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式旅遊為何如此火爆?

大胖餃子喲


“打卡式旅遊”,顧名思義就是類似上班打卡一樣,打完卡就走,走馬觀花;不像深度遊一樣,慢慢觀賞,品鑑景區的人文歷史,細細體味每處景色,大致意思是我已經“到此一遊”…我自己也是喜歡節假日、週末到處走一走。結合個人體驗,說說我對這種現象的理解:

一、真的是時間有限,無法以緩慢的節奏慢慢體會景區的一切景點和人文歷史。現代青壯年人大部分都揹負著巨大的工作,生活壓力,算得上長假的一年只有國慶和春節。而國慶是旅遊旺季,無論是在路上還是到景區排隊,都耗費了大量時間,進入景區也只能走馬觀花式看一會,而後拍幾張照片發朋友圈,算是一種“打卡”儀式,也正類似於無聲宣告:本人到此一遊,或者“這個假期我沒在家閒著”…

而春節,按國人的傳統,那則是大部分人都會和家人呆一起;選擇外出旅遊的人,相對於回老家過年的人相對還是少一些。出去這兩個長假之外,其餘的都是1-3天的小長假,根本無法去太遠的地方旅遊。對於這樣的情形,大部分人會選擇一天“逛”幾個臨近的景點的方式,而此種走馬觀花,最好的留念就是各個景區拍張照片打卡。

二、追求去過的地方多,而顯示自己去過很多地方。(不好意思,我也是這一類人$^~^&🤦‍♂️)他們的目的在於追求量多,以到過世界各地著名景點為榮……因此不需要太過深入體會其中種種細節,人文歷史文化,只需在各大景點標誌性位置拍照打卡即可。

三、跟團旅遊。針對人們物美價廉的心理,營造“值得”的心理暗示,旅行社儘可能安排更多的路線和適中的價格,以吸引人入團。想必這其中的旅遊內容大家都心知肚明瞭,時間也在一定時間內規定好每個景點就成了蜻蜓點水式遊覽…這也就有了廣為流傳的:旅遊就是上車睡覺,下車尿尿,到了景點拍拍照的調侃…








老騾的二輪視界


1.打卡式旅遊花費少

喜歡打卡式旅遊的以年輕人居多,比較喜歡那種說走就走,無拘無束的旅遊方式。有人說“我窮,經濟條件不允許!”採取揹包客窮遊的方式,取代豪華的跟團旅行,吃住不用那麼講究,可以去住青年旅館、吃街頭的小吃店,遠遠對著長城,故宮天安門咔嚓一張,朋友圈發句“到此一遊”。哈哈!走的還更遠些。

2.打卡式旅遊滿足人的虛榮心

人的內心在出遊需求上體現在很多方面,被認可和引起其他人注意是其中一個方面。當一次打卡旅遊發到朋友圈收穫很多贊和評論的時候會有一種滿足感。說明自己緊跟時髦等等。護照上蓋滿的簽證章還能成為他們引以為榮的旅行經歷,有了更多吹牛的資本,那些打卡旅遊的人很自豪地宣稱,自己去了幾十個國家,甚至更多。哈哈,其實通俗講就是滿足了自己的虛榮心。

3.打卡式旅遊時間短玩的多

對於上班族來說,可能每月只有三四天假,或者每週過雙週末,時間有限。所以跟團兩日遊,周邊三日遊也成了他們的首選,旅行社似乎也迎合了他們的這種需求,順理成章地推出了許許多多的“打卡”式旅遊團。遊客們也更看重數量,參團首先看的是能去多少個城市,多少景點,儘量在有限的時間裡,走最多的國家或者地方。

4.打卡式旅遊跟風網紅

近幾年由於網絡直播和抖音及小視頻的興起,很多自媒體大咖,景區拍攝,卡點吸人眼球的旅遊景點小視頻放到網上,引起很多粉絲及觀看者前往的興趣,覺得價格在自己接受的範圍之內就會去跟隨打卡。並且到了當地也拍攝視頻或圖片發到網上,基本上到了一個地方只是為了和景點來個自拍照,證明自己來過所喜歡網紅打卡的某個景區。疲於奔命卻樂此不疲。

以上就是打卡試旅遊為什麼入次火爆的原因


最美雲南我在旅途


“打卡式旅遊”已成為一種新的旅遊方式。所謂“打卡式旅遊”,就是以到達旅遊景點為目的,在不同景點之間快速穿梭,進行走馬觀花式的旅遊,並拍下圖片、視頻發到網上,隨時記錄旅遊過程。有人覺得,“打卡式旅遊”流於形式,旅遊體驗感不足,也有人覺得旅遊只要開心就好,“打卡”也能帶來成就感。

經相關部門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2000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81.1%的受訪者表示身邊有不少人熱衷“打卡式旅遊”。57.1%的受訪者覺得“打卡式旅遊”只為獲得別人關注,旅遊體驗單一,42.4%的受訪者覺得這樣可以在有限的時間內儘可能看更多的景點。

受訪者中,00後佔2.0%,90後佔31.8%,80後佔47.2%,70後佔14.8%,60後佔3.7%。男性佔46.7%,女性佔53.3%。

81.1%受訪者表示身邊不少人熱衷“打卡式旅遊”

85後蔡陽(化名)是個旅行博主,在剛過去的國慶假期,她和朋友一起去了雲南旅行。“我旅行時喜歡慢節奏地遊山玩水,這樣可以有更多時間感受旅遊地的文化和魅力。”蔡陽認為,“打卡式旅遊”像是一種快餐文化,“我身邊也有人喜歡‘打卡式旅遊’,感覺他們的旅遊更像是在趕任務,到了一個景點匆忙看看,拍個照就趕往下一個”。

調查中,81.1%的受訪者表示身邊有不少人熱衷“打卡式旅遊”,其中22.2%的受訪者表示有很多,58.9%的受訪者覺得比較多。

在大連上學的袁婧覺得,熱衷“打卡式旅遊”的人,把旅遊當作一種炫耀,所以會很在意自己在朋友圈發的照片。“不過這樣旅遊,很有可能到頭來根本不記得自己究竟去了哪裡,回來翻看發在朋友圈裡的照片,可能都會覺得有些陌生了”。

調查顯示,喜歡“打卡式旅遊”的受訪者佔30.7%,60.7%的受訪者喜歡深度旅遊。交互分析發現,00後中喜歡“打卡式旅遊”的人最多(42.5%),然後是90後(33.7%)。

57.1%的受訪者覺得“打卡式旅遊”只為獲得別人關注,旅遊體驗不好,55.5%的受訪者覺得這樣的旅行浮於表面,沒法深度感受景區魅力。

也有不少受訪者對“打卡式旅遊”表示認同,42.4%的受訪者覺得這樣可以在有限的時間內儘可能看更多的景點,39.4%的受訪者覺得可以發掘和分享更多新奇的旅遊景點。

“拍照‘打卡’也是一種記錄的方式,只不過現在有很多社交平臺,讓人們有機會把旅行照片分享給大家。”在北京上學的95後安夢(化名)覺得,“打卡式旅遊”是一種正常的現象,“我也會把別人分享的好吃、好玩的地方,列為自己的旅行目的地,去過以後再拍照分享出去”。

廣州某高校學生許鵬覺得,“打卡式旅遊”是一種比較新的旅遊方式,有的時候一些景點之所以讓人願意去打卡,就是因為新奇有趣。

袁婧覺得,景區文化缺乏“靈魂”是“打卡式旅遊”現象出現的原因之一。“有的地方為了發展旅遊業,打造了很多景點,但是沒什麼意思。比如有的地方因為拍了某個影視劇,帶火了一些景點,但這些景點和其他地方的其實沒什麼兩樣。還有一些在網絡上火爆的景點,可能就是入口設計得好,其實裡面沒什麼好玩的,不值得大家花時間瀏覽”。

“現在一些熱門景點,在假期裡都是人滿為患的狀態,讓人很難放慢腳步悠閒地旅遊。”安夢說。

對於“打卡式旅遊”出現的原因,62.1%的受訪者歸因於生活節奏快,休閒放鬆時間有限;60.3%的受訪者歸因於景點擁擠,沒有辦法深度遊;42.1%的受訪者歸因於更多新奇的景點被髮掘,值得打卡;37.0%的受訪者歸因於景區開發不足,不能吸引遊客深度遊。

73.0%受訪者覺得旅行時應放慢腳步,感受旅遊的樂趣

數據顯示,64.0%的受訪者認為旅行重要的是開闊視野、增長見識,63.4%的受訪者覺得是欣賞風光、感受自然美,61.4%的受訪者覺得是休閒放鬆、舒緩壓力。其他還有:融入當地、體驗風土人情(51.4%),拍好看的照片、保存旅遊記憶(36.8%),嘗試新鮮事物、挑戰自我(31.5%)以及分享旅遊見聞、告訴別人所見所聞(21.8%)等。

“旅行在於釋放壓力,所以要選擇讓自己舒服的方式。‘打卡遊’也好,深度遊也好,關鍵在於是不是在這個過程獲得了快樂。” 許鵬覺得,旅遊方式不重要,只要自己喜歡就可以。

袁婧覺得,要想讓大家有更加豐富的旅遊體驗,應該有更多高質量的景點。

提升旅遊體驗,73.0%的受訪者建議儘可能放慢腳步,感受旅遊的樂趣;61.3%的受訪者建議合理地規劃景區建設,開發有特點的景點;61.2%的受訪者建議出發前做攻略,規劃好行程;43.2%的受訪者建議提高旅遊服務水平,讓遊客更願意在景區中停留。

相比於旅行時的速度,蔡陽更加在意旅行的質量。“我覺得旅行的過程是最有意思的,雖然我也會在每次旅行結束後,整理照片發到微博上,但不會在旅行時只顧著看相機鏡頭,而忘記全身心地感受景點的魅力。”蔡陽認為,旅行時就應該好好看看美景,品嚐當地的美食,在街頭走一走,感受當地人的生活,讓自己短暫地遠離生活的喧囂和煩惱。

“每次要出門前,我都會上網搜索別人的旅行日記、攻略,這讓我對即將去的地方更加憧憬和期待。”安夢覺得,如果按照攻略去一個個景點“打卡”,有一種成感就,即使一些景點沒有預期中那麼好,也不會覺得失落,會當作旅途中的另一種體驗。


灌縣一號路人


一、旅遊是一種消費活動,在有限的時間和金錢的支配下,儘可能多地佔有。以前用刻字的方式,告訴他人“我曾到次一遊”現在隨著移動設備和網絡的便捷,體現這種佔有慾便更多更直觀。根據錢的多少選擇打卡地的遠近和方式。

二丶信息獲取便捷,旅遊目地的的內容己有感知,打卡就是印證一下一致性;交通運輸的快捷,空間移動更易實現,促成了打卡的實現。

三丶旅遊產品設計上迎合旅遊者的打卡式消費需求

四丶我國旅遊起步晚,人囗眾多,消費層次多樣,打卡式旅遊消費這是一個過程,這種過程還會持續很長時間。

以上是我對打卡式旅遊為何如此火爆的回答。畫眉深淺入時無?


微力旅遊


首先,我們來理解一下打卡式旅遊的定義,我在網絡上查了一下,大部分人認為的打卡式旅遊是這樣的:

打卡式旅遊,就是走馬觀花式的旅行方式,這種旅行多是跟團出行,到哪裡待個十幾分鍾半小時就去下一站,去一個國家護照上蓋一個章,就像打卡一樣,故而得名。

有些人是喜歡打卡式旅遊,有些人是無奈地跟旅遊團進行打卡式旅遊。無論是主動打卡還是被動打卡,他們會進行打卡式旅遊的主要原因有下面幾個。

1、時間有限

對於一些人來說,他們平時忙於工作,可能非常難才能獲得一小段旅遊時間,他們想在最短的時間裡面看最多的風景,那麼在計劃旅遊的時候,可能每個景點去遊玩的時間就會有一定的限制。

遊玩景點的時間不長,但是他們會和景區合照來證明自己來過,然後放在網絡上,讓別人知道自己來過這個景點,這就是網紅景點打卡成功。

2、經費有限

有一些人他們想要花最少的錢看最多的景色,但是由於經費實在是不足,所以有些時候經過某一個景點,他們可能不會進景點裡面玩,反而會在景點門口呆十分鐘,拍個照,打個卡,看看景點門口就算了。

3、跟風沉迷於網紅旅遊打卡地

現在社會似乎什麼都是講快,有快餐式愛情,也有快餐式旅遊。

所謂的快餐式旅遊就是打卡式旅遊,你到某一個美食網紅店,然後你吃飯打個卡,然後就完了;到某一個網紅旅遊地在那裡拍個照,然後就完事了,真的是非常的快速,可以說真的是可有些人用一餐飯的時間來打卡完一個旅遊景點。

由於互聯網的影響,很多人跟風氣,可能那個旅遊景點並非那麼有魅力,也或者是那個旅遊景點有很多可以玩的地方,但由於網絡上只突出了那個景點的某一個小景區的特色,因此,大家都去那個小景區那裡拍照打卡完就走了,並沒有深入地遊玩整個景點。

但這不妨礙他們在網絡上曬出自己一天裡打卡的五、六個景點的圖片,如果圖片非常好看的話,還會引來很多人的點贊,而他們對打卡式旅遊也樂此不疲。


去哪兒009


打卡式旅遊日漸成為一種大眾旅遊心理。特別是受到年青一代的追捧,網紅景點此起彼伏,從粉黛草、洪崖洞、海晏村等等無窮無盡的打卡點出現,我個人認為打卡式旅遊之所以火爆主要有以下幾點:

(1)景點社會、自然、人文景觀有獨特之處,符合大眾對旅遊的需求。

(2)互聯網平臺的高速發展,抖音、快手、今日頭條、微信……等多種渠道的發展加之中國人傳統的分享習慣,使打卡景點迅速爆紅。

(3)打卡式旅遊主要群體在於年輕一代,工作、學業繁重,旅遊休閒時間較少經濟能力稍低,所以走馬觀花,證明我來過到此一遊 ,成為這樣群體的旅遊習慣。

如果不足之處,請盡情補充,謝謝!






W禾尼


打卡式旅遊流行,只能說這是一種現象,年齡90後、00後佔多數。

在快餐式生活的今天,新奇事、網紅景區、網絡雞湯……等,都可以對青年人產生影響,所以打卡式旅遊大多被青年人接受。這種旅遊方式可以滿足好奇探尋的樂趣,還可以發發朋友圈,也可以當是是自娛自樂。但也有失去自我,跟風從眾之疑。別人去網紅地打卡,我也去湊熱鬧,跟風走。這個可能與年輕人目前工作狀況有關。只有週末或節假日才能出行,如果去多個景點,只能是蜻蜓點水式,打卡式的出行了。

現在年歲稍長的,一般都在深度遊。自由行,自駕遊,專門定製旅遊線路等,充分去觀景、去體驗風土人情。

隨著閱歷、體驗的增加,人們可能會調整自己的出遊方式,去探尋體驗、去發現開拓更多,更好的美景!


再看康橋


“打卡式旅遊”的走紅,本質上是互聯網文化推動下的旅遊方式的新變,是當代人旅遊觀念變化的必然趨勢。我們要看到它存在的客觀性與內在合理性,不必一味否決或簡單批判,而是要從中看到新型旅遊方式給我們提供的更多機會,並對其合理利用。打卡式旅遊”就是以到達旅遊景點為目的,在不同景點之間快速穿梭,進行走馬觀花式的旅遊,並拍下圖片、視頻發到網上,隨時記錄自己的旅遊過程。

因為“打卡式旅遊”過於注重旅遊目的,功利性過強,從而引起不少人的質疑,還有人批評這是當代人浮躁的表現,以至於都沒法專注於旅遊本身,只是為了所謂的“抵達”,以及在朋友圈裡炫耀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wenjuan.com),對2000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81.1%的受訪者表示身邊有不少人熱衷“打卡式旅遊”。

57.1%的受訪者覺得“打卡式旅遊”只為獲得別人關注,旅遊體驗單一,42.4%的受訪者覺得這樣可以在有限的時間內儘可能看更多的景點。打卡式旅遊”的受訪者佔30.7%,60.7%的受訪者喜歡深度旅遊。交互分析發現,00後中喜歡“打卡式旅遊”的人最多(42.5%),然後是90後(33.7%)。有網民認為,選擇打卡遊是個人權利,“我要我覺得,不要你覺得”是其看待打卡式旅遊的態度。

打卡遊也是一種美好的體驗。無論是遊客的主動選擇也好,被動選擇也罷,在打卡式旅遊盛行的趨勢下,仍有不少網民表達了對“深度遊”的期待。要滿足“深度遊”人群的需求,不僅需要國家對國民的休假制度作出頂層設計,也需要地方部門加大對景區不良現象的監管,還需要個人做好出行計劃,比如反季節旅遊,利用平時休假旅行等。

其實,旅遊不是說用了多少錢、多少時間,而是看用了多少心。用心靈去旅行,“深度遊”離我們並不遙遠。


萬物旅遊


我覺得有三個方面讓打卡識旅遊火爆

1.照片和視頻拍的比較好,比較美,比較獨特,讓很多人在自己的經歷當中沒有看到過這樣的風景和人物。就有一種嚮往的意願,那當然首選網紅旅遊地啦。

2.名人效應,比方說有些網紅所在的城市,像摩登兄弟所在的丹東美食城。

3.耳熟能詳的景點千遍一律,沒有差異性,人多物品貴,沒有好的體驗

4.從眾心理,其實很多人根本不太清楚自己的喜愛和興趣,看到別人的推薦,就選擇跟風

5.炫耀作用,去了網紅地發一個朋友圈,點贊評論多,😄

有以上幾點具備,成為網紅地就順其自然了。


小馬識途MYY


實際上這種旅遊方式早就被旅行社推廣了,只不過以前是回家印照片傳閱,現在可以即時發到網上。這種“快餐”式的旅遊本質上就是“到此一遊”,但是比較文明,不會到處刻寫塗鴉。

希望以後能變成“深入體驗式”的旅遊,增加同當地人交流的內容,瞭解不同的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