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霍邱圓覺寺

霍邱圓覺寺位於霍邱縣西北40公里的臨水鎮臨水山頂,為鳳陽大龍興寺下院,明洪武二十五年(1393年)敕修,傳說明朝皇帝朱元璋小時在霍邱圓覺寺當和尚。原有寺字 97間、明末焚燬,清重修,現存房屋11間,今為臨水糧站站址,佔地3.15畝,院中有古銀杏樹一棵,1985年8月公佈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六安霍邱圓覺寺

傳說朱元璋在安徽鳳陽出生後,連續幾年都遭水災,朱元璋過著吃不飽穿不暖的苦日子。又一年水災過後,朝廷的賑災糧食被官員們貪汙了,害得朱元璋的父母為保住朱元璋的小命活活餓死了。八九歲的朱元璋孤苦伶仃無依無靠,只得投靠遠在霍邱縣臨水集的姐姐。他聽人說,順著淮河往上走,七天七夜就可以走到霍邱縣臨水集。朱元璋為了活命,只好踏上了千里尋親之路。餓了就到沿河的莊子上討口飯吃,渴了就到淮河裡捧幾口水喝,困了就在河邊的草地上打個盹。不知是走了七七四十九天還是九九八十一天,這一天終於到了臨水集。 可姐姐家在哪裡呢,爹孃臨死的時候沒顧上說,這裡的人又一問三不知,總在人家屋簷下寄宿也不是個辦法,不如就到附近廟裡借宿討口飯吃,然後再作打算。

臨水集上的圓覺寺是一座香火很盛且規模不小的寺廟,建在半山坡上,一個大大的院落,高低不等的好幾處廟宇。年代也很久遠了,那院中一棵白果樹已有幾摟粗了,據說是唐朝建寺時第一任方丈栽下的。朱元璋在廟門口跪著乞求了半日,方丈畢竟修行多年慈悲為懷,就收留了這個小乞丐,安排了一個打掃神殿的活計。不管怎麼說,小小的朱元璋總算找到了一個落腳的地方,暫時可以衣食無憂了。

六安霍邱圓覺寺


圓覺寺附近的半山坡上有塊又寬又長的石頭,坡度很大。那些放牛孩子把牛放到旱湖吃草後,都來到山坡前玩耍。朱元璋指著那塊石頭說:“那就是金鑾殿,誰能坐得住,誰就當皇帝,其餘的人都要朝拜。”要知這塊石頭不是好坐的,由於傾斜度大,一坐就會滑下去,而且下面有一道深溝,弄不好輕則受傷,重則送命。儘管小放牛們都想當“皇帝”,但誰也不敢上去坐一坐。朱元璋膽子大,也有心計,他小心地爬上山坡,居然在那塊又光又滑的石頭上穩穩地坐了下來,那些小孩子們都一齊跪了下來,山呼:“萬歲!”所以這塊石頭就成了朱元璋的金鑾殿,由於他經常坐,那塊石頭上還留下他兩塊屁股印子。旁邊有個石坑,投進一塊石頭就會發出“鼕鼕”的響聲,這就是孩子們祝朱元璋登殿時用的“地鼓地鑼”。現在這塊石頭尚在(只是已被雜物淹沒)。

據史料記載:“圓覺寺又名西大寺,建於明洪武二十四年(1392年),系鳳陽大龍興寺下院。原建寺宇7間,內有明太祖繪像和高2.4丈接引佛銅像,兩旁佛像43尊。寺內有地鼓、地鑼,用石擊之,聲音清悠悅耳。明洪武二十六年(1394年)欽差內使梁丙進送鍾1只,鈸2副,鼓2面,磬1只,大銅香爐1個,鐃2副,金鼓1對,雲板1面。明正德四年(1509年)重修,明末焚燬。清康熙三十五年(1774年)、同治八年(1870年)又四次重修。”這座寺廟,不難想象,曾經有過香火縈繞,香客不斷的鼎盛和輝煌。

六安霍邱圓覺寺

民間傳說:朱元璋在臨水落難時還認過一個乾孃,這乾孃對朱元璋很好,經常給些吃喝接濟他,他也時常幫乾孃挑水、放鵝。朱元璋登基後,不忘舊情,派人接乾孃進京享福。乾孃不好空手前去,就逮了一隻又肥又大的鵝帶上,誰知在京城對岸的長江渡口登船時,這鵝見了水,一下掙斷繩索,飛人江中,乾孃急忙用手去抓,只抓到幾根鵝毛在手裡。來到皇宮,朱元璋和馬娘娘親自出來迎接。當乾孃拿著幾根鵝毛述說緣由後,朱元璋親手接過鵝毛,激動地說:“老孃進京看兒,千里送來鵝毛,禮物雖輕,但情意重過千斤。”這就是至今人們常說的“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的來歷。

在眾多的傳說中,其中“廉泉救駕”把那“廉泉井”與那臨水酒連在了一塊。相傳朱元璋在放牛時,一次中暑垂危於荒野,被一位名叫玉潔的村姑汲“廉泉”井水救活了。後來,朱元璋稱帝,便派欽差到臨水尋找救命恩人,村姑不知去向,隨賜封“廉泉”為“救駕泉”。臨水素有“七十二廉泉”,由於泉水清冽香甜,人們取廉泉水醞釀酒,酒味醇厚,異香撲鼻。到了洪武二年(1369年),臨水釀酒業已達鼎盛時期,朱元璋飲用貢酒,讚歎好酒。問起酒名得知是用“廉泉”之水釀造的,便取“玉潔”、“廉泉”首尾二字,賜名“玉泉”。從此,玉泉酒聞名遐邇。在明清時期,出現了“古壁秋來稻糧滿,戶戶制曲江水淡。”的釀酒盛況。前清有位墨客為臨水酒題一幅對聯:“酒氣沖天,飛鳥聞之化為鳳;糟粕落地,游魚得味變成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