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束三國格局的西晉王朝,為何短短三十六年便走到盡頭?

Mr_李強


西晉結束三國格局,完成全國一統之後,只延續了三十六年,原因有幾個:

1、中樞未收歸地方兵權,導致地方封王勢力過大

正如題目所說,西晉王朝雖然國祚五十一年,但真正統一全國的時間只有三十六年,這與西晉結束三國亂世的軍事實力,在安定之中並未受到中樞約束有著很大關係。

加之西晉開國皇帝司馬炎,稱帝之後大封司馬氏宗親,導致司馬氏宗親在地方掌控兵權和地權。

等到司馬炎死後,司馬衷即位卻無司馬炎大志,導致朝中外戚、後宮專政,引發地方封王起兵反抗中樞,這就是把西晉國力消耗殆盡的八王之亂。

2、八王之亂消耗國力,無力抵抗胡族入侵

八王之亂是西晉滅亡的直接原因,西晉末期的司馬氏八王之爭,讓西晉王朝重新戰亂頻發,把西晉在結束三國格局之後積攢的國力,在數年之間就消耗殆盡。

加之八王之亂後期,司馬穎和司馬越藉助胡族勢力對抗對手,到最後逐漸無法遏制侵入中原的胡族勢力,反而被之前依仗的胡族勢力推翻。

原本司馬穎想要藉助匈奴、羯族勢力,在司馬穎死後逐漸失控,攻陷了司馬越控制的洛陽朝廷,擄走西晉末代皇帝,覆滅了西晉王朝。

3、士族只圖維護自身門閥利益,不求國運昌盛

西晉時期就已經發展起來的各門閥士族,只圖依仗門閥蔭庇在朝廷之中獲取利益,不再以經世濟民為任。門閥士族子弟依附權貴,串聯宗親,不行輔國之事。

從八王之亂之初的賈后專政時,琅琊王氏、聞喜裴氏、外戚賈氏等門閥士族,在西晉朝廷之上為謀取自身利益互相算計;

到後期司馬越專權,王衍為提升家族地位,甘心替司馬越推舉名士,並提攜族中子弟王敦、王澄等人,行“三窟”之策,不行輔政匡正之事。

司馬氏皇族只求中樞權柄,士族子弟佔據朝廷卻無作為,清談名士只會沽名釣譽,導致西晉王朝國勢喪盡,終被胡族勢力覆滅。


結語

司馬氏雖然從司馬懿高平陵之變便執掌曹魏權柄,經由司馬師、司馬昭運作,才有司馬炎稱帝以晉代魏。最終平定天下結束三國亂世之後,卻只延續了三十六年,與司馬氏並未平衡中樞與地方權力,不能改變士族局面有著很大關係。

賈后亂政、外戚干政、八王之亂和五胡亂華,都是在西晉王朝的弊端當中衍生,歸根結底還是西晉政權根基出現了問題。


亭安讀書


西晉是歷史上有名的混亂王朝,我認為它的短命很正常,原因如下:

一、西晉結束三國格局,憑的更多是時勢而不是實力

三國中最著名的一句話大約是: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當亂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民心思安,這戰再也打不起來,“合”是大勢。

司馬家能撿這個漏子,主要是司馬懿太能熬,熬死了曹家幾代繼承者,這才順理成章的篡了曹魏的權。

當時不只是曹魏,蜀漢、孫吳的豪傑都死得差不多了,司馬家才能收拾江山,成為最後的勝利者。有一句話可以形容這種狀況: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

既然是因為這種原因才結束三國格局統一天下,也就沒有與之相匹配的實力,缺少了漢、唐、明那種烈火中鍛造出來的霸主品質,成為過渡性的政權情有可原。

二、創建西晉的司馬炎沒有給子孫後代開個好頭

歷朝歷代的開國皇帝基本都是明君,司馬炎是個例外。結束三國格局之前,他看著還挺英明,但一統天下之後就飄了,從此驕奢淫逸,一發不可收拾。

我們都知道,西晉是個炫富成風的朝代,而這種風氣就是司馬炎帶起來的,畢竟他的資本真的比劉邦、朱元璋這些草根皇帝雄厚得多。但開國皇帝就這麼浮華,為這個朝代的未來定下了基調。

當年王愷石崇鬥富,全國譁然,司馬炎這個皇帝不但不制止這種不良之風,反而參與進去,暗暗相助舅舅王愷,搞笑的是竟然還鬥輸了。但石崇雖然贏了一時,最終還是被弄死了。

司馬炎還很好色,他的後宮有近萬人,娘娘們個個國色天香,導致他得了選擇障礙症,每天晚上不知道選誰侍寢,這種事情又不能一起來。於是想了個辦法,坐著羊車在後宮隨意行走,羊在哪宮停下,他就臨幸哪宮娘娘,這就是“羊車望幸”。

每天晚上娘娘們拿著菜葉青草站在宮前引誘拉車的小羊,目光殷切,如同盼望孩子歸家的母親——畫面太美,不敢想像。

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有些娘娘很聰明,在宮前的地面上撒鹽,小羊嘗著味道就回來了。

這樣的皇帝,好比源頭之水從開始就汙了,後面的水流也清不了。

三、西晉第二任皇帝司馬衷智商欠費,皇后干政

司馬衷是司馬炎的兒子,小時候挺可愛,長大後很多人發現這皇子怕不是個傻子吧?

司馬炎也覺得兒子智商似乎有點問題,但司馬衷的母親皇后楊豔長得特別漂亮,司馬炎很喜歡她,就聽了她的話依然立司馬衷為太子。

楊豔逝世後,司馬炎又想廢太子了,好不容易到手的江山,總不能交到傻子手裡呀,但下一任皇后楊芷站出來保護了司馬衷,她是楊豔的堂妹,結局非常不好,被記仇不記恩的賈南風餓死了。

就這樣,司馬衷在司馬炎去世後順利的登上了皇位,他的智商大概和十歲小孩差不多,玩不轉這麼大的帝國,皇后賈南風就站了出來,干政專權,弄得國家烏煙瘴氣。

四、八王之亂給西晉以重擊,五胡亂華結束西晉命運

八王是指: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趙王司馬倫、齊王司馬冏、長沙王司馬乂、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顒、東海王司馬越。

他們都是司馬家的宗室,手上有兵權,不甘寂寞,和賈南風時而合作時而對抗,各領風騷兩三年,人頭打成豬腦。打得西晉國力衰弱,民生、軍事力量大為減退。

早在三國時期就虎視眈眈的北方草原部落趁機入侵中原地區,史稱“五胡亂華”,漢人死了一千多萬,剩下的倉皇南逃,稱為“衣冠南渡”,這是漢文化的一大劫難,始作俑者就是司馬家。

【結語】

西晉之後的古代學者也在研究,為什麼這個被三國人寄予厚望的朝代這麼短命?外因是五胡亂華,內因是八王之亂,往上推一層,是賈南風和司馬衷,再往上推,是堅持立司馬衷為太子的楊家姐妹。

所以南宋文人陳普對楊家姐妹的評價是:“一門姊妹同傾晉,餓死猶輕罪更深。”

但我覺得,這個鍋不全是楊家姐妹的,西晉從根子上就長歪了,當然長不了。

【我是一粒沙,喜歡就關注我吧!】


縹緲峰下一粒沙


280年,西晉滅東吳一統中國,自此結束了自東漢末年以來的群雄割據局面,但十年之後,又爆發了動亂,導致社會動盪不已。

到316年西晉滅亡,作為中國歷史上的大一統王朝之一,僅持續了51年,整個西晉王朝彷彿流星過境,轉瞬即逝,是歷史上有名的短命王朝之一。

究其原因,無非就是那麼幾點:

首先是開國皇帝剛愎自用,貪圖享受。「晉書」中就有詳細記載:司馬炎“多內寵,平吳後,復納吳王孫皓宮人數千,自此掖庭殆將萬人,而並寵者甚重,帝莫知所適,常乘羊車,恣其所之,至使宴請。”

其實,在晉朝成立之初,司馬炎還是很勤政愛民的,奈何好景不長,也就短短十年,司馬炎開始驕傲自大,淫亂宮廷。

其次,上樑不正下樑歪,奢靡之風盛行,皇帝都那麼貪圖享受,底下的大臣可想而知。最著名的莫過於石崇、王凱比富的故事,不但比富鬥寶,甚至還以殺人為樂,西晉王朝從這時候開始,就已經埋下了腐爛的種子。

沉溺女色、荒淫無度的司馬炎55歲就撒手人寰,留下的只有一片混亂的朝政,僅僅二十多年之後,西晉王朝就滅亡了。

打天下難,守天下更難,有句話叫富不過三代,差不多就是這個意思。司馬炎去世之後,西晉的第二位皇帝司馬衷繼位後,民不聊生,老百姓連粥都喝不上,最終公元316年,西晉滅亡。





輕侃古今


西晉成為短命的“流星王朝”,主要原因有下面這些:

一,清談誤國:

東晉桓溫、南朝梁陶弘景、唐朝名相房玄齡等人將西晉滅亡的原因歸咎於清談誤國的名士王衍。

王衍,出身於名門世家琅琊王氏,喜好清談,被人們譏諷為“口中雌黃”(義理有所不安,隨即更改,世號口中雌黃),王衍先後出任司空、司徒,位列三公,位高權重,但卻“不以經國為念,而思自全之計。”永嘉五年,王衍被石勒俘虜後,接受詢問時,仍極力推脫自己的責任,石勒聞言大怒,命令士兵推倒牆壁埋殺了他。(使人夜排牆填殺之)

二,弱智皇帝:

晉武帝司馬炎選定的皇帝接班人是次子司馬衷,這傢伙就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弱智皇帝——晉惠帝,西晉名臣衛瓘曾經借醉酒之機向晉武帝司馬炎委婉進言“此座可惜”,暗指王朝接班人所選非人,晉武帝明白其意思,卻依然沒有改立接班人,後來西晉發生饑荒,餓殍遍地,晉惠帝知道後,竟然吃驚的說“何不食肉糜?”,一個王朝的掌舵者,竟然是一個弱智,西晉這艘大船,不觸礁傾覆才是怪事!

三,皇后亂政:

晉惠帝弱智低能,皇后賈南風卻精明強幹、兇悍無比,趁機長期把持朝政,賈南風重用賈氏一門,殘殺忠良,將西晉王朝折騰得烏煙瘴氣、民不聊生,極大的消耗了西晉王朝的實力,雖然這個女人後來被宗室趙王司馬倫毒死,但西晉這座大廈已傾,沒有挽回的機會了。

四,八王內訌:

賈南風被毒死後,西晉宗室中先後有八個藩王擁兵內訌、互相攻伐,史稱“八王之亂”,這次戰亂持續時間長達十六年,使人口大幅減少,於此同時,各地天災、疫病、起義不斷,西晉王朝最後一點元氣也終於被消耗殆盡,北方少數民族看到曾經強大的西晉王朝已經奄奄一息,趁機南侵,西晉滅亡。

導致西晉滅亡的四個原因中,最重要的非“八王之亂”莫屬,八位司馬氏藩王為了爭奪最高權力,互相攻伐,正是這十幾年的戰亂將西晉王朝最終推入萬劫不復的深淵!


糖送八大家丷


晉武帝司馬炎出身世族,其家族經過長期的發展,形成了龐大的權貴集團,而且司馬炎本人雖然性情寬厚,頗有帝王度量,但無大才略,在位時很多舉措失當,且為人驕奢淫逸。因此晉朝成立之初政風便十分黑暗,貪贓枉法,賄賂風行。晉朝成立之初,塞內外還散佈著大量的異族,有些地方異族人數與晉人相差不遠,但異族一直被世族收作奴婢之用,激起了他們強烈的不滿。這些都為日後的八王之亂和永嘉之禍種下了種種禍根。



八王之亂 鑑於曹魏宗室勢單力薄被司馬家推翻的教訓,司馬炎立國之初便大分封宗室。司馬炎死後,太子即位,是為惠帝。按照歷史書上記載,惠帝是為弱智兒,“官乎私乎”和“何不食肉糜”這兩句話便出自他口。所以從這點看出,司馬炎選定的皇位繼承人便出現了嚴重問題。惠帝即位後並無實權,前期楊駿輔政,然後惠帝皇后賈南風利用楚王東海公繇殺死楊駿,楊駿死後,越來越多的王加入了朝堂的王位之爭,導致晉朝人民死傷無數,社會經濟嚴重破壞,統治集團內部瓦解,晉朝國力嚴重下降。



永嘉之禍 八王之亂中,北方世家大族和老百姓大量遷徙南方,使北方部分地區的胡漢勢力發生根本變化。匈奴人劉淵率先密謀起兵,稱漢王,置百官,打敗幷州刺史司馬騰,招降其他起義隊伍,形成了反晉浪潮。在洛陽告急之時,西晉內部並沒有同仇敵愾,而是擁兵觀望,自私自利。琅琊王司馬睿在士族的鼓動下也抗命不遵,坐等長安失守,隨後匈奴很快幾乎控制了整個中原,西晉隨著滅亡。



以上便是西晉滅亡的兩個主要原因,但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或許從西晉剛建立,司馬炎的一系列政策便決定了西晉是個短命王朝。西晉從280年滅孫吳開始算起,到建興四年(公元316年)長安失守,國祚為37年。317年,西晉皇族司馬睿在士族的擁護下建立了東晉王朝,定都建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