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漢獻帝不能像康熙除去鰲拜一樣,把曹操從自己這邊拿下呢?

心恬澹


對於這個問題我們先來分析一下鰲拜和曹操的區別。

鰲拜和曹操的區別

鰲拜論政治能力和雄才大略都不及曹操之萬分之一。鰲拜說好聽點是巴圖魯,說不好聽點就是一介莽夫。鰲拜家族世代效忠於愛新覺羅氏,所以自家族的內部自古就有著愚忠的傳承。

而曹操呢,雖然曹操也出身貴族之後,世代效忠漢室,但是大家看看曹操幼年的所作所為,那是一個完全不拘泥於禮法的人,他的頭腦非常靈活,他知道什麼叫趁勢而為。所以當天下大亂之時,曹操內心是不太尊重傀儡皇帝漢獻帝,他認為至尊權力能者居之,但是曹操一生還是在乎後人的說法,所以終其一生而沒敢稱帝。

再來看看鰲拜,我看有人都說鰲拜是權臣,其實都是錯的,就鰲拜那點政治素養,他恐怕連岳飛都及不上,還何來談得上是權臣,權臣首先政治素養要高,有敏銳的政治敏感性,從鰲拜對待八旗和漢人的政策來看,他完全就是一介莽夫,他的政治素養比索尼差遠了,說索尼像權臣還差不多。以鰲拜的政治手段如果他活在三國時期,他早就被漢獻帝和董承他們聯手整死了。

鰲拜只是因為軍功極大手握軍權,恰逢順治早逝才把他推到了四大輔臣的位置,四大輔臣裡索尼年老,但是政治經驗最豐富,因為鰲拜手裡軍權極大,所以索尼只能避其鋒芒,遏必隆也只能逢迎鰲拜,唯一敢和鰲拜對著幹的就是蘇克薩哈,而蘇克薩哈的智商以及政治素養還不如鰲拜,最終就被整死。

其實鰲拜只是有些囂張跋扈,這屬於仰仗自己功勞極大,目無尊上了。他沒有曹操那般雄才大略,他也壓根沒想過稱帝,說鰲拜意圖謀反稱帝,有不臣之心的舉動那都是後世小說傳言而已。實際上康熙是以操控權柄、擅殺重臣(即蘇克薩哈)、結黨營私的罪名抓捕鰲拜的。

而康熙之所以擒鰲拜把他抓起來完全就是拿他殺雞給猴看,因為康熙親政時年紀還是偏小,他為了要在天下朝臣面前立威,所以正好就拿這個性情剛愎,驕橫不法的顧命大臣鰲拜開刀。

這是康熙的政治手段,其實鰲拜和蘇克薩哈爭權鬥法,他倆不管誰贏了,最後康熙就會收拾誰,如果鰲拜輸了,那麼康熙擒的就是蘇克薩哈了。因為康熙為了親政立威,必須拿一個重臣開刀,不管是誰,只是鰲拜撞在了槍口上而已。

從鰲拜最後只是被抄家圈禁終身就可以看出來,康熙真的就是拿他開刀,否則以鰲拜三十條大罪,罪罪當誅,理應滿門抄斬,是鰲拜亮一些救皇太極救多爾袞留下的傷疤就能免死的嘛。這說明鰲拜有很多罪名是硬加上去的,康熙不是不知道鰲拜是純被自己冤整的,所以他最終沒有忍心殺掉鰲拜,而是圈禁終身了事。

漢獻帝和康熙的區別

漢獻帝是董卓迎立的傀儡皇帝,從登基那一天起手裡就沒有任何權力,甭說權力,連玉璽都沒有(玉璽早在諸侯討伐董卓的時候被孫堅撿走了)。所以朝廷之中能擁護漢獻帝的也就只有國丈董承了。當時天下軍權全部散在各諸侯手裡,其實漢獻帝不管落到誰手裡,都和在曹操手裡差不多,甚至還不如在曹操手裡,當然啊,落到劉表和劉璋手裡還能好點。

而康熙不一樣啊,康熙是名正言順的繼承皇位,而且背後還有老謀深算的孝莊給他撐腰,相比漢獻帝只有一個有名無權的國丈董承那簡直幸福多了。而且當時八旗軍隊是遵從皇帝號令的,所以康熙不擔心清除鰲拜以後他的軍隊會威脅到自己。

而漢獻帝就不一樣了,三國裡有過董承圖謀刺殺曹操歷史事件,最終沒有成功,董承和其女兒漢獻帝的董貴妃都遭到曹操誅殺。其實這件事就算是董承刺殺曹操成功了,假設曹操死了,那麼漢獻帝死期也就到了,先不說曹丕會不會幫曹操報仇,就軍方那些曹氏宗親將領如曹仁、曹洪、夏侯惇、夏侯淵以及曹操的親衛頭子許褚都能帶兵殺到皇宮,當場弒殺漢獻帝為曹操報仇。

這就是因為漢獻帝所處的政治環境根本就不是殺掉曹操就可以完事收回皇權的問題,所以漢獻帝真的是拿曹操沒有任何辦法,只能當傀儡,換做是康熙也只能如此。

而康熙怎沒有這方面的問題,當時的政治環境非常好,國內統一和平,三藩還沒漸露不軌之心,康熙親政最需要做的事就是殺雞儆猴,為自己的皇權立威,這不正好白給的鰲拜,幹嘛不整。

總結

所以說鰲拜和曹操根本沒有可比性,而且康熙擒鰲拜和漢獻帝欲除曹操兩件事本身性質都不同,康熙擒鰲拜是為了皇權立威。漢獻帝除曹操那就和自己送死沒區別,他只是為了給自己出口氣,因為漢獻帝即使殺死曹操也解決不了諸侯割據混戰的問題,所以他真想殺曹操,那就只能是完全為了自己出口氣。


小島知風


如果時光能穿越,漢獻帝也許不僅想像康熙除去鰲拜那樣,還想像北魏孝莊帝元子攸那樣,一劍刺進曹操的胸膛呢,那樣豈不是更過癮一些?或者在年少之時,便一舉把董卓幹掉,那樣也就不會有後來的傀儡一生了。可惜,很多時候很多事,只能是身不由已了。

漢獻帝當初是從長安跑出來,依附於曹操的,不僅僅是朝堂之上,就算是他的深宮之中,他又有幾人可以相信呢?哦,對了,還有護送他從長安出來的楊奉和董承,不過,很可惜,楊奉早就因為沒有油水可撈,跑去呂布那去了。好在還有個董承,好歹是他漢獻帝的老丈人,總應該靠得住吧。於是,靠著董承,漢獻帝還是搞出個“衣帶詔”事件。

《後漢書.獻帝紀》:五年春正月,車騎將軍董承、偏將軍王服、越騎校尉種輯受密詔誅曹操,事洩。壬午,曹操殺董承等,夷三族。

董承死了,董承的女兒董貴人也死了,漢獻帝也是徹底心灰意冷了,這一年是公元200年,漢獻帝20歲。

不過,伏皇后倒是還想再抗爭一下,於是,她給她的父親伏完寫信,要求他把曹操殺掉,以免她繼續過這種擔驚受怕的日子,只可惜,伏完直到死也終究不敢動手。

後來,公元214年,伏皇后意圖刺殺曹操事漏。曹操逼迫漢獻帝廢后,伏皇后還想把希望寄託在漢獻帝的身上,只是,此時的漢獻帝也是自身難保。最後伏皇后被幽禁而死。

漢獻帝比伏皇后多活了二十年,直到公元234年,才去世。不過,他早已經將皇位轉交到了曹氏一族的手中。


並不是漢獻帝不想除掉曹操,只是他的能力不能支撐他的夢想,他的條件也不允許他實現自由。


水一白聊歷史


漢獻帝是末代皇帝,康熙是開創盛世的皇帝,二者怎能放到一起相提並論呢?漢獻帝是被董卓扶上皇位的,而康熙皇帝是清朝之中有各種矛盾鬥爭,由孝莊太后扶上的皇位,這時的康熙由孝莊支持是有實權的,能夠有一番自己的作為,漢獻帝則根本不同,從始至終都是各路軍閥手中一個玩物。

首先從漢獻帝與康熙爺所處環境的不同

東漢末年群雄並起,漢王朝廷名存實亡,自漢靈帝起國家的各項朝政完全把握在宦官與軍閥手中,紛爭不休的漢王朝,已經是搖搖欲墜,獻帝前有少帝,二帝都是軍閥手中的傀儡,根本沒有一絲的實權。


康熙登基由孝莊一手操作,大清正直建國不久,康熙不過是大清王朝的第三位皇帝,雖然內有鰲拜,外有三藩,這些當初都是大清的頂樑柱,他們從骨子裡是敬畏愛新覺羅氏一族的。


尤其是鰲拜,他受到了先帝的囑託奉命看管好康熙,康熙十分爭氣,長大成人後第一件事情就是將鰲拜革職,查抄家產。這與鰲拜心慈手軟是脫不了關係的,當時鰲拜的確有實力將康熙殺死,但殺死之後呢?自立為王?


大清足足有八旗子弟兵,鰲拜不過佔有一旗的兵馬,正黃旗、鑲黃旗才是皇帝最信任的軍隊,兵馬最多,執行能力最強,鰲拜是沒有資格廢立的,因此才會有康熙復仇的事件,這其中與孝莊太后有著莫大的關係。


孝莊足足熬死的兩代君王,並且讓康熙安全的長大,這是莫大的功勳,要問康熙對誰的感情最真切,無疑是孝莊太后。而搖搖欲墜的大漢王朝怎麼可能會有如此的幸運?

其次從二人的政治格局上來講

康熙皇帝開疆擴土,經常是御駕親征,大清朝廷上沒有一位奸佞之臣,這就是大清為什麼能夠開創盛世的原因,反觀漢獻帝第一沒有實權,第二沒有軍隊,有的只是漢王朝留下的空架子。



董卓在漢獻帝面前,儼然把漢獻帝當成了自己利用的工具,比曹操對待漢獻帝的待遇還要低,漢獻帝無可奈何只能等待一位忠臣良將保護自己,殺退董卓,讓自己真正的體驗一把當皇帝的感受。


正時袁紹帶領 十八路諸侯前來討伐董卓,漢獻帝此時認為十八路諸侯的兵馬比董卓多了不少,想想十八個人打一個人肯定能打過,不料自己還是被董卓擄到了長安,自己的想法又失敗了,漢獻帝找了一個機會逃出了長安回到了洛陽。


此時的洛陽已經是一片荒蕪, 獻帝發佈詔書請各地軍閥來幫助自己重新建立舊都,沒想到只有曹操來了,獻帝看到了曹操就像是看到了救星,不料被帶回許昌,在許昌建都名為許都。

因此從政治來上講,獻帝沒有親力親為的本事,也沒有親力親為的機會,只會將自己的性命寄託在別人的身上,這樣的人能和康熙大帝比嗎?曹操比鰲拜最聰明的一點那就是沒有頑固的愚忠思想,想什麼就去做根本不會忌憚後期會有什麼的懲罰, 畢竟當時天下各路諸侯都是這樣做的,可鰲拜當時由於自己固執的思想只能效忠於皇帝,成為一個掌權派,最終的大權還是要交還康熙的,對此大家是怎麼看的呢?


摯潷畫畫紅塵


對於這個問題,漢獻帝表示,他也很無奈啊,他也想把曹操給咔嚓了,但是他做不到啊。

言歸正傳,問題中所涉及到的四位人物中,關係上分別是,曹操是漢獻帝的大臣,鰲拜是康熙帝的大臣,而且這兩位不同時代的大臣,有一個共同點就是——皆是權臣。



但是,這兩位權臣的下場是天差地別的,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權勢滔天,再看鰲拜,在康熙帝的處理下,鰲拜一手權力盡失,落得一個悽慘結局。

同樣是皇帝,為什麼康熙在小小年紀就能拿掉權臣鰲拜,而漢獻帝卻只能被曹操所掌握,不能去除掉曹操呢?

我認為主要有三個原因:

  • 原因一: 局勢

漢獻帝那個時期,是東漢末年,漢朝皇室衰微,天下動亂,割據勢力遍佈,中央形同虛設。

而康熙帝那個時期,清朝處於建立的初中期階段,官方政府有權威,皇室有著絕對話語權。



  • 原因二: 皇帝不同

再來說說皇帝,漢獻帝能夠成為皇帝,也不是正兒八經的繼承為帝,屬於是董卓擁立為帝,從當上皇帝開始,漢獻帝就是個如牽線木偶一樣的皇帝。

而康熙帝不同,他是正常繼位為帝,康熙帝本身就是個實權皇帝,親政之後,一系列操作都是雷厲風行,沒什麼能夠束縛住這位年輕皇帝。



  • 原因三: 大臣不同

曹操和鰲拜,都屬於是權臣。

曹操是那種崛起於亂世的梟雄人物,雖然是漢朝大臣,但是曹操麾下的勢力,都是他一步步自己發展起來的,是屬於他個人的勢力,對於漢獻帝,曹操更是挾天子以令諸侯。

鰲拜雖然也是權臣,但是他是一個正兒八經的朝堂大臣,他沒有如曹操那樣自身的勢力,他手中的權力說白了,是皇帝給他的,是皇權賦予的權力。



結語

由上面的敘述,不難看出,漢獻帝不能夠如康熙帝除掉鰲拜那樣除掉曹操,而不能夠的原因,直白點說就是: 曹操勢力大,漢獻帝沒有那個實力去動他。


說與山鬼聽


漢獻帝長期被權臣曹操欺壓,康熙皇帝也曾經長期被鰲拜欺壓,然而漢獻帝和康熙皇帝的做法卻不同。漢獻帝曾經數次拉攏大臣謀害曹操,最後都以失敗告終,而康熙皇帝培養了自己的親信力量,趁著鰲拜入宮的時候逮捕了鰲拜,一鼓作氣便掃除了鰲拜的勢力。

雖然漢獻帝是一個傀儡皇帝,但是培養十幾個身強力壯的少年並不困難,因此漢獻帝也完全可以像康熙皇帝一樣,趁著曹操入宮的時候襲擊曹操,將曹操軟禁起來。然而康熙皇帝和漢獻帝所處的情形完全不同,康熙皇帝能夠在軟禁鰲拜後掌握朝廷大權,漢獻帝一旦軟禁曹操,自己也會丟掉性命。

在康熙除掉鰲拜之前,清朝的統治一直都比較穩固,順治皇帝已經給康熙皇帝打下了很好的基礎。朝廷裡面有很多忠於康熙的大臣,鰲拜能夠擁有較大的權利,主要是因為他是顧命大臣,如果他真的明目張膽反對康熙,大臣們也會反對他。

因此在康熙皇帝軟禁鰲拜之後,朝廷裡面忠於康熙的大臣立刻幫助康熙掌握了大局,康熙皇帝不費吹灰之力就成為了清朝真正的統治者。而漢獻帝不具備這樣的條件,朝廷裡面忠於漢獻帝的官員只是鳳毛麟角,這些人既沒有軍權,又沒有較強的影響力。

曹操的江山都是靠著自己打下來的,在曹操迎接漢獻帝之前,曹操已經擁有了很強的實力。曹操手下的主要大將都是曹操的親戚,這些人要麼姓曹,要麼就姓夏侯,他們絕對不會背叛曹操去幫助漢獻帝,因此漢獻帝沒有控制軍隊的能力。

曹操迎接漢獻帝的時候,漢獻帝的身邊已經沒有多少大臣,曹操帶著漢獻帝遷都許昌之後,朝廷裡面的主要大臣也都是曹操的親信。漢獻帝是一個聰明人,他知道自己沒有實力扳倒曹操,所以想要藉助大臣的手來扳倒曹操。

然而董承等人的實力微弱,根本無法扳倒樹大根深的曹操,漢獻帝也多次被曹操打擊。漢獻帝名義上是漢朝的天子,但是漢獻帝的統治區域,都是曹操費勁力氣打下來的,這些地方的名士大多都支持曹操,即使董承等人殺死了曹操,漢獻帝也不能接管政權。

因為朝廷文臣武將都是曹操的人,漢獻帝根本不敢直接得罪曹操。如果漢獻帝直接抓住曹操,那麼曹操手下的大將都會攻打漢獻帝,漢獻帝仍然無法控制大局。如果漢獻帝殺死曹操,那麼漢獻帝也會丟掉性命。只能說漢獻帝和康熙皇帝的情況不同,所以康熙皇帝能夠擒拿鰲拜重掌大權,而漢獻帝只能做一個傀儡皇帝。


史海泛舟擺渡人


導讀:其實這個重點還是兩位帝王時期天下人心向悖導致完全不同的結局。到朝代末期往往黑暗腐敗,百姓生活艱難。所以朝廷失去了群眾基礎,漢獻帝跟大多數末代帝王一樣被曹操當成了吉祥物一樣“挾天子以令諸侯”。和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一樣,大家打算的都是個人的利益。即使是劉備這個大漢皇叔所謂興復漢室也是為了自己當皇帝。而康熙不一樣啊,大清入關已經20多年剛剛天下一統。朝廷初定,天下百姓飽受戰亂之苦,急需休養生息。愛新覺羅氏得到索尼等實力派的擁護,所以哪怕鰲拜勢力在大最後也只能被拿下。這是宏觀戰略的因素,至於是否利用布庫之類的手段那就再其次了。


康熙能夠拿下鰲拜的原因

康熙繼位時期大清入關已經將近20年,天下一統。南明永曆皇帝朱由榔也再次年被吳三桂親手殺害,所以明朝成建制抗清的勢力基本被平定。大清王朝已經完成了對中原形式上的統一,如下圖所示:

如果從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政權開始,到康熙這裡已經經歷了四代傳承(努爾哈赤、皇太極、順治、康熙)。從八旗的組建到定鼎中原,在滿清內部愛新覺羅皇族的地位已經不可動搖。即便是在激烈的帝位爭奪,那都是愛新覺羅氏內部的事情。PS:從皇太極到順治繼位,都經歷過刀光劍影和無數衝突妥協才最終定下來。

而鰲拜是瓜爾佳氏,滿洲鑲黃旗人。他不是皇族,如何能夠篡權?最多就是類似霍光之類的權臣罷了,其實他還不如霍光。因為霍光好在是在去世後才被漢宣帝連根拔起,而鰲拜在任上就被拿下。

另外經歷過明末清初的戰亂,人心思定。天下繼續休養生息,滿清的貴族也得到了充足的利益所以也不在再起波瀾。所以名義上鰲拜能夠控制天下半數督撫,但是鰲拜真的打算篡權謀政那結果只能是涼涼。


漢獻帝當時所處的時代背景

其實到東漢末年吏治腐敗,各級官吏貪汙盛行。到靈帝時期(漢獻帝的父親),外戚何進和十常侍度奪權。四百年漢朝國祚,從朝廷到地方已經沒有多少真正忠於漢室的大臣了。靈帝去世後,外戚何進立自己的外甥劉辯為帝史稱漢少帝。

大權在握的大將軍何進,為對付十常侍的宦官勢力打算引西涼軍閥董卓入京。然後聯合袁紹誅殺十常侍。雖然曹操等人極力勸阻,但是何進一意孤行。但是事情不周密,被中常侍張讓等人搶先先手除掉何進。

而此時董卓正想找藉口奪權,所以帶著西涼軍進京討伐十常侍。回京後董卓便掌權廢少帝,立劉協即位(是為漢獻帝)。然後殺掉少帝及何太后,專斷朝政。看到沒大漢的威望也經消失殆盡,皇帝的廢立生死皆操之餘軍閥手中。那裡還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威嚴和霸氣。在亂世之中能保住小命就算不錯了


漢獻帝不能和康熙一樣剷除曹操的原因

這是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第一個版本,後面的情況大家就耳熟能詳了。十八路諸侯為了自己的利益和地盤,打著興復漢室的旗號討伐董卓。我們不排除這些諸侯中真有心向漢室的,但是絕大多數都是野心家。比如袁術在得到玉璽後不久就公然稱帝,可見漢室的威望經歷了四百年的風雨已經淡薄了。到後來即使是盤踞荊州的劉表和益州的劉璋都沒有提過興復漢室的事情,只是自保。

當曹操崛起後把漢獻帝從洛陽迎回許昌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時候,漢獻帝才發現自己不過是才出虎穴又入狼窩。漢獻帝不是沒有想辦法試圖擺脫曹操的控制,衣帶詔就是很明顯的例子。國舅董承於是聲稱自己領受獻帝藏在衣袋中的密詔,藉以聯合劉備、種輯、吳子蘭、王子服誅殺曹操。這幫人執行力太低,水平有限很快被曹操發現導致除了劉備外都被殺。後面的事實證明,劉備這個所謂的大漢皇叔也不過是為了自己的利益打出的旗號而已。否則在劉備佔據荊州益州的時候,怎麼沒見他迎回漢獻帝而自己稱帝了?當然能不能迎回是一回事,但是他連基本的動作都沒有就說不過去了。

天下百姓因戰亂流離失所,朝不保夕。所謂的大漢已經不在為他們的生活秩序提供保護,這樣的大漢在他們心目中還能有多少威望呢?如此內無有實力的忠臣、外無民心,這讓漢獻帝如何翻盤呢?


我是歷史縱橫帝,歡迎您的關注;如有瑕疵,勞煩斧正。


歷史縱橫帝


因為鰲拜和曹操本質上是不同的,鰲拜是權臣,而曹操是軍閥

鰲拜是不是奸臣這一點是存疑的,康熙之所以拿下他更多的是為了加強皇權,康熙之前的清尚不是一箇中央集權的政體,八旗貴胄是有相當大的權力的,順治的登基就是八旗貴族互相妥協的產物。而從康熙擒鰲拜,削三藩的作為可以看出他是要加強中央集權,減少甚至消滅勳貴的權力。

曹操就不同了,有漢幾百年,到了獻帝時期基本就已經朽壞了,前幾個皇帝不是被外戚把持就是受宦官矇蔽,東漢的皇權還沒有發育完全,世家,豪強,外戚,宦官都是難以對付的勢力,皇帝必須拉攏一派打壓一派,一旦玩砸了就是傀儡,頗有閻錫山在三個雞蛋上跳舞的意思,

獻帝無兵無權,受到嚴密監視,又能有什麼辦法呢?最後,曹操做為軍閥是代表著一群人的,殺了曹操他們也很可能集合作亂,李傕郭汜就是前例,在這樣的亂局中獻帝不僅拿不回權力,還可能被咔嚓掉,所以他沒辦法孤注一擲

總而言之,漢獻帝既沒有康熙當時的環境,也沒有康熙的那種魄力



偷看月亮的貓


曹操和鰲拜有區別。漢獻帝與康熙有區別,曹操有自己的一幫鐵桿兄弟,從討伐董卓開始形成一幫強大的集團,再說漢朝經過宦官之亂中央集權的框架基本名存實亡,漢獻帝只是董卓扶植的木偶沒有自己的得力,鰲拜他只是專權沒有得天下的心思,而康熙的的鐵桿在皇太極和福臨兩袋君主奠定了強有力的基礎,還有孝莊太后的掌控,總之兩者之間區別不一而足


逆流人物


因為康熙時代正是清朝如日中天的時候 ,而漢獻帝時代已經是漢朝的末日 無論是誰也不能更改


52淘寶868


一、因為漢獻帝身邊沒有一群有能力的忠義之士

二、因為曹操權謀方面在當時算是無雙無對,曹操身邊也跟隨了一大批智謀之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