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日本的數學那麼牛?

日本化學家吉野彰,因發明了現代鋰離子電池(LIB),成為了今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一起獲得這個獎項的,還有斯坦利·惠廷漢姆、古迪納夫。

為什麼日本的數學那麼牛?

事實上,當我們往回看這些年諾貝爾獎獲得者的時候,不難發現:日本這十幾年來,在諾貝爾獎上的勢頭一直很猛。

今年的吉野彰是一個,2014年,中村修二也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為什麼日本的數學那麼牛?

中村修二是畢業於日本的德島大學,相當於我們國內的211大學了。但令人大跌眼鏡的是,他畢業後,只是去往了鄉鎮級的一個小企業,在停車場負責提煉金屬材料。

在這一切以產品銷售為導向的公司,中村修二的工作顯然不能讓他們滿意,他們認為中村修二做的事情毫無意義,社長甚至公開嘲諷:“你怎麼還沒辭職?”

被逼之下,中村修二竟然憋出了一個大招:研究高亮度藍色發光二極管。

為什麼日本的數學那麼牛?

這個高亮度藍色發光二極管,成功開啟了全球固態照明的新時代。在多年後,藍光之父中村修二,被瑞典皇家學院譽為是21世紀的愛迪生。

同樣的,2002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田中耕一,其實也是一個在公司毫無存在感的一個職員。

為什麼日本的數學那麼牛?

他最開始學習的是電氣工程專業,結果畢業後進了一家做化學研究的公司:島津製作所,因此田中耕一隻能先從底層員工開始幹起。

在他田中耕一26歲的時候,公司開始讓田中耕一參與開發“質譜分析儀”的項目,也就是利用激光測量金屬、半導體和有機化合物分子的質量。

其實“質譜”技術的原理不難理解:

在田中耕一之前,科學家沒有找到使生命大分子離子化的有效方法。對於小分子而言,帶上電荷後的離子化分子比較容易從溶劑中逃逸出來,飛到檢測口生成電信號,但生命大分子質量更大,離子化時需要的能量就更高,它們往往在離子化的過程中被破壞了。這就形成了很久以來使用“質譜”技術無法測量高分子的局面。

而這個難題,最終在田中耕一這裡得到了巨大的突破。

1985年2月,田中耕一在實驗中,原本打算用丙酮來懸浮鈷粉,結果不知道為什麼,竟然拿成了甘油。田中耕一很快意識到了這個錯誤,但由於當時鈷粉十分昂貴,田中耕一不捨得浪費,因此用這種廢棄的鈷粉進行研究,結果檢測到了維生素B12的分子量。

為什麼日本的數學那麼牛?

他開始意識到,這種新的東西可以提高測定的分子量。

在1985年下半年,田中耕一成功檢測到了一種酶的“質譜”信號,這是儀器分析化學的一個歷史性突破,正式宣告蛋白質大分子可以被完好地離子化。同年,島津製作所及時為田中耕一的質譜離子化新方法向日本專利局遞交了申請。

1987年,田中耕一用同樣的方法又檢測到分子量更大的另一種酶的“質譜”信號。

儘管在1990年以後,越來越多的人都相繼開發出了“質譜分析裝置”,並且在性能上可能更優於田中耕一所開發的,但是那些創造者也不得不承認,這一切的成就上,都是因為田中耕一的創造。

2002年,諾貝爾化學獎委員會正式宣佈,田中耕一與另外兩名美國科學家共享諾貝爾化學獎。

為什麼日本的數學那麼牛?

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的下村修因為發現綠色熒光蛋白而獲獎......

2008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益川敏英.......

2002年物理學獎獲得者小柴昌俊........

其實獲獎的人肯定遠遠不止這些。那現在問題來了,為什麼日本人可以獲得那麼多獎項呢?

事實上,這個問題非常值得深究,大概可以分為兩點:

一個是日本人在科學上的鉅額投入,讓日本科學家如魚得水,從而能夠更多的出成績,因此,很多產品,核心技術和材料,都掌握在日本的手裡。

還有一個,就是日本在教育界的大比例支出。當然,這個不僅僅是體現在日本實實在在的投入資金,在這個過程中,日本的教育內容本身,也是一個非常值得關注的事情。

日本教育其實非常的有特色。他們不會只是讓你去背,片面強調知識傳授,反而更加註重對實際生活的聯繫。

尤其在在幼兒園、小學階段,其實更應該學會讓孩子們接觸自然,培養孩子對大自然的興趣 。

隅良典就說過:“一個人在幼年時通過接觸大自然,萌生出最初的、天真的探究興趣和慾望,這是非常重要的科學啟蒙教育,是通往產生一代科學巨匠的路。”

其實日本教育的這個核心理念,對於我們國內的教育來說,也同樣適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