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大俠成了政治鬥爭的權力黑手套,詳解漢武帝時代的宮廷黑幕

【出處】《資治通鑑》第22卷 漢紀14

【原文】丞相公孫賀夫人君孺,衛皇后姊也,賀由是有寵。賀子敬聲代父為太僕,驕奢不奉法,擅用北軍錢千九百萬;發覺,下獄。是時詔捕陽陵大俠硃安世甚急,賀自請逐捕安世以贖敬聲罪,上許之。後果得安世。安世笑曰:“丞相禍及宗矣!”遂從獄中上書,告“敬聲與陽石公主私通;上且上甘泉,使巫當馳道埋偶人,祝詛上,有惡言。”徵和二年 春,正月,下賀獄,案驗;父子死獄中,家族。以涿郡太守劉屈氂為左丞相,封澎侯。屈氂,中山靖王子也。

【譯文】丞相公孫賀的夫人衛君孺,是衛皇后的姐姐,公孫賀因此受到寵信。公孫賀的兒子公孫敬聲接替父親擔任太僕,驕橫奢侈。不遵守法紀,擅自動用北軍軍費一千九百萬錢,事情敗露後被捕下獄。這時,漢武帝正詔令各地緊急通緝陽陵大俠客朱安世,於是公孫賀請求漢武帝讓他負責追捕朱安世,來為其子公孫敬聲贖罪,漢武帝批准了他的請求。後來,公孫賀果然將朱安世逮捕。朱安世卻笑著說:“丞相將要禍及全族了!”於是從獄中上書朝廷,揭發說:“公孫敬聲與陽石公主私通;他得知皇上將要前往甘泉宮,便讓巫師在皇上專用的馳道上埋藏木偶人,詛咒皇上,口出惡言。”第二年,春季,正月,公孫賀被逮捕下獄,經調查罪名屬實,父子二人都死於獄中,並被滅族。漢武帝任命涿郡太守劉屈犛為丞相,封其為澎侯。劉屈犛是中山靖王劉勝的兒子。

【解析】公孫敬聲貪汙被捕,作為丞相的老爸想為兒子將功贖罪,主動提出抓捕漢武帝的心腹之患,朱安世,但是反而被揭發,最終被族滅,故事表面看起來很簡單,但是這背後,細細思考卻發現不是那麼回事。

為什麼被人找不到,而公孫賀能夠抓住朱安世?朱安世一個江湖人,如何知道公孫賀這些把柄的?這種通姦的宮廷醜聞,為什麼漢武帝會相信朱安世?公孫賀賭咒漢武帝,對自己有什麼好處?調查的人事陷害還是公正?這和當時的大背景有什麼關係?種種謎團,我們研究權謀並不是研究歷史去追究真相,而是要從中找到可能性,提煉出套路。我們接下來就詳細的分析下:

1、棄子戰術

為什麼公孫賀能夠找到朱安世?為什麼朱安世能夠知道公孫賀這麼多的隱私?最為合理的理由就是,他們之間非常熟悉。一個當朝宰相怎麼會和朱安世這樣的大俠這麼熟悉?為什麼能夠讓漢武帝必須除掉這樣的大俠?說明,朱安世做了很多對漢武帝不利的事情。公孫賀和一個對漢武帝很不利的朱安世熟悉,這隻能說明,這個朱安世就是最大的黑社會,其背後的支持勢力就是宰相公孫賀。朱安世是公孫賀的黑手套。面臨自己的兒子的性命,公孫賀,想用朱安世的命來換取自己兒子的命,於是採用這種棄子戰略。朱安世被抓,而朱安世覺得自己被拋棄了,把他當初為了自保而主動蒐集的把柄,統統捅了出來,來個魚死網破。為什麼朱安世不把自己做的黑活也捅出來啊?他不傻,說出來,自己死的更慘。

2、政治鬥爭

假如當朝朱安世不是公孫賀的黑手套,就是一個通緝犯,他為什麼會得知公孫賀丞相的這麼多隱私的違法事情,一個大俠沒事就喜歡關心宮廷的花邊新聞?這樣的話,他就不是當朝大俠,而是小報記者了。那麼這些證據是怎麼來的?絕對是有人給的,誰把這些彈藥輸送給他呢?為什麼要藉助朱安世的嘴巴事情捅出來,而不是自己直接檢舉揭發?把宰相公孫賀殺了對他有什麼好處?這些條件下,合理的解釋是,背後的政治競爭對手,為什麼避免直接正面交火,而利用朱安世這個外部的人揭發, 這樣避免引火燒身。公孫賀被族滅之後,漢武帝立即任命涿郡太守劉屈犛為丞相,封其為澎侯。劉屈犛是中山靖王劉勝的兒子。這個記載就很說明問題,事後獲益者,就是最大的嫌疑人。

一代大俠成了政治鬥爭的權力黑手套,詳解漢武帝時代的宮廷黑幕

3、騰籠換鳥

讀通鑑的好處就是,知道同一時間發生的其他事情,看似沒有關聯,其實恰恰互相影響,因為兩年前,劉弗陵出生。看看通鑑的記載。【世宗孝武皇帝下之下太始三年,是歲,皇子弗陵生。弗陵母曰河間趙婕妤,居鉤弋宮,任身十四月而生。上曰:“聞昔堯十四月而生,今鉤弋亦然。”乃命其所生門曰堯母門。】鉤弋夫人都成堯母了,那麼劉弗陵不就是下一任皇帝?漢武帝內心就想廢了現在的太子,把位置給劉弗陵,那麼就必須減除太子劉據的政治勢力,那麼公孫賀是丞相,而是且太子的姨夫。必須是首要要解決的人。廢掉了丞相,這一招做的很絕妙。因為公孫賀死掉之後,沒半年,太子劉據被逼叛亂,而丞相劉屈氂在鎮壓太子時起了絕定作用。而如果是太子姨夫的公孫賀,劉據就贏了。

所以漢武帝調查公孫敬聲,目的就是為了引出公孫賀,沒想到,湊巧,公孫賀和朱安世槓上,就立即派調查組,直接把這個事情做成局,對於和公孫家族有關係的宮廷人員,一網打盡,所以,也就不在乎宮廷醜聞了,漢武帝的目的,就是想清除衛太子的政治勢力。達到扶劉弗陵上位的目的。至於歷史真相到底是什麼,其實已經不重要。關鍵是那種情況對我們都會有啟迪,不過權謀網認為,最大的可能,還是漢武帝這個,這樣的操作,才是大手筆,大布局,大戰略!本文源自“權謀智慧”微 信 公 眾 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