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牢關前,喝一瓶

河南不是魚米之鄉,但河南各地的酒席上必上魚,不論是桂魚、鯧魚、石斑魚,還是鯉魚,總之必須有魚,無魚不成席。河南人真的好吃魚?非也,純為喝酒。

虎牢關前,喝一瓶

在河南吃魚之前有很多說道,餐廳的服務員很清楚,不用主人事先交代,他就知道今天誰是貴客。魚端上來,服務員一定會把魚頭對準客人,一旦魚頭對準客人,餐桌的轉盤是不能亂動的,亂動者必罰酒。

酒桌上的魚是有規矩的,魚頭對準誰,誰就是今天的貴客,先喝三杯酒。魚尾對準誰,喝四個酒。河南人稱之為“頭三尾四”。接下來是“腹五背六”,魚腹對準誰,喝五個酒,魚背對準誰,喝六個酒。一條魚繞一圈,差不多人人都得喝了。接下來的喝酒就是單挑了,更具有文化特色。

虎牢關前,喝一瓶

此時應是客人先動筷子,一般情況下,客人將魚眼挖出來,放在主人的盤中,意為“高看一眼”,此時主人必喝一個酒;再將魚唇挖出來分置他人盤中,誰得到魚唇必喝一酒,意為“唇齒相依”。各地的說法不一樣,名堂很多,有一仁兄,對此專有研究,據他講一條魚下來,至少要喝三四十杯酒。所以說在河南酒桌上,只要上魚,至少得一瓶酒。

河南人喝酒之盛由來已久,勸酒之風也是五花八門,真可謂“不上河南酒桌,枉到河南走一遭”,除了酒,河南還有一個地方,如果不去,對於我這個三國迷而言,也是一種遺憾,那就是虎牢關。

虎牢關前,喝一瓶

虎牢關,又稱汜水關,因為避唐高祖的祖父李虎的忌諱亦稱武牢關,在洛陽以東,今河南省滎陽市市區西北部16公里的汜水鎮境內。它作為洛陽東邊門戶和重要的關隘,南連嵩嶽,北瀕黃河,山嶺交錯,自成天險。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虎牢關前,三英戰呂布。讓虎牢關名垂天下。至今,這一戰爭的影響猶在,三英的英勇事蹟逾千年而不滅。從滎陽汜水鎮西行,過汜水河,即為虎牢關。這是明清時期的虎牢關佈局。虎牢關村村民王小生仍記得這一時期虎牢關的構造:巍然聳立著雄壯的關門、關牆,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關門之西即為三義廟,是為感念劉、關、張三英戰呂布而建。

虎牢關前,喝一瓶

走出"三國"的影子,虎牢關面目隱約。虎牢關之名,源自西周時期。據《水經注·河水》記載,周穆王姬滿在圃田澤打獵,命隨從掠林驚獸時,忽然看到有老虎在蘆葦叢中游蕩,"天子將至,七萃之士高奔戎生捕虎而獻之天子,命之為柙,畜之東虢,是曰虎牢矣。然則虎牢之名,自此始也。秦以為關,漢乃縣之"。

在周穆王"柙虎"於此之前,汜水是周武王之弟虢仲的封地,史稱東虢;因"柙虎"於此,方有"虎牢"之說,因此得名虎牢關。

虎牢關前,喝一瓶

虎牢關之名,並非一成不變,隨著朝代更替,屢有變化。

自秦代起,開始在"虎牢"設立關口,秦代名之為虎牢關,東漢建武元年置成皋關,東漢靈帝中平元年設旋門關,魏、晉為黃馬關,隋設金堤關;東晉太寧三年趙主石虎諱虎為武,唐代避高祖李淵祖父諱,亦改虎為武,稱虎牢關為武牢關;北宋大中祥符四年,真宗以虎牢關為"玉關之樞會","鼎邑之要衝",詔改為行慶關;明洪武四年改虎牢關為古崤關;明晚期至清復為虎牢關;因在汜水之西,有時也被稱為汜水關。

虎牢關前,喝一瓶

這些關口名字雖然更迭,但其位置大致就在"虎牢"之地,而作為一個地理概念,"虎牢"的範圍涵蓋汜水鎮一帶廣泛的地區,春秋時期也曾在此築虎牢城,某個時期很可能並非只有一個關口。

歷史上許多軍事活動均發生於此,但是,因為《三國演義》的影響,人們記住了虛構的三英戰呂布,記住了只有三國曆史的虎牢關,卻忘記成皋城的存在,以及那些真實的歷史戰爭。

公元620年7月,李世民率軍攻打洛陽鄭帝王世充,王世充向佔據河北的夏帝竇建德求助,竇帶領30萬大軍一路攻陷管城(今鄭州),推進到牛口(今滎陽牛峪口)。李世民深知武牢關的重要,帶領3500人迅速佔據武牢關,以阻竇建德西進,切斷了竇與王世充的聯繫。

虎牢關前,喝一瓶

李世民據武牢關之險,閉門不出,與竇建德打起消耗戰;又悄悄派一支部隊截斷竇軍糧草;隨後牧馬黃河北岸,裝出已無糧草的跡象,引誘竇軍發動最後的進攻。竇建德果然上當,在汜水東岸擺開二十餘里陣勢,欲與唐軍決戰。誰知李世民讓軍隊閉門不出,等到竇軍疲憊不堪正洩氣的時候,猝不及防地殺出,最終生擒竇建德,為唐王朝的建立贏下了關鍵的一仗。

宋司馬光詩曰:“天險限西東,難名造化功,路邀三晉會。勢壓兩河雄。除雪沾枯草,驚飈卷斷蓬。徒觀爭戰處,今古索然空。” 現存清雍正八年(1730年)豎立的蓮座石碑,上書“虎牢關”三個大字,這也許才是真實的虎牢關。

*本文圖片部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