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是抵禦中國大陸的“前線”?蔡英文走火入魔了吧

中國大陸4日出臺惠及臺灣企業和民眾的“26條措施”。它們包括為臺灣企業提供同等待遇的13條措施,內含臺企同等參與一些重要領域投資建設的政策。另外13條面向臺灣同胞,指明為他們提供從領事保護到購房資格、分類招考等方面的更多便利和支持。

臺灣是抵禦中國大陸的“前線”?蔡英文走火入魔了吧

但是臺灣當局在第一時間指責大陸的“26條措施”是意圖分化臺灣內部,企圖介入影響臺灣選舉。大陸國臺辦回應說,臺當局的反應顯示了一種“陰暗心理”,不能不說,“陰暗”這個詞用得蠻準確的。

臺灣是抵禦中國大陸的“前線”?蔡英文走火入魔了吧

臺當局指責大陸推“26條措施”是想介入臺灣選舉,在老胡看來,這恰恰反映出臺當局腦子裡只有選舉,沒有臺灣人民。選舉高於一切,這就是他們的壓倒性原則。

大家知道,由於兩岸之間存在深度的政治隔閡,大陸方面對臺灣選舉施加影響是不現實的,搞不好就是反作用。大陸在這方面很清醒,所以從去年的“31條措施”到剛剛公佈的它的深化版“26條措施”都致力於推動兩岸的實際融合,而且把這種融合的支點放在大陸這邊。這樣一來,無論臺灣政壇怎麼變化,兩岸民間融合都可以繞開臺當局的態度,不斷深化。

蔡英文和民進黨已經走火入魔,這幾年蔡英文當局沒有推一項促進兩岸交流的措施,他們搞的全是反兩岸融合的勾當。蔡英文反反覆覆強調臺灣是抵制中國大陸的“最前線”,美臺的最新動作是聯合舉行了網絡攻防演練。然而把臺灣搞成“前線”顯然不符合臺灣民眾的根本利益,那是要把臺灣2300萬民眾變成美國對華冒險政策墊背的。

“26條措施”所代表的和平與融合從長效看肯定比把臺灣變成“前線”更有吸引力。因為“前線”意味著不可承受的終極風險,那就是戰爭。而“26條措施”則是超越島內政黨政治的“錦上添花”,對臺灣民眾有百利而無一害。

與去年的“31條措施”相比,新的“26條措施”非常具體,有可操作性。比如臺灣人可以在海外尋求中國大陸使領館的領事保護,可以在大陸買房,這些都切中了臺胞的現實需求,有對臺當局反融合政策很強的穿透力,它們的作用很難阻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