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許多史書將高句麗稱作高麗?高麗不是王氏建立的嗎?

於無聲處34


今天的我們普遍都認為高句麗與高麗完全不同,高句麗屬於中國歷史,而高麗才是朝鮮歷史。

而這一點,要得益於韓國人對高句麗歷史的爭奪,否則高句麗在許多人眼中大約與遼、金無異,一定還會爭論高句麗算不算中國歷史。

1,如果套用只將中原王朝的歷史看作中國歷史的模板,那麼高句麗這一政權顯然與契丹人的遼、女真人的金沒有區別。

那麼,我們為何會將高句麗視為中國歷史呢?

因為高句麗源自我國東北,是我國古代東北民族(主要是扶余人)建立的政權,我們認為高句麗屬於中國歷史的依據便在這裡。


同理,鮮卑、契丹、女真、滿族的歷史之所以屬於中國歷史,原因同樣如此,不是因為它們後來入主中原,而是它們本就一直生活在中國東北這片土地上。

2,高句麗與王氏高麗

事實上,我國古代常常將高句麗簡稱為高麗。

高句麗,在我國古代的史書中也記作“高句驪”,簡稱“句麗”或“句驪”。

漢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扶余人朱蒙在西漢玄菟郡高句麗縣(今遼寧省新賓縣境內)建國,故稱高句麗。

不過從公元5世紀開始,高句麗被普遍簡稱為“高麗”,其君主也被我國曆代皇帝冊封為“高麗王”。


今天的我們之所以要刻意的稱其為高句麗,其實就是要與後來的位於朝鮮半島的高麗王國相區分。

公元918年,王建在朝鮮半島建立高麗王國,史稱“王氏高麗”。

我想,假如王建知道後世的我們要區分高句麗和高麗,那他一定會把這個政權叫做高句麗王國,因為王建本身就認為自己所建的國家是繼承了高句麗。

唐高宗李治時期,唐滅高句麗,時間在公元668年。


之後,大部分的高句麗王族和高句麗人被遷往中原,而剩下的一部分留在東北,還有一部分進入朝鮮半島。

王氏高麗與高句麗沒有關係嗎?肯定有的,但確實不是當年高句麗的直接繼承,時間也差了整整250年。

3,為什麼要切割高句麗和高麗的關係

在我國古代,東北的這個政權是叫高句麗也好,高麗也罷其實並沒有那麼重要。

高句麗和王氏高麗在古代都被視為東北地區的政權,高句麗被唐朝滅了,而王氏高麗臣服於中原王朝,併成為藩屬,他們都屬於古代以中原王朝為中心的華夷體系的一部分。


但今天則不同,韓國不僅爭奪高句麗的歷史,還要覬覦我國東北的領土,如此以來,切割高句麗和高麗的關係就非常重要了。

單從高句麗的歷史來看,其與中原王朝的關係顯然也更為密切,同時最終也是被大唐所滅的。

只不過,在今天這不僅僅是一個歷史問題,更是一個政治問題。


心向青山


高句麗與高麗是兩回事,高句麗的種族成分非常複雜,而高麗相對明瞭許多。好比我們的黃河,上游泥沙俱下,如同一條翻騰不息的黃色巨龍,而下游入海時就清澈了許多,又像是一位恬靜純潔的姑娘。但是,無論是高句麗還是高麗,他們都是如今朝鮮族人的祖先、前身。雖然黃河可以從頭到尾叫做黃河,但朝鮮不能只用一個高句麗或是高麗來稱呼。可是,朝鮮又可以將二者涵蓋,所以朝鮮又代表了高句麗與高麗。其實道理很簡單,如同組成我國上下五千年燦爛的文明史雖經歷了數十個王朝的更替,但我們如今又都可以稱每一個朝代為“中國”。所以,為了方便敘述,我們下面提到的朝鮮並不完全是如今的朝鮮,而是廣義上的朝鮮。


(檀君畫像)

高句麗(朝鮮)的起源

關於朝鮮人的起源大致有四種說法:

一、半島遷移說,持這種觀點的是日本人。日本人認為朝鮮人最早是從日本遷移到朝鮮半島的,但是它們的觀點沒有人認同。原因自不必細說。

二、檀君建國說,這是一個神話傳說。傳說公元前2333年,天神桓雄與熊女的後代檀君王儉在今平壤建立王儉城,創立了古”朝鮮國”,又稱檀君朝鮮。神話故事雖然可信度不高,但必定有它存在的緣由。因此,經近代對遠古時期的勝利山遺址及德川人遺址考古發崛,似乎神話並非完全是空穴來風。

三、部落說,如今的觀點認為朝鮮人的祖先為濊、貃、韓的三個部落集團。其中濊建立了古朝鮮,位於它北方的貃建立了扶余與高句麗,居住在朝鮮半島南端的韓部落建立了辰國。

四、箕子朝鮮說,中國先人的壯舉。周武王滅商時,商大臣箕子率眾逃往朝鮮北部,幸運的被當地人擁為首領。武王統一天下後,封箕子為朝鮮侯,由此誕生了“箕子朝鮮”。後來,檀君的後人帶著部族南遷,成為三韓始祖。對此,朝鮮史書《三國遺事》中也有記載,因此高句麗的建立與箕子朝鮮存在因果關係。然而從高句麗到高麗的轉化,又經歷了一個漫長曲折的過程。


從高句麗到高麗的轉變過程

從漢武帝之前,與擊敗衛滿朝鮮之後,中國與古朝鮮一直保持著非常友好的關係。隋朝時期,局面被再次打破,隋文帝、隋煬帝父子曾四次發對高句麗的征戰,結果都以失敗告終。而隋朝的窮兵黷武換來的是無數武裝力量的割據與崛起,最終導致帝國衰亡。

唐貞觀年間,為了阻止中原王朝的進攻,高句麗從扶余城到渤海沿岸修築了一條千餘里的長城。貞觀十七年,高句麗大將泉蓋蘇文聯合百濟入侵南部的新羅,出於對新羅的保護責任,唐太宗李世民御駕親征高句麗。結果,縱橫捭闔,一生鮮有敗跡的李世民折戟沉沙。當然,氣侯因素是唐軍沒有徹底取勝的主要原因。

之後,李世民對高句麗採取了騷擾戰術,致使高句麗如坐針氈、危若累卵,國力大衰。唐高繼位後,採用遠交近攻策略,聯合新羅對百濟、高句麗發動了致命一擊,高句麗成為殘陽晚景。


公元666年,唐乾封元年,泉蓋蘇文去世,其三子爭權,各不相讓,高句麗陷入內訌。兩年後,大唐名將李勣滅高句麗,30萬高句麗子民內遷中原,唐朝在平壤設安東都護府,新羅統一朝鮮半島。十年後,唐朝撤銷安東都護府,新羅實現真正義的統一,並將這一局面維持了200餘年。之後,新羅再次分裂,朝鮮進入後三國時代,形成了新羅、百濟、高麗三個政權。高麗又稱後高句麗,與努爾哈赤建立的後金與宋朝時期並存的大金有異曲同工之處。

公元936年,中國進入了政權交替頻繁的五代十國時期,而高麗國王王建則統一了朝鮮半島。此後,歷經四百七十多年的歷史,至到明洪武二十六年(1392年),高麗大將李成桂在得到明朝的允許後,將高麗正式改為“朝鮮”,李成桂被朱元璋封為朝鮮王。從此,高麗退出歷史舞臺。


結語:在我國古代曾出現過許多曇花一現的割據政權,他們習慣以一個曾經輝煌強盛王朝的名稱為自己的政權冠名。結果,史學界為了區別對待,都會給其加上一個“後”字,這樣一來,勢必背離了它們的初衷或殷殷期盼。但是,如果熟知歷史的人,始終能清楚的認識它們的本質,所以不會混為一談。因此,高句麗做為一個政權名稱,它與同樣是政權名稱的高麗有一定的淵源,儘管二者都是兩個漫長而穩固的政權,但仍不可視為一脈相承。如果有人稱高句麗稱為高麗,理論上是有誤的。

感謝朋友點贊、關注!歡迎發表不同看法!


國史春秋


這是一個歷史錯誤,早期對高句麗與高麗缺乏系統性的研究,但在80年代已經被糾正過來了;高麗確實是王氏建立的。

高句麗的歷史

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那是的朝鮮半島還沒有像樣的政權。戰國的燕長城是穿過鴨綠江,箕子朝鮮是周朝的地方諸侯,進入漢代之後被衛氏朝鮮取代,但依然是漢朝的藩屬。

公元前108年,漢消滅衛氏朝鮮,設置了樂浪等四郡,在包括朝鮮半島中部以北地區實行了和中原地區相同的統治方式。

高句麗是中國古代邊疆的少數民族政權,漢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由扶余人朱蒙在西漢玄菟郡高句麗縣(今遼寧省新賓縣境內)建國,後建都於紇升骨城(今遼寧省桓仁縣境內五女山城)。西漢元始三年(公元3年),遷都國內城,同時築尉那巖城(均在今吉林省集安境內),至北魏始光四年(公元427年)遷都平壤。公元668年,高句麗政權被唐與朝鮮半島的新羅聯軍所滅。此時整個北朝鮮和韓國西部是唐朝的,為安東護府,此時的吉林和黑龍江為靺羯部落,新羅土地僅僅為韓國的東部。

高麗的歷史

唐朝東北一帶,自高句麗、百濟滅亡後,新羅亦漸衰。唐末,復分為高麗、後百濟及新羅三國,新羅末年,朝政腐敗,土地兼併盛行,農民起義連綿不斷。892年梁吉領導的江原道起義,規模較大。901年,新羅王族出身的弓裔篡奪起義軍領導權稱王,國號摩寰,後改泰封。918年,弓裔部將王建殺裔稱王,定都開城(松嶽),改國號高麗,建立高麗王朝(918—1392年)。936年,重新統一朝鮮半島。

唐朝東北一帶,自高句麗、百濟滅亡後,新羅亦漸衰。唐末,復分為高麗、後百濟及新羅三國,新羅末年,朝政腐敗,土地兼併盛行,農民起義連綿不斷。892年梁吉領導的江原道起義,規模較大。901年,新羅王族出身的弓裔篡奪起義軍領導權稱王,國號摩寰,後改泰封。918年,弓裔部將王建殺裔稱王,定都開城(松嶽),改國號高麗,建立高麗王朝(918—1392年)。936年,重新統一朝鮮半島。

高句麗與高麗的區別

公元918年,在朝鮮半島出現了一個名為“高麗”的政權,因其統治者姓王,故學界以“王氏高麗”稱之。儘管王氏高麗襲用了高句麗的稱號,但二者沒有直接繼承關係。

成立時間不同:

高句麗建立於公元前37年,最初為西漢玄菟郡高句麗縣管轄,後逐漸強盛,但並沒有斷絕和中央王朝的臣屬關係。隋唐時期,高句麗奉行擴張政策,並阻塞朝鮮半島其他政權入貢中原王朝的道路,導致了隋唐兩朝的征討。

公元668年,高句麗被唐朝統一。高句麗的轄境最初完全由唐朝安東都護府(治所最早在今平壤)管轄,幾十年後有一部分轄境為我國曆史上的另一個地方政權渤海佔據,一部分劃歸了興起於朝鮮半島南部的新羅政權,一部分仍然由安東都護府管轄。高句麗族則絕大部分被唐朝遷徙到了內地,後與漢族融合,小部分融入周圍各族之中,後其王族也絕嗣,立國7個世紀之久的高句麗最終消失在了中國歷史發展的長河中。

王氏高麗立國於高句麗滅亡250多年之後的公元918年,935年取代了朝鮮半島的另一個政權新羅,翌年又滅亡了後百濟國,統一了半島中南部大部地區。至公元1392年,王氏高麗的大臣李成桂廢王自立,並在1393年以“朝鮮、和寧等國號奏請”明朝,明賜李成桂為朝鮮王,王氏高麗遂改號朝鮮,學界一般稱之為李氏朝鮮或簡稱李朝。這就是我國明清時期的朝鮮國。

民族結構不同:

高句麗轄境內的居民以高句麗族為主。高句麗族的族源是我國上古時期古老民族穢貊人東遷後的夫餘、高夷、沃沮、小水貊、東穢等,後又融合了衛氏朝鮮遺民的後裔、漢人、鮮卑人等。這些來自於不同民族的成員在長期的共同生活中逐漸融合一體,史書和學界統稱高句麗族。

而王氏高麗轄境內的居民以新羅人為主。王氏高麗兼併新羅和後百濟之後,新羅人和百濟人成為了王氏高麗的主要居民。新羅人主要是源於朝鮮半島南部地區的辰韓和弁韓人,高句麗滅亡後雖然有一部分高句麗人加入其中,但不是新羅人的主源。百濟則主要是源於朝鮮半島南部的馬韓人。

也就是說王氏高麗的主要居民以來源於朝鮮半島南部的 “三韓”人為主,大量的史書記載也表明,王氏高麗人和我國古人是把王氏高麗看作“三韓之舊”的。在王氏高麗數百年

的歷史發展中,這些成員逐漸融合為一族,史書和學界一般稱之為高麗族。王氏高麗為李氏朝鮮取代後,朝鮮也因此取代高麗,成為其族稱,並沿用至今。

最後是王氏高麗非高句麗後裔,王氏高麗的王族也並非是高句麗的後裔。關於王氏高麗建國者王建的族屬,《高麗史》的作者認為“高麗之先,史闕未詳”。但據我國學者考證,王建極有可能是西漢樂浪郡漢人的後裔,因為王氏是當時樂浪郡的望族,且人戶很多。王建在臨死時親授的《十訓要》中,並未言自己是高句麗後裔,而是說自己出身平民,同時稱“賴三韓山川陰佑”,統一了馬韓、辰韓和弁韓“三韓”,其後代也多以擁有“三韓”自居。以常理分析,如果王建是高句麗後裔,出於統治的需要,定當會大肆宣傳。也可反證王氏不是高句麗的後裔。


歷史時間線



北斗星3557


若果想把朝鮮的歷史的源頭挖出來,繞不過去的是“箕子朝鮮”的記載,該記載可以追溯到《周易 明夷》,裡面有句爻詞叫做“箕子之明夷”。箕子是否是商之箕子,或者商有沒有箕子,存疑。

眾所周知,《周易》講述的是大道理,不會是商的官方歷史記載,也不會用一個特定的歷史人物去說明普遍性原理。筆者傾向於武王遇箕子是周編造的歷史謊言。類似的歷史記載,《封神演義》可能半真半假,比如伯邑考可能就是武王,生祭的不是伯邑考可能就是文王,這個公案前不久在陝西的甲骨文被挖掘出來,甲骨文揭示“商擁有對周的絕對處置權”,生祭文王。這就把《清華簡》放到太上老君的爐子裡了,《清華簡》裡面有篇叫做《保訓》的,說文王臨終前,睡在床上對武王敦敦教誨,這就明顯假了。沉思一下歷史,為什麼周有天下十之八九還不反商?況且還在伯邑考殉國之後?這就從根本上可以懷疑周是否違背商周之間不能違背的契約了。後來的《左傳》包括挖出來的孔子先祖的銘文,聯繫起來看,宋地為商遺老遺少聚居地,如果箕子是商重臣,是跑不出宋地的,孔子的先祖因為可能變節做了以商制商的監察官,他從週迴到宋,不敢走大路,到了城門口,不敢從正門進,沿著城牆遛彎走小門,對商遺老遺少宣佈周的命令時,跪拜在這些遺老遺少面前。這是刻寫的銘文,真實反映了孔子先祖即是商人又侍奉周朝的二臣歷史,孔子家族事二主是有歷史繼承和家風的。但是此時此刻除了憤怒,還能對周說什麼?除了委曲求全還能做什麼?後來宋稱霸的時候,堅決的按古時禮儀打了一戰,算是作為商之遺老遺少告別周的最佳表演。

既然如此,朝鮮的歷史怕是沒有那麼長。DNA證明說,日本和朝鮮是同族,從大陸架延伸來看,應該是日本人晚一點出現,或者日本人是高麗人的種。但是《三國志》記載倭國明顯早於高麗,漢城又明顯早於倭國。

我能回答的是,朝鮮的起源絕非現在歷史所記,從築城來看,大漢開邊的可能性很高。


伯爵227998672


高勾麗是高勾麗,,高麗是高麗,不同的國家。高勾麗鼎盛時期,包括朝鮮半島和東北東部地區,是東方一個大國。高麗就是指朝鮮半島上三個國家比較強大的一個,最後統一朝鮮半島。

雖然有幾個字相同,但不是一回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