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績難掩管理漏洞,上海人壽三季度向好業績能否持久成疑

近日,上海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海人壽”)披露2019年3季度償付能力報告,經營業績整體向好。成立於2015年的上海人壽,次年即實現盈利,業內人士分析,一方面因依託於股東在地產領域的優勢進行投資,另一方面也與未進行分支機構設立,因此費用支出較小相關,未來需把握節奏,適時轉型。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人壽高管學歷造假、產品問題接連被點名,違規股權也暫未清退,業內人士直言,上海人壽管理水平較差、較為混亂。基於此,建議上海人壽首先對治理結構進行明確,同時妥善解決股東股權問題,重新尋找股東進行增資。此外,可以嘗試推進上海以外地區的業務拓展,實現進一步發展。

優績難掩管理漏洞,上海人壽三季度向好業績能否持久成疑

上海人壽3季度保持盈利,業內提醒缺乏業務外拓適時轉型

具體來看上海人壽的表現,2019年3季度,上海人壽實現保險業務收入31.35億元,同比增長152.65%,同期實現淨利潤5925.70萬元,但同比縮減41.11%。核心、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與上年同期基本持平,截至3季度末,分別為121%、127%。淨現金流同比雖有下滑,但仍保持流入狀態,2019年3季度淨流入2.45億元,同比縮減約8成。

目前經營數據向好的上海人壽,背後卻存發展隱憂。回溯來看,成立於2015年2月的上海人壽,是《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現代保險服務業的若干意見》發佈後獲批籌建的第一家全國性保險公司,也是在上海自貿區註冊的首家法人保險公司。

在成立首年虧損5.02億的上海人壽,次年即實現盈利,淨利潤達到5929.87萬元,2017年、2018年分別盈利4646.59萬元、5842.42萬元。在行業內壽險公司普遍需經歷7至8年虧損期的背景下,上海人壽在成立次年即盈利的表現值得關注。

分季度來看,成立至2018年,上海人壽均在上半年出現虧損,而在下半年扭虧為盈,轉圜頹勢。對此,壽險業內人士向藍鯨保險分析稱,“這主要是基於上半年壽險公司攬入大量負債業務,費用支出加劇,而投資與相應的收益往往在下半年推進。目前國內壽險公司盈利還是依賴於利差”。

近幾年,上海人壽投資收益則保持在相對穩定的狀態,2015年至2017年連續3年投資收益保持在約24億元,2018年實現投資收益29.2億元。在其投資動作來看,房地產投資頗受上海人壽青睞,2018年數據顯示,上海人壽投資型房地產53.51億元,較淨資產相去不遠。成立以來,上海人壽已設立昆明錦慧置業公司、上海佳壽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兩家地產子公司及租賃、物業等關聯公司,2019年10月,上海人壽剛剛推進對錦慧置業的增資方案,關聯交易也多圍繞地產項目推進。

“投資收益較高的保險公司,投資標的以地產項目或長期股權投資為主,高收益也對應高風險,這是保險公司所進行的戰略選擇”,上市壽險業內人士分析指出。

“上海人壽的動作,是對股東在地產方面資源優勢的利用,將保險資金實現套利,即資產驅動負債的模式,但這一模式潛藏風險”,保險業內人士王立剛同時指出,“此外,上海人壽業務始終盤踞於上海,未開設分支機構,也是其前期實現盈利的主要原因之一,投入支出較小”。

值得一提的是,在上海人壽實現盈利的同時,保費收入卻呈現明顯波動,2016年,在保險業務收入翻倍增長,實現108.6億元后,2017年驟跌至64.7億元,2018年再度出現縮減,收入64.02億元。

這主要是基於監管對於萬能險業務的約束,2016年末,原保監會公告稱,對9家險企開展了萬能險專項檢查,並對問題公司下發監管函,責令整改,其中即有上海人壽的身影。此後,在174號文下發的背景下,萬能險業務佔比較高的上海人壽,保費應勢收縮。

渠道角度也可以觀測上海人壽的業務結構,據往年年報信息顯示,上海人壽業務以銀保渠道與團險為主,2018年上海人壽保費收入佔比前5大險種,均來自銀保渠道。

“對於新設公司而言,擴大保費規模主要依賴於非個險渠道,銷售產品以低價值理財型產品為主”,壽險業內人士向藍鯨保險介紹稱,“這就要求公司有所規劃,明確負債情況,適時轉型”。

“從上海人壽目前的佈局動向和業務情況來看,實現盈利並不奇怪,但能否實現可持續的盈利,還要看長期的表現”,王立剛提醒稱。

高管學歷造假、違規股權仍未清退,上海人壽漏洞難藏

僅從經營數據來看,上海人壽表現積極,但經營過程中的漏洞,卻在頻繁爆發。

10月25日,上海銀保監局接連披露《不予許可週秋實董事會秘書任職資格的批覆》《不予許可週秋實副總經理任職資格的批覆》,公告顯示,經查,周秋實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本科畢業證書與該校證書不符,因此不予許可週秋實副總經理、董秘的任職資格,並在1年內不再受理對周秋實的任職資格申請。

根據上海人壽2019年2季度償付能力報告顯示,周秋實現年41歲,自2016年3月出任上海人壽人力資源總監。曾任大連對外經濟貿易合作局、大連鑄造工業公司人事經理、董秘;覽海控股集團人力資源總監。在最新披露的3季度償付能力報告中,周秋實的名字並未出現。

“高管的學歷需要保險公司進行層層審核,正常情況下是不會出現這種問題”,王立剛指出,來自於第一大股東覽海集團的周秋實所暴露的問題,“和上海人壽的運營管理是由股東一家獨大有關”。

對此,近日,上海人壽總裁石福梁向媒體表示,對於周秋實的學歷問題,上海人壽十分重視,已嚴格按照監管要求進行了後續處理,周秋實本人目前也已提出離職。

上海人壽在產品方面也存弊病。今年9月,銀保監會下發《關於近期人身保險產品問題的通報》,對2017年各公司備案產品截至2018年底的銷售情況進行統計分析,發現部分公司相當數量的產品備案後並無銷量或者銷量極低。其中,包括上海人壽在內的78家公司,銷量為零的產品數量超過10個。

銀保監會表示,產品銷量為零,不論是保險公司主動調整產品計劃,或者是消費者不認可導致,均表明產品策略不清晰,產品管理存在漏洞,產品開發效能低下,同時也是對監管資源的浪費。

而就在今年1月,銀保監會通報2018年5月產品專項核查清理工作和近期監管備案中發現的典型問題時,也點名了上海人壽,經查,上海人壽存在個別產品無法律責任人或總精算師簽字現象。

“這的確說明上海人壽的管理水平較差,較為混亂”,多位業內人士直言道。

不僅如此,上海人壽還存在股權問題待解。2016年,上海人壽擬增資至60億元的方案獲批,此次增資由覽海集團等5家原股東及洋寧實業、和萃實業、幸連貿易三家新股東參與,增資完成後,三家新股東持股比例分別為13.75%、13.75%、3%。

然而,在2018年,銀保監會向上海人壽下發撤銷行政許可決定書,指出上海人壽股東洋寧實業、和萃實業在2016年的增資申請中隱瞞關聯關係,提供虛假材料,撤銷此前對兩家參與增資的行政許可,並要求上海人壽引入合規股東。

但藍鯨保險注意到,在上海人壽最新披露的3季度償付能力報告中,洋寧實業與和萃實業仍在股東之列。從其背後關係來看,兩家企業與上海人壽第一大股東覽海集團存在關聯關係,構成一致行動人,三者合計對上海人壽持股比例,已超出監管上限。

優績難掩管理漏洞,上海人壽三季度向好業績能否持久成疑

向好的經營業績背後,上海人壽潛藏的問題屢屢被監管點名,對於成立不足5年,仍聚焦於上海市場的上海人壽而言,未來發展之路需要考量與關注。

“上海人壽需要先把治理結構進行明確,這是經營發展的基礎”,王立剛建議道,“將股東股權問題妥善解決,重新尋找股東進行增資。此外,可以嘗試推進上海以外地區的業務拓展,實現進一步發展”。(藍鯨保險 石雨 [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