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鎮產業有三寶:農機、北藥、深加工


小鎮產業有三寶:農機、北藥、深加工


從牡丹江市區一路向東沿綏滿高速驅車60多公里,就進入了穆稜市興源鎮的地界。下了高速公路,循著導航兜兜轉轉,一路綠樹成蔭,蟲鳴鳥叫,小鎮的清晨給人如沐春風般的靜謐平和,倍感歲月靜好。在鄉間小道上又轉了幾個彎,終在牡綏電氣化鐵路線某段高架橋下尋得了興源鎮政府,待到興源鎮鎮黨委書記公丕良忙活完手頭的活,便充當起導遊帶著記者一行來了趟興源鎮一日遊。

30餘年創新發展打造“農機小鎮”

“聽說你們已經走了30多個鎮了?農田、大棚都看膩了吧!走,我先帶你們看點新鮮玩意,包你們沒見過!”公丕良的一席話勾起了記者的興趣,對這趟“旅程”更多了份期待。從鎮政府開車五六分鐘,就來到了一大片廠房門前。公丕良告訴記者,這兒就是鎮子裡鼎鼎有名的“農機大院”。

“農機就是所謂的新鮮玩意?雖然城市裡不常見,但我們也不至於這麼孤陋寡聞啊!”記者一行人心裡難免一陣腹誹。公丕良好似看穿了記者的心思,狡黠地一笑卻沒解釋什麼,只是帶頭走進了廠房。一路上廠房裡不少工人見到公丕良都熱絡地打個招呼說上兩句,一看他就是這兒的“熟客”。廠區很大,遠遠望去能看見廠區中間空地上整齊地碼放著一排排大型機械,在豔陽下閃著金光。到了近前細看,記者才發現這幾種農機確實都很陌生,不似日常所見的拖拉機、播種機、插秧機等。“怎麼樣,沒見過吧,這些都是我們近年來按照市場需求與時俱進開發的新型機械。這是秸稈打捆機,那個是秸稈粉碎機和松子脫粒機……”公丕良挨個機器的介紹過去,著實讓記者開了眼界。

小鎮產業有三寶:農機、北藥、深加工


公丕良告訴記者,興源鎮農機裝備產業歷經30多年發展歷程,產品由簡單粗糙向科技實用轉變,由低端市場向中高端市場進軍。特別是從去年開始,興源鎮農機制造企業響應國家號召,順應市場需求,在“環境保護”中捕捉到了新商機,大部分農機企業產品由單純的收割型機械、脫粒型機械迅速轉型為秸稈撿拾打捆機、秸稈粉碎機、秸稈壓塊機等。目前,全鎮農機具製造企業年產值800萬元的製造企業8家,申請國家各類專利20餘個,主要生產稻麥脫粒機、玉米收穫機、食用菌裝袋機、秸稈打包機和大豆、玉米、白瓜、松子脫粒機等30餘種系列產品,年產各類農機具12000臺(套),年創產值6000餘萬元,安置就業400餘人。銷售網絡覆蓋東北三省和內蒙古部分地區,並遠銷吉爾吉斯坦、朝鮮等國。

公丕良表示,近年來,興源鎮通過建立完善的扶企制度,引導企業錯位發展,注重質量和研發創新,使興源鎮農機產品市場佔有份額不斷加大,鎮內舉辦的農機展銷會吸引省內外近2000名銷售商參加,興源鎮努力打造的“農機小鎮”已漸具規模。

因地制宜 開出“北藥”致富良方

“農機制造產業雖然發展前景大好,但畢竟需要一定的技術支持,產業規模也有限。所以要帶動大部分農民增收,還得靠土地。”從“農機大院”出來,公丕良意味深長地說,近年來,興源鎮在穩定發展粗放型農業之外,帶領農民學習新技術,引進了大量食用菌品種及“北藥”種植,成為了興源鎮農民新的致富渠道。

“北藥是我們目前主要發展的經濟型作物,主要品種有白癬皮、蒼朮、赤芍、玉竹、沙參等10餘個品種。種植區主要集中在枯河溝北藥谷、紅巖林場、小七家子林場及東勝、東興、東村、紅巖、北村、車站村等地,其中北藥谷規模最大,以人參為主。”在驅車前往北藥谷的途中,公丕良告訴記者。經過一小時的車程,記者一行進入了興源鎮枯河溝流域,行駛于山路之上,隨處可見連綿的藍色棚室。棄車步行爬上山頂,放眼望去,整個枯河溝彷彿承載著片片藍色湖泊,十分壯觀。這些“湖泊”大致分為5個區域,佔地面積均十分廣闊。雖然目前人參還未長成,但這種種植規模和完備設施,記者完全能想象到作物收穫時的喜人場景。

小鎮產業有三寶:農機、北藥、深加工


據公丕良介紹,這5個區域都是枯河溝林場人參基地,佔地面積共2000畝,種植床參1500畝,林下參500畝。近年來,興源鎮通過場鎮共建,引進北藥種植技術,利用超坡休耕地發展人參和北藥種植。僅2019年全鎮就新增北藥種植面積2145畝,截至目前,全鎮北藥種植面積4000餘畝,其中育苗基地100餘畝。

“興源鎮北藥種植產業一直堅持‘走出去、引進來’,通過組織農民到外地參觀學習,將外地先進的種植品種、豐富的種植經驗與當地實際情況結合,引導種植戶組建北藥種植協會,增強產業發展合力。並結合生態修復的流域治理,間作大榛子、沙棘、五味子等經濟林木,實現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雙豐收。”公丕良自豪地說。

糧食精深加工 農產品再升級

從遍野人參的“寶山”下來,記者一行再次被鋼鐵洪流裹挾。在興源鎮東村遠光農副產品有限公司的一處廠房內,機器轟鳴聲不絕於耳,碩大的機械將一粒粒白瓜籽完整脫殼吐出,只剩一粒粒白皙的白瓜籽仁聚成一堆。

“目前還不到秋收時節,大部分機器、廠房和工人都在休息。等到農作物豐收時,那才叫一個熱鬧,光是工人就得有100多號。”遠光公司經理戰虹霖告訴記者,遠光農副產品有限公司是集收購、加工、銷售為一體的綜合實力較強的農副產品深加工企業,前身是農副產品購銷站,2000年8月才由史遠光投資100萬元註冊成立公司。該公司佔地10000平方米,擁有7000平方米庫房,其中手選車間200多平方米、加工車間1000多平方米、庫存車間5000多平方米。主要經營角瓜籽、白瓜籽、葵花籽、蕨菜、蘑菇、松子、山藥和各種豆類等東北特色農產品。採取機械加工和人工手選兩種方式,先進的色選機、扒仁機、大型篩選機、拋光機、去石機等機械節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時間成本;人工手選則保留了農產品的原始特色和品質,使其產品深受國內外客商的青睞。年可收購、加工、銷售農副產品2000噸,銷售金額可達2000多萬元。

小鎮產業有三寶:農機、北藥、深加工


公丕良告訴記者,像遠光公司這種規模的農(副)產品深加工企業興源鎮還有不少,例如專職培育有機雜糧並將其深加工後銷往全國各地的穆稜市恆森源農民專業合作社,已申請註冊了“谷糧原牧”商標,設計年加工雜糧3000噸,並將於今年10月份在杭州市開設有機雜糧門市店,預計年可銷售量1000噸左右,創產值950萬元;還有去年剛剛成立的穆稜市永興糯玉米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本著種得好、銷得好及打造優質農產品的理念,今年投資1000萬元培育糯玉米種植基地1230畝,生產廠房2400平方米,設有扒皮間,蒸煮間,預計明年種植糯玉米3000畝,生產糯玉米800萬棒,可創產值900萬元,主要銷往青島、黃島等地。

“興源鎮農(副)產品深加工產業,經過多年發展穩步拓寬業務範圍和提高市場佔有率,並引領帶動了鎮區農副產品行業的快速發展和迅速壯大,成為穆稜市區域內輻射牡丹江、雞西和寶清等地規模較大的行業集散基地。”公丕良介紹說,鎮內現有從事農副產品收購、加工和銷售的企業多達30餘家,以遠興公司為代表的龍頭企業的產品遠銷鄭州、甘肅、廣州、山東、上海等30多個國內大中城市,並出口日本、泰國、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而興源鎮也成為牡丹江地區為國內知名的農副產品加工企業提供原材料的最大集散地之一。

公丕良表示,近年來,興源鎮緊扣“農頭工尾”“糧頭食尾”政策優勢,在發展優質農產品和“種得好”、“ 銷得好”上下功夫。同時,鎮裡致力於延伸農業產業鏈,提升農業價值鏈,無論是農機產業、北藥產業和農(副)產品深加工產業,每個行業的規模化、產業化都拉動了產業鏈的延伸,同時拓寬了農民增收致富的渠道,有效拉動了鎮域經濟的增長。

曹苓軍 晨報融媒體記者 諶憶龍

行者手記

興源鎮是記者走過的第四個鄉鎮,有了之前的幾次經驗,對鄉鎮發展建設程度的認知也有所轉變。走過興源鎮,記者更加堅信建設美麗鄉村,關鍵是要找到不同村鎮的“性格”,而興源鎮的“性格”尤為獨特。在小鎮百姓賴以生存的故土上,大榛子、果松、果樹、沙棘與北藥等經濟作物產量與日俱增,林下和林木經濟蓬勃發展。此外,大量現代化的廠房在荒地上拔地而起,大型農機、糧食精深加工生產線等大型機械組成的鋼鐵森林與小鎮農林形成了鮮明對比,讓小鎮充滿了科技感,越發現代化,最關鍵的是這種一二產的完美融合,多年來已經帶領大量農民致富增收,成為小鎮的支柱產業。

記者深刻體會到,只有注重挖掘地方內涵和區域特色,將特色產業小鎮和美麗鄉村立足於當地的資源稟賦、區位環境、歷史文化、民俗文化、產業業態等基礎上因地施策,才能真正闖出條條致富新路子。

晨報融媒體記者 諶憶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