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耿馬傣家避暑山莊——同護佛寺簡介

同護佛寺,位於耿馬自治縣城郊的賀派鄉境內。在傣語中,“賀”意為“頭”,“派”意為“水”,“賀派”意為壩水源頭的地方。

地如其名,賀派鄉舒展於平坦寬闊的耿馬壩上,蔗海碧連天宇,距縣城僅10公里,耿滄柏油公路穿境而過,交通十分便利。鄉政府旁邊的南掌山,海拔2670米,群山起伏、雄奇秀美,傣家人稱“茂綠山”,同護佛寺就建於山下池水秀雅的莫陸村寨中。

矗立於綠色田園的怡人風光中的古老佛寺,宛如一座山丘叢林中的秀雅小宮殿。相傳同護佛寺中安奉著佛祖釋加牟尼胸骨的舍利子顆粒,並且因為建寺時,當地傣族向寺院捐獻了許多黃金耳環而得名。同護佛寺的建築結構和設施佈局屬於南傳上座部佛教的山林派,俗稱山野佛寺。整座佛寺佔地5畝,從大殿、廂房、戒堂依次到僧舍、藏經閣、門亭,均佈局完整,建築設計合理,設施完備。

關於這座佛寺,還有一個古老的傳說。據說很早以前,一位苦行高僧手持玉賞金佛像,按佛經指引,從遠方雲遊到此密林中棲身,他搭起一間茅舍皈依佛主,並常到莫陸村寨化齋佈施。當地篤信佛教的百姓便隨高僧找了一處供奉金佛的佛堂,一起拜佛頌經,求佛祖庇佑。後來,此地果然人畜興旺,佛堂香火旺盛,人群擁擠。有一天,金佛忽然顯靈,化作一名小和尚,隨同苦行高僧一道騰雲駕霧,四處奔走募化功德,籌集資金在山林中建起此寺,供各族善男信女膜拜供賧,佛寺從此名聞四方。又因為安奉著佛祖釋加牟尼胸骨舍利子的說法,佛寺成為境內外佛教僧眾的朝覲勝地。

據史料記載,耿馬土司於明朝始建此寺,清朝乾隆年間重新修茸。咸豐年間,佛寺在地方戰亂時遭到火焚。1914年,耿馬土司馬裕卿將佛寺擴建為二層磚木結構的恢宏建築群。歷經多次重修的同護佛寺設施齊備,環境優雅,四周森林茂密,氣侯宜人,逐漸成為歷代土司、頭人在盛夏酷暑時節前往休閒、娛樂、狩獵、誦經的避暑山莊。

新中國成立後,同護佛寺得到保護,法事和宗教生活正常進行。十年“文革”中,佛寺曾經被毀。上世紀80年代,同護佛寺遺址再度成為傣族人民朝拜之地。1997年佛寺在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的關懷下完成重建。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於1993年為佛寺題寫的“同護佛寺”四個大字,至今仍懸掛於大殿正門。

歷經數百年滄桑的同護佛寺,如今已成為風情耿馬一個融宗教和旅遊為一體的優美景區,每日熱忱迎接著境內外朝拜觀光的八方來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