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源縣張良村的傳說

在沂源縣東不遠的悅莊嶺南坡,通向東里店的大道旁,一拉溜有三個村莊,南邊的叫南張良,中間的叫中張良,北邊的叫北張良。這些村名為什麼都帶著“張良”二字呢?傳說這是因為西漢的張良曾經率領兵馬在此打過仗而得名的。

秦漢時期,這地方屬東安縣,故城就在離此40里路,沂河岸邊東里鎮附近。張良奉劉邦之命,帶兵攻打東安城。因城牆堅固,秦軍死守而久攻不下,只好下令退兵40裡,在現在的張良村一帶安營紮寨,當時正值雨季,陰雨連綿,道路泥濘,張良心中非常煩躁。這一天,他帶了幾個隨身士卒沿沂河而行。看到沂河水漲,白浪滔天,眉頭一皺,計上心來。心想,如能攔河堵水,以水代兵,攻破處在沂河下游的東安城豈不是易如反掌。於是他轉身回到軍帳,傳令全軍立即築堤堵水。命令傳開,幾萬士兵立即挖山填河,運土築堤,過幾天就築起了一座長99丈,高33尺的攔河大壩。

這天傍晚,傾盆大雨下個不停。河水被堵越漲越高,連附近的一些小山巒都淹沒了。張良看到時機已到,下令決堤放水。轉眼之間,受堵的河水如同翻江倒海,奔騰呼嘯,直衝東安城而去。張良正暗自高興,忽然士兵來報,說大水淌到石樓以後水量劇減。張良說:“石樓者,漏水也。”叫大家不必擔心,大水繼續往下淌,又過了一會,士兵匆匆來報,說大水淌到小水村一帶,水勢又小了許多,張良仍然鎮定自若,說小水即“消水”,不必為此驚慌。

正說著,又有士兵來報,說大水淌到偏涼山後,經山阻折,水位提高,水勢猛增,目前正直奔東安城而去。張良聽後,滿心歡喜。說:“偏涼”即“偏良”,偏向我張良啊!秦軍敗局已定矣。果然,不長時間,東安城被大水衝為平地,秦軍全部覆滅。

張良死後,人們為了紀念這段歷史,就將石樓村改稱“石漏”,小水村改稱“消水”,偏涼山改稱“偏良山”。將當年張良率軍安營紮寨的幾個村莊取名“南張良”、“中張良”、“北張良”。還將附近的那座懸崖陡峭,山峰好像個大墳似的山取名為“張良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