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體“失聲”的音樂綜藝


集體“失聲”的音樂綜藝


進入第四季度,音樂綜藝市場格外冷清。

《蒙面唱將猜猜猜》進入第四季後,仍未在綜N代的疲軟期找到突破;將費玉清、那英、李克勤、肖戰、劉宇寧等新老歌手聚合在一起的《我們的歌》,儘管口碑不俗,但熱度上始終差點火候;


集體“失聲”的音樂綜藝


《嗨唱轉起來》雖然兼具綜藝感和娛樂性,但卻成了《蒙面唱將猜猜猜》《我要上春晚》《偶滴歌神啊》等節目的大雜燴;《這樣唱好美》則定位模糊,畫風迷幻……兩檔節目都陷入口碑、熱度雙低的局面。


集體“失聲”的音樂綜藝


音樂綜藝在第四季度集體“失聲”,除了缺少創新這樣老生常談的問題之外,其實也反映出音樂綜藝正在走向新的岔路口。

一方面,圈層化的發展趨勢已經覆蓋整個綜藝市場,音綜未來的發展方向是音樂+、是深入更多圈層領域;另一方面,音綜的高曝光度逐漸成為造星、藝人翻紅、網紅“鍍金”的一種渠道,在邁向生態化發展之後,也逐漸變為造星產業鏈的一環,摻雜了更多的功利性。

更重要的是,音樂綜藝在擴大音樂傳播度上的影響力正在受到短視頻平臺的衝擊,受眾市場接受音樂的形式逐漸從影視綜等長視頻媒介向短視頻媒介轉變,短視頻的傳播模式放大了“洗腦神曲”、口水歌的傳唱度,進一步衝擊著音樂綜藝的市場。


集體“失聲”的音樂綜藝


“大雜燴”的音樂綜藝

失掉了自身的獨特性

目前正在播出的幾檔音樂綜藝中,幾乎都能找到其他綜藝的影子。

《我們的歌》:新老組合版的《歌手》。

從網友反饋來看,《我們的歌》的整體口碑並不差,這主要得益於節目採取了一種相對安全的模式。

費玉清+許魏洲、李克勤+周深、任賢齊+劉宇寧,無論新老歌手,都是實力型唱將,年輕歌手在舞臺經驗豐富的老歌手的帶領下,整體呈現出的舞臺表演都不差,這也是支撐節目口碑的核心因素。


集體“失聲”的音樂綜藝


但是,《我們的歌》沒有突破,演唱經典老歌、專業的歌手對抗、不同年代的觀眾劃分……都是很常見的模式。

即使不同年代是《我們的歌》著重突出的點,但歌手的年代組合和觀眾的年代劃分是割裂的,每隊組合獲得的投票並沒有給出具體的年代支持率,歌手的表演有沒有突破各個年代受眾群也沒有呈現出來,可以說在核心點上沒有打透。

《嗨唱轉起來》:轉盤上的“我要上湖南衛視跨年晚會”。

《嗨唱轉起來》是由羅志祥和謝娜主持的節目,又有大張偉、劉維兩位常駐嘉賓,綜藝感和娛樂性已經大過了音樂本身。

參賽嘉賓有素人,也有王一博、鳳凰傳奇等藝人,在未露臉演唱之前,由於參賽嘉賓的未知性,節目現場有幾分《蒙面唱將》的味道。之後的表演,在90秒內由現場觀眾支持率決定參賽者去留,又很像《我要上春晚》的舞臺。


集體“失聲”的音樂綜藝


《這樣唱好美》:KTV版《金曲撈》

《這樣唱好美》是一檔聚焦選拔“最美女聲”的一個選秀綜藝,評委也請到蔡琴這樣級別的專業歌手,選手演唱中也不乏高水平的表演。

不過,節目定位相對模糊,選手分組包括演藝組、歌手組、媽媽組、職場組、高校組和網絡達人組,分組之間有交叉,標準相對不清晰。再加上節目核心是傳承經典,規定演唱老歌,字幕採用KTV模式,且用到大量的近景鏡頭,觀眾視覺沒有被拉開,容易產生疲勞感。


集體“失聲”的音樂綜藝


可以看出,幾檔音樂綜藝都沒有跳出已有的節目模式,這也是音樂綜藝市場發展至今,集體面臨的侷限性。行業的創新空間確實越來越小,但節目呈現出的拼湊感和製作上的敷衍感,則暴露出行業的發展惰性,這才是節目熱度難有起色的關鍵所在。


集體“失聲”的音樂綜藝


造星、翻紅、“鍍金”

功利性越來越凸顯

音樂綜藝在整個綜藝市場佔據著很大的比例,整個發展過程中有幾個重要節點。

《快男》《超女》的時代開啟了草根選秀模式;《中國好聲音》則以只看聲音,不看其他舞臺因素的特點打開市場;《歌手》讓專業歌手同臺競技;《中國有嘻哈》幾乎以一己之力撬動整個嘻哈市場;《明日之子》則與《偶像練習生》《創造101》等音樂選秀綜藝的變形節目一起,打開了互聯網選秀時代的大門……


集體“失聲”的音樂綜藝


在這個過程中,一方面,音樂綜藝圈層化的發展態勢越來越明顯,尤其是在《嘻哈》之後,音樂綜藝進一步走向電音、樂隊等圈層。但目前播出的幾檔音樂綜藝都沒有走圈層化的路線,在受眾定位上並不清晰。

另一方面,音樂綜藝對藝人的價值賦能越來越受到市場認可。

李宇春、華晨宇、吳莫愁、張碧晨、毛不易……音樂綜藝的每一次發展,都伴隨著強大的造星實力;而趙雷、彭佳慧、張韶涵等再度進入大眾視野,則讓觀眾看到音樂綜藝推動專業歌者翻紅的能力。


集體“失聲”的音樂綜藝


這種影響力本來是音樂綜藝的一種價值,但現在則更多地成為一種功能。

《這樣唱好美》的舞臺上,《陳情令》中飾演師姐的宣璐,第一次以唱歌的形式表演,因為不擅長而全程高度緊張;2009年的超女冠軍江映蓉也出現在了該節目的舞臺上,兩人延續曝光度或翻紅的意圖相對明顯。

此前,在扎堆出現的互聯網選秀綜藝上,一些練習生只訓練一兩個月,甚至十天就登上舞臺。李宇春曾在擔任《明日之子》的導師時產生過退出節目的想法,她對經紀人直言:“這些選手們純粹是為了功名利祿而參加節目,他們根本就不熱愛音樂!”


集體“失聲”的音樂綜藝


這種功利性也逐漸蔓延到了網紅圈,坐擁2000萬粉絲的兔子牙參加了《嗨唱轉起來》;在抖音走紅的劉宇寧參加了《我們的歌》;曾經的“鬥魚一姐”馮提莫參加了《即刻電音》;《這樣唱好美》開闢了網絡達人組等。


集體“失聲”的音樂綜藝


網紅通過參加音樂綜藝“鍍金”,能夠快速得到專業性方面的評價,縮短從網紅到歌手的距離。

除了參賽者各懷目的,一些節目在影響力擴大之後也不再純粹。《中國好聲音》就頻頻被曝出疑似選手花錢買晉級的黑幕,節目從第一季至今,整體表演質量下降,也在加劇著相關傳言的可信度。


集體“失聲”的音樂綜藝


此外,隨著國內造星產業鏈逐漸完善,一些藝人、經紀公司、節目方同處一個利益體系之下,綜藝也只是產業鏈中的一個環節,生態化的發展趨勢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音樂綜藝本身的純度。


集體“失聲”的音樂綜藝


集體“失聲”的音樂綜藝


短視頻入場

音樂傳播渠道更迭

音樂綜藝已經成為不少歌手一條重要的曝光渠道,這條曝光渠道也在影響著音樂本身的傳播度。趙雷的《成都》、馬頔的《南山南》、毛不易的《消愁》等,都是在音樂綜藝中演唱之後向全網蔓延。

從音樂綜藝目前的發展情況也可以看出,《我是唱作人》《這就是原創》等節目聚焦原創音樂,《中國音樂公告牌》《由你音樂榜》則專注於打歌,兩個發展方向都是在挖掘音樂綜藝對音樂傳播度的影響力。


集體“失聲”的音樂綜藝


國際唱片業協會發布的《2018年音樂消費者洞察報告》數據顯示,全球有86%的用戶通過音視頻流媒體聽歌,其中52%的人通過視頻的方式收聽音樂。

由此可見,通過視頻聽歌已經成為消費者收聽音樂的一種主流形式,這也是音樂綜藝的發展空間所在。但是,在國內,隨著短視頻平臺的快速發展,短視頻在流行音樂傳播中的影響力已經不容忽視。

《學貓叫》《紙短情長》《你笑起來真好看》《沙漠駱駝》……每年高傳唱度的作品越來越多地出自短視頻平臺,《學貓叫》更是成為Billboard Radio China年度十大華語金曲獎之一。強大的影響力之下,吳亦凡、王力宏、蔡徐坤等藝人也將短視頻平臺作為新歌宣傳,甚至首發平臺,可見一斑。


集體“失聲”的音樂綜藝


截至目前,抖音的日活達到2.5億以上,月活5億,快手的日活也在2億以上,短視頻平臺正在成為最具影響力的音樂傳播渠道,這在無形之中壓縮了音樂綜藝的受眾市場。

《這樣唱好美》《嗨唱轉起來》等越來越多的音樂綜藝,迎來從直播、短視頻平臺走紅的歌者,也折射出音綜對短視頻平臺流量的兼顧。

然而,短視頻平臺走紅的“洗腦神曲”在音樂專業性上相對較低。鹿先森樂隊在參加《樂隊的夏天》時,演唱了成名曲《春風十里》,儘管這首歌的網絡傳播度很高,但在樂隊的創作體系內,卻處在鄙視鏈的底端,這也是短視頻口水歌的普遍處境。

相比之下,音樂綜藝的整體發展方向則是在不斷地強化音樂的專業性,包括各種圈層類、原創類及部分選秀類音綜皆是如此,更高的門檻之下,音樂綜藝在音樂傳播度上的影響力還將進一步受到短視頻平臺的衝擊。

集體“失聲”的音樂綜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