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簡介----那曲

那曲市,西藏自治區地級市,那曲曾名“黑河”,因怒江上游的那曲河流經境內而得名。1956年10月,西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在那曲設立基巧辦事處。1959年改設黑河專區,1960年1月經國務院批准,正式將黑河專區改名為那曲專區,1970年,那曲專區改稱那曲地區。2017年7月,經國務院批覆,同意撤銷那曲地區和那曲縣,設立地級那曲市。

城市簡介----那曲

那曲市地處唐古拉山南坡和念青唐古拉山北麓,位於羌塘高原的東端,山地連續分佈,被眾多湖盆分割,湖泊星羅棋佈。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全市國土面積43萬平方公里,佔西藏自治區國土面積的1/3,轄1區10縣、114個鄉鎮。

那曲市是全國五大牧區的重要組成部分,草原面積6.32億畝,農作物總播種面積4916公頃。天然飲用水資源、清潔能源、藏醫藥、野生動植物和旅遊等資源十分豐富。

歷史沿革

"那曲"因境內那曲河(怒江上游)而得名,舊譯"黑河",明末清初和碩特蒙古稱喀喇烏蘇,清代作哈拉烏里喀拉烏蘇,為"那曲"這一藏語地名的滿語義譯。

那曲歷史悠久,從20世紀50年代,地質學家和考古學家就在藏北高原發現許多打製石器,其形狀和製造工藝,普遍帶有遊牧文化的特徵,基本上屬於舊石器時代中期或晚期的文化遺物,距今大約1-5萬年。那曲地區明確見於史料最早的,便是古老的象雄政權,在漢文史籍中稱之為羊同。在藏文史籍中,將這一地區稱作"卓岱",意為"牧業部落",稱這裡的居民為"卓巴",意為牧民,或"羌巴",即北方人,或"羌日",意為北方部落。在象雄鼎盛時期,象雄人將其地域劃分為內、外、中三部。那曲地區,大致屬於中象雄和外象雄。中象雄的中心"當惹瓊宗",就在那曲地區西南隅的當惹雍錯湖畔一帶。象雄勢力衰微後,地域西縮。在7世紀前後,這一地區的東部地域歸屬於蘇毗部落統治。後來,吐蕃部落逐漸強盛,統一了全藏,建立了強大的吐蕃王朝,藏北也被納入其統治之下。松贊干布時期,將吐蕃分為四臺和61個東岱(相當於千戶),原蘇毗部落故地設"孫波如",共轄11個東岱,作為吐蕃向西域和河湟江岷地區擴張的基地,這一帶顯得特別重要,史稱"軍糧馬匹,半出其中"。宋朝(960-1279)以後,那曲和羊八井、幫倉(今當惹湖和昂則湖一帶)、朗如(今班戈縣一帶)被稱作北方四部落。

1269年,忽必烈(元朝開國皇帝)派出官員在自青海到薩斯加的主要驛道設置驛站,其中在前藏設置驛站7所,驛道穿越今那曲的巴青、索縣、比如、那曲及當雄一帶,並派蒙古軍士屯駐藏北,以後形成霍爾三十九族的藏北蒙古人勢力。

城市簡介----那曲

17世紀至18世紀初屬和碩特蒙古政權,並在騰格里湖(納木錯)駐紮蒙古騎兵震懾全藏。

1725年,清政府設青海辦事大臣,委任第十二代"霍爾王"赤加吉欽總管三十九族,直屬理藩院夷情衙門。

1728年,清廷在拉薩設駐藏大臣辦事衙門。

1731年,勘定青藏地界,古拉山脈南北兩麓諸部落,分歸駐藏大臣和青海辦事大臣管轄,三十九族劃歸駐藏大臣直管,同年清查各部戶口,並向駐藏大臣衙門支差。

1751年(乾隆十六年),清王朝派兵平息了珠爾默特那木扎勒事件,並制定"善後章程十三條",對西藏地方行政體制進行了重大改革。根據那曲所處的戰略地位,清王朝決定在那曲建立坎囊宗,並隸屬新建的西藏地方政府噶廈管轄。坎囊宗由宗教頭領(即堪布)和部落頭人(即囊宗)聯合行使管理權。可以說這是藏北高原的第一個宗,是一種政教合一的統治方式。那曲還有一部分地區歸班禪管轄。

1907年(光緒三十三年),共有八代"霍爾王",均受清政府冊封委任,有的還賜給頂戴花翎。

辛亥革命前後,中央王朝勢力衰落,噶廈得以將歷史上由駐藏大臣直管的達木及三十九族地區收歸己有。第九世班禪被迫前往內地後,噶廈又強行接管了班禪屬區。至此,藏北地區自吐蕃王朝崩潰以後,第一次全部置於西藏地方政府的直轄之下。

城市簡介----那曲

1916年,為了加強對達木和三十九族的統治,噶廈在霍爾地區設置了總管,即"霍爾基",從此結束了歷時五百餘載、傳二十一代的"霍爾王"歷史。霍爾基從設立到結束,共歷經九任官員。那曲總管共歷五任,均為四品官,每任一僧一俗。

1942年(藏曆水馬年),噶廈地方政府設立絳恰基巧,管轄藏北牧區和拉薩以北的14個宗,那曲宗即為其中之一。當初的那曲宗名義上下轄7個大部落和51個小部落,而實際上卻只管30個小部落,稱為"雄巴",其餘21個小部落均屬西藏上層貴族或大寺廟所轄,稱為"格爾巴"或"格爾得"。

1950年10月,昌都地區和那曲地區東部首先獲得解放。

1951年3月,昌都地區人民解放委員會宣告成立,原屬噶廈絳曲基巧的聶榮宗、索宗、巴青宗、比如宗、拉日宗、尺牘宗、色扎宗、丁青宗隸屬該委員會第一辦事處(駐丁青),此後,各宗的人民解放委員會也相繼成立。與此同時,那曲的中部和西部地區仍由噶廈絳曲基巧管理。

1952年3月,西藏和平解放的十七條議簽訂後,十八軍獨立支隊主力2000餘人,護送班禪大師經藏北返回後藏,那曲原屬班禪的領地,也返還班禪。

城市簡介----那曲

酥油茶1953年1月,中國共產黨西藏工作委員會黑河分工委成立。

1956年10月9日,西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設立黑河基巧辦事處。那曲宗即隸屬那曲基巧辦事處管轄。

1959年民主改革後,西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對藏北的行政區劃作出重大調整,黑河基巧辦事處下轄九個縣。10月,籌委會決定撤銷各地基巧辦事處,設立行政公署。

1960年1月經國務院批准,正式將西藏的"黑河地區"改名為"那曲地區"。2月,黑河專員行政公署成立。

1965年更名為那曲行署。

1970年,那曲專區改稱那曲地區,那曲縣由那曲地區管轄至今。

1985年,國務院批准成立尼瑪縣。

2012年11月,國務院批准同意設立雙湖縣,至此,那曲地區下轄11個縣。

2017年7月18日,國務院關於同意西藏自治區撤銷那曲地區設立地級那曲市的批覆(國函〔2017〕109號),撤銷那曲地區和那曲縣,設立地級那曲市,市人民政府駐新設立的色尼區浙江西路3號。那曲市設立色尼區,以原那曲縣的行政區域為色尼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那曲鎮文化西路26號。那曲市轄原那曲地區的聶榮縣、安多縣、巴青縣、索縣、比如縣、嘉黎縣、尼瑪縣、班戈縣、申扎縣、雙湖縣和新設立的色尼區。

2018年4月,那曲市掛牌成立。

地理環境

位置

那曲地區地處西藏北部,位於青藏高原腹地,是長江、怒江、拉薩河、易貢河等大江大河的源頭。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青海省交界,東鄰昌都市,南接拉薩市、日喀則市、林芝地區,西與阿里地區相連。地理位置約東經83度55分至95度5分,北緯29度55分至36度30分。

地貌

城市簡介----那曲

那曲火車站那曲地區地處西藏北部的唐古拉山脈、念青唐古拉山脈和岡底斯山脈之間。

中部屬高原丘陵地形,多山,但坡度較為平緩,大多數山呈渾圓狀。

西北部海拔較高,由於地處念青唐古拉山脈的分支山脈或餘脈,山峰較多,地勢險峻,高差顯著,海拔高度均在5500米以上,最高的桑頂康桑山,海拔約6500米。

北部屬唐古拉山區域,系典型的高原山川地形,呈不規則橢圓形。唐古拉山脈呈屋脊狀,橫臥其間,地勢中部高,南北低,西高東低,由中部的6,600米,逐步下降到北部的4700米、南部的4500米,平均海拔在5,200米以上。這一地區的山脈由東向西延,主要有唐古拉山脈、托爾久(小唐古拉)山脈,桑卡崗(申格里貢山)山脈。

東部屬高原山地,海拔在3800-4500米之間,平均海拔約4100米,地勢呈自西北向東南傾斜狀,海拔漸次降低。該地區西部海拔4400多米,多低山丘陵;東部海拔3,800多米,多高山峻嶺。因地形較為複雜,區域內除少量地方有部分高山草原外,其餘均高山突兀,山勢險峻,高山與高山之間形成深深的峽谷,谷底與山頂之間的高差多在1000米以上。

南部屬藏北高原與藏東高山峽谷交匯地帶,部分地區海拔在5,000米以上,屬高原丘陵;部分地區高山突兀,山勢陡峻,高山與高山間形成狹長的深谷;在鄰近林芝地區的地方,海拔高度急劇下降,海拔僅有3,000米左右,分佈有較大塊的谷地平原。

氣候

那曲地區海拔較高,熱量不足,氣候嚴寒乾旱,其含氧量僅為海平面的一半,藏北高原是西藏氣候條件最惡劣的地區之一,是典型的亞寒帶氣候區。高寒缺氧,氣候乾燥,晝夜溫差大,多大風天氣,年平均氣溫為-0.9℃至-3.3℃,年相對溼度為48-51%,年均降雨量僅在100-200毫米之間,年日照時數為2852.6-2881.7小時,全年氣候乾冷,無絕對無霜期。

每年11月至次年3月,是藏北的乾旱颳風期,一旦下雪就很容易成為雪災,這期間氣候乾燥,溫度低下,缺氧風沙大,延續時間又長。5至9月相對溫暖,是草原的黃金季節,氣候溫和,風平日麗,降雨量佔全年的80%,綠色植物生長期全年約為一百天左右,全部集中在這個季節。

行政區劃

區域沿革

2008年,那曲地區設10縣、1特別區,即那曲縣、安多縣、聶榮縣、比如縣、嘉黎縣、索縣、巴青縣、申扎縣、班戈縣、尼瑪縣、雙湖特別區;縣(區)轄89個鄉,25個鎮,1.283個村(居)委會。行政公署駐那曲縣那曲鎮。

城市簡介----那曲

自然資源

水力

那曲境內河流縱橫,水利資源極為豐富。長江、怒江都發源於這片世界之顛的地方,那曲境內匯入這兩條江的支流各達20多條,匯入內陸湖泊及雅魯藏布江的大小支流多達30多條,其他季節性河流不計其數。另外,那曲還分佈著高原四大名湖之一的納木錯,西藏三大雍湖之一的當惹雍湖,湖泊星羅棋佈,數量多達3000多個。

礦藏

截止2018年,那曲地區已探明的礦種有232種,其中,黃金、白銀、鉻、鉛、鋅、食鹽、鋰、瑪瑙、水晶、硼鎂、石油、玉石等已探明儲量。蘊藏量豐富的有黃金、鉛鋅、食鹽、硼砂、玉石等十多種,鉻鐵、銻等礦種,還有地熱、銅、鐵、硼、菱鎂等礦種。據不完全統計,全地區共發現黑色、有色、貴金屬、非金屬及寶玉石礦共46種,礦產地335處。其中大型礦床11處、中型礦床20處、小型礦床(點)304處。經勘查探明儲量的礦種12種,礦產地20餘處。

植物

那曲地區東部的比如、嘉黎、索縣的部分高山深谷中,蓄積著茂密的森林,森林面積為22萬公頃,活立木蓄積1000多萬立方米,主要樹種有冷杉、雲杉、柏樹、松樹、闊葉樹及高山櫟等。

動物

城市簡介----那曲

那曲地區生長的野生動物中,有10多種是特有的珍貴物種,被列為國家級重點保護對象,如野犛牛、野驢、藏羚羊、高原熊、獐子、白唇鹿、雪豹、猴、猞猁、盤羊、石羊、黑頸鶴、天鵝、白馬雞等國家一、二類保護動物,還有毛皮珍貴的狐狸、旱獺等,黃羊、雪雞、狼、野鴨、黃鴨、斑頭雁等動物。列入國家和自治區級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共有40多種。藏北高原最具特色的珍稀動物首推野犛牛,藏語稱作"重"。

太陽能

那曲地區的平均日照時間在2886小時以上,具有日照時間長、日照率高、太陽的輻射力強等特點,發展太陽能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尼瑪縣和雙湖特區的太陽能光伏電站,已經投產輸電。許多企事業單位和城鄉居民家庭已利用風能、太陽能採暖、照明。

人口民族

截至2018年底,那曲地區總人口462382人。其中藏族326920人,佔總人口的98.86%為藏族人口。主要民族為藏族。

經濟概況

綜述

那曲地區生產總值預計完成65.57億元。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從2007年的2843.05元增加到5492.25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07年的12008元增加到17595.6元。農牧業效益顯著提高,農牧業總產值預計從2007年的11.5億元增長到2012年的15.71億元。

城市簡介----那曲

農牧業

"十五"期間,那曲地區農牧業總產值持續增長,農牧區改革不斷深化,3.39億畝草場承包到40356戶,分別佔可利用草場面積和農牧民總戶數的89.2%和54.89%;全地區牲畜存欄742.93萬頭(只、匹),年遞增0.73%;實現農牧業總產值9.67億元,年遞增7.52%,畜牧業內部結構和糧、經、飼種植業結構調整趨於合理。截至2012年,除東部三縣外,其餘縣(區)已全部通過自治區驗收,全地區已驗收草原承包總面積3.91億畝,佔可利用草原面積的83.36%。

工業

"十五"期間,那曲地區企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逐步發展,擁有新型採礦業、加工業、電力業、製藥業、民族手工業等現代企業。不斷加大企業改革力度,轉變企業經營機制,積極培育民營企業,實現了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由粗放型向集約型兩個根本性轉變,形成了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共同發展的新格局。那曲地區工業增加值完成5400萬元。

截至2018年,那曲地區組建了首家物業公司。那曲物流中心共引進企業82家,註冊資金超過6億元。非公有經濟加快發展,全地區個體工商戶發展到10098家;私營企業發展到318家。

社會事業

科教

那曲地區"十五"期間,那曲地區大力實施"科教興地"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加快了科技成果向牧業生產轉化和推廣步伐,加強了縣、鄉(鎮)科技宣傳、推廣服務體系建設。截至2012年,那曲地區現有畜牧業科研、推廣機構126個,專業科技人員5856名,科學技術發展已覆蓋到農牧業、工程、教育、衛生、環保、新聞、藝術等多個行業,科技對農牧業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35%。

教育

那曲地區每年拿出財政收入的15%投入教育事業。在1995-2000年的五年間,全縣教育總投入3120.6萬元,其中正常事業費900.6萬元,基本建設專款2220萬元,中央、區、地投入1575.6萬元,縣級財政投入385萬元,群眾勞務投入68萬元,對口援藏1020萬元,社會捐助72萬元。教育事業總體規模進一步擴大,教育基礎設施和配套明顯改善,學校布點基本完成,辦學條件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截止2000年9月,全縣共有在校生7860人,其中一年級1487人,二年級1356人,三年級1315人,四年級2403人,五年級891人,六年級403人。現有縣鎮完小一所,在校生503人;鄉級完小6所,在校生ll05人;鄉級中心小學13所,在校生2915人;聯村小學10所,在校生853人;教學點62個,在校生2484人。

2018年,那曲地區教育順利通過"兩基"國檢,小學、初中、高中入學率分別達99.05%、93.54%和38%,涵蓋學前教育、義務教育、中等教育、職業教育、繼續教育在內的較為完整的現代國民教育體系已經初步形成。

文化

"十五"期間,文化廣播電視事業基本實現了廣播電視"村村通",廣播和電視人口覆蓋率分別達到75.8%和80.6%。

截至2018年,那曲地區積極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已建成11個縣級綜合文化活動中心和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33個鄉鎮綜合文化站,64個行政村文化信息資源共享設備,牧家書屋、寺廟書屋實現全覆蓋。農牧區醫療制度實現縣、鄉、村全覆蓋。

城市簡介----那曲

援藏

浙江、遼寧兩省和五大國有骨幹企業是對口援藏的兩個地區。1995年以來,累計援助資金(含物資折價)6.47億元,涉及農牧業、交通、通訊、市政、教育、衛生等基礎設施項目359個,極大地改善了本地基礎設施條件,促進了全地區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為那曲地區經濟作出了重要貢獻。

交通

截至2018年,以109、317國道和省道安獅公路為主體、以那曲鎮為中心,輻射各縣、鄉、村的公路交通網絡已經形成,通車裡程達8.8萬公里,建成的青藏鐵路縱貫那曲。那曲、安多、比如、聶榮、班戈、索縣、巴青、嘉黎共8個縣陸續實現通油,114個鄉鎮、854個行政村通公路,鄉、村公路通達率分別達到100%和71.7%。境內有那曲站,有那曲機場。

醫療衛生

"十五"期間,全地區現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174個,醫療技術人員1010人,醫療服務水平有了較大提高,醫療條件大為改善,人口平均壽命從解放初期的35歲提高到68歲。

基礎設施

"十五"期間,那曲地區實施了農網改造工程,安多、聶榮兩縣已併入藏中電網,班戈、嘉黎、索縣、巴青、比如五縣藏中電網併網工程正在實施,部分縣(區)水電站建設,無電地區電力建設與主電網擴網工程等農牧區光明工程進展順利。截至2012年底,基本解決了農牧民用電問題,行政村通電率將達到100%,用電人數將增加到45.09萬人。全地區已全面實現縣縣通光纜、鄉鄉通電話、村村通郵的目標,鄉(鎮)通光纜率為72.8%,行政村通電話率達70%。

社會保障

"十五"期間,那曲地區社會救助體系建設和農牧區醫療保險制度積極推進,社區服務得到加強,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參統率均達100%,基本養老保險發放率100%,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1%。

歷史文化

賽馬會

那曲地區賽馬會馳名中外。融政治、經濟、文化、人情風俗為一體,是藏北溝通外部世界的一扇窗口。每那曲地區逢藏曆七月中旬,散處在草原上的賬蓬彙集到藏北重鎮--那曲。最能吸引人的是騎馬揀哈達。驍勇的騎手們在飛奔的駿馬上俯身拾起一條條潔白的哈達,淋漓盡致地展現了他們高超絕倫的騎技,令人讚歎不已。群馬大跑將賽馬會推向了高潮,那情景極為壯觀,扣人心絃。穿紅著綠的牧童,跨著駿馬,從十公里外的起點開始,向著初升的紅日,爭先恐後奔馳而來。拔河、摔跤、舉石頭則是牧民們顯示力量的壯舉。賽馬會上還要表演"羌姆"。這種宗教藝術從神秘的廟門走向賽馬會,成為一枝獨具風采的奇葩。

賽馬會上的商品琳琅滿目,隨意選購。大批來自各地的客商雲集草原,讓過慣了逐水草而居,隨牛羊而徙的牧民們也把自信的目光投向斑斕的世界。

城市簡介----那曲

那曲鍋莊

那曲鍋莊的特點十分明顯,那就是粗獷豪放。藏北高寒、乾燥、大風的氣候環境為包括鍋莊在內的那曲舞蹈定下了基調。

那曲鍋莊舞姿矯健,動作挺拔,既展舞姿又重情緒表現,舞姿順達自然,優美飄逸,不但體現了藏族人民純樸善良、勤勞勇敢、熱情奔放的民族性格,而且有一定的力度和奔跑跳躍變化動作,動作幅度大,具有明顯的體育舞蹈訓練價值和鍛鍊價值。不論從表演者的裝飾上,動作節奏上,還是從表演時的舞姿變化上,都能體現出西藏民間體育的風格。

風景名勝

人文景觀

古代象雄遺址

那曲八廓街遺址距今約1600多年。象雄王國曾經在青藏高原顯赫一時,苯教就形成於此時。8世紀象雄被吐蕃王朝所滅。如今與著名的達果雪山、當惹雍錯並存的象雄遺址存有無數斷壁殘垣,供人憑弔和觀光。

古老的象雄產生過極高的文明,它不僅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象雄文,而且還是西藏傳統土著宗教"苯教"的發源地,對後來的吐蕃以至整個西藏文化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江孜宗山遺址

江孜宗山遺址矗立在江孜古城中央的懸崖峭壁上,海拔4020米,相對高度125米,在年楚河平原中央顯得非常雄峻。宗山面白居寺方向是大面絕壁。沿絕壁右側的山脊往北,山勢陡緩,但絕少植物,山岩皆裸露,呈麻紋,形似馬背脊般光溜。往北約六百餘米左右,山脊分東西兩支,較長的西支山脊的環抱處即白居寺。

八廓街

位於拉薩市舊城區的八廓街,又稱八角街,是一整片舊式的、有著濃郁藏族生活氣息的街區。最初它只是一條環繞大照寺的普通街道,後來成為朝聖者的轉經路。如今這裡已百西藏最著名的轉經道和拉薩的旅行商業中心。它集宗教街、觀光街、民俗街、文化街、商業街和購物街於一身。八廓街附近還有下密院、印經院、席德寺廢墟、倉姑尼庵、請真寺等宗教文化勝地。

八宿嘎學巖畫

位於八宿縣城以西5公里處的巴冬村牧場上。這裡山勢高大,坡大路陡,交通極為不便,騎馬快行約需一天。整個巖畫是在一塊巨大岩石上雕鑿的。是昌都地區至今發下的唯一一處早期巖畫群,它為研究八宿一帶早期的社會形態和生活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資料。

自然景觀

雅礱風景名勝區

城市簡介----那曲

雅礱風景名勝區是1988年經國務院批准的山南雅礱河流域為全國第二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這也是西藏第一個國家級風景區。該風景區地處藏南雅魯藏布江中游河谷地帶,陽光充足,空氣清新,視野遼闊。風景區以澤當鎮為中心,向東西延伸十大景區58個景點,景點面積約1580平方公里,風景區內除雅拉香布山海拔6635.8米外,其餘地帶海拔高度在3450至3600米之間。

羊卓雍錯

羊卓雍錯羊卓雍錯,也稱羊卓雍湖(當地人通常簡稱為"羊湖"),因為藏語"錯"就是"湖"的意思。從地理上劃分屬於山南地區的浪卡子縣。羊卓雍錯,藏語意為"天鵝池",是西藏三大聖湖之一,湖面海拔4441米,東西長130千米,南北寬70千米,湖岸線總長250千米,總面積638平方千米,湖水均深20-40米,是喜馬拉雅山北麓最大的內陸湖。

岡仁波齊

城市簡介----那曲

岡仁波齊是世界公認的神山,同時被印度教、藏傳佛教、西藏原生宗教苯教以及古耆那教認定為世界的中心。岡仁波齊,位於東經81.3°,北緯31°海拔6638米(另說海拔6714米),是岡底斯山的主峰。岡仁波齊峰形似金字塔(藏民稱象"石磨的把手"),四壁非常對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