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認同,一些大學教材,被人故意的編得晦澀難懂?

小豎彡


我非常認同,一些大學教材被人編的晦澀難懂。但這個晦澀難懂,並不是故意的,是因為作者也不懂。


很早很早以前,教材都是統編的。我聽資深老師聊過,一門課程,教育部就指定幾個學校牽頭,由他們來組織編寫。編寫完了,還有審查委員會審查,提意見,為一本書開會都要開好幾次。等書出版時,又要非常認真地校稿,所以那時候的書的質量很高。現在很多課程還是用那些老教材。比如高數數學,同濟版的;大學物理,東南大學馬文蔚版的;電路分析,西安交通大學邱關源版的;數電、模電,清華大學童詩白組織人編寫的;信號與系統,鄭君裡版的;計算機很多書都是清華計算機系組織人編寫的,像譚浩強的語言系列。這些教材很經典,經久不衰。

當時因為學的都是經典教材,也沒有覺得好在哪裡。後來在清華,經常有外校的老師拿教材給清華的老師審。我有時候也瞄一眼,很多教材都是慘不忍睹,錯誤百出。我曾經調試過一本教材裡的代碼,連編譯都沒法過,更不用說出正確的結果了。


現在的教材特別多,原因是評職稱用,所以很多老師都自己編寫教材。原來的老師一輩子的心血一本教材,精雕細琢,現在的老師哪裡有時間?而且都是年輕時候評職稱才有用,好多東西,他自己不會,也不想搞明白,東抄抄西抄抄,剪刀加漿糊,一本書就出來了。


前兩天,華科大同濟醫院的高慶蕾教授新晉傑青,被人揭露出來論文有造假。我看了下她的簡歷,科研成果一大堆,同時,參與編寫多部專著和婦產科教材,發表論文100多篇。我生性愚鈍,理解不了,這麼多文章和書是怎麼寫出來的?是不是也是隨便抄了幾段或者讓學生幫著寫的?

至於到專業書,錯誤更是多。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經歷過導師翻譯原版書,讓學生一起翻的事?那些文字,自己看了都臉紅,詞不達意,語句晦澀,遇到不會的甚至跳過去了。但導師稍微改一下,改動的也很少,然後這書就出版了,成為專業課教材了。到專業課教材,能讀下去的書就非常少了。


這是不好的教材。那些經典教材就沒有問題了嗎?


我上大學,很多教材都看得特別費勁,我每次都自卑地想著,自己太笨了,連書都看不懂。可是,當某天,我開始看了外文書。我發現人家的書真的非常好懂,每件事都是從一開始的問題提出,歷史上大家的各種嘗試,困難,最終的解決之道,難點,條件,這個思維的脈絡非常清楚。我看了之後,真想哭,這才是真正的好教材。而不是上來就給你一堆的公式,讓你算,或者給你一堆的電路,讓你來分析。這些計算有什麼用呢?既不聯繫實際,也不能從人的思維脈絡來介紹問題,你會做了題,也不會引發更多的思考。我才明白,原先的那些經典教材的老師水平也是不夠的,根本不是科研的第一線,對很多事物的理解也是隻能在某個淺層上,所以教材寫得看起來非常理論,晦澀難懂,其實還是本身水平不夠。

我曾經聊過南方科技大學和上海科技大學,我對它們的教學模式極為看好,其中一條重要的理由,就是它們使用了原版教材。當年,民國時,國力這麼羸弱,但很多國外大學都認可國內的教學質量,很重要的一條就是國內跟國外用的是一樣的教材,用一樣的教材,學生水平就跟國外差距不大。

也許我比較激進,在我看來,清北離第一線的頂尖高校還是有點距離,除非它們所有的教材都是用世界一流的教材,現在還是有部分教材用的是陳舊的、不知所云的教材。


大家如何看這個問題?不妨來談談。


他山石部落


我記得初中的北師大教材絕筆爛!悟性差的(我就是)根本不懂,當時很難及格,上面沒過程,全靠老師講。高中數學的人教版一般般吧,感覺也是靠老師講,書上的內容根本不夠做題!大學的同濟高數內容信息量太大了,可能大而不精,還是老師點撥,即便我認真地學還有很多不懂,依然掛了[捂臉]。可能我就不適合學數學。


槓王阿基米德


大學教材?提到上大學,我抑制制不住悲傷,眼淚絲絲滑落,因為曾經的大學教材,讓我懷疑了我的智商(當然智商本來就不高),中國的大學教材都一個特點:故弄玄虛,一個字:裝 逼。



不過我現在明白了,那些大學教材還真不是裝逼,而是編教材的人本來就是一群無能之輩,就是說:他們本來就是半吊子水平,本來他們就不懂,卻去編教材,你說我們這些吃瓜學生能學懂?


把複雜問題簡單明白說懂的是高手,把簡單問題複雜化的都是無能之輩,很不好意思,我覺得中國大學理工科編教材的教授,99%都是無能之輩。

中國大學教授深得中國古人寫書的絕招:假傳萬本書,真傳一句話。就是廢話連篇,不講真話,讓你雲裡霧裡不知道咋回事。原來我以為是我笨,後來我才發現,原來教授們自己都不懂,不懂的東西當然不能說了。

你讓教授說自己啥都不懂?其實很多教授的水平,真是啥也不懂,你去問潘建偉,他真的懂量子力學?

這讓我想起了著名的風水大師:蔣大鴻。

蔣大鴻著有《地理辯正》、《平砂玉尺辯偽》、《天元五歌》、《陽宅指南》、《水龍經》等書,對後世影響極為深遠,被後人尊稱為“地仙”

著名的玄空風水大師鼻祖,書籍寫了一大堆,每到關鍵地方就就含糊過去,結果別人給他的好外號:天機不可洩露先生,寫了書籍不少,卻處處藏著掖著。

不同的是蔣大鴻是真懂而不講,而大學理工科教授是本來不懂,所以寫的書更是讓人云裡霧裡。

讓我有想起了剛去世的易壇泰斗:邵偉華。寫的書,都是這個套路,最關鍵的地方就是不說,滿篇全是“梟神奪食”,“歲運並臨”,而最關鍵的用神就是不說。

中國的傳統書籍都有這個毛病,都是故弄玄虛,就是不說真話,結果很多財富都丟了。

中國大學教材基本上都是垃圾

中國的大學教授一般都自以為自己最牛,別人都是傻子,所以一般講課都得用自己的講義,自己編的教材,其實表面是顯得自己很牛,本質是為了自己私心:賣教材。

中國大學的通用教材一般還好點,寫的比較通俗,但是專業課教材基本全是濫竽充數了。我可以毫不客氣的說,只要是大學自己編的教材都是垃圾。

咱先說點簡單吧,比如理工科的通用數學教材高等數學,線性代數,概率論


概率論前面寫的還馬馬虎虎,到了後面就開始胡說八道了。

線性代數這個教材都沒說清楚啥是線性代數就開始讓你做題。結果啥也沒學會,就會做題。

中國大學教材毛病-講不清概念,就開始堆公式

中國所有理工科教材的最大毛病就是,講不清概念,或者說教授根本不懂,講傅里葉變換了,為啥變換,到底有啥用?時域頻域為啥能變來變去,為啥要變,概念沒講清呢,就開始堆公式,滿屏幕的數學推導。

所有的專業課程都這個毛病,讓人一下子就懵了,不知道咋回事。


後來我明白了,原來這些編書的都不懂。他們也是抄襲國外的教材。不少大學教授為了評職稱,能一年變出來一本,一個研究生分一章,最後堆出來的錯別字比我文章錯別字都多。

好教材的特點,讓傻子都能看懂。把教材編的誰都能看懂,對於中國大學的教授來說,太難了。反正大學也沒想把教材編好。

大學理工科外國人寫的教材是真好,國內寫的啥真不行。

國內的模電,數電,微機原理,編的都什麼玩意。本來簡單的東西非得複雜化。複雜的東西玄學化。


國內有沒有好教材?目前我還沒發現,我覺得寫的都挺爛的,都是抄襲。

編教材的人根本不懂的學科的實際用處,根本沒接觸過實際工程,好比譚浩強不會變成開發軟件就敢寫c程序設計,童教授不知道調試過模擬電路沒,就敢寫模擬電子技術。

我覺得國內教材寫的最糟糕的就是量子力學,什麼概念都說不清楚就開始廢話連篇了。

優秀的量子力學書的最重要的標準是:深入淺出的講解Hilbert空間和大量篇幅,透徹的講授Dirac符號

而國內的曾謹言根本就不懂,就沒說清楚這些東西就開始滿屏幕公式了。

今天就廢話這麼多了,反正我對中國大學教授的水平很失望。

老鐵們,你覺得說的怎麼樣呢?


高校專業那些事


提到教材難啊,那最為出名的肯定當屬蘇聯和俄羅斯的大學教材。大體上說,蘇聯的大學教材一翻開看那真是結構嚴謹,用詞專業,證明過程樣板化,在專業領域毫無瑕疵,讓內行人看了之後覺得非常舒服,就像看一件藝術品一樣精妙而完美——不過,這樣的藝術品只有已經掌握了這些知識的人才能領略其“美”,如果把它們拿給那些入門者去自學,那效果肯定是沒有類似於歐美教材那種由淺入深形象生動來的好。

畢竟學一門知識,如果上來就給學生擺出一套完整的理論體系和一大堆複雜的符號,那麼很多人直接就失去了繼續學的興趣,如果再沒有一個善於引導學生的老師,那麼整個學習過程簡直就是場災難。

中國的高等教育體制很多沿襲了蘇聯的模式,因此教材的風格也是這樣——很完美很專業,但對初學者不太友好。

其實,對於初學者而言,完全可以在課前先閱讀一些更加適合初學者的教材作為預習內容,理解一下這門學科在實際生活中的意義,拋開那些抽象的符號從通俗的角度看看公式和證明,這樣在正式學習時會輕鬆很多。畢竟在蘇聯時期,很多大學生也是這樣學的。


青陽樺榎


坦率的說,我國大學裡面的理工科教材,確實編得有些晦澀難懂,不太利於初學習者使用。這種晦澀難懂倒不是有人故意為之,實際上是有其歷史淵源的。



在大學教材的選擇方面,民國時期比較傾向於歐美的教材,而建國以後由於和蘇聯的關係比較好,我國的理工科教材主要參考了蘇聯的教材。

眾所周知,蘇聯在數學方面非常發達,教材編寫得非常嚴謹。現在同濟版的高等數學和線性代數為例,仍然有著很強的蘇聯教材風格,即非常注重數學概念的嚴謹性。從純數學的角度來說,這樣當然是沒問題的,但對於初學者來說,在學微積分之前就得先理解極限的概念,在掌握線性空間變換之前要先學會一大堆行列式的計算,確實有些強人所難了。所以在這種情況下,除非有非常強大的毅力,確實很難完整的把這一套教材學下來。不過,如果真正能夠啃下這塊硬骨頭的話,確實能夯下比較堅實的數學基礎。



與之相比的話,歐美的教材更加為學生考慮一些,也就更容易上手。當然,其不足之處就是在大學低年級的數學教材中,在邏輯的嚴密性上要差一些。就目前來說,中美的理工科教材,風格的差異還是很大,個人以為還是歐美的教材更利於初學一些。

不過,我們現在處於互聯網的時代,信息的獲取非常的便利。並不是說一定要廢棄國內的教材,而是可以選擇歐美的教材作為輔助性的讀物和參考。這樣的話,就可以起到一個互相參考兼收幷蓄的功效,從而更好地掌握相關知識。

就學習效果而言,教材只佔很小的一個部分,教材的差異也只是編寫風格的差異,其所包含的核心知識,大家都是一樣的。即使選擇初學者容易上手的歐美教材,也是要付出相當的努力,才能夠掌握上面的知識的。所以教材不應該成為學不好的一個理由,在互聯網時代,更是如此。


上庠


試答如問如下:

我學的《金屬工藝學》、《材料力學》的任課老師,也是教科書的作者。

我是課代表,與老師接觸比較多,也比較頻繁,對教材編寫相關知識,知道一點“皮毛”。

兩位老師都說過,原有的教材,很多章節或段落(句子)是從國外教材或資料翻譯來的,有些譯員對專業不是很瞭解,一些語言帶有“外國味”。

不可否認,有的章節為了顯得“好看”,故意拉長篇幅,對內容進行“兌水”。


孫慶國:讀了不到2年的高中,教了不到3年的學(民辦教師),參加了4次高考(自學的高中教材)的機械工程師。

孫慶國:業餘時間專注中高考30年,對中高考至今“不忘初心”、“痴心不改”、“死不改悔”、“頑固不化”、“一如既往”。


孫工的文話旅行筆記


清華大學出版社的C++語言程序設計,把本來很簡單的編程語言,寫的錯綜複雜,雜亂無章,該整合的也不整合!!!國外的C++ primer plus更適合作為教材,循序漸進,總結的比較好!


風起雲湧2008


確實存在這樣的問題,而且主要表現為中國國內的教材。

原因有很多,但主要的有三個。

第一,編寫者刻意如此目的是為了推銷教輔材料。曾經上過在業內比較有知名度的教授的課,有同學在上課的時候當場問他,為什麼有些地方就是看不明白。他很直白的回答說,很多東西是在筆記裡邊的,不在教科書裡面。他說教科書的內容實際上只有整個課程內容的1/3,也就是說有2/3的內容被刻意剪掉了。這也就是為什麼中國的教科書往往很薄,但是很不容易懂,但美國的教科書很厚,寫的很通俗易懂。

第二,粗製濫造的結果。很多學校把編寫教科書變成了一項有利可圖的活動。不少學校的教科書是在本校出版社出版,專供本校學生使用,每年靠著版稅收入從學生身上撈錢。這種學校自行編著的教科書,水準不高,往往是多本教科書拼貼剪切之後的結果前後不連貫,當然很難看懂。

第三,抄襲的原因。但這種抄襲表現得比較高明,外行人一般不太瞭解。為了防止被人發現,現在的學者在抄襲的時候採用的辦法是進行同義替換。也就是用近義詞進行相互替換,同時進行語序上的一些調整,這樣就不容易被人發現是抄襲,但是代價就是原來相對比較直白的語言,在經過這番處理之後會變得晦澀難懂。

大學教材的問題其實非常嚴重,是制約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除了教材本身編寫質量低劣之外還存在著很多采購方面的經濟問題。兩者相互之間又互相影響。


zyb38537240


從事產品經理多年,一直崇尚極簡原則:做出一款強大的產品,可以讓不懂的人無需教就能上手,以此為目標

現實生活中本身就是非常複雜,一款產品的簡單,意味著背後一定非常複雜的邏輯算法。就比方說我們都在看今日頭條,使用一段時間後,你會發現你手機推薦中的內容往往是你希望看的信息內容為主。對於使用者來說,只要點擊和刷新就好了,不需要去搜索。但是其背後呢?它需要先根據你的習慣:

閱讀時段習慣

閱讀時間長短習慣

各時段內的閱讀內容分類(例如喜歡中午看新聞,晚上看專題等等)

性別年齡

所在城市

生活習性

……

同時,還需要考慮到:你有一定的其它興趣愛好,不能滿屏幕都是你喜歡的,這個比例是多少等等。

最後你發現,你習慣上了看頭條,因為它更懂你。

教授:把簡單問題複雜化,你搞不懂了,他就成了專家

我上一個單位的時候來了一位博士後,還有一位是海歸碩士,都非常牛。因為他們說的各種複雜的東西,各種聽不懂的詞彙,頓時覺得太牛了,一定能幫助我們解決圖形算法的問題。

他們帶領著一個開發團隊,又是利用MatLab,又是高仿真,還有各種數學模型,半年過去了,好像問題還沒解決。於是我想起了一個故事:

一個工廠,香皂盒裡面是否裝了香皂,因為機器的合格率不是很高,需要把沒裝上香皂的空盒子篩選出來,於是也請了一位博士,最後給的方案是:給一個密閉的空間,然後用X光透視,然後利用計算機軟件來識別。

項目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著,有一天老闆路過的時候突然聽到一個員工在說:“一群呆子,傳送帶上弄一個風扇,調整好風力,把空的吹走不就好了嘛。搞的那麼複雜,高深莫測的樣子。”

老闆仔細一聽,原來真的可以這麼簡單


多麼相似啊,很多時候有的人為了裝高深,把簡單的問題複雜化,而我們需要的是把複雜問題簡單化。誰願意生活在一個任何事情操作都非常複雜的社會呢


朱文亮


我是一葉知秋有仙則名,我來回答。

晦澀難懂是真的,故意談不上,因為好多編教材的老師本身水平就達不到。

舉個很真實的例子,某高校某學院數學出身的副院長,自己編寫了一本高等數學的教材,然後利用自己的權利將高數教材換成自己編寫的,結果學生怨聲載道,內容編排很不合理,前言裡說的是針對普通二本學校學生編寫的稍微簡單一些的高數教材,怎麼達到簡單?將幾本教材湊到一起,然後大幅刪減介紹來龍去脈的內容,結果學生根本不知道這部分內容的實際背景,學得稀裡糊塗,而且因為結構不嚴謹,後面用到的內容前面根本沒出現!更可笑的是,編教材老師水平太低,連很多基本性質都不懂,書裡竟然出現正弦餘弦是奇函數,正切餘切是偶函數這樣的錯誤,可能在她印象裡,餘的就是偶的!


為什麼現在很多老師熱衷於編教材?上面的老師是因為經濟利益,高數教材一個學校幾千人用,書寫的後些,上下兩冊可以定價八九十元,聽別人說,只要保證每年銷售規模,出版社會將定價的20-30%返給作者!一年十萬左右的收入,是不是很讓人心動?

另一個編寫教材的目的是評職稱,不過,這類教材都是專業類書籍,也就是專著,因為現在普通教材評職稱沒用,專著才有用,想想每年多少人評職稱,而在好多學校裡專著是必備條件,專著是怎麼出來的?很多人就是將自己的博士論文再加上最近發表的論文整合出來的專著,專著基本上都是拿錢發表,比如西交大這種國家一級出版社,2018年一本書3萬,今年4萬,明年已經到五萬了,花錢就能發表質量就可想而知了!


上面是國內部分教材和專著質量不高的原因,態度不行!

其實,國內教材相比於國外質量差的另一個原因就是編寫者的水平,有些編者也想編寫經典教材,可經典教材不是靠努力就可以完成的,很多國外經典教材的編者本身就是該領域的大牛,科研成果非常突出,又在知名高校授課十幾幾十年,本身水平高,經驗又足,再加上可能幾年的潛心編寫才成就一本經典教材!

國外教材講東西講的非常清楚,會告訴你這個東西怎麼來的,比如為什麼有迴歸分析,為什麼叫回歸分析?原來是達爾文的表弟高爾頓研究身高時發現的,高個子的父母兒女身高也高,低個子父母兒女身高也低,這是從平均意義上來說的,同時,高個子父母兒女身高低於父母,低個子父母兒女身高高於父母,這兩者身高都趨向於平均身高,或者說迴歸到正常人的身高!


國外教材的另一個優點是幾何直觀非常好,有很多漂亮的圖表來解釋完說明的問題,這裡的漂亮指的是解釋的漂亮!其次,國外教材數據非常詳實,而且都是實力生活中的數據,學生既有興趣,又可以拿來驗證和試驗!

總體來說,很多經典教材都是國外的,葉秋有段時間學習計量經濟學,發現推薦的經典教材全是國外的,而學習過程中發現國外教材編寫的確實好,國內也有大牛。但肯用幾年時間來編寫一本教材的大牛不多,因為拉項目才是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