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醫療】中國打造數字醫療新生態

【數字醫療】中國打造數字醫療新生態

2019年7月17日,湖北武漢協和醫院和咸豐縣人民醫院運用5G網絡,開展全國首例“混合現實技術+雲平臺”遠程骨科手術。圖為武漢協和醫院的醫生正在遠程指導手術。陳 勇攝(人民視覺)

5G未來醫院、醫療機器人、電子病歷……近年來,在政策和技術的雙重加持下,中國醫療醫藥領域的數字化進程不斷加速,醫療服務水平大幅提升,醫療產業加快轉型升級。中國數字醫療飛速發展,惠及億萬民眾,引領全球潮流,引發外媒廣泛關注。

醫療變智慧

“如今,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正努力成為一個讓國民比其他任何地方的患者更快、更便宜地獲得最好最新藥物和醫療服務的國度。”近日,美國彭博社刊文感嘆道。

“中國科技巨頭在重塑醫療產業方面大顯身手。”彭博社的報道描述了在一家中國互聯網醫療平臺看到的場景,在北京市中心一座新辦公樓的二樓,一群戴著耳機的人並排坐著,快速敲擊著鍵盤。如果不是椅背上搭著的白大褂和懸在頭頂上方的印有“內科”“兒科”“婦科”等字樣的標牌,他們很容易會被誤認為是電話客服人員。

報道特別提到一位在現場看到的47歲的神經內科醫生。這位醫生在北京某頂尖醫院工作16年後,於今年3月加入這家互聯網醫療公司。如今,她通過該平臺App在線為患者提供診療服務,最多能同時接診10名患者。

外媒關注到,近年來,中國以就醫在線化、診療智能化、醫院管理精細化為典型特徵的智慧醫院,與醫藥科技創新、醫保創新服務緊密結合,積極打造數字醫療服務新生態。

荷蘭飛利浦公司的一份新調查報告顯示,約44%的中國受訪者表示,樂意通過在線渠道接受醫生遠程問診,滿足非緊急治療需求。這一比例高於任何其他受訪國家。

據日本《金融財政商貿》周雙刊報道,中國廣東省一家醫院正努力利用IT技術提供更便捷的醫療服務。醫院引進人臉識別系統確認患者身份,醫療費結算也可以在網上進行。患者還可以通過“AI醫生”輔助診斷病情。

報道稱,除了醫院,一些互聯網企業也致力於解決醫療問題。例如,阿里巴巴旗下的螞蟻金服推出了“未來醫院”項目,遍及多個城市的約3000家醫院,致力於滿足患者、醫院、國家(醫療財政)、平臺(企業)等各方的利益需求。醫療費支付和預約掛號都可以通過智能手機完成,將病人在醫院的等待時間由平均160分鐘以上縮短至50分鐘。

據英國醫學雜誌《柳葉刀》2018年發佈的“醫療可及性和質量(簡稱HAQ)”指數報告顯示,中國醫療事業蓬勃發展,醫療質量也不斷提升。2018年,中國醫療品質在全球195個國家中排名第48位。1990年至2015年,中國HAQ指數上升了24.7,是全球進步最大的5個國家之一。

政策超給力

中國數字醫療為何能飛速發展?多家外媒表示,中國政府的政策扶持至關重要。

日本《金融財政商貿》周雙刊報道指出,首先是因為中國政府提出了“互聯網+”的發展理念,推動產業升級。其次,中國的公共醫療保險制度覆蓋14億人口,規模居世界第一。為維持這一制度,中國需要充分調動民營企業,特別是極具創新活力的互聯網企業的積極性。

報道稱,中國最近出臺的醫療相關政策也體現出對互聯網參與數字醫療建設的積極姿態。以健康醫療大數據、電子病歷、AI、醫院IT化等為標誌的“互聯網+醫療健康”,正推動IT企業和保健產業的發展。

據拉美社報道,今年9月,中國30多家省部級醫院、三家最重要的電信運營商和大型科技企業聯合啟動《基於5G技術的醫院網絡建設標準》制定工作,將打造配備5G技術的未來醫院,加快醫療健康行業的數字化進程。

荷蘭飛利浦公司的報告顯示,過去5年來,中國在人工智能相關領域的投融資約佔全球的60%。在醫療領域,中國是最有可能實現將人工智能和精確診斷應用結合的國家。

中國數字醫療迅猛發展,與醫療制度整體的開放和創新密不可分。

彭博社報道稱,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這意味著,無論是癌症、罕見疾病或者是老年病,中國患者人數都比其他任何國家都要多。因此,中國在重塑醫療體系的過程中勢必會面臨挑戰。

中國怎麼破除阻力、不斷前行?彭博社指出,為了達到以較低價格提供優質醫療服務的目標,過去5年中,中國政府向公立醫院投入的資金增加了一倍。中國還制定了相關規劃,提出到2030年中國的健康產業總產值將超過2.3萬億美元,大約是現在的兩倍。

報道還稱,與此同時,為控制醫療成本,中國還同全球大型製藥企業協商,促使它們大幅降低價格,以換取中國這個擁有龐大患者群體的市場。在非專利藥方面,到目前為止,中國政府通過批量購買計劃,促使價格平均下降了52%。中國在向公立醫院大筆投入資金的同時,還修訂了藥品審批制度。在中國,某些外國藥品和醫學試驗的批准速度比美國還要快。據美國麥肯錫諮詢公司公佈的數據顯示,2018年,北京批准了54種創新藥物,是2016年的9倍,有45種是跨國公司生產的。

市場很可觀

“中國已成為全球數字醫療的領軍者。”日前,美國一家醫療器械行業網站刊文稱。荷蘭飛利浦公司的報告顯示,中國專業醫療人士使用數字醫療技術或移動醫療App的比例為94%,而參與調查的15個國家的平均比例為75%。中國數字醫療領域已催生出一個每年高達46億美元的可穿戴設備市場,規模位居世界第一,還有望以每年3.7%的速度增長。

諮詢公司弗若斯特沙利文預測,到2026年,中國的在線醫療規模有望達到1980億元人民幣,幾乎相當於2016年的20倍。

醫療數字化是推進中國醫療體系改革的重要動力。彭博社報道稱,目前,中國致力於建立一種理想化的醫療體系,既能以較低成本滿足患者需求,又可以鼓勵前沿研究。而中國為建立這種體系所做出的努力,是前所未有的平衡之舉。其產生的結果,不僅將影響億萬中國患者,還將影響全球醫療行業的未來。

醫藥創新就是影響之一。“中國正從單純的(藥品)製造國轉變為真正的(藥品)創新者。”美國《財富》雜誌報道稱,美國專門從事癌症免疫療法業務的生物技術投資者布拉德·隆卡表示,去年全球約一半的最大規模生物醫藥首次公開募股(IPO)發生在中國。這代表著中國的醫藥行業正發生重大轉變。

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移動互聯網、雲計算、物聯網等科技領域的發展日新月益,中國數字醫療產業向全球釋放出巨大吸引力。

彭博社稱,近年來,中國醫療器械生產企業和生物技術初創企業迅速發展,吸引了大批風險投資。全球製藥巨頭在亞洲國家的收入份額也在不斷增長。

英國《金融時報》報道稱,瑞士一家知名製藥公司計劃未來幾年在中國提交50份新藥申請。該公司預計,中國批准新藥的速度加快,這可能使中國超越歐洲,成為其第二大市場。

在中國上市的創新藥物數量持續攀升,吸引了全球各大藥企不斷加大在華研發投入。

“在中國建立研發中心,對製藥企業的競爭優勢至關重要。”日本《日經亞洲評論》報道稱,在數字化時代,全球各大製藥公司紛紛在中國建立研發中心,以利用這個人口大國所產生的海量數據。



分享到:


相關文章: