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終結五代十國亂局,趙匡胤為何沒順勢收復前人開拓的疆土?

蔡龔亮


這個問題問的沒有水平,因為北宋還沒結束五代十國亂局的時候,趙匡胤就死了。沒能順勢收復前人開拓的疆土的責任,不能完全由趙匡胤承擔。他已經做得不錯了。

宋太祖

問題可以改為“趙匡胤幾乎終結了五代十國亂局,北宋為什麼沒能順勢收復前人開拓的疆土?”

如果是這樣問的話,答案是:趙匡胤的繼承人太菜了。

縱觀中國歷史,那些真正的大一統王朝,幾乎沒有哪一朝是一代人的努力就可以完成的。

周滅商,歷經周文王,周武王和周成王才最終完成。

秦一統天下,經過六代雄主。

漢朝達到盛極一時,是經過漢高祖,漢惠帝,漢文帝,漢景帝,漢武帝的不斷努力,東漢時期,漢明帝時期才控制西域。

晉一統天下,經歷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司馬炎等等幾代人的努力。

隋一統中國,楊堅除了靠自己努力之外,還有北周的功勞。

唐一統中國,經歷了高祖和李世民時代。

一身戎裝的李世民

元一統中國,從成吉思汗算起,到忽必烈,經歷四代雄主,七十多年。

而清一統中國,則是經歷努爾哈赤、皇太極、順治、康熙四代人。

除了明朝之外,基本都是經歷三四代人。因為開國皇帝開創基業並不容易,等到打下一片江山之時,基本都老了,而一統中原的基業,只好留給下一代了。所以,一個朝代能繁榮、強盛,重要的是建國後的第二代第三代能力如何,能力強,則國家強盛個一兩百年不成問題,能力弱,胡作非為,則國家將迅速滅亡。

周、漢(惠帝和少帝是傀儡,真正的第二代統治核心是漢文帝)唐、明(明成祖)、清皆因為第二代能力強,而國家走向強盛,而秦、晉、隋、元等朝代皆因為第二代是草包,從第二代就走向沒落,或者直接滅亡。

而不幸的是,作為宋朝第二代皇帝趙光義,志大才疏,陰謀有餘,才能不足。使得北宋王朝在對外擴張方面戛然而止。

宋太宗趙光義

“燭光斧影”之後,趙光義繼承哥哥的帝位。趙光義一開始也是雄心勃勃,準備繼承哥哥未盡的事業。於是,在979年,親征北漢。由於北漢皇帝的昏庸,遼朝的輕敵,致使北漢被滅。五代十國局面徹底結束。宋朝局部統一中原。

滅亡北漢後,趙光義馬不停蹄,準備親征遼朝,收復燕雲十六州。徹底統一中國。應當說,趙光義的精神是可嘉的。但是,趙光義沒能看到,在進攻北漢之時,宋軍也傷亡慘重,這時士氣低落,而且宋軍沒有進攻遼朝的準備。也沒有對遼會如何進行防禦做好充分的估計。而遼朝方面,雖然,也對宋軍進攻準備不足。但是遼軍秣兵歷馬,準備一雪前恥。戰爭勝負,已在預料之中。趙光義的戰略眼光,統籌能力不足,暴露無遺。

北宋版的“南京條約”——《澶淵之盟》

在高粱河之戰中,一開始宋軍佔據優勢,但是沒能迅速拿下幽州,被遼軍兩面夾擊,宋軍大敗。在遼軍上下“活捉宋朝皇帝”的呼聲中,趙光義丟下大軍,跑得比兔子還快,逃回汴梁,宋朝的北伐大軍全軍覆沒。

靖康之恥

此後,送太宗還阻止一次北伐,但是宋太宗再也不敢親征了。宋軍也小心翼翼,被遼軍各個擊破。從此,北宋軍隊除了遼朝快要滅亡時的趁火打劫,引狼入室之外,基本停止了北伐。

宋朝沒能收復前人開拓的領土,不能怪趙匡胤,要怪,就怪趙匡胤的繼承人實在太菜了。而且,基本上是一代不如一代。宋太祖能打仗,宋太宗能跑,宋徽宗跑了之後還有時間跑回來被抓,宋末帝最後跑都沒時間,也沒路可以跑了,只好投海。真是令人呵呵了。

除了宋太祖、宋太宗、宋孝宗之外,宋朝各個皇帝畏敵如虎,給能征慣戰的漢民族創造了三位皇帝被抓,兩朝皇帝被俘的“佳績”。


小甜甜說歷史



趙匡胤不是不能收復燕雲十六州,而是沒有實施收復燕雲十六州的計劃。


從正史中,我們可以看到,趙普和趙匡胤在雪夜中的籌劃是“先南後北”,先行統一中原、江南、荊襄、四川等,然後憑藉較為強大的經濟實力北進,消滅有契丹後援的北漢。(此戰略中沒有燕雲十六州,只是優先統一中原割據勢力)


在實際實施上,


趙匡胤基本平定了南方,但是進攻北漢過程中,由於契丹援助,屢屢不得手,而北漢尚未平定,趙匡胤就暴病身亡了。可見宋太祖第一步的戰略還沒有完成,就撒手人寰了,故而沒有對幽雲十六州採取行動。


設想收復


趙匡胤實際上對於幽雲十六州是有自己的設想的。最為主要的行動就是他設立了“封樁庫”,將每年財政結餘存入庫中,專門用於幽雲十六州的問題:


太祖別置封樁庫,嘗密謂近臣曰:‘石晉幽燕割以賂契丹,使一方之人獨限外境,朕甚憫之。欲俟斯庫所蓄滿三五十萬,即遣使與契丹約,苟能歸我土地民庶,則當盡此金帛充其贖值。如曰不可,朕將散滯財,募勇士,俾圖攻取耳。

趙匡胤對於幽雲十六州優先採取和平贖買的方式解決,因為遼國其實也無法利用好這一片土地,佔著也就是為了搶錢。如果不能和平贖買,則用這筆錢招募勇士,武力解決,所以實際上趙匡胤對契丹開戰是有決心的。


然而,趙匡胤死後,封樁庫這個事情沒有堅持下去。趙光義消滅吳越割據勢力和北漢之後,兩次起十萬大軍徵契丹,全部大敗而歸,對契丹採取守勢。


最終幽雲十六州一直就在宋朝版圖之外,沒有納入中原勢力。



史學那些事兒


這個問題提出來很有意思,值得探討一下。

1.趙匡胤為什麼沒有收回燕雲十六州?

主要是本人逝世比較早,而滅掉北漢,終結五代十國亂局是由其弟弟趙光義完成的。

2.為什麼趙匡胤沒有先選擇統一北方?

這裡要重點提到趙匡胤統一全國的思路。北宋建立後,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局面並沒有結束。在北宋北面,有強大的遼和遼扶植下的北漢。南面和西面分佈著南唐、吳越、後蜀、南漢、南平(荊南)等較大的割據政權。另外,湖南、泉州、漳州還存在著一些割據政權。趙匡胤根據當時的形勢,在徵詢了張永德、趙普等大臣的意見之後,確定了與後周世宗大體一致的“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戰略方針。

3.趙光義繼承趙匡胤遺志,為什麼沒有收回燕雲十六州?

其弟弟趙光義滅掉北漢,無限接近燕雲十六州的可能性,但最終失敗了,其原因可以從公元979年的宋遼之戰來看。這場戰爭充分展現了趙光義的心態,也為其在位期間未收回燕雲十六州埋下了伏筆。

(1)公元979年,北宋攻取太原,滅亡北漢,宋遼雙方開始全面對峙。宋太宗趙光義企圖乘戰勝北漢的餘威,一舉奪回自五代丟失的幽雲地區。但是,由於趙光義在拿下北漢之後,沒有進行封賞,導致很多將士心生不滿不願前往,只有殿前都虞侯崔翰贊成乘勝北征。趙光義不顧形勢,下令樞密使曹彬開始調發各地屯兵,準備北伐。

(2)宋軍開始一路高歌猛進,遼易州刺史劉宇,涿州卓州判官劉厚德見宋軍已至,相繼獻易州(易縣)、涿州(涿縣)來降。之後宋軍全力圍攻幽州,並多次打敗遼軍援軍。宋軍圍攻幽州多日不能下城,“將兵多怠”,又遇遼軍增援及幽州城內守兵夾攻,兵敗後退。但後退過程中,趙光義迅速南逃,導致宋軍進退失據。

(3)南逃過程中,趙光義得知有人策劃立趙匡胤之子武功郡王趙德昭的事情,於是傳詔大軍班師。為防備遼軍乘勝南侵,趙光義命劉廷翰為都鈐轄,統領崔翰、孟玄喆(者)等節度使,分別守定州,鎮州,關南等區域。

(4)趙光義回到東京,開始執行幽州慘敗的處罰。大貶諸將不說,就連平北漢的獎賞也就此免去。當時很多官員認為不妥,趙匡胤之子趙德昭也上諫勸告,先賞平北之功,再罰幽雲之敗。趙光義聽後,大怒,同時又想起將領曾有意立他為帝便斥責趙德昭,“待汝自為天子,賞未晚也!”趙德昭被逼的無以自明,退回私舍之後,拔劍自刎。





老崔講歷史


首先來看下當時的時代背景:

“五代十國”時期,差不多亂了近80年,等到北宋終結“五代十國”的亂局,天下大一統的觀念已經不再深入人心;外族契丹也早已在中原之北建立遼國,且已佔領大片唐朝疆域;本來就偏遠脆弱的西北疆域,早已成別國領土,更沒有併入中原的心。


再來看看趙匡胤的內心想法: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這個道理我們是都懂的,我們從“杯酒釋兵權”這一事件中,完全能夠感受到,此時的趙匡胤對於北宋的疆土已經滿足了。


所以,如果要繼續開疆拓土,不僅要收復土地,還要收復人心,而人心這個問題一時半會是不能解決的,見好就收,就成了趙匡胤是最好的選擇。


鳥瞰歷史


從正史中,我們可以看到,趙普和趙匡胤在雪夜中的籌劃是“先南後北”,先行統一中原、江南、荊襄、四川等,然後憑藉較為強大的經濟實力北進,消滅有契丹後援的北漢。(此戰略中沒有燕雲十六州,只是優先統一中原割據勢力)

在實際實施上,

趙匡胤基本平定了南方,但是進攻北漢過程中,由於契丹援助,屢屢不得手,而北漢尚未平定,趙匡胤就暴病身亡了。可見宋太祖第一步的戰略還沒有完成,就撒手人寰了,故而沒有對幽雲十六州採取行動。

設想收復

趙匡胤實際上對於幽雲十六州是有自己的設想的。最為主要的行動就是他設立了“封樁庫”,將每年財政結餘存入庫中,專門用於幽雲十六州的問題:

太祖別置封樁庫,嘗密謂近臣曰:‘石晉幽燕割以賂契丹,使一方之人獨限外境,朕甚憫之。欲俟斯庫所蓄滿三五十萬,即遣使與契丹約,苟能歸我土地民庶,則當盡此金帛充其贖值。如曰不可,朕將散滯財,募勇士,俾圖攻取耳。

趙匡胤對於幽雲十六州優先採取和平贖買的方式解決,因為遼國其實也無法利用好這一片土地,佔著也就是為了搶錢。如果不能和平贖買,則用這筆錢招募勇士,武力解決,所以實際上趙匡胤對契丹開戰是有決心的。

然而,趙匡胤死後,封樁庫這個事情沒有堅持下去。趙光義消滅吳越割據勢力和北漢之後,兩次起十萬大軍徵契丹,全部大敗而歸,對契丹採取守勢。

最終幽雲十六州一直就在宋朝版圖之外,沒有納入中原勢力。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在這裡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我最後在這裡,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萬事興,年年發大財,生意興隆,謝謝!



平凡的世界0430


趙匡胤實行先南後北,先消滅南方十國,後杯酒釋兵權,重文輕武,所以無法收復北方前人開拓的疆土。


手機135598242


趙匡義,文武雙全,有勇有謀

第一,突然的暴斃,讓國家陷於危難之中

第二,進取心的弱化,沒有年輕時的進取心

第三,連年的征戰,國家拿不出多餘的錢糧

第四,社會矛盾的增加,百姓苦不堪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