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和李治合葬的乾陵,為何千年來沒有盜墓賊光顧過呢?

西安新社區


武則天——中國歷史上唯一的正統女皇帝(690年-705年在位),也是即位年齡最大(67歲)、壽命最長的皇帝之一(82歲),與漢朝的呂后並稱為“呂武”。她與秦始皇,分別為歷史上第一位女皇帝和歷史上第一位男皇帝,二人的陵墓一個挖不動,一個不敢挖。


武則天的墓葬——乾陵,是唯一座歷經千年未被盜掘的唐代帝王陵。乾陵,位於陝西省咸陽市乾縣縣城北部6千米的梁山上,佔地面積40平方千米。它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的合葬墓,“一陵葬兩帝”,這在中國皇陵中是唯一的一座。

武則天修建乾陵時正是盛唐時期,國富民強。陵園修建的規模宏大,建築雄偉富麗。史書稱其為“歷代諸皇陵之冠”。人們認為乾陵裡面有數不勝數的隨葬寶物。據專家推測,若能打開,乾陵將會成為世界上最大、最具觀賞性的博物館。一位資深的文物工作者推算:保守一些說,裡面的文物最少有500噸!李治生前酷愛書法,臨終遺囑把他所收藏的書字埋在墓內,據說王羲之的絕世之作《蘭亭集序》也在乾陵之中(也有傳說被陪葬於唐太宗昭陵中)。

歷代盜墓賊都對乾陵垂誕三尺,乾陵也成為盜墓賊光顧次數最多的古代帝王陵,可以說自從武則天入睡乾陵之後就沒安穩過,乾陵被譽為“世界上最難挖的墳墓”。原因如下:

1,乾陵的選址很專業。史書記載了乾陵的選址故事,當年唐高宗在洛陽病逝後,陳子昂等人力主在洛陽設置陵寢,但武則天為了遵照高宗“得還長安,死亦無恨”的遺願,決定在關中渭北高原選擇吉地。

據說乾陵選址由當時掌管大唐陰陽和天文曆法的太史令、風水大師李淳風和為李世民昭陵選址的袁天罡合力敲定。他們兩個都選擇了梁山的同一個位置。

因梁山位於長安西北,在八卦中屬乾位,乾為陽,為天,為帝,因而得名乾陵。

2,乾陵內有機關暗器,阻止盜墓者入侵

據說乾陵裡面機關重重,是袁天罡按照陰陽五行,用五行封殺術佈陣,又用古代的搬運之法來建立的乾陵,只要有人盜墓,墓中的陣法就會起作用,讓盜墓賊找不到入口,更不能靠近。

3,依山而建,乾陵堅如鋼鐵。

武則天徵調大量民工和專業工匠修建乾陵,唐高宗弘道元年(683年),武則天任命吏部尚書韋待價負責乾陵的工程,當時動用的兵士和民工超過20萬,日夜施工,他們以山為陵,從半山腰開鑿墓道,在大山內部修築墓室。鑿石砌築異常堅固。

684年八月李治下葬,之後乾陵工程繼續進行。歷時23年才修建完成。705年武則天病逝。神龍政變之後,武則天將大唐江山歸還給李氏皇族。唐中宗神龍二年(706年)5月,中宗李顯下令將武則天葬入乾陵。

無意中發現乾陵墓道,證明其堅固與記載相同

1958年,當地幾個農民放炮炸石,炸開了乾陵地宮外側的露天塹壕,1960年2月,經初步發掘確認被炸處是地宮墓道,並於4月3日開始發掘乾陵地宮墓道。5月12日,墓道砌石全部披露。塹壕深17米,全部用長1.25米,寬0.4至0.6米的石條填塞。墓道呈斜坡形,全長63.1米,南寬北窄,平均寬3.9米。石條由南往北順坡層疊扣砌,共39層,平面裸露410塊,39層約用石條8000塊。作為地宮的封堵材料,石條之間鑿凹槽,用鐵栓板嵌固;上下之間鑿洞,用鐵棍貫穿,使石條固死,不能移動。層層用鐵水澆築。封墓的時候,在墓地現場再熔化鐵水,用鐵水澆築,將石頭之間完好地連接在了一起,並牢牢固定在一起。“鐵水封陵”的方式對盜墓賊來說,就是銅牆鐵壁,無法挖開。

4,層層設防盜墓賊難以入主地宮內。據史書記載,陵墓原有內外兩重城牆,四個城門,還有獻殿闕樓等許多宏偉的建築物。經勘探表明:城牆四面,南有朱雀門,北有玄武門,東有青龍門,西有白虎門。陵園仿唐都長安城的格局營建,分為皇城、宮城和外郭城,內城象徵京城長安的皇城,外城相當於官員和土民居住的郭城,規模龐大。經考古工作者勘查得知,陵園內城約為正方形,其南北牆各長1450米,東牆長1582米,西牆長1438米,總面積約230萬平方米。城內還有獻殿、偏房、迴廊、闕樓、狄仁傑等60朝臣像祠堂、下宮等輝煌建築群多處。

綜上,不是沒有盜墓賊光顧,盜墓賊層出不窮,只是他們絞盡腦汁,挖空心思卻無人找到入口。



那些年那些人和事


按現在的說法,乾陵是唐代帝王陵中唯一沒有被盜挖的一座,因為歷史上所明確記載的幾次大規模盜墓,都沒有把乾陵的地宮給挖開。

第一個大規模盜挖乾陵的,是唐末的黃巢。史載黃巢曾發40萬大軍來發掘乾陵,但僅僅挖了一道山溝,而沒有觸及真正的地宮,最後無功而返。黃巢溝今天猶存,就在神道偏西的位置——這就給人們帶來一個疑問:黃巢為什麼放棄明擺著的南北向神道,而偏偏跑西邊開挖?當時陵寢地面建築都存在,地宮位置顯而易見,黃巢為什麼對這一切熟視無睹呢?

是黃巢太笨嗎?好歹他也是考過進士的人,雖然落第,但總還不至於是愚笨至極的人;況且,從他遺留的幾首詩看,也並非不學無術之輩,一個連長安城都打得下來的人,怎麼能連乾陵的地宮在哪裡都搞不清楚呢?

所以,我覺得,如果黃巢真的帶那麼多人來盜墓,乾陵早就被他翻個底朝天了,僅憑現存的一條黃巢溝,就斷言黃巢盜錯了方向、乃至乾陵沒有被盜掘,是自欺欺人的說法。

若說黃巢是個失魂落魄的傢伙,那麼接黃巢之後前來盜墓的地方軍閥溫韜,可是個真正喪心病狂的盜墓專家,陝西境內的唐帝王陵,都被他一一光顧過,包括大名鼎鼎的李世民昭陵,也沒有逃過,陵墓中的前朝圖書,鐘王筆跡,都被他一一取了上來。

這個中國歷史上最成功的盜墓賊,據說挖乾陵時連續三日遇風雨,最後膽怯作罷。這僅僅是傳說而已,史書寫的是:“韜在鎮七年,唐諸陵在其境內者,悉發掘之,取其所藏金寶。”(宋歐陽修《新五代史》溫韜傳)。

《資治通鑑》的說法是:“華原賊帥溫韜聚眾嵯峨山,暴掠雍州諸縣,唐帝諸陵發之殆遍。”

而且,溫韜也不是一個人在戰鬥,他還有個同夥:“涇陽鎮將侯莫威,前與溫韜同剽唐氏諸陵,大貯瑰異之物。“(宋薛居正《舊五代史》)

正史的記載是“悉發掘之”或“發之殆遍”,這應該是可信的,因為以溫韜這樣的有經驗的慣盜,發掘時遇見什麼電閃雷鳴、風雨交加,他怎麼會就此罷休呢?

無論是史書的記載,還是按實際情況的推想,乾陵都在劫難逃。

令人驚奇的是,通往乾陵地宮的墓道,1957年卻被幾個開山取石的農民無意中發現,經過考古勘探,墓道、地宮金剛門保持完好,沒有被盜的跡象。由此,乾陵未被盜掘、墓室裡有幾百噸重的寶貝等說法甚囂塵上。當然,這些說法都是猜測,乾陵地下是否已經空空如也,目前誰也拿不出肯定的答案。






文史讀傳


乾陵到現在沒有被人盜不是賊不想盜,而是乾陵防盜設施堅固,賊無法在短時間內打開.乾陵本身是一個大山,最外層是土,當然容易挖動,但土層裡面是整齊的大石塊砌成,石塊相鄰兩面之間除黏結物以外,有圓錐形空洞,兩個石塊相鄰面的圓錐形空洞相對,並用金屬熔液澆灌,冷卻後將石塊一一固定在一起,一層又一層,也不知道有多少層,所以有盜賊也曾打開過幾塊,但畢竟工程巨大,盜賊只好望洋興嘆了!


維C牛奶咖啡糖


誰說無人光顧呢?

歷史上記載,早在唐代黃巢就去挖過。只不過沒找對地方,現在還留有當年盜掘的深溝。

千年以來,想盜掘的人何止千萬?但都未找到入口,無功而返。

這才留下了未被盜堀的乾陵,真是萬興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