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遼國國都都在哪裡?

742787154


在歷史上,遼國一共有五個都城,分別是上京、中京、東京、西京和南京。那麼,為什麼遼國要建立五個都城呢?

這主要原因是在於他們的生活習慣,他們遼國人有喜歡四處遊走的習性,皇帝喜歡“以打獵為由,視察各地”,所以為了滿足皇帝的這個出行習慣,多都制就這樣建立了。當然了這只是一個直接原因,最為根本的原因還是因為這些個地方具有特殊的戰略地位和統治意義,


接下來我們具體來看一看這五個都城。

臨潢府

上京臨潢府位於今天的內蒙古巴林左旗,而且這座都根據南北方胡漢文化的不同分別建造了兩座城池,以滿足南北分治的條件。

在耶律阿保機統一了蒙古大地之後,開始效仿漢人的制度尋找都城,將地址選在了這裡,而這座都城的建築在耶律阿保機時期並沒有完成,他的兒子遼太宗上位之後建成,並改名為臨潢府。

在這五座都城中,臨潢府才是遼國真正意義上的首都,其他的四座都城不過是其陪都罷了。


大定府

中京大定府位於今天的內蒙古寧城,這座都城是在遼聖宗時期開始修建的,直到後來遼興宗時期,才修建完成。

在接下來很長一段時間,大定府成為了遼國“商業大都市”,養殖業、紡織業、胡漢之間的貿易非常發達。遼國被宋金聯手消滅之後,大定府也沒有倒下,繼續沿用,直到後來蒙古再一次崛起,這裡也再度出現繁榮。

遼陽府

東京遼陽府位於今天的遼寧省遼陽市。遼陽府本來是渤海國的首都,在遼國兇悍的鐵蹄之下,渤海國倒下了。

早在耶律阿保機剛剛建國之後,就開始對這裡實施管理了,到了遼太宗時期,這裡成了遼國在東北地區的政治中心,並改名為東京府。

東京府的建立,給遼國人在東北地區的統治帶來了極大便利,而且也更有利於這裡的經濟文化發展,女真族崛起之後,這裡雖然被攻佔,但依舊作為陪都使用。


析津府

南京析津府位於今天的北京市,五代十國時期石敬瑭將燕雲十六州送給遼國,這讓中原門戶大開,隨後,遼太宗在這裡部下了重兵,並且在幽州建立了析津府,以達到對燕雲十六州的有效控制。

之後,析津府成了阻止漢人收復十六州的前線陣地,後周柴榮、宋太宗趙光義都曾試圖收復這裡,最後都被擋在可析津府。

宋徽宗時期,童貫率領十九萬宋軍試圖收復十六州,仍舊大敗而歸。幾次收復,都以漢人的失敗告終,足以見得析津府對遼國的重要性。


雲中府

西京雲中府位於今天的山西大同,建於遼興宗時期,西京的建造目的出於這裡戰略位置的重要,可以幫助遼國有利的抵禦南方的北宋和西方的西夏。

自從唐朝以來,大同就一直是一個富饒的地方,後來遼在之前的基礎上成立了雲中府,這並沒有花費多長時間。

再接著,雲中府就成了遼國的軍事重鎮,對於管理西北的軍隊有著相當重要的意義。遼國被消滅之後,這裡被金人改為大同府。


夏目歷史君


遼國有五京,就是五個都城,它的上京,至今在地圖上都能看到。

遼國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國家,由契丹族建立,疆域遼闊,遠超華夏正統王朝宋朝,共傳九帝,享國達到二百一十年。在中華大地由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中,是數一數二的。

事實上,在當時中國地圖上,北宋西夏遼也類似於一個三國演義,而遼國,比三國時的魏國更為強大,對於西夏和北宋都具有壓倒性優勢,只是後來完顏阿骨打的金國的出現,才終結了這種勢頭,但也換來了北方遊牧民族對漢族更猛烈的壓制。

在唐朝衰落後,中原朝廷再也無力控制塞北,契丹民族乘機崛起,經過一系列攻伐,由超級強人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在916年建立,兩年後,耶律阿保機就開始興建上京(臨潢府),為遼代五京之首,其餘四京是東京遼陽府(遼寧省遼陽市)、南京析津府(北京市)、中京大定府(內蒙古寧城縣)、西京大同府(山西省大同市)。

史載,上京為遼太祖創業之地,負山抱海,天險足以為固,水草便畜牧。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機在龍化州(今敖漢旗東部)稱帝建遼,918年命禮部尚書康默記充當版築使建都城,僅百日便初具規模,名曰皇都。遼太祖死後,太宗即位繼續營建皇都。

938年,太宗改皇都為上京並設臨潢府。上京城分南北二城,北名皇城,為皇族居所;南名漢城,為漢族人居所。兩城相連呈“日”字形。兩城建築與佈局是遼“以國制治旗但,以漢制待漢人”的政治制度的反映。

遼上京作為遼之都城歷經204年。1120年金兵攻佔上京。金時將上京改為北京臨潢路,至元代上京逐漸廢棄。皇城內現存石刻觀音、龜形碑座各一具,附屬建築有南北二塔。現皇城內仍遺存皇城殘牆、雕花柱礎、石刻觀音像及大量珍貴的地下文物等。

根據歷史考證,遼國上京的位置,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巴林左旗林東鎮南。抗日戰爭時期,日本人曾在此挖掘,不知是否挖走了好東西。1962年內蒙古自治區文物工作隊進行了全面勘探和試掘。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而在2015年,上京的宮城位置也已經被初步確認。2014年,考古工作隊已對遼上京遺址宮城北牆、南牆、西牆上的6處城牆遺址以及西門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清理面積1000平方米。

這是考古現場的照片。


小院之觀


這個問題的答案很明顯。遼朝是五都制,春夏秋冬四個季節,皇帝想去哪裡住就去哪裡住,不必如明清皇帝那樣整天呆在紫禁城,天天搞什麼閉關鎖國的封閉主義。

遼朝五都分別是:

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古林東);

中京大定府(今內蒙古寧城);

東京遼陽府(今遼寧遼陽);

南京析津府(今北京);

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

大家一定都很奇怪,從漢朝以後的政權除了遼、金、元三朝之外都是單一首都,為什麼遼金元三朝是多都制呢?只是因為他們是遊牧民族?

《史記高祖本紀》八年:“且夫天子四海為家”

這句話說明了漢朝前,包括秦朝在內,都城都是雙都制的多。商朝到處遷都就不用說了,也難保這個都城建成了,早先的都城照樣繼續保留,比較有祖先的宮殿在,不能隨意拋棄。

西周有豐鎬和洛陽兩個都城。只有東周因為豐鎬成為廢墟,不得不只有一個都城——因為東周國土只剩下洛陽了,也沒有辦法再高第二個都城。在春秋時期,因為王子爭位,諸侯們也不得不在周國內再新建一個都城為被奪位的王子暫時居住。這段時期實質上也是雙都制,只不過是互不承認對方而已。

秦早期定都雍,但無論是秦獻公遷都櫟陽,還是秦孝公遷都咸陽,從秦始皇即位是在雍的這個事實來看,雍作為秦國都城的地位並未失去,秦國在秦獻公遷都櫟陽之後,秦國在事實上就是雙都制。更何況秦人在周孝王時期就是兩個派別:非子的秦和嫡子成的西犬丘兩大勢力。秦國的基礎就是這兩大派人的合併。

因此,先秦時代,雙都制是中國的常態,即如蕭何所說的天子四海為家,所謂的國都,不過是天子的一個驛站。漢朝之後,中國才開始了單都制的主要模式,但多都制,就被匈奴等草原民族繼續保留,直到契丹才重新回到世人的眼光之眾。


歷史哨聲



契丹人在建立大遼帝國後,實行五京制,就是先後建立上京、東京、南京、中京、西京五個京城。上京,在今內蒙古巴林左旗東南波羅城,轄以西拉木倫河流域為中心的契丹本土。中京在今內蒙古寧城西大明城,轄原奚族本土。東京,在今遼寧省遼陽市,轄原東丹國地區。南京,在今北京市西南,轄今長城以南、河北、北京、天津部分地域。西京,在今山西省大同,轄今山西和內蒙古交界處。據《遼史》記載:“上京為皇都,凡朝官、京官皆有之。餘四京隨宜設官,為制不一。大抵西京多邊防官,南京、中京多財賦官。”

契丹人最早是遊牧民族,隨著在唐末崛起,開始頻頻進軍中原地區,自身也開始進入農耕時代。不過,其骨子裡還是遊牧民族的做派,與中原王朝不同,遼始終沒有固定的中央政府所在地,五京之中的任何一個京都不是正意義上的國都。中央政府總是跟隨皇帝四處遊移。並沒有一開始就設立五京。

從公元918建立皇都,到公元1044年將大同升為西京,歷經百餘年才建立五京制,每一個京城的建立都是為了因應外部環境的變化。

由於女真人對遼帝國是報復性徹底摧毀,很多典籍在金滅遼時,就被大量損毀了。因此,目前沒有統一的結論。學界對於遼的五京制度存在諸多爭議。如遼有沒有作為全國政治中心的固定的都城。

上京是契丹最早建立的京城。建立東京,是在滅了渤海國,建立自己的直接屬國---東丹國。後唐末年,河東節度使石敬瑭以割讓燕雲16州,換取遼出兵消滅後唐。遼取得燕雲16州後,滅了後唐,扶持石敬瑭傀儡政權,改幽州為南京。

而中京、西京的建立,情況也類似。除了上京之外,其他四個是因外界環境的變化而建立的,通過五京來統治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在漢人以及渤海人聚居的南京、西京、東京地區表現得尤為明顯。


自然使者


眾所周知,遼代有五京,但遼代五京的設立經過了一個漫長的過程。

遼太祖神冊三年(918)在當時的契丹勢力中心建立了皇都,大約二十年後的938年,這裡改為上京臨潢府。

天顯三年(928),遼國征服了東丹國,然後把東丹國居民遷往東平,將東平郡升為南京。

後晉石敬瑭獻十六州後,幽州被升為南京幽都府(開泰元年1012年改為析津府),於是原來的南京東平郡改為東京遼陽府。皇都改稱為上京臨潢府也是在這個時候。

遼聖宗統和二十五年(1007)建中京大定府,是建在過去奚王牙帳所在地。

重熙十三年(1044)升雲州為西京大同府。



需要說明的是,會同十年(947)契丹滅後晉、佔領中原後,曾經升鎮州為中京,不過當年契丹人就退出了中原,中京鎮州也就不復存在了。

雖然遼有五京,但哪一個或者哪幾個是都城,學界有不同意見。

有一種意見認為遼朝是一都四輔制,上京臨潢府是首都,其他四京是陪都。也有人認為遼朝中期,中京大定府成為首都,其他四京為陪都。

但是近年來,學界大都認為遼朝並沒有固定都城,五京只是名義上的都城,實際上只不過是上京道、東京道、中京道、南京道和西京道五個行政區劃的統治中心,而真正的都城隨著皇帝的捺缽(即行營)移動。因為皇帝和政府官員都是隨捺缽轉移,處理政務也多在捺缽,所以遼朝人也自稱中央政府為行朝。

雖然如此,最近餘蔚在《中國行政區劃通史·遼金卷》中又提出中京大定府的政治中心意義是不可否認的。總之,遼朝的資料太少,《遼史》又寫得很玄幻,關於遼朝的問題有個定論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pku小動物


遼朝(916年—1125年)是中國歷史上由契丹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共傳九帝,享國二百一十年。

916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正式建國稱帝,成為遼政權的創始人,國號“契丹”,定都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南波羅城)。947年,遼太宗率軍南下中原,攻佔汴京開封府(今河南開封)滅後晉,耶律德光於開封登基改汗稱帝,並改國號為遼,改年號為“大同”。983年曾復更名“大契丹”。1007年遼聖宗遷都中京大定府(今內蒙古赤峰市寧城縣)。1066年遼道宗耶律洪基恢復國號“遼”。1125年為金國所滅。

遼末,遼貴族耶律淳建立北遼,與西夏共同抗金,後被金滅。遼朝宗室後代耶律留哥與其弟耶律廝不分別建立了東遼與後遼,最後東遼滅後遼,東遼被蒙古所滅。遼亡後,耶律大石西遷到中亞楚河流域建立西遼,定都虎思斡耳朵,1218年被蒙古所滅。1222年西遼貴族在今伊朗建立了小政權後西遼,後又被蒙古所滅。

遼朝全盛時期疆域東到日本海,西至阿爾泰山,北到額爾古納河、大興安嶺一帶,南到河北省南部的白溝河。

契丹族本是遊牧民族。遼朝將重心放在民族發展,為了保持民族性將遊牧民族與農業民族分開統制,主張因俗而治,開創出兩院制的政治體制。並且創造契丹文字,保存自己的文化。此外,吸收渤海國、五代、北宋、西夏以及西域各國的文化,有效地促進遼朝政治、經濟和文化各個方面發展。遼朝的軍事力量與影響力涵蓋西域地區,因此在唐朝滅亡後中亞、西亞與東歐等地區更將遼朝(契丹)視為中國的代表稱謂。

遼國的體系大體上是道、府(州)、縣三級。共有5京、6府,156州、軍、城,309縣(根據《遼史·地理志》。

遼朝如同宋朝,也有五京制度,主要是為控制因戰爭獲的土地而設置的,或是因為爭奪一地而設置的前進基地。

遼分5個道,每個道有一個政治中心,稱為京,並以京的名稱來命名道。

上京道治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古巴林左旗東南波羅城),轄以西拉木倫河流域為中心的契丹本土。

中京道治中京大定府(今內蒙古寧城西大明城),轄原奚族本土。

東京道治東京遼陽府(今遼寧省遼陽市),轄原東丹國地區。

南京道治南京析津府(今北京市西南),轄今海河、大清河以北,及長城以南、河北、北京、天津部分地域。

西京道治西京大同府(今山西省大同),轄今山西和內蒙古交界處。

五京中,只有上京是首都,其他均是陪都。然而遼中京至澶淵之盟後,其政治作用加強,地位直逼上京的首都地位。

太宗大同元年(947年),遼太宗率軍南下中原,攻佔開封滅後晉,耶律德光在開封登基改汗稱帝,並改國號為大遼。

1007年遼聖宗建中京大定府,自臨潢遷都於此。1044年遼興宗升雲州為西京大同府。

道下設府、州、軍、城4種政區,為同一級別。

(遼國的體系大體上是道、府(州)、縣三級。共有5京、6府,156州、軍、城,309縣(根據《遼史·地理志》。

遼朝如同宋朝,也有五京制度,主要是為控制因戰爭獲的土地而設置的,或是因為爭奪一地而設置的前進基地。

遼分5個道,每個道有一個政治中心,稱為京,並以京的名稱來命名道。

上京道治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古巴林左旗東南波羅城),轄以西拉木倫河流域為中心的契丹本土。

中京道治中京大定府(今內蒙古寧城西大明城),轄原奚族本土。

東京道治東京遼陽府(今遼寧省遼陽市),轄原東丹國地區。

南京道治南京析津府(今北京市西南),轄今海河、大清河以北,及長城以南、河北、北京、天津部分地域。

西京道治西京大同府(今山西省大同),轄今山西和內蒙古交界處。

五京中,只有上京是首都,其他均是陪都。然而遼中京至澶淵之盟後,其政治作用加強,地位直逼上京的首都地位。

太宗大同元年(947年),遼太宗率軍南下中原,攻佔開封滅後晉,耶律德光在開封登基改汗稱帝,並改國號為大遼。

1007年遼聖宗建中京大定府,自臨潢遷都於此。1044年遼興宗升雲州為西京大同府。

道下設府、州、軍、城4種政區,為同一級別。

(1)京府:臨潢府、大定府、遼陽府、析津府、大同府。

(2)率賓府、定理府、鐵利府、安定府、長嶺府、鎮海府、興中府(1041年升霸州置,今遼寧朝陽),這7府的地位比京府略低。

分等,從高依次為:節度州、觀察州、防禦州、刺史州。

遼國還設有與縣同級的州、軍、城。

而頭下軍州是遼朝一種特殊建置。契丹貴族將所俘掠的人口,建立州、軍安置,督迫其為主人勞作。遼諸王、外戚、大臣所領有的頭下軍州可建城郭,其餘只能有自己的頭下寨堡。頭下軍州多設在潢河流域契丹住地。俘戶主要是河北、山西的漢人和東北地區的渤海人。頭下州縣名稱,常採用俘戶原籍州縣名稱,如俘衛州民,建衛州;俘三河縣民,建三河縣;俘密雲民,建密雲縣等。頭下軍州的制度到遼聖宗時期逐漸廢除。

政治

五京制度

遼朝先後形成五京制度。五京為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古巴林左旗林東鎮)、中京大定府(今內蒙古赤峰市寧城縣)、東京遼陽府(今遼寧省遼陽市)、南京析津府(北京市)、西京大同府(今山西省大同市)。但只有上京和開封是首都,其他均是陪都。至遼宋澶淵之盟後的極盛期,中京政治作用雖然加強,但仍沒有改變上京首都的地位)京府:臨潢府、大定府、遼陽府、析津府、大同府。

(2)率賓府、定理府、鐵利府、安定府、長嶺府、鎮海府、興中府(1041年升霸州置,今遼寧朝陽),這7府的地位比京府略低。

分等,從高依次為:節度州、觀察州、防禦州、刺史州。

遼國還設有與縣同級的州、軍、城。

而頭下軍州是遼朝一種特殊建置。契丹貴族將所俘掠的人口,建立州、軍安置,督迫其為主人勞作。遼諸王、外戚、大臣所領有的頭下軍州可建城郭,其餘只能有自己的頭下寨堡。頭下軍州多設在潢河流域契丹住地。俘戶主要是河北、山西的漢人和東北地區的渤海人。頭下州縣名稱,常採用俘戶原籍州縣名稱,如俘衛州民,建衛州;俘三河縣民,建三河縣;俘密雲民,建密雲縣等。頭下軍州的制度到遼聖宗時期逐漸廢除。

遼朝先後形成五京制度。五京為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古巴林左旗林東鎮)、中京大定府(今內蒙古赤峰市寧城縣)、東京遼陽府(今遼寧省遼陽市)、南京析津府(北京市)、西京大同府(今山西省大同市)。但只有上京和開封是首都,其他均是陪都。至遼宋澶淵之盟後的極盛期,中京政治作用雖然加強,但仍沒有改變上京首都的地位。


路人己7


遼國前後共擁有5個都城,這也反映出了契丹族喜歡四處活動的習性。遼國的皇帝並不像中原的皇帝那樣喜歡待在固定的國都裡,而是喜歡四處出巡打獵。這種習慣後來演變成了遼國皇帝以打獵為理由視察各地的固定制度,史稱“四時捺缽”制度。為了滿足遼國皇帝隨時出行的習慣,遼國營建了五個都城,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遼五京”。筆者需要說明的是遼五京並不完全等同於中原王朝的都城,但也能行使國都的職能。這五京分別是遼上京、遼中京、遼東京、遼南京、遼西京。遼5京既有國都的職能,也有分管所屬地區軍政大權的職能,更類似於漢人王朝的都督府。




第一、上京臨潢府

公元916年,契丹族首領耶律阿保機稱帝建國,並效仿漢人王朝開始物色國都位置。918年,耶律阿保機命令禮部尚書築造了遼皇都。耶律阿保機死後,由耶律德光即位,這就是遼太宗。遼太宗繼續營建皇都並且完工,將之改名為臨潢府。臨潢府就是遼國的真正意義上的都城,後來的四京都屬於陪都的性質。臨潢府位於今天內蒙古自治區巴林左旗林東鎮,分為南北兩座城,北城和南城分開,實行胡漢分治。




第二、中京大定府

公元1003年,遼聖宗耶律隆緒開始修建遼國的中京城,這就是大定府最初的起源。一直到遼興宗耶律宗真在位時期,大定府才修築完成。遼國皇帝不僅常年居住在這裡,還在城中鼓勵漢人百姓養殖桑蠶,推廣紡織。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中京都是遼國的商業都市。金國滅遼以後,繼續使用這裡,直到後來蒙古興起。大定府的遺址也在蒙古自治區境內,也就是今天的寧城。


第三、東京遼陽府

遼陽府原本是渤海國的都城,後來被遼國所佔領。918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將之劃歸東丹國管理。遼太宗耶律德光在位時期,又將之改為東京城。遼國的東京就是今天的遼寧省遼陽市,也是遼國在東北的行政中心。12世紀女真族攻陷了這裡,並依然作為陪都使用。

第四、南京析津府

南京析津府就是幽雲16州中的幽州城。五代十國時期,後晉高祖石敬瑭將幽雲16州全部割讓給大遼。遼太宗耶律德光在938年得到了這座幽州城,並部署下重兵鎮守。遼南京是阻擋漢人北伐的前沿陣地,柴榮、趙光義等人均未能突破這裡北上。北宋宣和2年,太監童貫率領19萬宋軍北伐,也在遼南京被守將耶律大石擊潰,可見遼國南京城池堅固,十分難以攻取。非常有趣的是,遼國的南京其實就是今天的北京市。


(耶律大石在南京阻擋宋軍進攻)

第五、西京雲中府

西京是遼興宗耶律宗真所修建,位於今天的山西省大同市。1044年,遼興宗出於防禦西夏和北宋的目的,將原來唐代遺留下的舊城改建為西京。這裡也是典故“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的出處。西京是遼國西南的軍事重鎮,可以管理西北諸路軍馬,意義重大。許多年後,金國人得到西京城,將之改名為大同府並沿用至今。


歷史的荒野


遼國的國都有三,但無固定中央政府所在地,三都者,一為上京,一為中京,一為虎思翰耳朵,另有三京,東京、西京、南京作為陪都,作用主要用來控制屬國。

契丹建國,皇都新立,北京即南京,皇都名上京

公元916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建國契丹,並於神冊三年,也即918年 ,於西樓邑,即今內蒙古自治區巴林左旗林東鎮南建立都城,號皇都。

926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病死,遼太宗耶律德光即位後,於928年遼滅渤海國,置南京東平郡。主要用來控制原渤海國的區域,並未遷都。

石敬瑭獻幽雲十六州後,幽州升為南京,幽州即今天的北京,原東平郡改為東京遼陽府,而皇都改稱上京臨潢府。

遼聖宗為掌控全局,同時在與宋朝的鬥爭中佔據主動地位,1007年遷都中京大定府。

最後,1044年置西京大同府。至此,遼作為中原主導力量時期的兩個首都,和三個陪都建設完畢。

國祚未盡,皇室西行,末日都城

就如西晉滅亡後,晉室南遷定都建康,北宋滅亡後,宋室南遷定都臨安一樣,

遼朝也沒有在金國的攻擊下直接灰飛煙滅,耶律大石帶領殘部西遷到中亞楚河流域建立了西遼,定都虎思翰耳朵,所以嚴格意義上來說虎思翰耳朵也可以算作遼國的一個國都。

當然了,蒙古滅西遼後,西遼殘部又苟延殘喘了幾年,國都幾可忽略不計。

需要說明的是,國都的意義一般來講要作為政治中心使用,從這個意義上講,遼國的幾個首都真正起到該作用的反而只有近乎亡國時的虎思翰耳朵一個。

因為當遼國全盛時,疆域之廣闊,較之於宋和西夏,甚至遠遠超過三國時期,曹魏之於蜀吳的優勢。當此之時,遼國皇室有著極大的選擇權,例如遵從古時的規矩,皇帝四時外出遊獵,百官則隨皇帝行賬運動,如流動的國都一般,號稱“捺缽”。這個時候,任何一個都城反而都失去了政治中心的意義,或者可以說遼國其實有著一個流動的國都,也未嘗不可。

順便說一下,遼國疆域廣闊,為了處理好民族問題,實行蕃漢異治”、“因俗而治”,遊牧民族按照遊牧民族治理,農耕民族按照農耕民族治理,並開創了兩院政治,南院就主管漢人租賦軍馬一類的事務,著名的武術家,軍事家,兼不太成熟的政治家蕭峰就是受封南院大王。


盤達說


在歷史上,契丹人建立的遼國其實也曾經是一個強大的存在,可以說自從匈奴滅亡之後,只有遼國算得上是繼之而起的統一性北方遊牧民族政權,遼國的軍事力量一直讓北宋為之俯首,其管轄的疆域也比北宋更大,如果不是檀淵之盟中止了遼國吞併宋朝的野心的話,不敢想象兩國最後會打成什麼樣。

其實遼國的建立比北宋還早,由耶律阿保機(遼太祖)於公元907年建立,北宋則由趙匡胤(宋太祖)建立於公元960年,由於五代十國時期後晉的石敬瑭於公元936年割讓了幽雲十六州給遼國(契丹),導致遼國實力大增,社會生產也開始以畜牧和農業並重,如果這個時候契丹人一心統一中國的話,甚至都不會有宋朝出現了,不過好在契丹人過慣了遊牧生活,南下的野心並不是很大,只想在他們的老地盤上過他們的自在日子,還創造性地設立了五個首都,沒事兒就來回的溜達,實在是很好玩的事情,不過遼國皇帝可不說這是為了玩兒,而是以打獵等方式視察各地,稱之為“四時捺缽”制,這其實也反映出了契丹族喜歡四處活動的習性,但是遼國的臣子們沒有辦法,只好興建了五個都城,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遼五京”,分別是遼上京臨潢府、遼中京大定府、遼東京遼陽府、遼南京析津府、遼西京雲中府。



遼上京臨潢府位於今天內蒙古自治區巴林左旗林東鎮,是耶律阿保機稱帝建國的地方,也算是遼國真正的首都,當時分為南北兩座城,北城和南城分開,實行胡漢分治,契丹人居住於北面的皇城之中,漢人居住於南面的漢城之中。但遼國滅亡之後,這裡就衰落了,元代時被廢棄。


中京大定府位於內蒙古自治區的寧城,是遼聖宗耶律隆緒時開始修建的,但一直到遼興宗耶律宗真在位時期才修築完成,從遼聖宗開始,遼國皇帝就常年居住在這裡,所以這裡也曾經長期作為遼朝的政治中心,同時這裡的商業也很發達,金國滅遼以後也很重視這個地方。

東京遼陽府就是今天的遼寧省遼陽市,這裡本就是一座古城,唐朝時是渤海國的都城,後來被遼國所佔領,遼太祖曾將其劃歸東丹國管理,遼太宗時又將之改為東京成,遼國將其作為東部的行政中心,後來女真族佔領了這個地方,將其作為陪都使用。



南京析津府又稱為幽州城,幽都城,就是今天的北京市一帶了,建城的地方或在今北京市區西南的大興區一帶,所以北京在歷史上也曾經被叫做南京,幽州這地方就是後晉高祖石敬瑭割讓給遼國的地方,是幽雲16州中的幽州,之後遼國就在此地部署重兵鎮守,把它當作中原漢人北伐的前沿陣地,後來的後周和北宋攻打這裡都沒有得勝。


西京雲中府,就是今天的山西省大同市,為遼興宗耶律宗真所修建,其出於防禦西夏和北宋的目的,將原來唐代時這裡遺留下的舊城進行修繕和改建,並將這裡稱之為西京,之後這裡成了遼國西南的軍事重鎮,後來金國人得到西京將之改名為大同府沿用至今。

其實遼國這五個都城更像是五個省份,也是遼國朝廷最重視的地方,名義上來說臨潢府才遼國的真正的都城,其它四京屬於陪都的性質,但是由於遼國皇帝更多時候在中京大定府處理政務,所以這裡也曾經長期是實際上的行政中心,其他三個陪都就不如了。


科普大世界


在我國曆朝歷代同時並存都城一般只有一到兩個,比如唐朝,都城長安,還有一個東都洛陽共兩個。而遼國確有5個,分別為上京臨潢府,中京大定府,東京遼陽府,南京析津府和西京大同府。由於契丹民族是遊牧部落,特殊的地理因素決定了它的政治中心也是流動的,哪裡需要就在哪裡辦公,靈活多變便於管理。 公元916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稱帝建契丹國,都城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南波羅城),為大遼的主要都城;遼聖宗耶律隆緒開始興建中京,中京大定府位於內蒙古赤峰市寧城縣,是大遼國的商業都市,金滅遼後也曾在此建都;東京遼陽府(今遼寧省遼陽市),原來是渤海國的都城,在這裡設點是為了更好地管理渤海國的遺民;南京析津府(今北京西南),是為了控制華北地區,阻止漢人北伐;西京大同府(今山西省大同市),西京為遼興宗耶律宗真所建,主要是防禦西夏和北宋的進攻,是遼國西南的軍事重鎮。

遼國的國號也不止一個,而且變來換取的,916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開國,定國號為契丹,926年遼太宗耶律德光繼位,947年攻佔開封,並在開封改汗稱帝,定國號為大遼;983年遼聖宗又改國號為大契丹,1066年遼道宗又恢復國號大遼;


遼國雖說有5個都城,但還是以上京為主要都城,其他4個屬於陪都的形式,都是為了擴張的需要,就是為了全面控制自己的領土範圍,特別是新吞併的領土,好管理,利於掌控全局,5個都想去哪裡就去哪裡,不必老是待在一個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