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父輩的旗幟」這對“父子兵”不在工地,就在去工地的路上

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柳州市網信辦、微評柳州與柳州市各企業聯合推出“柳州,父輩的旗幟”系列報道,展現柳州市產業工人、一線員工

創業精神代代相傳的風貌,同時評選出十個榮譽家庭。

今天推出:這對“父子兵”不在工地,就在去工地的路上

「柳州,父辈的旗帜」这对“父子兵”不在工地,就在去工地的路上

1958年,當“工業柳州”開始建設時,廣西建工集團第五建築工程有限責任公司(簡稱“廣西建工五建”)來到柳州。

從柳州鋼鐵廠、柳州電廠等大批工業項目,到柳江大橋、柳州飯店8號樓等地標性建築,廣西建工五建在柳州這片土地上留下許多“五建造”,也在此生根落地。

61年間,廣西建工五建早已走出柳州,東到美國塞班島,西至非洲納米比亞、乍得,南到越南,北至我國內蒙古,足跡遍佈全國及世界多國。

企業的發展壯大離不開人的努力。譚家聯與兒子譚鎮是一對建築“父子兵”,在平凡的工作中,為成就不平凡的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

「柳州,父辈的旗帜」这对“父子兵”不在工地,就在去工地的路上

廣西建工五建大廈。圖片來自廣西建工五建官網

不在工地,就在去工地路上

冷雨淅瀝的秋日,廣西建工五建第三分公司的紀委書記、安全總監譚鎮回到“闊別”2個多月的辦公室。想泡一壺茶,連茶葉放在哪裡都忘記了。

“我8月份到南寧的工地蹲點,今天特意為了接受採訪趕回來,結束就得走。” 譚鎮講述著自己的工作,自己表示不在工地,就在去工地的路上。

但在他的印象中,同為五建人的父親譚家聯比他更忙碌,“童年印象裡,父親幾乎不著家,既辛苦又繁忙”。

「柳州,父辈的旗帜」这对“父子兵”不在工地,就在去工地的路上

譚家聯(前左一)一家合影。受訪者供圖

1971年,未到20歲的譚家聯從來賓市忻城縣來到柳州,進入廣西建工五建機施分公司當鉗工學徒。後來,廣西建工五建設建鋁材分廠時,從籌建到投產,譚家聯全程參與。

“家裡有一個很大的書櫃,放滿了父親各式各樣的書籍,都是關於機械製造加工方面的。”譚鎮介紹,當時籌建鋁材分廠,相當於是“白手起家”,無論從廠房建設、設備安裝、鋁材生產等,廠裡沒有人接觸過。

只有初中文化的譚家聯,靠著自學和研究,全國各地尋找設備,與同事一起逐漸把廠建起來。“那時交通極為不便,為了找一個模具,父親和同事乘坐大貨車跑到貴州、四川等地,吃喝拉撒全在貨車上,一來一回一個多月。”

鋁材分廠正式投產後,譚家聯擔任了廠長。“父親幾乎以廠為家,經常半夜一兩點跑到廠裡巡視,怕夜班工人掉以輕心,影響生產安全。”譚鎮介紹,這樣忙碌的父親,幾乎很少陪伴在他身邊,直到2012年從廣西建工五建金屬結構分公司退休,父親才得以清閒下來。

「柳州,父辈的旗帜」这对“父子兵”不在工地,就在去工地的路上

五年陪女兒時間不超過3個月

譚家聯清閒了,譚鎮越發忙碌。

2005年大學畢業的譚鎮,面臨擇業時,正是廣西建工五建效益較差的時期。“當時五建工資延發,大院裡很多年輕人都沒有選擇進五建工作。”譚鎮回憶道,同樣在五建工作的母親勸他,父母因為有五建的工作,才能養活一家人,應該懷著感恩的心,不能因為效益差就不幹。

最終,譚鎮聽了母親的勸說,面試成為廣西建工五建第三分公司材料科科員。一個大院裡的鄰居,還曾笑話母親傻,說夫妻二人在五建幹了一輩子,還要搭上自己的兒子。“母親只是笑笑說,放在身邊還能有人管管,也挺好的”。

「柳州,父辈的旗帜」这对“父子兵”不在工地,就在去工地的路上

譚鎮在工地上工作。受訪者供圖

負責採購材料的譚鎮,時常要給司機帶路到工地。2006年建設柳太路時,他騎著摩托車在前面給大貨車引路。“那時候還是泥巴路,下雨時爛泥經常掛滿車輪擋板。” 譚鎮回憶,父親給他準備了一根竹籤,開幾百米得停下來把泥巴戳下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

2008年,譚鎮調到廣西建工五建第三分公司安全科,開啟了“腳不沾地”忙活,每個月都要到分公司在建項目進行安全隱患排查。

“那時,分公司最多有40個在建項目,分佈在柳州、南寧、北海、崇左等地,繞一圈下來一個月沒有了。” 譚鎮笑說,現在不著家的變成了他。

「柳州,父辈的旗帜」这对“父子兵”不在工地,就在去工地的路上

譚鎮在工地上工作。受訪者供圖

隨著該公司的不斷髮展,廣西建工五建早已走出那段效益低迷時期,項目四處開花。譚鎮也從第三分公司安全科副科長,南寧綜合科科長,走到紀委書記、安全總監崗位。曾參與中國人民銀行項目、五洲半島項目、華潤二十四城項目、水世界項目、融安高級中學項目等搶工工作中。

“雖然工作得到了公司的認可,而我對家人有了更多的虧欠。” 譚鎮細數著說道,女兒出生時,他一個月在家七八天;2014年女兒上小學到現在,他一次家長會沒參加過,總共在家時間不超過3個月。

“家裡兩代人,乾的活都很平凡,沒有什麼特別的。”譚鎮這樣總結兩代建築家庭,但是父親教的“先做人,再做事”他一直銘記於心。

「柳州,父辈的旗帜」这对“父子兵”不在工地,就在去工地的路上

廣西建工五建承建的百色幹部學院及景觀配套工程獲“魯班獎”。圖片來自廣西建工五建官網

轉眼,譚鎮已在廣西建工五建待了14年,2012年7月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期間曾多次獲得廣西安全先進工作者,以及該公司優秀員工和優秀黨員稱號。今年7月,譚鎮愛人也加入第三分公司,負責該公司一個項目的財務工作。

譚家聯與譚鎮這樣的“父子兵”是廣西建工五建發展的其中一環。走過61年的廣西建工五建,至今累計完成工程10000多項,成為廣西第一家既擁有建築工程施工總承包特級、又擁有建築工程設計甲級資質的建築施工企業,也是廣西第一個獲主席質量獎的建築施工企業,廣西第一個七獲魯班獎的建築施工企業。

微評柳州報道 記者:朱柳融 羅鵬(實習)

「柳州,父辈的旗帜」这对“父子兵”不在工地,就在去工地的路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