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為什麼農村老人五六十歲,七八十歲了還在田間勞作?

如夢177753583


目前農村的現狀是年輕人都去大城市打拼了,留下的都是年齡在六七十歲的老人,在家種地,這是為什麼呢?我想跟國家制度,國家規劃有關。



從1978國家實行土地承包到戶的政策以來,農村也確實趕上了一段發展的新時期,然而,國家在大力發展城市的過程中,沒有兼顧農村的發展,導致城鄉發展極不平衡,目前的農村急需改革,國家應該加大農村投入,使農村儘快追趕上城市發展速度,國家才能長治久安,小康才算真正的實現。


目前農村年輕人都離開農村,到城市發展,而家裡的耕地,也只能有老人來種,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現在的農村還面臨著老人失去勞動能力或者去世,而導致耕地撂荒的風險。

我感覺目前國家可以想方設法增加農民收入,國家重點培養一批新生代農民,切實提高農民待遇,使農民成為一種像醫生,老師一樣的職業,只有這樣農村才能夠得到很好的發展,六七十歲的老人,才能安心養老,不至於還在為了生計而繼續種地。


米滿倉


有時候,不要以為不幹活,不活動就是享福,以前同事的姥姥九十歲了還看望外孫女,一輩子閒不住活了九十五歲,身上有個閒錢的時候,在乾點兒力所能及的事情,人生別有一番滋味,我父親在世的時候有退休金,到處給人家幹義務活,樂此不疲,有時人活著在於一個眼界。


用戶707692890526


本來不想回答這個問題,可是粗略看了一下,有的回答太離譜,這事我來回答比較恰當,因為我既當過農民,家又在農村。

農民六七十歲甚至於八十多歲還在田裡幹活,這是為什麼?有人回答說是閒不住,看了這個回答我心中的火蹭蹭往上竄,想罵粗話,這粗話對你會適,對我不合適,因為不文明,不文明的事我不能做。

農民沒有別的收入,田地就是他們的希望寄託,就是他們的命根子,就是他們生活的全部,春種秋收,年年歲歲週而復始,風裡來,雨裡去,從青春年少到黃昏暮年,整個人的一輩子就交給了田地,因為他們沒有別的指望,田地是他們的唯一。

農民也是人,尤其是老年人,積勞成疾是普遍現象,他們也想歇一歇,他們最懂得這農活誰幹累誰,但是眼瞅著別人家的田地已經種上,自己家的田地還在空著,這是他們最看不下眼的事情,所以只能小車不倒只管推,用農民自己的話講,哪打鏵子哪卸犁杖。

看不慣有些人不懂裝懂,不瞭解的事最好去了解一下才有發言權,農民閒不住的話最好不要說,這樣說最傷農民的心,他們如果有別的收入也願意出去旅遊,也願意游泳,跳舞和健身,問題是他們只有土地,儘管這些土地都是向國家租來的。


丅FK


為什麼農村七老八十的白髮老人還在田間地頭勞作?有些人說是因為勤勞閒不住,有些人說是因為借勞作鍛鍊身體。其實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他們沒有養老金。試想有哪個人不想去外面去旅遊?有哪個人不想去消費?有哪個人不願舒舒服服的安度晚年?難道他們就是天生的賤骨頭?他們不知道去看看外面精彩的世界?他們不知道高檔酒店的山珍海味遠勝家裡的粗茶淡飯?他們不知道自己時日無多?答案是肯定的。絕對不是!只因為他們辛勤勞作一生也無法給子女帶來與城裡人一樣的幸福生活。他們愧對子女。不願給子女增加負擔。雖然身有許多慢性病,也會對子女說你們放心去打工吧,不要惦記我。我身體沒什麼毛病,能照顧好自己。而在漫長的夜裡卻因思念親人而失眠。在寂寞的日子裡難過。為了給子女減輕點負擔去勞作,哪怕是有腰腿疼也會忍著。休息一會接著幹。勞作一天能有個十元八元的收益也心安。至於子女較多的老人和富裕人家的老人,有時也會偶爾勞作。但那種勞作更多的意義在於消遣。而大多數勞作的老人則是為了生活。縱使子女孝敬的錢也捨不得花在自己身上。習慣性的過作艱苦的生活。把本就不多的錢儘量舍下,過年過節給孫子和外孫一個紅包。有一寸熱發一寸光。真正象臘燭一樣燃燒自已照亮別人。直到永遠。唉,可敬,可憐又可悲的農村老人!


用戶杏雲16


有什麼樣的生活習慣,生活態度,生活思想,造就什麼樣的人。

五六十歲,七八十歲了,還下地幹活,他們已經把勞動當成了職業,把勞動當成了習慣,把勞動當成了心裡依賴,把勞動活成了一種生活態度。

他們是真正一代的老農民,他們經歷了太多變幻,但,深入骨髓的還是那片土地,在農村一天到晚能幹什麼?

除了侍候土地,就是操持家庭,操勞兒女,這是典型的老農時代心思。

侍候了一輩子的土地,就像成了自己的孩子一樣,種出了感情,有一種不可割捨的愛。

雖然現在生活好了,謀生的方法也越來越多了,但他們還會不捨離開,不放棄他們的家園。

真的,我感覺土地就像他們的魂兒,有了地,就有了精神,有了勁頭,累,並快樂活著,活得充實。

我父母也是六十多歲的人了,他們生活在農村,每次回去,聊的時候,常勸,別那麼累,歇歇吧!我們養你,但,他們總會說,不用養,我們有胳膊,有腿,有地,餓不著。

我真的無法想象,他們是那麼依賴,依戀土地。

還有這次回家,我深深的感受到,這才是離不開土地的王道。

今年年初,我岳父過世了,家裡突然間少了一個靈魂似的,真的,就是這樣,我岳母還是一個人撐起了那幾畝農田,該種麥的時候種麥,該種玉米的時候種玉米,該種花生的時候種花生。

有幸,今年十一多放了幾天假,去地裡體驗了一下農活,那真叫一個汗珠子掉地上摔八瓣兒,汗水直淌。

幹農活也有技巧,在岳母的幫助,學習,我也很快掌握了技巧,挖起來,也不怎麼吃力費勁了。

這就是職業化的技能,什麼都得學。

那天大侄子放假也去了,沒挖幾下,就火爆三丈,大發脾氣。

奶,這能有幾個錢,這點還不夠我爸一天掙得多,將來我一小時比這掙得都多。

他的生氣我理解,但他能理解他奶的心情嗎?

一輩子耕作,已經把它當成了寶,當成了成就,當成一種歸屬感。


loveyounolate


通遼達人愛琴琴解說——

為什麼在農村五六十歲了甚至七八十歲了,還會在田間勞作?

在農村五六十歲是非常正常的勞動年齡。在我們這裡五六十歲的農民也是農村的主要勞動力。像五六十歲的農民,他們出去打工找不到活兒,年齡已經過口兒了。如果在家種地還好。這個年齡段兒的農民,他們也有一定的種植養殖經驗,也只能來繼續種地。而在農村的農民們,因為沒有太多的知識,對於理財方面也沒有太高的認知。他們大部分不會為自己的養老考慮,養兒防老的觀念還是有的。沒有為自己儲備養老金。所以,他們五六十歲了還要繼續工作,掙取生活費用。

在農村,農民的收入每年去了要準備種地的支出,還要生活,如果家裡有學生,有老人需要看病,這樣的家庭基本上更不會有存款,而還會負債,那麼家庭中五六十歲的人是一定會在田間勞動了。七八十歲還在田間勞作的,在我們這裡基本沒有。因為這個年齡段兒的老人大多數都是體弱多病,已經不能從事勞動了。如果看到了七八十歲的老人在田間勞作的,那也是極個別現象。


愛琴琴


我的大婊哥姓張,今年82歲了,他的妻子81歲。他們的子女十多年前都外出打工,家裡十幾畝地全都由他(她)們耕種。很是辛苦。別人勸他們把地讓出別種了,他總是說:“農民以地為本,我們就是種地的命。種地活動著身體還健康些。”其實種地的艱難和辛苦是不言而欲的。老人們種地有諸多原因:1是他們對土地的情感,多有不捨;2是生活的必須,他們想在有生之年增加點積蓄,減輕子女的負擔。總之一句話,還是沒錢!不是富貴階層。如果達到一定的富有程度,他們絕對不可能如此辛苦,80多歲還種地。條友們說是不是這個理?!


天知君心


這個問得很好,我就囉嗦幾句解釋結你聽,一,農村老人有的五六十歲身體還很健壯而兒女不論結婚了還是沒結婚大多都外出做工了,而這些五六十歲的老人在農村也幫兒女們帶小孩送小孩去幼兒園,剩下的時間耕種一兩畝田種一些菜和農作物方便解決家庭的糧食和一些副食這樣對在外面打工的年輕人也感輕一些負擔,對於這些農村家庭的生活還算可以,那麼有少部分五六十歲身體欠佳的農村老人就有點麻煩了這一些老人身體著自身難保也幫不了兒女們照顧小孩更不要說耕田種農作物了,還要兒女媳婦們照顧這樣相比就差得遠啦。二,七八十歲的農村老人呢如果按上術講到身體健康的那種可能有的四代同堂了,生活好點的可能一大早上去散步後就喝早茶,上午在公眾場所娛樂了這些是比較輕鬆,而說到另一部分農民七八十歲的老人還要耕田,種菜種農作物,這些比較困難點的農村老人有個別特困的八十多歲了兒女也沒出息之所以對整個家庭的生活接濟不上還經常奇帶推著三輪腳踏車檢拉圾,對於這些農村老人是沒病沒痛是幸者,如果身體欠佳需是入了農村醫保但是不說也知道對整個家庭帶來的生活拖累。


冷暖76076


農村老人沒有退休金,只有一百幾塊的養老金,青壯年又外出打工養家餬口,只有老人去幹活了!











上林三里紅


農民有窮有富的有錢養老還種地哪是傻子,有勞動力的都在外面打工維持一家人的生活買房接婚生子,六七十歲的老人在家種地有心無力當兒女的看在眼裡疼在心裡,哪個子女不想自己的老人晚年過的幸福不得不接受現實,為了生存為了社會的不公平只有四個字……幹就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