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細胞療法、弦理論到腦芯片,騰訊科學WE大會揭曉微觀領域最前沿突破

11月3日,2019騰訊科學WE大會在北京舉行。七位全球頂尖科學家同臺,分享了物理、生命科學、地質科學等領域的突破性進展;由騰訊攜手自然集團創立的“自然科研全球影響力大獎”正式揭曉並表彰首位獲獎青年科學家。

今年騰訊科學WE大會的主題是“小宇宙”,寓意從微觀世界中窺見宇宙,解開生命的奧秘。權威癌症免疫學家Carl June、理論物理學家Brian Greene、高能物理學家王貽芳、清華大學類腦計算研究中心主任施路平、權威機器人研究專家Hod Lipson、地質物理學專家Jennifer Jackson、遺傳學家Magdalena Skipper,分享了細胞療法、弦理論、腦芯片、粒子機器人等前沿科學進展,為人類從“微觀”層面進一步瞭解自身、瞭解宇宙打開一扇科學之門。

騰訊科學WE大會迄今已連續舉辦七年,聚焦關係人類命運的重要科學問題,探索未來如何用科技改變人類生活,已發展成為國內最有影響力的科學盛會之一。今年,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倡議發起“騰訊科學周”,整合騰訊科學WE大會、騰訊醫學ME大會、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三大活動,打造全球性的科學探索盛事。

“騰訊科學周就是希望讓科學家成為聚光燈下的焦點,讓科學探索成為公眾尤其年輕人的追逐點,讓科研工作成為一種新時尚。”馬化騰表示,希望“科技向善”成為騰訊使命與願景的一部分,引導人們善用科技,避免濫用、杜絕惡用,讓日新月異的科技創新更好地造福人類。

全球頂尖科學家分享最新科學突破

從人體細胞到天體粒子,七位科學家在WE大會舞臺上分享研究進展,用前沿科學搭建起一座連接人類體內“小宇宙”和廣袤未知宇宙的橋樑。

从细胞疗法、弦理论到脑芯片,腾讯科学WE大会揭晓微观领域最前沿突破

癌症免疫學家 Carl June

開場嘉賓Carl June是一名權威癌症免疫學家,他首創CAR-T療法,通過喚醒免疫系統來消滅癌細胞,已成功應用於白血病、淋巴瘤和骨髓瘤等腫瘤治療的臨床試驗。Carl June帶來了這一癌症療法的最新進展,他說:“面對癌症高額的治療費用,我們必須找到新辦法治癒病人,而且是一次性的。CAR-T細胞在人體內可以存活很多年,是一種非常有效的細胞和基因療法。”

从细胞疗法、弦理论到脑芯片,腾讯科学WE大会揭晓微观领域最前沿突破

地質物理學家 Jennifer Jackson

針對人體腫瘤的療法給患者帶來希望,對地球“腫塊”的研究則可能揭示地球生命的誕生之謎。加州理工學院教授Jennifer Jackson帶領團隊發明了“地震層析成像法”技術,能像X光片一樣透視地球內部影像,幫助人類深入研究地心高密度巨型異物,也就是地心“腫塊”。她說:“ 這樣的腫塊,哪怕是小腫塊,也會在塑造地表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如果我們可以對地球內部進行更高清的成像,就能更好地瞭解地球腫塊對於每一個行星可居住性的影響。”

从细胞疗法、弦理论到脑芯片,腾讯科学WE大会揭晓微观领域最前沿突破

理論物理學家Brian Greene

被稱為世界上最擅長解釋深奧理論的哥倫比亞大學物理系和數學系教授Brian Greene,帶來了最前沿的探索之一——弦理論的最新成果。作為弦理論研究的領軍人物,Brian Greene通過三個故事講解了多重宇宙存在的可能性,“也許以後,會認為我們的宇宙並不是整個宇宙空間的中心,而只是無數宇宙中的一個。”

从细胞疗法、弦理论到脑芯片,腾讯科学WE大会揭晓微观领域最前沿突破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王貽芳

高能物理界領軍人物、中國科學院院士王貽芳,一直致力於研究宇宙中最神秘的中微子。中微子是目前唯一質量未知的粒子,極難捕捉和偵測,也被稱作“幽靈粒子”。王貽芳團隊成功測出中微子的振盪模式,為人類揭秘宇宙本源開闢了新路徑,他說:“大型的科學設施實際上是技術發展的最好觸發和推動。科學家如果能夠和工程師工作在一起,我們可以使技術能力大大加強和發展。”

从细胞疗法、弦理论到脑芯片,腾讯科学WE大会揭晓微观领域最前沿突破

清華大學類腦計算研究中心主任施路平

清華大學類腦計算研究中心主任施路平致力於融合人腦和電腦思維,用類腦計算支撐通用人工智能的發展。他的團隊研發出全球首款異構融合類腦芯片“天機芯”,實現了中國在芯片和人工智能兩大領域《自然》論文零的突破。施路平說:“發展類腦計算和人工通用智能真正的挑戰既不是科學,也不是技術,而是學科分佈導致沒有合適的人做這樣的研究,所以多學科融合尤為關鍵。”

从细胞疗法、弦理论到脑芯片,腾讯科学WE大会揭晓微观领域最前沿突破

哥倫比亞大學創意機器實驗室主任Hod Lipson

來自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創意機器實驗室的Hod Lipson,研發出自我建模的仿生群體“粒子機器人”,這種機器人未來將可能擁有創造力和自主思考能力。“一個真正的粒子機器人可能會由成千上百個粒子組成,即便其中20%的粒子壞掉,也仍然可以繼續運作。”Hod Lipson強調,“我們認為它帶來的好處將會遠遠超過它的風險。”

从细胞疗法、弦理论到脑芯片,腾讯科学WE大会揭晓微观领域最前沿突破

《自然》總編輯 Magdalena Skipper

《自然》總編輯、遺傳學家Magdalena Skipper,是雜誌創刊150年來,首位擔任該職位的女性,也是首位具有生命科學學術背景的總編輯。今年WE大會上,她介紹了200多年來人類在遺傳學研究上取得的突破:“遺傳學比我們預想得要複雜得多,但它對我們決定性的意義又比我們想象的低得多”。

首屆“自然科研全球影響力大獎”揭曉

當日,首屆“自然科研全球影響力大獎”評選結果揭曉,37歲的英國知名神經學家、英國皇家生物學學會會士Tom Baden獲獎,並受邀在今年的WE大會上分享其研究成果,他的團隊通過對斑馬魚的基因編程,來觀察其大腦結構和神經元的運作成果。

Tom Baden連續兩年發表於《自然》的研究發現,視網膜神經迴路在功能上的多樣性遠高於此前人們的認知,而這可能改變眼科診斷和治療的研究基礎。此外,他還使用 3D 打印等新技術設計製造專業實驗設備,並基於開源許可協議公開了自己的設計,這將極大推動神經學研究的進展。

从细胞疗法、弦理论到脑芯片,腾讯科学WE大会揭晓微观领域最前沿突破

英國薩塞克斯大學教授 Tom Baden

“自然科研全球影響力大獎”由騰訊與自然科研(Nature Research)聯合發起,於2018年WE大會上首次亮相,旨在表彰通過科學研究為社會帶來積極影響的青年科研人員,支持下一代科學家的發展,關注前沿,尤其是充滿未知與挑戰性的學科,鼓勵以科技進步造福社會,解決全球性難題。

在支持青年科學家的同時,騰訊也聚焦前沿科技應對地球級挑戰。騰訊首席探索官網大為在WE大會上分享了名為“eVTOLs(Electric Vertical Take Off and Landing Aircraft)”的新型交通技術,以具備垂直起降能力的混合動力飛行器取代汽車等交通工具,有效減少公路設施用地需求,解決日趨嚴重的人口問題,對於降低資源消耗、減輕環境汙染也將產生重要影響,“這可以使得發展中國家不需要建設那麼多基礎設施,就可以實現用車模式的跨越式發展。”

从细胞疗法、弦理论到脑芯片,腾讯科学WE大会揭晓微观领域最前沿突破

騰訊首席探索官網大為

“我們怎樣迎接2050年前容納100億人在世界上可持續的生活?食物、能源、水至關重要。這些領域又相互勾連,我們在一方面取得進展,就有助於解決其他方面的需求。科技向善,騰訊過去一年應對這些地球級挑戰做出了很多努力。”網大為說。

近年來,騰訊不斷加碼基礎科學投入,加快前沿領域探索,已建立起人工智能實驗室矩陣和基於前沿科技的實驗室矩陣,涵蓋機器人、量子計算、5G、邊緣計算、IoT和音視頻技術等,並致力於利用新技術提高人類生活品質,如打造“會救命的AI”,利用AI醫學影像分析和輔診引擎進行疾病早篩和風險預測;騰訊AI Lab首創性農業AI系統提高有效農產品的產量和自然資源利用率,為未來人類應對農業和食品挑戰探索新的解決方案;騰訊優圖實驗室利用計算機視覺技術,跨年齡人臉識別技術打拐尋人,兩年來幫助找到走失家人的家庭1000多個。

今年上半年,騰訊提出將“科技向善”作為公司使命與願景的一部分,讓前沿科技發揮向善的價值,以科技之力助力解決更多社會重大挑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