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軍曾繳獲許多日本大衣,為何卻很少有人穿?

歷史好奇怪


當下正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之際,我們感慨祖國偉大繁榮的同時,也不要忘卻那段屈辱的過去,時刻謹記黨的教誨。此時,關於戰爭的話題,就不得不被我們這些生活在和平時期的人們又提起了。



當年在二戰這個世界大背景之下,日本進一步侵略中國,我軍於是與日本進行了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在無數革命先烈獻出自己寶貴的生命的條件下,才換來了這麼一場來之不易的勝利。

我們都知道,當年的戰爭殘酷無情,我們八路軍不僅裝備差,就連過冬穿的棉衣都是縫了又補。有的歷史博物館曾展出八路軍當年的用品,其中一件大衣上,一共縫補數百的補丁,令人震撼。

軍需物資如此匱乏的八路軍,完全不穿繳獲的日本軍大衣,這顯然是不現實的,如果能有,肯定就是會穿的,畢竟這是勝利的繳獲品,又不是日本人主動送的,沒人會嚼耳根,反而穿上能夠備有面子。

那為何會很少人穿呢?有人或許會說,穿敵軍的衣服,容易導致八路軍整體混亂,敵友不分,這應該不是主要原因。對於這種情況,我軍大可以在上面弄些標記用於區分,或者休息之時穿,打仗之時選擇不穿。


所以這原因還是不太準確的,其實之所以很少,主要原因還是在於這東西真不好繳獲。

首先,日本人在自己隊友死亡之時,通常都會把屍體帶走,這我們在很多影視劇裡面也可以看到,所以這就導致一般情況下掠取軍服的行為很不容易,因為日軍也不願意看到自己人的裝備落在敵人手裡。

不過對於那些被大炮機槍打的稀爛的日軍,隊友可能不會管,但對我們來說作用也不大了,畢竟爛的不成樣子了,再說從這樣血肉模糊的日軍身體上剝,普通人心理也是很難以接受的。

而普通的日本軍裝尚且不易得到,軍大衣就更難了,畢竟軍大衣製作是使用多種材料,即便是日軍中也比較稀缺。


說完日軍,咱們再說八路軍,日軍不給,其實相互作用下,八路軍也不好拿。八路軍因為裝備差,正面交手肯定吃虧,大多時候都是以藉助地形打游擊為主,靠著游擊戰術給予敵人最大的殺傷。但沒有什麼是完全佔優勢的,游擊戰雖好,但劣勢也有,比如不好像正面戰場上那些無所顧忌的打掃戰場。

正面戰場打掃戰場是往往已經消滅了敵人的有生力量,可以無所顧忌些,但遊擊只是打完就跑,消滅敵人小股勢力後,很是擔心其增援部隊,這就導致打掃戰場比較粗略,馬虎一些。

有人會說只要有耐心,什麼都是可以積少成多的,而這麼多年的抗戰,即便是每天繳獲點,在後來也還是不會在少數的。這樣說確實沒錯,隨著戰爭的推進,大衣數量只會越來越多。但為何穿大衣的依舊是少數呢?

個人則認為與八路軍的特性有關,八路因為混雜的人員,有各式各樣,為了保證整體性,八路軍的紀律相當的嚴明。而根據相關的規定,這些收繳的物資要統一上交的。然後,再由司令部將其再分配給最急需裝備的軍隊。

而這些軍隊,大多都是剛經歷了戰鬥,從一線戰場上下來的傷兵和疲憊士兵,能提供溫暖的是他們休息最為迫切想得到的。

但想法是美好的,出發點也是好的,但有時候操作起來就不容易了,離物資統一地近還好,但若離的遠,靠當時八路軍的交通工具,能夠有現在快遞這麼快嗎?顯然是沒有的,所以很多時候壓根就達不到想要的效果,這也是導致一個穿的不多的原因,因為很難到手。


夏目歷史君


看到這個問題,我想起了30多年前的一件舊事。

當時才十幾歲,剛讀高中,班上有個姓閆的同學,穿了一件非常特別的軍大衣。說這件大衣特別,是因為它的顏色,標準的米黃色,與建國後我軍的大衣截然不同。同學們都很好奇,問這位同學,他說這是他爺爺的,當年爺爺是八路軍,從日軍手裡繳獲的。我們這才恍然大悟,難怪這麼眼熟呢,原來經常在電影上看到。

這是一個普通八路軍士兵的故事,我還從歷史資料上看過這樣一件事,是關於林彪的。

紅軍改編為八路軍後,林彪擔任了八路軍第115師師長。平型關戰役後,林彪部繳獲了許多日軍軍用物資,其中就包括不少軍大衣、皮靴和戰馬等。當時正值冬季,山西一帶氣候寒冷,不少115師軍官都發了一件日本軍大衣,林彪當然也不例外,另外他還挑選了一匹純種東洋軍馬。

1938年3月初的一個凌晨,林彪照例外出遛馬。晉南山區冬春之交早晚多霧,幾步之外便看不見東西,當地有這樣一首歌謠:“呂梁春多霧,聞聲不辨物。只聽耳邊響,不見眼前過。”林彪萬萬沒有料到,這次遛馬竟然差點要了他的命。

當時閻錫山的晉綏軍與八路軍防區接近,他們的流動哨聽見馬蹄聲,隨之隱隱約約看見一個身穿日軍軍大衣的軍官馳騁而來,看外表好像是日軍的高級軍官。此人正是林彪,不明就裡的晉綏軍哨兵馬上開槍,林彪應聲落馬。

林彪

閻錫山和延安方面得知林彪被誤傷,大吃一驚,馬上派軍醫治療,好在林彪命大,但最後還是留下了終身後遺症。

這兩個小故事中,穿日軍軍大衣的既有八路軍普通士兵,也有高級將領,說明當時穿日本軍大衣的八路軍指戰員不在少數。這是我的理解,歡迎諸位留言討論。


民國年間那些事


恰恰相反,當年像大衣這種基本物資,往往都是繳獲部隊自己拿來充實裝備了,所以日本軍大衣這種好東西從來只有繳獲少,從來不嫌穿的人少,我軍穿的相當多。

當年的八路軍在長期與日本的作戰中,也繳獲了大量的日軍被裝,許多還合用的衣物、帽子、鞋子都被部隊所消化。要知道當年的中國是非常困難的,有洋布細布料子算是頂好的東西了,不用才叫奇怪。

與許多人想象的不同,什麼“八路軍打死也不穿日本軍裝”其實是不存在的。八路軍畢竟是正規軍,有自己的制服軍裝和被服廠,所以一般不存在故意要去穿日本軍裝的情況。但是日軍的東西也不會浪費,依然會穿在人身上。

只是畢竟軍隊的數量較多,消滅的鬼子有限,不可能說殺掉一個日軍就扒光一身衣服。何況即便幹掉了鬼子,也因為鬼子常常會奪走屍體,讓這種掠取軍服的行為很難進行。

再說了,戰鬥中服裝的損耗相當快,即便繳獲過來,這裡幾個血窟窿,那裡一片焦痕,也不存在什麼穿著價值了。過於破爛的衣料往往拆碎做了補丁,或者乾脆納成了鞋底。

日本軍裝如此難弄,軍大衣就更難得到了。我們所謂的“日本軍大衣”主要分98式兵用外套和防寒外套,使用了羊毛、羊毛呢材料,製作非常精良,即便在日軍中也不是所有的部隊都有。像普通的日軍穿的只是98式冬裝罷了,普通的棉襖而已。

正因為少見,質量又好,所以大部分繳獲的日本軍大衣和呢子風衣都按照“一切繳獲歸公”的規定上繳了,然後又被分配給各級首長和指揮員以及站崗人員等使用。分散到軍隊中後,如同滄海一粟,哪裡還還有個的“多”字?

後來這些“上繳”被命令便宜從事後,許多部隊便開始慢慢留下了這些軍大衣,有的部隊因為戰果豐碩,竟可以達到從首長到戰士人手一件的程度。

在當年的革命隊伍裡,一件日本軍大衣是很時髦、很嘚瑟的事兒。我家關係好的一位老前輩,當年解放戰爭的時候進駐武漢,他時常回憶那段歲月:“那會兒別人都沒來,進武昌老子最大,地上都是石板路,街頭一個人都沒有,老子騎著高頭大馬踩得咯噔咯噔響,身上的日本軍大衣往後面一甩,別提多瀟灑了...”

上圖,陳賡和周希漢在陣地上,注意他們身上日本軍裝(1940年)

陳賡在攻破的日本堡壘前,準備給周希漢辦喜事

這種穿日本軍裝的風氣在當時的確存在,八路軍出關後,接收了東北的日本裝備,連帶著還有許多被服廠。這些被服廠的日本軍裝在那個年代都是極好的東西,因此當時的東北八路軍更換了大量的日本軍裝,提著全套的日本武裝帶、輕重槍械,掛著日本牛皮槍套,搞得不知道的老百姓還以為鬼子又回來了。

言歸正傳,穿日本軍大衣其實是個普遍現象,只是能獲得這種服裝的人相比整個革命隊伍並不算多而已。再加上後期東北工廠的轉產,大量的中國式軍服被生產出來,日軍的被服也就很快消失了。


王司徒軍武百科


呦,這是誰跟你說的?你別跟我說這是看電視劇知道的。

首先筱晨要給大家澄明一點,對於這樣的問題,實際上是不存在的。你如果要說繳獲的日軍頭盔沒人佩戴我信,但你如果要說大衣沒人穿,這是不可能的事情“沒有槍沒有炮,鬼子給我們造”武器裝備通常都是從戰場上繳獲的日軍的,更何況是軍大衣呢。

而之所以我軍不會佩戴日軍鋼盔,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是因為當時的日軍個子矮,頭小,所以日軍頭盔許多時候我軍士兵是不能佩戴的。



其次,日軍頭盔是日軍一個明顯的標誌。據悉,此前就有我軍軍官騎著高頭大馬,佩戴日軍頭盔招搖過,然而換來的是差點被打伏擊的士兵給嘣掉,從此之後,為防止誤傷,所以是不允許佩戴日軍頭盔的。

在說說繳獲的軍大衣,抗戰期間,由於物資短缺,士兵被褥都不能嚴格按照規定給裝足分量,一到冬天戰士手上都是凍瘡,所以在繳獲日軍大衣之後,我軍都會將軍大衣換成天藍色布料,然後在足夠多的情況下,在軍隊中進行分發。


軍武視界


戰場上有很多注意事項,不要隨便撿敵人的槍用,不要隨便穿敵人的衣服,不要隨便吃敵人的東西……否則後果很危險,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相當有講究的。

為什麼不能隨便撿敵人的槍用?戰鬥過程中,整個戰場是很複雜糟亂的,在距離較遠的情況下,士兵在很多時候並不是依靠對方的服裝判斷是敵是友,而是依靠槍聲,如果隨手撿了敵人的槍使用,很可能被戰友判斷為敵人,導致友軍誤傷。

再說繳獲敵人衣服穿著,就更危險了。

打仗很危險,但有一天和足球比賽類似,那就是雙方穿著不同顏色、款式的服裝,目的是為了區分,軍隊制服也有這樣一個作用,所以我們在影視劇中經常可以看到,一方想要冒充另一方軍隊,首先就是穿著對方的制服,然後是使用對方的武器裝備。

如果在戰場上直接繳獲敵人服裝,當場就穿上,就相當於把自己打扮成了敵軍,在戰鬥的緊張節奏下,此舉無疑把自己置於十分危險的地位,簡直就是找死。

如果在戰後打掃戰場,繳獲了敵人槍支、服裝後,能不能私下穿著使用呢?

應該說這是可行的,因為“沒有槍沒有炮,敵人給我們造”,特別是抗戰時期,八路軍武器裝備極其落後,自己又缺乏生產製造能力,繳獲成為獲取武器物資的重要途徑。

八路軍主要活動在北方,北方冬季天氣寒冷,八路軍禦寒保暖主要靠棉衣,但棉衣供給有限,並不是人人都有,而且棉衣厚度不夠,保暖效果不好,不過總比沒有強。

至於穿在外面的大衣,更屬於“奢侈品”,限量供應,只有到了一定級別的將領才有資格配發,這一點就算是國軍也是這樣,不是人人都能披軍大衣的,所以八路軍繳獲日軍大衣後,絕對不會浪費,都是發放給將領穿著,或者使用裡面的棉絮加工棉衣。

始料未及的是,仍有人因為穿繳獲大衣受到傷害,比如林彪。

抗戰爆發後,八路軍主力配合閻錫山作戰。1938年1月15日,林彪按照毛主席的部署,率軍行進經過山西隰縣以北的千家莊,為行軍方便,林彪派人提前聯繫了駐防此地的閻錫山晉軍部隊,但晉軍往下通知時出了點岔子,最底層的哨兵沒有得到通知。

林彪的隊伍一直遠遠跟著日軍走,而且隊伍中有不少將士穿著繳獲日軍的黃呢大衣,也有將領騎著馬,林彪就騎著馬走在前面。

晉軍的哨兵先看見日軍的大部隊過去,沒敢放槍,結果發現後面又來了一支“穿黃呢大衣,騎大洋馬”的隊伍,很像是日軍後續部隊。

哨兵一看後面是支小部隊,就瞄準騎馬領頭的“日軍將領”,砰!給了一槍。

將領應聲而倒,倒下的不是別人,正是林彪。

林彪本人當時穿的其實不是日軍的黃呢子大衣,但由於部隊中有一些人穿了黃呢大衣,使得晉軍哨兵誤認為這是一支日軍小部隊,進而連累了走在隊伍最前頭的林彪,而且就是這次誤傷讓林彪受累終身,可真是始料未及啊!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兄dei,在抗日時期,我軍繳獲日本軍大衣的話,不穿才怪。日本的軍大衣一般都是98式兵用外套和防寒外套。軍官穿的軍大衣那都是毛呢大衣,還有純羊毛大衣,保暖效果特別好。普通的日本兵軍大衣也是製作精良的棉大衣,保暖效果也不是當時的單衣能比的,這樣好的軍大衣我軍簡直太需要了,而且有多少想要多少,那為啥大家認為很少有人穿呢?其實答案也很簡單。

日本軍大衣不好繳獲

你以為一場戰鬥能打死多少鬼子呢?其實小規模的戰鬥是消滅不了幾個鬼子的,而且打死了鬼子也要撤退,無法得到日本兵的軍大衣,屍體和物資會被日本打掃戰場。

我軍全殲日本兵的機會並不多,主要因為我們的武器裝備很差,戰鬥力不如人家,所以不能勝的情況下,也就無法獲得戰利品,最後戰場的物資還是被對方收走。

當然了,我軍會有機會殲滅小股的日本兵,偶爾獲得幾件軍大衣,但是子彈無眼,有時候一場戰鬥下來,子彈打壞了軍大衣,還有被燒壞的時候。所以,在抗日戰爭時期,我軍得到的日本軍大衣戰利品本來就不多。

物資需要上繳

我軍軍紀嚴明,戰利品需要上交組織,然後根據需要分發下來,即使偶爾繳獲了一些完整的軍大衣也上交了,所以一般人穿不到日本軍大衣。後來上繳的制度取消了,這才逐漸有戰士能穿上戰利品軍大衣,有的部隊作戰勇猛,消滅日本鬼子,能穿上不少繳獲的軍大衣呢,這樣的部隊在當時也受人尊敬,這說明他們消滅鬼子多。

曾經有一位老革命和我聊天,當談及日本軍大衣的時候,他笑的特別開心,他說他當時特別牛,繳獲了一件軍大衣,穿起來特別拉風,周圍都是投來羨慕的目光,當時他很驕傲,這是他的榮譽。

我方生產能力提升

到了抗日後期,我軍的服裝生產能力提升,可以生產自己的軍裝了,保暖性也非常好,就沒必要穿日本的軍大衣了,穿日本軍大衣的情況也就逐漸的消失了。

怕被誤傷

林總曾經穿著日本軍裝,挎著日本戰刀,結果被我軍戰士給遠程射擊了,幸好沒有致命,這也是不穿日本軍裝的一個原因,但是不是什麼主要原因。

結語

日本軍大衣當時是稀罕玩意,繳獲的並不多,都被人當寶貝似的穿起來,並沒有題主說的繳獲後沒人穿的時候,當時很多的幹部也都穿日本軍大衣,日本軍大衣在當時是很好的軍備,不可能浪費不穿。


野史日記


我軍繳獲的日本大衣誰說沒人穿?這純屬瞎說。我們跟日本有仇,但跟日本的大衣絕對沒仇。

抗戰時期八路軍的物資裝備極度缺乏,戰士們的衣服都是補丁摞補丁,寒冬臘月禦寒的棉衣,那就更是緊缺了。

而日本的軍大衣都是羊毛或羊毛尼製作的,質地精良,非常保暖。就這樣的軍大衣,在日本軍隊那也不是人人都有的。

要是能繳獲這樣的大衣,怎麼可能讓它閒置著。能裹著這樣一件羊毛大衣,在寒冷的冬夜眯上一覺,做夢都能笑醒來。


那為何會給大家造成不穿的印象了?

有人說穿上敵軍的大衣,在戰場上會引起混亂和誤傷。這種情況確實存在,比如林彪曾穿著繳獲的日本軍大衣,就被閻錫山的兵給誤傷了。

但這不是主要原因。真實情況是這樣的:在整個抗戰期間,我們和日軍打了大大小小上萬場戰鬥,但總體情況我們是處於弱勢的,所以很難完整的殲滅日軍的一支部隊。

就算日軍戰鬥失敗了,他們也是儘量帶走屍體掩埋。所以彈藥可以繳獲很多,隨身穿的大衣這些繳獲的就很有限。

再者八路軍有嚴明的紀律和規定。一般繳獲的物資都要統一上交,然後統一分配和處理。所以就算繳獲了軍大衣,也不是誰想穿就能穿的。


但是這就存在一個問題。當繳獲的物資還沒來得及上交,就遇到敵軍侵襲,這時候像軍大衣等物資來不及帶走,怎麼辦?留給敵軍嗎?肯定不可能,所以只能緊急燒燬。

上級發現了這個問題,及時做了調整。命令每一次只要繳獲了日軍的軍大衣,就第一時間發放給士兵。

1939年在黃土嶺大捷之後,八路軍的一些部隊繳獲了不少日本的物資,其中就有不少日本軍隊配發的黃呢子大衣,因此這些部隊的八路軍戰士幾乎身上都穿上了日本的黃呢子大衣。

主要是繳獲的數量少。很多繳獲的軍大衣磨損嚴重,上面盡是槍彈窟窿和血跡汙漬,基本沒法穿。只能送到被服廠進行再加工。


有一個戰士有一件繳獲的軍大衣,因為穿的時間太久,上面打滿了補丁,多達296處,已經基本辨認不出這是一件日本軍大衣。即使這樣,他還捨不得丟棄。

可想而知軍大衣有多珍貴,不是不穿,是根本分配不到。


說史聽濤


館主來了,我是無月,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抗日戰爭期間,八路軍的戰利品中,確實有不少日本軍隊的軍大衣,但穿的人確實不多,這是為什麼呢?

曾經發生過誤傷事件

曾經在晉綏軍中發生過一次誤傷事件。

日軍的棉大衣對於北方的將士而言,是抵禦寒冷的絕好裝備。

因此,在戰鬥中,繳獲的日本棉大衣很多將士就直接穿在了身上。

當時,我軍一位林姓軍官帶領一支小隊遠遠跟隨在日軍大部隊後面。

沒有料到的是,他們已經進入了晉綏軍的埋伏圈裡,當時晉綏軍已經放了日本大部隊過去,因為實力相差懸殊,所以沒有采取行動。

遠遠看見一小隊人馬跟在日本大部隊後面過來,隊伍裡不少人穿著日軍的軍裝,晉綏軍的指戰員以為是掉隊的小股日軍,待這支小部隊進入伏擊圈後,就有槍法好的朝騎在馬上的軍官打去。

林姓軍官當場負傷,委屈的是他當時並沒有穿日軍軍裝,只是隊伍裡很多士兵穿了而已。

這次事件對我軍將士使用日軍軍裝帶來了一定影響。


數量稀缺,優先分配軍官

相對來說,日軍的大衣繳獲的數量並不是特別多。

一般情況下,打掃戰場後,將戰利品彙集到一處,統一進行分配。

日軍的大衣是非常好的禦寒衣物,一般都優先分配給軍官,穿到士兵身上的相對就較少。

而且如前面所說的,為了防止再發生誤傷事件,對於繳獲的日軍軍大衣,都是拆出裡面的棉花重新縫製。

因此直接穿日軍軍大衣的人就少了。


以上個人觀點。


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館


對於繳獲八路軍是非常有經驗的,歌裡面就唱的非常好,沒有槍沒有炮敵人給我們造,當時八路軍羨慕人家有機關槍有迫擊炮。

但是這些不久後八路軍全部繳獲下來,遍佈每個軍中,甚至到了抗戰時期,我軍就看不起這些裝備,畢竟當時國民黨都已經有美式裝備,所以我軍的下一個目標就是美式裝備遍佈全軍。

八年抗戰,八年心酸當時我軍展現出樸素的戰鬥素養,在非常冷的天氣下穿著破舊的大衣,依舊與穿著厚厚棉衣的日軍在雪地中艱苦的作戰,憑藉著超強的意志力日軍最終被驅逐出我國。

在抗戰中我軍確實繳獲了不少的日軍大衣,但在一次次血的教訓中,導致我軍就算是穿薄棉衣作戰也絕不穿日軍大衣。

原因有以下幾點:

  • 林彪元帥差點被友軍誤殺

林彪是我國出色的一位將領,但其並沒有參加很多的抗日戰爭,其原因是早期時候被晉綏軍一槍打中負傷後,一直在蘇聯養傷。

但其軍功被封為元帥已然綽綽有餘,當時發生這件事情的時候正好是國共合作時期,他在一次與日軍的交戰中,繳獲了大批的物資,其中包括日軍過冬的大衣。

而他的性格是桀驁不馴的,所以這次繳獲的物資並沒有上繳,而是自己留下來給了自己的部下,以及自己身披了一件大佐的軍衣。

在過山西地界的時候,晉綏軍報告閻錫山說:“發現一小股日軍來犯,要打還是不予理睬?”閻老西當場下令:“命令神槍手將其指揮官拿下,隨即阻擊這批日軍。”

當時很多神槍手看到騎著高頭大馬的人居然是大佐,所以很多人都想要搶頭功,由於當時晉綏軍沒有裝備狙擊鏡,所以打中林彪的狙擊手本來是瞄著他的頭,卻打到了胸口上,導致其昏死過去。

這些人看到友軍發生誤會,直接將自己外面的大衣脫下來,看到是八路軍後,立馬停止了射擊,並且還將林彪送到當時醫療條件最好的醫院治療,但這次的流血事件導致很多人都不敢穿繳獲的大衣。

  • 我軍品行優良有上繳的好習慣

林彪沒有上繳是意外,畢竟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但很多部隊不論有多遠的路程都要將繳獲的裝備或大衣送回總部,這些衣服都是由總部統一分發的,所以並不會發生一支部隊都能穿上大衣的情況。

搶戰略物資的原則

在電視劇《亮劍》中,李雲龍也因為和友鄰部隊搶奪裝備時發生衝突,而這批裝備是他先行繳獲的,所以他不怕去野司打官司。

畢竟當時是在戰亂時期,還沒有將縣城拿下,自己就先將戰利品交回多少是有些不合適的,所以對方的軍長由於自己的手下的失職,只能灰溜溜的帶領自己的兵馬走,不敢與李雲龍爭。

由此也可以看出我軍中雖然也會發生不和睦的現象,但一提到打官司不佔理的一方一定會先走,不會在於其爭吵,就算是官司打到法庭上也是輸,畢竟這件事情並不符合上繳時間,自己部下就來搶奪這樣犯的是原則性的錯誤。

我軍繳獲大衣後,一般能從戰利品中分到的最起碼是旅長以上的軍官,一般人是不可能得到了,林彪受傷事件發生後,很多人都不會選擇穿這種衣服。


大國布衣


抗戰時期,由於中國深受戰爭的影響,使八路軍的軍工業發展相當落後,不僅沒有先進的武器裝備,就連日常的吃穿都非常寒酸,因此,八路軍經常會在打完勝仗後清掃戰場,進而獲取一些槍械、軍刀等,但除了這些作戰武器之外,我軍就連日軍身上的軍大衣也不放過,通通都會帶回來。因為當時日軍,尤其是關東軍,他們穿的軍大衣質量相當好,而我軍因為物資缺乏,夜裡或者冬天時經常會遭受寒冷之苦,若是能得到日軍的軍大衣,至少可以暫時渡過眼前的寒冷 。

所以軍大衣並非是沒人穿,而是我軍軍紀規定,一切繳獲要先交工然後再統一分配,一般分配至後方醫院用以傷員禦寒,也會分一些至機關幹部和少部分的前線軍官手中。還有一些也會收集起來送到部隊被服廠,進行改色改裝了。所以你看不到八路軍戰士穿著日軍的軍大衣了。而且戰場上你穿著敵軍的衣服是很容易造成誤傷,下面就給大家分享一個林彪因為穿軍大衣被誤傷小故事。

型關大捷後,一一五師從板垣師團丟棄的大量輜重中得到補充,發了“洋財”,團以上所有幹部都得到了一件黃呢子軍大衣,林彪也不例外。林彪還挑了一匹丰神健骨的駿馬。這匹馬是關外良種,名喚“千里雪”,周身沒有一根雜毛,一眼望去,就像一道白色的閃電,發光耀眼。林彪有了這匹馬,便慢慢養成了遛馬的習慣。

這天,林彪一出村,便策馬奔馳。“千里雪”飛踏騰空,闖村過店,清脆的馬蹄聲沿山區小道一路響起,不知不覺的,林彪已進入了閻錫山部隊的防區。

閻錫山的部隊緊鄰一一五師。由於正和日本人打仗,他們在防區邊緣佈置了警戒線,放了流動哨。防區外的蹄聲和馬嘶引起了士兵的注意。帶隊的一個班長從濃霧中看見一個軍官模樣的人身穿黃呢大衣,騎著一匹洋種馬,正朝這邊飛馳而來。他認定這是日軍軍官無疑,下令開槍。

槍聲過後,林彪和馬仆倒在地上。子彈從他的前胸打入,洞穿了右肺葉。等大驚失色的閻軍士兵把林彪認出來時,他已由於失血過多,昏死過去。

聞訊趕來的警衛員趕緊把林彪抬回一一五師師部,進行急救。閻錫山聽到消息,大為驚訝,親自帶著醫官前來為林彪會診。經過緊張的搶救,出血是止住了,但是彈頭還留在體內。戰時醫療條件太差,開刀取彈頭的危險性很大,弄不好會造成重大醫療事故,更何況林彪是大名鼎鼎的傳奇式人物,誰也不敢動這個手術。

幾天以後,林彪才清醒過來。望著病床前一雙雙憂慮、誠摯的眼睛,他露出一絲苦笑,說:“沒想到陰溝裡翻了船。”這句湖北土話的確代表了林彪當時的心情。中共中央和八路軍總部得知林彪負傷的消息後打來了慰問電。毛澤東還特地派有“醫林聖手,軍中名醫”之稱的傅連來為林彪治療。

在傅連的精心治療下,林彪的傷情得到控制,傷口也漸漸癒合了。但是,由於子彈擦傷了中樞神經,彈頭殘留體內,每逢天陰雨雪,傷口發炎,林彪還是疼痛難忍,在床上滾來滾去。

1938年春,鑑於林彪身體日益虛弱,傷口惡化,八路軍總部決定派人護送林彪到延安休養。

1938年4月,國民黨第二戰區司令長官兼前敵總指揮衛立煌順道訪問延安,專程前往二十里堡慰問林彪。行至半途,他突然下車,對部下說,“快搜搜荷包,看有沒有錢?我今天忘記準備犒金了。”原來國民黨軍隊素有犒賞和送禮的風氣,按當時不成文的規定,一個師長受傷,禮金通常要高至數千元。眾隨從把口袋搜遍,也只六百元錢。

“這怎麼行?太少了,太少了,”衛立煌急得直搓手,“事後再送,行不行?這失不失禮?”

衛立煌的秘書說,“好像沒有事後再送錢的規矩,這顯得誠意不夠,不如看望林彪時探詢他需要什麼。”

“好主意。”衛立煌上車,趕到二十里堡,熱情地與林彪交談,問他是否能幫上忙。

“幫忙?”林彪搖搖頭,表示感謝。

“譬如藥品,食物,衣服……”,衛立煌專揀邊區緊缺的物資說。

“我本身沒有什麼需要,一切都很齊備。”

“那部隊有什麼困難呢?”衛立煌不送點東西不甘心。

“部隊缺彈藥。”林彪直盯著衛立煌。

“一言為定,我就送彈藥。”

第二天,衛立煌抵達西安,下令撥給八路軍步槍子彈一百萬發,手榴彈二十五萬枚和牛肉罐頭一百八十箱。當時的國民黨後勤部副部長盧佐認為數目太大,怕蔣介石不批准,提出應仔細考慮。衛立煌聞悉後,親自打電話與盧佐洽商獲得批准。後來第二戰區前敵指揮部後勤司令杲海瀾也因數目龐大,不敢執行。衛立煌又打招呼,說,“我是前敵總指揮,對於抗日有功的軍隊,都要一視同仁。照單撥出,出了問題,我衛立煌負責。”

三十天後,當十餘輛軍車把子彈、罐頭送到二十里堡時,林彪蒼白的臉上露出激動的紅暈,他連連說,“禮重了,禮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