助中國軍火,很大程度上是想著中國遏制亞洲方面國家和讓中國離不開自己、達到控制中國的目的。

中國近代軍工業的發展,離不開這些“各懷鬼胎”的國家的幫助


在新中國成立後,選擇“壯士斷腕”的幾十年發展,軍工業才真正成型,不再受制他國,成為一個真正的強國大國。

參考文獻:《中國近代兵工史》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