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次,人們對抄襲為何態度“曖昧”?

作者|顧 韓

與以往幾乎一邊倒的討伐抄襲不同,圍繞《少年的你》抄襲問題,不少業內人士、媒體與民間主流話語形成了相互對立的兩種態度。

由曾國祥執導,周冬雨、易烊千璽主演,改編自晉江作者玖月晞小說《少年的你,如此美麗》的電影《少年的你》於10月25日全國上映。

這一次,人們對抄襲為何態度“曖昧”?

雖然定檔來得猝不及防,近乎“裸播”,但片子還是爆了:上映8天即進入年度國產影片票房榜前十,目前票房突破11億,豆瓣維持在8分以上。劇中人物與細節輪流登上微博熱搜,對流量明星一貫苛刻的媒體、大V,也對兩位年輕主演在片中的表現大加讚譽。

但與此同時,電影的原作小說很快被翻了舊賬,被網友質疑“融梗”三部東野圭吾作品:《白夜行》、《惡意》、《嫌疑人X的獻身》。一時間,網友群情激奮,媒體群起關注,也不乏各種大V下場發聲,連CCTV6的《今日影評》欄目,都做了一期專題。

然而,可能正是由於電影與主演的影響力,這次對於抄襲的輿論聲討,有別於以往一邊倒的“抄襲biss”,而是演變成了一場對創作“融梗”、IP風險的廣泛討論。

這一次,人們對抄襲為何態度“曖昧”?

“融梗”究竟算不算抄襲?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或都將成為困擾內容產業的道德和法律議題。而誰,又能拿出一份讓各方滿意的公論和標準呢。

為什麼偏偏是《少年的你》?

IP時代,魚龍混雜,抄襲IP賣出版權、改編影視的案例年年都有。但以往,都是二話不說直接轉發噴起,作者、片方、主創、演員誰都別想倖免。

為何情況到了《少年的你》這裡就發生了變化?總不能是大家都收了錢吧。

最直觀的原因,之前有名的一些IP抄襲作品——仙俠古偶《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殺馬特大戲《幻城》、瑪麗蘇大女主《錦繡未央》等原本就是明擺著的文化快消品,商業性多過藝術性。

即便不抄襲,這些作品也不過就是四五分、五六分的水準。抄襲不過是與劇情低幼、摳圖配音、注水冗長、天價片酬、流量造假等問題並列的“IP大劇N宗罪”之一。

這一次,人們對抄襲為何態度“曖昧”?

《少年的你》卻很難歸於這一類。從成片看,導演曾國祥展現了出色的視聽語言設計,主演周冬雨、易烊千璽,包括配角尹昉、吳越等,也都貢獻了真誠的表演。影片對於校園霸凌的關注反思,甚至帶來了不錯的社會效益。

不是說改編得好就有了豁免權,但惜才之心人皆有之。這就不難理解會有人提出理性看待,就IP環節的爭議不要連坐電影與演員展開討論。

這一次,人們對抄襲為何態度“曖昧”?

另外,以往許多案例中,抄襲痕跡比較明顯,也有原作者親自站出來發聲、甩錘、打官司。

而《少年的你》,一來東野圭吾沒有站出來跨國打假。二來,小說不是抄的某一部作品的主幹、或者把大段文字“漢化”過來,而像是從三部懸疑作品中各取一個創意點(明暗共生、校園霸凌、為愛人頂罪),以完善自己原本的這個愛情故事。究竟能夠上法律層面的抄襲,還是創作中打擦邊球式的套路模仿,判定十分主觀。

反抄襲多年,網友自發地把網文中許多類似的現象總結為“融梗”。但對於很多網文圈子之外的人來說,這個詞都是第一次見,並不是什麼術語或通識。許多創作者、學界或法律界的討論甚至已經脫離了電影本身,而是對“融梗”的界定問題進行探討。

這一次,人們對抄襲為何態度“曖昧”?

這一次,人們對抄襲為何態度“曖昧”?

網絡文學發展多年,不可否認,湧現出了許多優秀的原創作品和大神作者,但同樣也有人為了點擊量或者更新頻率不顧下限。

需要看到的是,網文市場也是一個金字塔式結構。頂端的大神作者可以賣版權,通過多種方式創收盈利,但僅僅是少數。許多新人或者中游寫手還是主要靠付費分成或讀者打賞。這就意味著網文是一種高度面向市場的創作,內容要順應讀者喜好,還要保持高強度的更新——最好是日更。

即便是天才,恐怕也難以在這種情況下維持每一部每一章的高質量。輕者想方設法水字數;重者,一念之差就可能選擇摘抄拼湊。

如《後宮甄嬛傳》從《紅樓夢》裡抄食譜、從《鬼吹燈》裡抄民間傳說;又如《尋找前世之旅》被指抄襲各類文體的文章六百多篇,都是隻言片語洗稿式copy,包羅萬象,匪夷所思。

這一次,人們對抄襲為何態度“曖昧”?

由此引申出的一個問題是:舊有的判定方式、維權機制似乎已經跟不上網文界的各種騷操作了。許多行為明顯是投機取巧,但只能從道德或輿論上譴責(比如微博掛人、甩“調色盤”),卻無法從法理上判定或制裁。

玖月晞《少年的你》融梗,融的是東野圭吾。即將由《陳情令》製作方新湃傳媒操刀的電競言情IP《你微笑時很美》也有融梗爭議,融的卻是電競圈真人真事,如何判定?

積年溜粉的《十年一品溫如言》,倒不是融梗,而是涉嫌抄襲韓團的BL同人。原型一個是已經黃花殘的韓庚,另一個是網癮中年金希澈,你就說刺激不刺激。而二次創作的同人本就屬於灰色地帶,其版權是否受到保護,又是另一個完全可以抻長深入探討的積年話題。

這一次,人們對抄襲為何態度“曖昧”?

再比如,網文中流行的快穿/綜穿、無限流,都是單元結構。一條主線穿起多個副本,如果只有一個故事侵權,也很難搞。

可以作為參考的是2016年的周浩暉訴於正案。2014年於正的《美人制造》是一部單元劇,其中一個故事被質疑抄襲了周浩暉的《邪惡催眠師》,然而最終這一事件是以周浩暉敗訴收場的。

這一次,人們對抄襲為何態度“曖昧”?

但就像許多網友堅持的,雖然法理上無法給某些行為定性,但錯就是錯,有些事情是無法抹去的。就像白紙上落了汙點,不僅無法忽略,還會越想越膈應。

還是以《少年的你》為例,雖然主創團隊成功將一個街頭少年戀上優等生的青春疼痛故事拔升到了反校園霸凌、關注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高度,幾乎是可以載入國內IP改編史的操作,但有些細節依舊違和感濃重。

在一座類似於毛坦廠的學校裡,復讀班的學生居然可以帶手機並公然拿出來拍照;臨近高考沒幾個月還能照常上體育課;且有閒心集體吃瓜、霸凌同學……是壓力太大人飄了,還是教導主任提不動刀了?雖然拍出來從戲劇效果上很震撼,但既不符合國情,也不符合國人性格啊。

這一次,人們對抄襲為何態度“曖昧”?

可能整件事情最讓人覺得惋惜或者諷刺的地方在於:原來我們不是不能拍出這樣具有現實批判性的青春片;不缺好的年輕主創與演員;甚至如果真如某一派所說,從小說到電影已經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編,那麼我們也並不缺好的編劇。

只是,終究還是要靠一個知名IP才能攢出這樣的陣容、獲得這樣的推廣力度。而這個IP和這個作者的人氣,卻是通過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仔細想想,這究竟打的是誰的臉?

別讓反抄襲成為“狼來了”

不難理解,為何抄襲與反抄襲的話題在網絡上會如此敏感。

從正片到海報,從小說到漫畫,從綜藝裡的遊戲,到特效鏡頭或者服裝造型,只有你想不到,沒有國內抄不到的。侵權情況猖獗,版權保護卻薄弱,維權成本極高,很多事件最終只能不了了之。

《錦繡未央》案當年聲勢浩大,多位作家聯合維權,溫瑞安都親自下場。

今年6月終於宣判,12位作家共獲得74萬元賠償。怕是還不到版權費的零頭吧。

這一次,人們對抄襲為何態度“曖昧”?

版權意識進步、願意為反抄襲發聲是好事。但另一方面,也要警惕這種情緒被濫用或者利用。

抄襲一事,正因為判定需要專業人士具體分析,費時又費力,所以容易被拿來碰瓷炒作,扣帽子帶節奏,甚至成為片方攻擊競爭對手或者飯圈狙擊“對家”的手段。

就在剛剛過去的暑期檔,《哪吒之魔童降世》現象級熱映,就有某公司某主創跳出來聲稱其抄襲了自家的舞臺秀,甩出來的證據立不住腳不說,反而很快被網友發現了抄襲實錘,演變成一場鬧劇。

這一次,人們對抄襲為何態度“曖昧”?

一而再再而三的反轉、無理性網絡口水戰、無差別攻擊的情感宣洩,難免會讓人產生疲倦心理,不會再輕易站隊發聲。另外,輕易“空口鑑抄襲”,難免令創作者自危,同樣有損於創作自由。

總而言之,專業的事還是要讓專業的人來做,反抄襲應該有更多業內人士參與進來,建立可靠的鑑定標準與維權機制。

硬糖君更呼籲業界或官方加以重視,針對不同的侵權行為提出不同的懲罰措施(如限制播出、取消評獎資格或黑名單等)。光靠網友的“調色盤”反抄襲,是遠遠不夠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